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家安全论文,中国论文,视角论文,气候变化论文,总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7年和2011年联合国安理会两次就气候与安全问题举行辩论,标志着气候变化问题被纳入全球安全议程。2014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以下称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首次单列专章从人类安全的角度评估气候变化对安全的影响,表明气候变化与安全问题已成为气候变化科学界的主流话题之一。2014年11月,中美两国政府在两国元首的见证下,签署了《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美两国政府在声明中首次确认,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应对气候变化同时也将增强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首次就气候变化与安全的关联性达成共识。上述事实表明,气候变化与安全问题,换言之,气候变化的安全风险正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在此背景下,深入探讨气候变化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路径和影响程度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文尝试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理论分析框架,运用国内外近年来气候变化研究的新成果,对气候变化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的路径及程度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希望借此加深对气候变化与中国国家安全之间关联性的认识,以更好地界定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安全风险与国家利益。 一、分析框架:总体国家安全观 为什么要采用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要回答这个问题,本文先就气候变化对中国国家安全影响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做简要述评,进而分析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分析框架的理论价值。 国内最早主张将气候变化列为中国国家安全议题的人士主要来自中国环保界和气候界。中国环保界的元老曲格平先生在《关注中国生态安全》一书中就明确提出,气候变化问题应被视为中国的安全问题,予以高度重视。①另一位则是前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现中国首席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在其主编的《国家环境安全战略报告》中将气候变化列为中国国家环境安全的重要威胁。②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军方也较早地关注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的问题。中国人民解放军前副总参谋长、原中国国际战略学会会长熊光楷将军在阐述中国的安全政策时,认为中国国家安全的内涵应不断扩展,包括气候安全。③北京大学的王缉思和王逸舟教授是国际关系学界较早呼吁将气候变化纳入国家安全议程的两位学者。笔者则在2010年出版了国内外第一部论述气候变化对中国国家安全影响的专著《气候变化与中国国家安全》。④ 关于气候变化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具体影响路径,国内研究主要从三个视角展开:第一,从传统安全视角来看,有关研究考查了历史上中国发生的战争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联性,对工业革命前的气候变化对战争爆发和人口下降的影响进行了大尺度的量化研究,结论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的战争与和平的交替主要是由长期的气候变化所致。⑤第二,从非传统安全角度看,有的研究从气象灾害角度探讨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⑥另外一些研究认为,以全球变暖为突出标志的全球环境变化正在发生,可能对中国国家安全生产影响,突出表现在三方面:(1)作为经济快速增长的人口大国,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总量和增长速度均引人注目。如何解决中国特殊的利益问题,在环境外交中争取主动,需要科学的解释。(2)近年来,我国的污染物排放、国际河流水资源的开发已引起下游国家的质疑。预计未来我国与邻国之间因区域环境资源问题而产生的争端会不断增多,如何避免冲突需要深入研究。(3)我国对国际贸易的依赖日趋加大,一方面,国际上的“绿色贸易壁垒”将使我国的某些食品、机电、纺织、皮革、陶瓷、烟草、玩具、鞋业等行业的产品在出口贸易中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市场对中国的矿产、石材、药用植物、农产品、畜牧产品的大量需求,可能会加重我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⑦第三,从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结合的视角来看,气候变化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1)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将使中国陆地领土面积减少,并威胁中国沿海大城市及其海域疆界;(2)气候变化加剧中国荒漠化,使中国领土的质量严重下降,挤压中国的生存空间;(3)气候变化对中国水资源和粮食生产产生负面影响,不断增加的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对中国国民的生命、财产和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4)气候变化使中国面临日益增大的国际国内压力,政府的自主选择空间日益受到挤压,治理能力受到进一步挑战;(5)气候变化对中国的重大国防和战略性工程及军队建设的负面影响正在显现。