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延军[1]2001年在《欧洲云杉热处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改善木材尺寸稳定性和耐腐性能,减小热处理材物理力学性能降低的消极影响为目的,以材积量大的欧洲云杉为试验材料,系统的研究了热处理对材性的影响。 在相关文献和大量前期探索试验的基础上,采用九种工艺条件的热处理,处理氮气保护下的云杉材,研究了各主要工艺参数对木材各项性能的影响,测定了热处理材的相关性能。结果发现:(1)处理温度,处理时间,木材含水率和媒质压力都对热处理材的性能有影响。其中,处理温度和处理时间对处理材的性能影响最大,含水率也是处理材材性的活跃影响因素,相对而言,媒质压力影响最小;(2)热处理材的细胞壁物质密度,在早晚材峰值上均有降低,但是降低幅度不大;颜色由原来的浅白色向棕色转变,明度值下降,色调角变小,色饱和度增加,可见光范围内各波长的反射率均有大幅下降,尤其是在430nm-500nm区间比较明显;处理材的尺寸稳定性得到显着改善,弦径向的抗胀缩率(ASE)为26.57%-52.31%;木材的各项力学性能下降幅度在6%-30%范围内; 本文也对热处理材性能改善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研究热处理材pH值的变化和对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图的分析,推断其内部结构之变化情况,为今后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
高鑫, 周凡, 付宗营, 周永东[2]2018年在《高温热处理对欧洲云杉和花旗松吸湿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研究了高温热处理对欧洲云杉和花旗松平衡含水率及吸湿特性的影响。采用水蒸气作为保护介质,设定160,180,200和220℃4个温度条件下进行高温热处理2 h,以双室温、湿度控制法获得等温吸附曲线,并采用GAB模型拟合,分析高温热处理对木材水蒸气等温吸附曲线线型、平衡含水率、有效比表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热处理可以显着降低2个树种试样的吸湿平衡含水率,处理温度越高,平衡含水率下降值越明显,220℃处理后试样的平衡含水率相较于未处理材的平衡含水率下降可达40%以上;利用GAB吸附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高温热处理欧洲云杉木材和花旗松木材的等温吸附过程,等温吸附线拟合度较高(拟合度决定系数均高于0.98)。高温热处理并未改变木材等温吸附线的线型,高温热处理试样和未处理试样均呈现第2类等温吸附曲线特征,但热处理会影响等温吸附曲线斜率;高温热处理后2个树种试样的有效比表面积显着降低,处理温度越高,有效比表面积下降值越明显,且试样高温热处理后比表面积相较于素材的下降比例与平衡含水率受高温热处理的影响相近。本研究可为热处理木材吸湿特性科学评价及实际高温热处理木材生产提供参考。
张毛毛[3]2015年在《人工加速老化条件下樟子松木材涂层失效行为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木材表面的涂层在光照、水分和氧气作用下易发生分解,导致涂层失效,丧失其装饰和保护功能。判断木材涂层是否失效,分析木材涂层失效的形式、程度、机制以及预防和早期检测木材涂层失效,已经成为木材与涂料科学家们关注的热点。目前,国外已经有了较多关于木材涂层失效的研究,而我国对木材涂层失效形式、机制及预防方面的研究甚少。因此,对木材涂层失效的影响因素、失效机理、失效行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主要利用紫外光辐照和氙弧灯辐照两种人工加速老化试验对经涂饰的不同处理樟子松木材进行老化,分析老化过程中样品的物理特征、表面视觉特征的变化,同时比较不同处理基材(包括未处理、ACQ防腐处理、酚醛树脂改性处理和高温热处理)之间,醇酸树脂涂料、聚氨脂涂料和丙烯酸涂料之间的老化行为差异,并探讨了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检测木材涂层失效的可行性。本文旨在揭示木材涂层在老化过程中的行为变化,为探讨木材涂层的失效机理提供科学依据,为木材涂层失效的检测寻找快速、有效的方法。结合以上研究内容,本研究得到的结论如下:(1)不论是紫外光辐照还是氙弧灯辐照试验条件,未涂漆的样品尺寸均随着照射、喷淋、冰冻循环中环境的改变而变化。与紫外光辐照试验条件相比,氙弧灯辐照试验条件样品的尺寸变化率较低。紫外光辐照试验条件下,涂饰醇酸树脂涂料的样品表面涂层的颜色和光泽度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不断变化,且均在第7个循环时急剧增大而后趋于稳定,这可能预示着在第7个循环涂层失效开始加快。