农产品加工业为下世纪提供丰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加工业论文,农产品论文,下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像其他工业一样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总量不断扩张。从1980年到1997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了5.3倍,年均增长11.4%。农产品产业结构也趋向合理化。 我们考察改革以来中国食品加工制造业、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制品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等产业发展,在1980—1997年间,皮革毛皮羽绒及制品工业发展最快,其产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23.7倍;其次是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业,产值增长了17.7倍;食品加工制造业位居第三,产值增长14.6倍。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们明显增加了动物食品的消费量,这给饲料工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1980年全国饲料工业产值仅有5亿元,此后便急剧膨胀,1997年产值达到1262亿元, 比17年前增长了70倍。在产品结构上,农产品加工业品种结构细分化尤为明显,健康食品、方便快捷食品、营养食品以及饲料等系列开发出的品种越来越多。仅以速冻食品为例,中国的速冻食品从无到有,目前已发展到数百种。就某一种产品加工来说也在细分化。以玉米加工为例,目前国内已有玉米方便粥、玉米爽饮料、玉米淀粉、玉米油、玉米蛋白、玉米糖浆、果葡糖浆、淀粉糖浆、饴糖、酒精、各种变性淀粉,还有黄原胶、甘油、山梨醇、各种味素和氨基酸等二十几种产品。品种结构细分化趋势表明,中国开始出现了农产品深加工和精加工好兆头。进入80年代中期以后,农产品加工企业出现了专业化和集团化的倾向,许多企业纷纷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扩大经营规模。由此在粮油、烟草、饮料、罐头、肉禽加工、糖果饼干等行业,涌现出一批企业集团。如北京燕京啤酒、深圳农产品、温氏集团、内蒙伊利、鄂尔多斯、上海大江、吉林德大、江苏如意、河北三鹿、旭日升、四川希望和云南玉溪等,都是国内著名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业企业。90年代以来,这些企业集团以公司加农户的形式与农民建立了更为密切的利益关系。草原兴发集团以羊肉、鸡肉加工为主体,利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同内蒙、辽宁15个旗县6800多个农户签订了肉鸡养殖购销合同,建立规模化养鸡小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农产品加工业开始向产地集中,出现了产加一体化的倾向。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绝大部分农产品是由城市或国有企业进行加工的,农村居民只能生产农产品原料,被强迫以低价卖给城市或国有企业。但是,由农产品鲜活、体重等特性决定,这种加工布局加大了流通过程的损失,影响农产品的市场销售空间和效率。80年代中期以后,在市场化取向改革的推动下,农产品特别是鲜活产品加工业布局开始向产地集中。农产品加工业属地化在全国得以普遍,如广西的糖料生产加工一条龙体系、陕西的水果生产与加工体系、山东的蔬菜产加销产业化体系。还有养猪大省河南,利用市场力量培育出像春都、双汇这样的大型肉类加工企业集团,它们几乎将全省的商品猪转化成加工品。农产品加工业属地化,既刺激了农业的发展,又节约了加工成本。
(一)农产品加工业变动趋势和特点是由市场需求变化引起的。
1978年以来,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对农产品加工品的需求发生了以下显著变化:首先是城乡居民对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需求量在迅速增加。从1990年到1997年,城市居民用于食品、衣着等消费支出由326.4元增加到2463.5元,按可比价格增长了114.3%,年均增长4.6%;农村居民同类支出也从120.2元增加到999.7元, 年均增长5.2%。其次,居民对农产品的消费趋向深加工化。 改革以来农民消费的粮食中细粮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49.4%上升到83.9%,而细粮加工程度往往要高一些。此外,城乡居民消费的棉布、绸缎数量都明显下降了,这说明他们增加了制成品的消费,以此替代了初级产品。再次,在所有农产品及加工品中,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品消费量增长明显快于其他产品。1980年以来城市居民对动物性食品、服装、奶及奶制品、鞋等消费需求增长显著,它说明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后,人们对农产品及加工品的消费需求向吃好穿好方向转换。值得注意的是在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和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情况下,人们的消费还出现了追求方便、快捷、健康和营养安全的趋势。于是国内市场上方便食品、保健食品、冷冻食品、绿色食品等出现旺销。而且,收入水平愈高的群体对这类食品需求显得愈强烈,这反映了一种趋势。
(二)中国对农产品加工品的需求仍处于较快增长时期,并将继续保持以往的需求特点。
当前,中国正致力于工业化,人均GDP仅为773美元,尚处于世界中低收入国家水平。按照规划,21世纪初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世界中等国家水平,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届时城市居民年人均收入会超过万元, 农村居民收入也会超过5000元。在这种收入状况下,社会对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消费需求,从总量、质量、花色和品种结构等方面都会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这里假定到21世纪初,中国城市居民平均每人年收入达到1997年城市最高收入户的水平,即10297元,增长99.6%; 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997年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即5160元,增长146.9%。此时,城乡居民对食品、衣着及其他农产品加工品的消费支出和需求量变化都会有显著增长,而且这种增长是结构性的,一些产品消费增长快,一些产品消费增长慢。