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机制_哲学社会科学论文

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机制_哲学社会科学论文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机制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研究成果论文,哲学社会科学论文,机制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由于其作用的潜在性和作用发挥的过程性,决定它的评价标准难以量化。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社科研究成果,便成为科研成果管理中的重要一环。本文探讨了社科成果评价中设计指标体系的原则,并就课题立项、进展指标系数,最终成果评价指标系数,成果的传播和影响指标系数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论述。

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是成果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建立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指标体系,使其趋于科学化,做到既公正又合理,对于发展提高科研水平,发现优秀的科研成果,推动管理现代化,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拟就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活动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发表一些看法。

科学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要求对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也应该是客观的,公正的。这是广大科研人员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但不同的学科,在评价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以及评价标准的建立方面,既有一致的、相通的一面,又有差异的特殊的地方。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应用研究重要成果,一般较容易转变为生产手段,其社会价值可以通过考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情况加以评价。它甚至可以用定性、定量的数据或经济方面的效益来表述。而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则很难做到这点。它主要是论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探讨在我国现实条件下经济、思想、文化、政治、社会等发展规律,为党和国家制订方针、政策提供参考意见,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作出理论贡献。

显然,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很难通过实验在短期内得到明显的验证。因为它的作用是潜在的。其发挥和体现要有一个过程。还有,社会科学研究时常涉及许多现实性、政治性较为“敏感”的问题,而政治有时效性,往往“此一时彼一时”,对某些理论课题很难一下子下结论。而且,对同一社会现象和理论问题,不同学者或学派经常有不同的解释,很难使所有人认同,这就给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鉴定和评价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在理论和实践上探讨科学评价方法,从而形成有利于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发展的管理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鉴定,长期以来坚持专家直接评审的原则,所采用的是个人写评语或评审组写鉴定,以定性分析为主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它合理的一面,但也暴露出这样那样的缺陷:其一是新学科纷纷出现,而评审专家受学科专业的局限,不可能样样都懂,致使“外行”评“内行”成为可能;其二是学术观点学术派别的差异,对同一现象,不同学者或学派常常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其三是无法避免的人际关系,以及评审者不愿得罪人的思想作祟,往往使评价失之偏颇。

显而易见,在现代科学迅速发展的今天,将定量分析法适当引入社科评价体系已是当务之急。如何使成果申报者本身的学术水平及成果的学术价值定量化、客观化、真实化、明晰化已成为客观、公正评价的关键所在。有些单位由于受自然科学一整套规范的评奖方法的影响,提倡纯粹的客观评价方法,确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我认为社会科学成果研究的特殊性,在许多方面是难以量化的,如“成果社会经济价值”“观点正确”等就无法量化。我们应当将两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可量化部分,运用客观评价系统进行评价;对难以量化部分,仍采用专家讨论评价方法。但必须提供标准,使评价有所依据。

设计指标体系的原则,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是进行专题评价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首先可建构的基础指标应包括项目的研究过程,成果价值及成果应用。这些指标从特征上可分两类:一类是硬指标,即可以直接度量或间接度量;另一类是软指标,有较大程度的“模糊性”,需要由专家评议测定。基本要求如下:一、科学性、合理性。包括信度和效度两方面要求。信度指评估评价结果的可靠性或一致性;效度指该评价指标体系对成果评价的准确性程度,较高的效度是评价指标体系的最重要特征。二、全面性。根据社会科学研究特点进行全面考察,既看它的创造性,也考虑它的科学性;既看创见,也考虑成就;既看社会价值,也考虑经济价值;避免以偏概全。三、相对可比性,包括对象的可比性和指标的可比性。指标系统应有尽可能大的复盖面,使各级各类成果可进行相对的相互比较。四、可行性。尽可能制定操作指标,如以发表的成果作为量化指标,就完全可以论著的数量和刊物级别来操作,以避免以往的一次性量化评审中那种模糊的难掌握的鉴定意见。

指标体系,具体地说可从下列三个指标系数考察:

一、课题立项,进展指标系数

加强研究成果评价工作,同时意味着加强对选题的导向作用。研究成果评价的结果,无论是决策部门制定研究规划还是研究者自行确定方向,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从课题的立项、级次可以看出该成果在学科建设、国民经济建设中应起的作用,学术地位和成果产生的工作量。

设立该指标系数旨在逐渐消除目前高校社科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个体户”小生产组织形式。当今科学研究已进入大科学时期,先进的科学研究同小生产思维方式和组织形式极不适应。向多学科发展,需互通信息,统筹规划,引导科研人员根据自己特点确立科研目标,分工合作,创造高水平成果。

将项目研究周期、项目完成情况列入指标,是为了促进项目研究的高效益。

总之,课题立项进展的指标系数中,既有属于客观方面的,也有属于主观方面的。

客观指标是指课题来源,课题组人员规模,课题经费,与最后成果直接有关的中间成果数,阶段性评估次数和结果分析,成果完成(分提前、按时、延期),成果接近课题目标的程度,研究内容等。一般说来,客观指标,可由工作人员来具体操作。

主观指标是指课题重要性差异,研究难度的差异,选题角度是否新颖严密、完整等。一般说来,主观指标可由专家来把握。

因本体系与成果质量没有直接关系,权重相应小,占全部总分值的15%以下。

二、最终成果评价指标系数

这是核心部分,它的作用是衡量社科成果是否具有创新性和价值性。

客观指标分基础性研究成果和应用性研究成果。

基础性研究成果:成果形式(学术专著、论文、工具书、古籍整理等),成果文字幅量,成果发表出版社和杂志社级别,会议入选级别,印刷次数,发行量,拥有读者面幅度。

应用性研究成果:成果形式(决策研究、咨询报告等),成果采纳范围,采纳程度,采用效果,技术吸收。

主观指标分学术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三个指标因素。

学术价值:对所在学科的贡献,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和借鉴,理论观点的创新研究,资料挖掘和运用,同国内外相近成果比较分析,纠正概念偏见,赋以新的科学内容。

社会价值: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提出的某一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作准确论述,为决策提供依据;对人们的政治观念、价值观念、法制观念、思想认识思维方式、文化素质带来积极影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程度;普及社科知识方面;民众和舆论关注热点问题阐述;促进中华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和优秀文化的弘扬;对培养人才方面作用。

经济价值: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实践中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大小,成果转化的直接、间接经济效益,长远效益的预测。

必须指出,因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般可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类,所以该指标体系中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注重学术价值,而应用研究成果注重社会经济价值。

本指标系数占总分值的70%。

三、成果的传播和影响指标系数

成果在同行专家引起反响的差异性往往比较真实地反映成果的质量。这一指标系数是对成果重要性和实际水平的综合评价。这可用来弥补专家一次性直接定性评审的不足。该系统全部用客观指标,如转载系数(包括转载成果的刊物数量与级别);引证系数(国内外学者引证该成果的次数,被引入书目或索引的次数);获奖记录(级别和次数);成果在专业同级次评奖中全部获奖项数之比。

该指标系数占总分值15%。

上述指标系数尚不完善,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但我们必须意识到,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用主客观指标相结合,用分值衡量成果的做法是成果评价方法发展的时代趋势。我们提出主客观指标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并不是要约束自己,而是为了更加科学化。在评价的各个阶段和各个层次上,并不总是能够完成实现的,也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要不断调整,不断地实践和探索,才能不断地把评价方法引向成功。

除了建立指标体系外,建立专家信息库也十分重要,选聘的专家应注意学术水平和道德素质。应建立和健全能够真实反映我国科学家各项学术指标数据,以便在成果评价过程中对评审者近期水平活动状况和自身学术水平作出甄别、追踪和评价。这样,几年后就可得到关于每个专家较合理加权系数,有了以上资料,就可公正、准确地选择专家,排除人为主观因素,减少准同行参与评价鉴定的可能性,并可对专家评价活动起监督的作用。

标签:;  

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机制_哲学社会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