(2)比较不同基材的样品老化行为后发现高温热处理木材和酚醛树脂改性处理木材在整个老化过程中展现了优良的尺寸稳定性。与未处理基材样品一样,ACQ防腐处理材、高温热处理材以及酚醛树脂改性处理材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色差逐渐增大并且在第7个循环之后基本保持稳定。经过处理的试材的光泽度变化小于未处理材,这说明不同基材处理可能会影响老化过程中样品表面的光泽度变化。(3)通过不同类型涂料之间的比较可知醇酸树脂涂料涂饰的样品的尺寸稳定性明显优于聚氨脂涂料和丙烯酸涂料的样品,这说明醇酸树脂涂料的防水性能优于聚氨脂涂料和丙烯酸涂料。对颜色和光泽度的综合分析后发现醇酸树脂涂料在老化过程中颜色和光泽度发生了比较复杂和强烈的变化。(4)通过探讨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检测木材涂层失效的可行性可以知道近红外光谱技术有潜力实现木材涂层不同老化阶段的预测以及涂层失效的检测。利用光谱数据所建立的循环类型的判别模型较好,校正相关系数均高于0.9,校正标准偏差均低于0.15。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预测未知循环类型样品时,正确率在80%以上。冰冻阶段结束后所有样品的正确率甚至均达到了100%。(5)通过定期对紫外光辐照人工加速老化试验条件下的样品表面进行直观观察和老化性能等级评定,对结果进行总结后发现涂漆样品明显耐老化性能优于未涂漆样品。对于涂漆样品来说,样品表面的颜色在老化过程中逐渐变灰、变暗,而光泽度则是逐渐变低。随着老化时间的进一步延长,样品表面越来越劣化,起泡、剥落、粉化、开裂等失效现象越来越严重。
王晓旭[4]2012年在《压力式高温热处理木材特性及其冷凝液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木材高温热处理技术的工业化应用多集中在常压状态,而针对不同压力下的研究则比较缺乏。与传统的常压高温改性技术相比,压力式高温改性技术在处理效率、质量及能耗方面更具优势。在我国木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现状,针对压力式高温热处理技术的研究,对于人工速生林的高效、增值利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经济价值。本文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为试材,在绝对压力分别为0.1MPa(常压)、0.2MPa、0.4MPa、0.6MPa,终点温度分别为140℃、160℃、180℃和200℃,保温时间分别为1h、2h、3h的试验条件下,对压力式高温热处理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设备设计入手,就处理工艺条件对处理材微观结构、化学成分特性及生物防腐性变化的影响规律,并对压力为0.2MPa条件下分段收集的冷凝液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就利用冷凝液促进种子萌发方面开展了初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微观结构变化的直观分析表明,木材纹孔缘脱落率在65%-100%之间,纹孔膜脱落率在20%-70%之间,纹孔口变形率在12.5%-50%之间,且随着温度、压力的增加,保温时间的延长,管胞壁变薄,纹孔缘脱落率增高,但纹孔膜脱落率和纹孔口变形率变化规律不明显。(2)对处理材的一维红外光谱、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和二维相关红外光谱分析表明,随着温度、压力的增加,保温时间的延长,处理材内部官能团,羟基O-H与共轭羰基C=O吸收峰的强度均有所下降,其中羟基吸收峰的变化较为明显。(3)生物防腐性的研究表明:未处理材为51.46%,处理材的质量损失率在2.91%~36.68%之间,且随着温度、压力的增加,保温时间的延长,质量损失率变小,其影响程度依次为:处理压力>处理温度>保温时间。建立了处理条件对质量损失率影响的叁维模型,得出压力式高温热处理对木材的定向改性方程和图像。(4)压力为0.2MPa条件下分段收集的冷凝液成分分析表明,各温度段冷凝液的主要成分为:丙酮醛、糠醛、2-甲基呋喃、甲基环戊烯酮、2,3-戊二酮、5-甲基糠醛、间甲酚、愈创木酚等,且随温度的升高,冷凝液中酚类物质的相对含量显着降低,有机酸的含量显着升高。(5)冷凝液促进种子萌发方面的研究表明,温度段在180℃-200℃之间收集的冷凝液对提高山龙眼科植物帝王花(King protea)种子萌发率的效果明显。