此外,中国西部冰川的融化导致河川径流减少,可能会引发跨境水资源的争夺和跨国移民潮,导致国际争端和冲突。总之,气候变化对中国国国家安全的影响是广泛的,但目前还主要是潜在的,其影响程度将随时间的推移而与日俱增,需要在国家安全的框架下加以统筹考虑。⑧ 关于气候变化与中国国家安全之间的关联性,国外的相关研究最早见于2003年10月美国国防部委托美国全球商业网络咨询公司完成的一份题为《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的秘密报告。2004年2月该报告曝光,引起世界舆论的普遍关注。该报告多处谈到气候变化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报告预计,2010-2020年间,因为中国需要给其庞大的人口提供粮食,所以受到越来越飘忽不定的季风雨的打击特别大。中国的南部,一场大干旱将从2010年开始,一直持续到2020年。粮食减产、淡水短缺将导致混乱和国内的反抗。报告预测,2030年前中国由于气候变化可能会卷入多起国际冲突。这份报告一经公布就在国际上产生了轰动效应,引起中国领导人和科学界的高度重视。当然,由于该报告以最坏的设想为基础,追求的是耸人听闻的效果,不少地方都有夸大其词之嫌,结论的可靠性和可信度受到中国专家学者的普遍质疑。⑨ 此后,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面临的气候安全风险表现出日益浓厚的研究兴趣。不少研究报告涉及气候变化如何影响中国的国家安全,研究视角也涵盖了前述三类。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包括:德国的题为《气候变化:安全的风险》的报告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认为中国是受气候变化影响特别大的国家。气候变化对中国不同地区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但现有的生态和社会问题可能加剧,经济的活力受到影响,最后影响中国的政治稳定。具体而言,上述问题从内外两个层面对中国的政治架构和中国政府的合法性提出了重大挑战。⑩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和美国新安全研究中心推出的报告《后果降临的年代:全球气候变化对外交政策和国家安全的含义》也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报告认为,中国温室气体的快速增加主要是由于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所致,这对全球环境构成长期的威胁。中国温室气体的排放将加剧其已有环境问题,这无疑将导致国内的动荡和冲突,其中一个冲突的来源是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移民。同时,气候变化的加剧也增大了中国面临的作为“国际负责任成员”的国际压力。(11)美国进步中心的报告《气候变化、移民与中国的非传统安全威胁》重点讨论气候变化、移民与中国非传统安全三者之间的关系。(12) 对气候变化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的定量研究国内刚刚起步。解放军理工大学洪梅博士等采用了建立指标和风险评估建模的方法,从海洋安全、地区稳定和重要设施布局等方面分别构建风险指标,研究指标的定义、数学表达和计算方法,初步得出了气候变化对中国部分地区安全影响的风险区划图。(13)但该研究无论是参数设定还是数据使用都存在相当多不足。定量化研究气候变化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毫无疑问,上述研究对提升中国的气候安全风险意识,加深对中国面临的气候安全风险的认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依然存在许多不足,主要有两点:(1)在讨论中国面临的气候安全风险时依然缺乏一种主流的、有广泛影响的分析框架;(2)对中国面临的气候安全风险进行科学评估的数据和资料有限,因此,其研究结论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由于上述理论框架的权威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靠性不足,当前关于中国面临的气候安全风险的研究远远无法满足国家的决策需求。不过,随着中国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和落实,这一局面有望大幅改善。2014年4月15日,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发表讲话,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14)2014年11月28日,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对外工作要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15)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对研究中国的气候安全风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中国的气候安全风险研究而言,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分析框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首先,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综合性和整体性比以往的分析框架更强,视野更开阔。