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对农产品特别是食品的消费会和世界发达国家一样,将出现包装小型化、方便化、高档化,并追求农产品的天然性和鲜活性,味道、安全和营养将成为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这种消费需求增长潜力为未来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根据国际经验,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增长速度普遍快于发达国家。例如在1980—1990年和1990—1994年,发展中国家食品工业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是2.6%和3.4%,而发达国家则分别为1.8%和1.4%。这里以韩国、马来西亚、 菲律宾这三个亚洲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为例,在人均GNP向1000美元迈进或超过2000美元时, 这些国家几乎全部农产品加工业在1980至1993年间都获得了明显的增长。可以推断,今后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会和它们一样将农产品加工业保持在较高的增长速度上。
此外,同农业产出相比,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比重并不高,其产值仅是农业产出的1.5倍,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例如,在80年代初期, 美国、日本、法国、英国等国家的食品工业产值占该国农业产值的比重已经分别达到187%、240%、156%和369%。以此衡量,中国农产品加工业还有较大的增长潜力和发展空间。它的发展还未进入真正的成熟期。
(三)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选择。
农产品加工业能否健康发展并推动农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将主要取决于今后产业政策的安排。从现状看,制约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问题有许多,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如下:
1.农产品加工档次低,深加工精加工不足,产品结构单一,缺乏竞争力。
2.农产品加工、保鲜、包装、储藏等环节技术落后,严重抑制了加工产品质量的提高。有些企业绿色意识不强,还滥用防腐剂、添加剂,给环境和食品带来了污染。
3.农产品加工业投资不足,影响了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换代。
4.农产品品质差是影响农产品加工业的又一大障碍因素。90年代以来,中国在改善农产品品质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市场发展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例如一些省由于棉花种子质量差,导致籽棉衣分率下降;油料作物中,高芥酸、高硫苷的油菜籽品种种植比重大(95%),使加工成本增加,油品质量低;在糖料作物中,因甘蔗品种更新缓慢,使得广西的甘蔗糖分难以提高,由此影响了糖厂的加工效益。还有我国鸡蛋蛋黄色素较浅,蛋壳易碎,这给加工、包装和运销带来了不少困难。还有些地区对果菜使用农药过量,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超标,这些都对农产品加工业产生了不良影响。
5.由于农产品加工业在低技术水平上平面扩张和重复建设,造成当前农产品加工市场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结构性过剩,这使得加工业出现了经济效益下滑,就业人数减少的严重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政策应进行重新安排。
——今后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总量扩张应通过调整结构来实现。首先应发展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品加工业,其次要重点发展高档次高附加值的产品,第三农产品加工业要适应市场细分化的需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搞好农产品加工业的开发。从横向讲,今后中国应继续扩大农产品加工覆盖面,不断提升农产品加工与农业产值的比重。从纵向讲,企业应围绕某一产品进行系列加工品的开发。今后,不管是进行横向还是纵向开发,都要作好三篇大文章,一是在“深”字上作文章,搞好农产品的深度开发;二是在“精”字上作文章,搞好农产品的精细化加工;三是在“优”字上作文章,争取多出优质名牌产品。
——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走产加销一体化的道路。农产品原料的生物特性、季节性、易腐败性以及品种品质都决定了农产品加工质量,因此,原料生产与加工有必要紧密联系起来。加工业对农产品的形状、大小、质地、颜色、气味、酸性、粘性、成熟度、轻重和营养含量等都有特殊的要求,如果能将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用公司+农户或基地的形式连接起来,可以产生“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效应,以此协调供求矛盾,带动农产品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面发展。政府应为这种联合形式提供支持。一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更新农产品品种,改进农产品质量;二是教育培训农民,提高他们对农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三是政府要继续重视对农业进行公共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既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也有利于加工企业以较低的价格购进原料。
——另外,要为加工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鼓励和支持他们进行技术改造;要积极培养和扶持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以此带动加工业的发展。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产业政策是,要重视中西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由于该地区工业化程度较低,农产品加工业对提供就业、增加收入、消除贫困以及壮大地方经济实力都有着更加明显的效应。中央政府的一些支持政策可适当向这些地区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