卢丹[5]2016年在《热处理对香椿木材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系统的研究了热处理对香椿木材理化性质、力学性质及颜色的影响。并采用人工加速老化的方法评估了经热处理的香椿木材的耐老化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半纤维素、综纤维素的含量降低,酸不溶木质素和1%NaOH抽出物的含量增加。半纤维素、综纤维素和酸不溶木素发生显着变化的临界温度均为200℃,1%NaOH抽出物含量发生显着变化的临界温度为180℃,处理温度对其的影响超过处理时间,处理时间的影响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由方差分析可知,处理温度、时间及其交互作用都对处理材化学成分的含量影响极显着;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木质素、综纤维素和半维素含量损失率与温度、时间回归方程,其R0均在0.76以上,在0.01水平上显着相关。根据香椿木材未处理材和热处理材的扫描电镜图显示,未处理材的导管和纤维细胞比较平滑,薄壁细胞完整,但处理材的导管边缘破碎、不规则,导管壁上的纹孔变大且相互贯通,处理材的木射线细胞和轴向薄壁细胞破裂、不完整。2、处理材的全干密度和气干密度均随着处理温度的上升和时间的增加而下降。热处理对全干密度和气干密度影响的临界温度是200℃,处理温度对其的影响大于处理时间。随着温度的上升和时间的增加,香椿木材的径向、弦向、体积的全干干缩率和气干干缩率都降低,表明热处理提高了香椿木材的尺寸稳定性。香椿木材的径向、弦向、体积的饱水湿胀率和气干湿胀率都呈下降的趋势,这说明处理材的吸湿性大幅减弱,显着提高了木材的尺寸稳定性。因此如果只单独考虑木材尺寸稳定性的提高,220℃/6h是最佳的工艺参数。3、随着热处理温度和时间的变化,香椿木材的抗弯强度(MOR)和抗弯弹性模量(MOE)与对照材相比分别降低了1.03%-38.92%、-1.74-20.87%。热处理对MOR和MOE影响显着的临界温度分别为200℃和180℃。伴随热处理温度和时间的变化,香椿木材的顺纹抗压强度同对照材相比的降低范围为0.15%-33.84%。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径面、弦面及端面硬度的降低范围分别为0.49%-28.92%、0.46%-24.42%、0.65%-21.50%。经综合考虑力学强度的损失率和成本方而的问题的话,最终确定最佳处理工艺为200℃/2h。热处理对耐磨性的显着影响的临界温度为200℃,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处理温度对质量损失率影响极显着。4、未处理的香椿木材颜色为浅红色偏黄,经热处理后其颜色逐渐加深,从红褐色变为红咖啡色,最后变为深棕色略带红色。随着处理温度的上升和时间的变化L*值逐步下降,热处理材的L*值的降低率同对照材相比为0.39%-43.81%,处理材在向黑色方向发展。随着温度的上升和时间的延长b*值逐渐降低,a*的变化规律不明显,大致规律是先升高后降低。△E值随着温度的上升和时间延长而递增,从3.75上升到了29.33,这说明处理材和未处理材的材色差别越来越大,颜色变化不断增大。通过可重复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处理温度、处理时间及其交互作用对L*、b*、a*的影响极显着。5、老化前后的对照材的全干密度和气干密度的变化率明显大于热处理材的变化率,这说明经热处理后木材的耐老化性能增强。老化前后的热处理材的L*、a*、b*的变化均小于对照材的变化,这表明老化后的热处理材的颜色稳定性较未处理材更加稳定。
丁涛[6]2010年在《压力蒸汽热处理对木材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文中提出木材热处理是目前木材物理改性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通过在隔绝氧气的条件下将木材加热到200℃左右进行处理,可以显着地提高木材的尺寸稳定性与生物耐久性。此外,与化学改性材相比,热处理木材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向环境释放有毒化学物质,因而被认为是一种环境友好的产品。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比较在常压蒸汽条件下和在压力蒸汽条件下进行热处理的木材在物理、力学和加工性能上的差异,并通过对试材结构的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揭示不同热处理材性能差异的内在机理。我们选取樟子松与柞木作为试验试材,得出以下结论:在相同热处理温度条件下,压力蒸汽对木材材性的影响大于常压蒸汽。