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外部安全与内部安全的统一,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的统一,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统一,安全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统一。这种宏大视野有利于更全面和更准确地认识中国面临的气候安全风险;其次,总体国家安全观有很强的针对性。针对中国当前面临的国内和国际复杂的安全形势,总体国家安全观清晰界定了中国国家安全体系的基本内容,提出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11种安全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这就使我们在研究中国的气候安全风险时有了明确的参照系和着力点。本文的重点就是根据这一安全类型的划分系统考察气候变化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最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权威性使中国的气候安全风险研究更易于凝聚各方共识,形成主流观点,为国家决策提供智力支撑。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指导思想,其主导地位和权威性毋庸置疑。以此作为分析框架分析中国的气候安全风险,更易于形成全国共识,提升全民的环境和气候安全意识,助推中国的低碳绿色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 本文尝试从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充分吸收近年来特别是2011年《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发布以来国内外学术界相关研究的新成果,对气候变化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的路径和程度进行分析和评估。 二、气候变化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以总体国家安全观所列的11类安全为评估依据,气候变化正在对其中的八类安全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 (一)气候变化威胁中国的国土安全 气候变化对中国国土安全的负面影响正在逐渐显露出来,主要表现在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中国的部分陆地面临被淹没的现实和潜在威胁。 1.中国海平面的变化及其趋势。全球海平面上升是由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水增温膨胀、陆源冰川和极地冰盖融化等因素造成的。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具有明显的趋势性和波动性特征,总体呈上升趋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平面上升趋势明显。中国沿海验潮站海平面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1980-2014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3.0毫米/年,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2012年海平面为1980年以来最高位,,2014年仅次于2012年。预计未来30年,中国海平面将比2008年升高80—130毫米。(16)《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预测,未来中国海平面将继续上升,到2030年,全海域海平面上升幅度将达到80—130毫米。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全海域2030年将比2009年上升80—130毫米,同时存在显著地区域差异,天津、上海、广东沿海海平面的涨幅最大,分别将达到76—145毫米,98—148毫米和83—149毫米。2050年珠江口绝对海平面将上升90—210毫米。(17)到21世纪末,东中国海海平面将上升22—40厘米。(18) 2.海平面上升使中国的部分陆地面临被淹没的现实和潜在威胁。最新发布的2014年《中国海平面报告》明确指出:“海平面上升淹没滨海低地,破坏海岸带生态系统,加剧风暴潮、海岸侵蚀、洪涝、咸潮、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等灾害,威胁沿海基础设施安全,给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多方面的不利影响。”(19)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和苏北沿岸地区,黄河三角洲、渤海湾,以及莱州湾地区是中国沿海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的三个主要脆弱区。(20)海岸侵蚀一般包括岸线后退和岸滩下蚀两种方式。中国海岸侵蚀具有普遍性、多样性、长期性和不断加剧的特点。(21)有关资料显示,1855年以来,苏北废黄河三角洲有1400平方公里失陷于海中。1956-1996年,渤海沿岸约400平方公里的耕地、盐场和村庄被海水吞没。