压力蒸汽热处理材的主要力学性能指标,如抗弯弹性模量、抗弯强度、顺纹抗压强度、冲击韧性与硬度指标都低于常压蒸汽热处理材,但是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两种试材在力学性能方面的差异多数并不显着。在木材的吸湿性和尺寸稳定性试验中,压力蒸汽热处理材的表现则优于常压蒸汽热处理材,试材在不同湿度条件下的平衡含水率更低,径弦向的湿胀率也更小。对两种不同热处理材进行的加工性能试验表明,压力蒸汽热处理材在切削加工过程中的刀体温度低于常压蒸汽热处理材,两者在加工面的表面质量上没有显着差异,但是压力蒸汽热处理材在加工过程中会有更多的细粉尘排放,因而需要配套更好的吸尘和防护设施。通过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对试材结构进行的比较研究表明,不同热处理材在热处理过程中主要化学物质的反应和降解程度各不相同。相对于常压蒸汽热处理材,压力蒸汽热处理材半纤维素的降解更加显着,而木素与抽提物的含量则高于常压蒸汽热处理材。红外光谱分析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论,同时还发现木素的结构经过热处理后也发生了变化,但是木素在热处理过程中的具体变化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结合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的结论,不难推断:压力蒸汽热处理材力学性能低于常压蒸汽热处理材是由于在压力蒸汽条件下木材的主要化学组分,特别是碳水化合物的分解更加明显,但是这种分解也导致木材中游离羟基数量的减少,使木材的吸湿性进一步变弱。另一方面,强度和吸湿性的进一步降低又是压力蒸汽热处理材在加工过程中功耗更小,排放粉尘更细的主要原因。上述研究表明,压力蒸汽热处理的优势在于热处理材的尺寸稳定性更优,在能量消耗更低的同时保证了产品的表面加工质量。虽然压力蒸汽热处理进一步降低了木材的强度,但是这种差异很多在统计上并不显着。需要指出的是,通过热重-红外分析我们发现,只要木材的热处理温度低于200℃其内部化学组分的分解是比较有限的,而在这一过程中木材吸湿性降低和纤维素结晶区比例的增加等因素反而有助于热处理材强度的增加,这就是热处理材某些强度指标,如抗弯弹性模量和顺纹抗压强度高于常规对照材的原因。因此综合来说,压力蒸汽热处理材是一种具有实际应用前景的木材热处理产品。
孙龙祥[7]2014年在《热处理工艺对樟子松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热处理工艺可以有效地提高木材的尺寸稳定性和耐久性,但却同时可能导致木材的力学性能降低、重量减轻并且伴随颜色变化等。因此,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能够提高或保持木材各种优异性能的热处理工艺,就成了木材加工企业所亟待解决的技术性问题。所以,掌握热处理工艺与热处理木材各项性能之间的关系对木材加工企业进行热处理工艺实践指导,从而推动企业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木材为研究对象,过热水蒸汽为传热介质,考察了热处理时间和温度在一定范围内对樟子松木材尺寸稳定性、力学性能、颜色以及耐腐性能产生的影响。同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纳米压痕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等设备揭示樟子松木材在热处理前后性能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结论如下:(1)热处理工艺对樟子松尺寸稳定性的影响在热处理时间达到2h以后,时间每延长2h,木材EMC下降0.4%左右,全干缩率下降0.2%左右。在热处理温度达到170℃以后,温度每升高15℃,木材EMC下降0.5%左右,全干缩率下降0.6%左右。因此,延长热处理时间和升高热处理温度能够提高木材的尺寸稳定性。升高热处理温度比延长热处理时间对其影响更显着。木材尺寸稳定性的提高主要是由于内部羟基官能团的比重大幅减小所导致的。(2)热处理工艺对樟子松力学性能的影响在热处理时间达到2h以及热处理温度达到170℃时,木材的MOE均有所上升,不同工艺下上升范围为5.9%-14.2%。之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升高,表现出不同的上升和下降的趋势,但其MOE均在对照材以上。随着时间的延长,MOR除230℃工艺下变化趋势为先下降,然后基本保持不变;其余温度工艺下木材的抗弯强度变化趋势均为先升高,再下降,然后基本保持不变。随着温度的升高,木材MOR的变化趋势为先升高,然后下降,最高升幅比例为8.3%,最大降幅比例为18.4%。升高温度比延长时间对木材抗弯强度的影响更加显着。(3)热处理工艺对樟子松颜色的影响以170℃2h为基准,时间每延长2h,木材色差增大20%左右,温度每升高15℃,色差增大70%左右。明度的变化是颜色变化的最主要原因。热处理温度比热处理时间对颜色的影响更为明显。热处理过程中木材颜色加深主要是发色基团和助色基团比重增加导致对可见光吸收的增强所引起的。(4)热处理工艺对樟子松耐腐性能的影响升高热处理温度和延长热处理时间均能降低木材的质损率,提高木材的耐腐性能。由185℃升高至200℃过程中,质损率降低特别明显,约为20%左右。每升高15℃比每延长2h的效果要更显着。质损率最低降低至1.2%。热处理木材耐腐性能的提高是因为主要由多糖组成的半纤维素组份发生了剧烈的热解反应,其比重的降低中断了耐腐实验中菌类的营养供给,菌类无法继续存活,从而提高了木材的耐腐性能。
刘海军[8]2006年在《中国输美木包装携带重要钻蛀性害虫的风险评价》文中认为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木包装携带有害生物的高风险性不断被认识。近年来,美国、欧盟等国家认为我国是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Motsoh.)的分布区之一,先后对我国的出口商品木包装实施特定的管理措施,使我国蒙受了巨大的贸易损失。《国际贸易中木包装管理准则》草案(ISPM No.15)颁布以来,木包装相关领域的有害生物风险评价引起广泛关注。美国是仅次于欧盟的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破除非关税技术壁垒,保护我国出口贸易势在必行。因此,进行出境木包装携带有害生物风险评价,在应对贸易单方面管理措施时占据主动,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运用系统完备的资料,在木包装风险源描述的基础上,结合木包装主要的用材树种来源及木包装携带有害生物的特点等,并充分考虑有害生物的类群、分布特点、关注程度以及口岸截获等因素,确定了以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F?rster)、桑天牛Apriona germar(iHope)、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花曲柳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 Fairmaire和落叶松八齿小蠹Ips subelongatus Motschulsky作为典型种类进行风险评价,以期为木包装途径上大量其它有害生物的风险评价提供借鉴。论文的关键性结论如下:(1)首次在中国木包装害虫风险评价的过程中考虑环境与寄主双重因素,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view GIS将GARP预测的潜在适生区与潜在寄主进行迭加分析。分析结果如下:星天牛与桑天牛在美国的潜在适生区广泛,其东部几乎所有地区都是两种有害生物的潜在分布区,分布区寄主丰富度大小即是潜在风险性的大小。松墨天牛的潜在寄主分布于美国东北部与东南大部分地区,其中东北大部分地区并不是松墨天牛的潜在适生区。对于东部与东南大部分地区,寄主的丰富度高,分布广泛,即是松墨天牛的潜在分布区,也是重大检疫性有害生物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Nickle的分布区。花曲柳窄吉丁的潜在分布区与寄主迭加的区域主要位于下列各州:明尼苏达、威斯康星、北达科他、密歇根、印第安那、俄亥俄、肯塔基、维吉尼亚、田纳西、及北卡罗莱纳、伊利诺斯、密苏里、堪萨斯、内布拉斯加、南达科塔的全部或部分
李涛[9]2007年在《水曲柳实木地板高温热处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根据硬阔叶材易开裂的材性,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芬兰Thermowood工艺中的前期烘绝干部分进行适当调整,形成了本研究中的高温热处理工艺。它是一种将木材放入能长时间经受高温高湿环境考验的特殊设备里,用常压过热蒸汽对其进行处理的工艺方法。众多研究结果均表明此工艺可以起到改良木材部分缺陷的作用,总体来看,主要是木材的耐久性和尺寸稳定性会得到改善,这是因为在对木材进行处理的过程中,木材内部主要成分和结构会发生某些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尤其是半纤维素会随着处理温度的高低发生不同程度的分解(第1章和第2章)。