(22)根据《2010年中国海平面报告》,辽宁葫芦岛部分岸段的海岸侵蚀速率最大为2.5米/年;山东蓬莱的部分岸线,近50年来后退500米,最大超过700米。(23)1986-1996年,黄河三角洲湿地面积平均每年减少近26平方公里。(24)2005-2010年,相对海平面上升导致崇明东滩潮间带湿地面积损失速率为0.09—0.13平方公里/年。(25)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东沿海湿地面积损失超过50%。(26)2002-2013年,深圳金沙湾浴场岸段侵蚀面积超过1.4万平方米,约占沙滩面积的25%。2010-2014年,深圳惠深沿海高速土洋收费站附近283米长的岸段发生海岸侵蚀,最大侵蚀距离为18.71米,建在岸边的篮球场完全消失。(27)山东自然湿地面积由第一次全国湿地普查时(1994-2003年)的168.15万公顷减少到2014年的104.43万公顷,其中滨海湿地面积减少48.20万公顷,滨海湿地破碎化严重。(28) 3.海岸侵蚀将进一步加剧沿海潮滩和湿地的损失。资料显示,海平面每上升1厘米,中国长江三角洲和苏北的海岸后退可以达到10米以上,潮滩和湿地将分别减少16.7%和28%。(29)到2040年和2090年,广东沿海由于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海岸侵蚀将分别使得现有岸线后退8.4米和14.0米。(30)当出现百年一遇水位时,整个中国沿岸2050年的可能淹没面积为9.83万平方公里,三大脆弱区的可能影响面积分别为5000平方公里、6.41万平方公里和1.53万平方公里;2080年,整个中国沿岸的可能影响面积为10.49万平方公里,三大脆弱区的可能影响面积分别为5200平方公里、6.78万平方公里和1.72万平方公里。(31)《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指出,未来海平面上升导致风暴极值水位的重现时间明显缩短。至2050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渤海西岸50年一遇的极值水位将缩短为5—20年一遇。同时,海平面上升可加剧海岸低地的淹没,在现有海堤的情况下,2080年相对于2000年,黄河三角洲及渤莱沿岸、长江三角洲和江浙沿岸、珠江三角洲的可能淹没面积约为1.8万平方公里。(32) 众所周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和天津滨海新区在内的中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面积占全国的13.6%,2010年人口占全国的42%,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53%,(33)是中国经济的中心和命脉所在。如果说,目前的海平面上升对中国领土面积的影响还是有限的,那么,未来中国海平面的长期上升趋势将不仅淹没更多的中国土地,而且将严重影响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气候变化威胁中国的军事安全 中国军方曾对气候变化对中国国防和军事建设的影响做过评估,具体内容尚未对外公布。但据有关报道,其结论是明确的: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威胁到我军人员、装备和设施安全,影响武器装备效能发挥及部队作战行动,制约部队战斗力的形成和提高。此外,气候变暖造成的海平面持续上升,还直接影响岛屿和沿海军事战略部署及战场建设。(34)为此,2008年中国军方专门成立了军队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以适应执行多元化任务需要,探索气候变化对军事斗争和军队建设的影响规律,为军队执行作战任务和参加防灾救灾行动,提供可靠的气象决策和技术支撑,有效指导部队完成等各项军事和非军事任务。(35)气候变化及其导致的极端气候事件对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不利影响正在上升,成为中国军队战斗力形成和提高的一个制约因素,并可能增加中国军队卷入国内外冲突的风险,突出表现在: 1.对中国军队人员、装备和设施安全构成威胁。例如,2005年的一场特大暴雨造成中国军队重大人员伤亡。2005年10月2日,受第19号台风影响,福州地区突降特大暴雨,傍晚造成山洪暴发,武警福建省总队直属的福州指挥学校新学员训练大队遭受特大山洪袭击,部队驻用的两幢民房被冲毁,142名学被山洪冲走,85人遇难。在执行救援任务中,1名武警支队政委牺牲。(36)1996年4月,中国花巨资购买的数架苏-27先进战机进驻广东遂溪空军基地。1996年9月9日,9615号台风突然袭击了广东遂溪空军基地所在的雷州半岛,这场台风的风速在50米/秒以上,相当于15级台风,遂溪基地为苏-27建造的机库尚未完全完工,停放在露天的苏-27战机不同程度受损。(37) 2.危及中国的一些重大国防工程的安全运行。比如,在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冻土快速融化,直接影响青藏铁路的运行安全。2006年7月1日,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青藏铁路不是一般的民用交通设施,而是重大的国防和战略工程。(38)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 138公里,其中多年冻土(39)区长度为632公里,大片连续多年冻土区长度约550公里,岛状不连续多年冻土区长度82公里,全线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长度约为965公里。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温度呈现出升温趋势。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多年冻土年平均地温升高摄氏0.1至0.3度,年平均地温为摄氏0至0.5度的高温多年冻土正在快速升温并且变薄。(40)在温度敏感的冻土上建造青藏铁路,初始设计时已对冻土的地温分区很关注,但受气温升高和人类活动影响,多年冻土已出现退化,主要表现为多年冻土南北界退缩融区面积增加、冻土厚度减小、冻土地温明显升高等。