本研究以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地板坯料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试验的基础上,开展了生产性高温热处理试验,另外还对此种工艺方法产业化实施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归纳如下:在第3章和第4章中,运用CIE(1976)L*a*b*色空间理论,利用WSC-S色差计对高温热处理前后水曲柳材色变化情况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处理材的材色受处理温度高低的影响,可以用L*参数的变化情况来对材色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处理温度越高,材色越深,而且不同温度处理的水曲柳,其材色与某些名贵树种的材色十分接近,比如红木和柚木等。实验室试验的材色变化数据基本可以用于实际生产时的材色预测工作。第5章和第6章分别研究了水曲柳试材在经过生产性高温热处理后,其力学、物理性能的变化情况。1)力学性能与对比材一样,处理材弦径向弹模之间没有显着差异。高温热处理对木材弦向弯曲强度和横纹抗压强度有不利影响,而弦向弹模、顺纹抗压强度、表面硬度等受此种工艺的影响很小。若将处理材与对比材在实际使用情况下的力学性能进行比较,处理材除了在弦向弯曲强度上仍比对比材低,其他上述各项力学性能均高于对比材。2)物理性能在从干到湿的各种环境下,处理材的密度和吸湿性均较对比材低,尺寸稳定性则优于对比材,而且两者在平衡含水率或弦径向湿涨率上的差值有随环境湿度上升而加大的趋势,此类现象可以用BET理论及由其推导出来的公式加以分析解释。最后,在第7章里着重分析了高温热处理工艺产业化实施过程中的相关问题。1)水在处理材表面所形成的接触角有显着增加,这表明此种工艺对木材表面的涂饰性能会有不良影响。适当的砂磨处理可以提高处理材的润湿性,此外,在实际生产时还可以考虑在油漆里添加活性剂来改善高温热处理材的涂饰效果。2)处理材含水率在模拟地采暖环境下变化非常小,因此其尺寸稳定性会优于对比材,故高温热处理地板适合做地采暖地板。3)新建年生产能力14万M~2的高温热处理生产线,总共需投资150万元。各项生产成本合计为16.54元/M~2,因此每平方米地板产品的价格会上浮40元左右,相对柚木等名贵树种的常规地板,一般常见树种的高温热处理实木地板仍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温热处理工艺在我国木材工业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刘智, 曹金珍[10]2006年在《改性处理在提高木材耐腐性方面的研究概况》文中提出随着人类环境意识的提高,某些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较大影响的木材防腐剂(如铬化砷酸铜CCA)的使用受到限制或禁止。除了开发新的环保型木材防腐剂外,木材改性处理作为木材保护的另一手段,它在提高木材耐腐性方面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主要介绍了木材改性处理的方法及防腐机理,并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木材化学改性处理(以及热处理)后木材的耐腐性(以及抗虫蚁性)方面的研究现状,指出了我国在利用改性方法提高木材耐腐性方面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展望了今后研究和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欧洲云杉热处理的研究[D]. 谢延军. 东北林业大学. 2001
[2]. 高温热处理对欧洲云杉和花旗松吸湿特性的影响[J]. 高鑫, 周凡, 付宗营, 周永东. 林业工程学报. 2018
[3]. 人工加速老化条件下樟子松木材涂层失效行为初步研究[D]. 张毛毛.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5
[4]. 压力式高温热处理木材特性及其冷凝液利用研究[D]. 王晓旭. 北京林业大学. 2012
[5]. 热处理对香椿木材性能的影响研究[D]. 卢丹. 四川农业大学. 2016
[6]. 压力蒸汽热处理对木材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D]. 丁涛. 南京林业大学. 2010
[7]. 热处理工艺对樟子松性能影响的研究[D]. 孙龙祥.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4
[8]. 中国输美木包装携带重要钻蛀性害虫的风险评价[D]. 刘海军. 北京林业大学. 2006
[9]. 水曲柳实木地板高温热处理研究[D]. 李涛. 南京林业大学. 2007
[10]. 改性处理在提高木材耐腐性方面的研究概况[J]. 刘智, 曹金珍. 林产工业.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