根据预测,未来50年高原气温可能会升高摄氏1度或2.6度,这将进一步造成地基融沉变形、地基承载力降低。(41) 3.影响中国军队武器装备和军事设施效能的发挥。中国西北部地区的一些导弹基地位于冻土地带,气候变化加剧了冻土地带的冻胀和融沉,对中国军队导弹的固定发射阵地造成影响,进而影响导弹的命中精度。(42)有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导致海洋酸化,而海洋酸化的一个重要后果是会改变海水的声学性质,导致声音传递更快和更远,由此引发环境、军事和经济利益的改变。(43)在渤海、黄海和东海已观测到季节性的海水酸化问题,(44)特别是黄海北部底层海水酸化问题已相当突出。(45)这将对中国潜艇的隐蔽性产生负面影响。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持续上升,使中国一些具有军事价值的岛屿受到威胁,影响中国军队的部署和战场建设。海平面上升导致风暴潮的严重程度增加,中国沿海的军港和机场可能受到更大的影响。美国海军将气候变化对美国沿海地区的军事设施的影响作为重点关注领域。(46) 4.对部队的训练造成影响,对其任务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恶劣天气使部队的作战训练难以正常展开。军事训练是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手段。而恶劣的天气必然影响部队的正常作战训练,特别是空军和海军的训练,制约部队战斗力的形成。美国军方的研究显示,航母在高温地区开展行动,舰上人员比在正常条件下更容易疲惫,航空联队的火力打击能力只有正常条件下的2/3。(47)如果未来极端气候时间持续增加,中国的航母训练和行动也会越来越多受到类似的影响。另外,极端气候事件增加使部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抢险救灾,客观上也会影响部队的正常训练。为抗击1998年的长江特大洪水,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先后调动66个师、旅和武警总队共27.4万兵力。截至1998年8月23日,解放军、武警部队共投入兵力433.22万人次,组织民兵预备役部队500多万人,动用车辆23.68万台次、舟艇3.75万艘次,飞机和直升机1289架次。广州、南京、济南、沈阳、北京军区和海军、空军、第二炮兵、武警部队等单位的主要军政领导和110多名将军亲临一线指挥,高建成等多名军人牺牲。(48) 在2008年的南方冰雪灾害中,广州军区先后六次下达命令,出动近十万官兵和上百万民兵预备役人员参与救灾,40多名军以上领导、340多名师职干部在一线指挥。(49)截至2008年1月31日,全军和武警部队参加抗雪救灾累计出动官兵达20.7万人次、民兵预备役人员59.4万人次。四架正在西北和中原地区执行军事任务的伊尔—76型军用运输机,1月30日夜接到了解放军总参谋部的命令,临时终止了正在执行的军事任务,紧急飞抵位于西安咸阳和山西长治等地的机场装运救灾棉衣、棉被等物资。(50) 在此背景下,《2008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第一次将自然灾害列为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威胁并提出军队应具备履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51) 5.对中国海外军事行动的能力和资源产生了更大压力。极端气候事件使中国军队执行维和行动和撤离侨民及国际人道主义救援行动的需求增加。有研究显示,许多脆弱国家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内部冲突的风险大增。(52)非洲撒赫勒地区被普遍认为是气候变化导致冲突最严重的地区。(53)联合国认为,联合国维和行动部署的冲突地区与气候变化的关联性越来越强。(54)而中国目前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兵力最多的国家,随着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力度和广度的加大,中国在国际维和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截至目前,中国已先后参与联合国24项维和行动。在当前联合国开展的16项维和行动中,中国军队正在参加的就有九项。(55)气候变化可熊增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需求,进而也将相应增加中国参与维护行动的强度。 另据估计,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90亿,2亿人因受气候变化影响而迁移。这种大规模迁移可能不仅导致人道主义救援任务增加,而且加剧地区紧张局势和冲突。(56)因此,在冲突地区撤离中国国民将是中国军队的任务之一,这对中国执行海外军事行动的能力和资源将施加更大的压力。2015年3月底4月初,中国首次出动海军从冲突不断的也门撤离中国和外国公民近800人。此次也门冲突与气候变化没有直接关系,但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类似的、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撤侨和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发生的可能性在增加。 6.可能引发中国与邻国的紧张局势,甚至局部冲突。气候变化正在导致中国冰川快速融化。中国西部冰川分布区是亚洲10条大江大河(长江、黄河、塔里木河、怒江、澜沧江、伊犁河、额尔齐斯河、雅鲁藏布江、印度河、恒河)的水资源形成区。因此,中国西部冰川的变化不仅关系到中国西部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涉及周边国家的水资源利用。一旦冰川水资源变化导致河川径流减少,可能会导致水资源争夺和跨国移民潮,引发国际争端和冲突。(57) 此外,气候变化导致全球范围内资源短缺,加剧贫困,成为全球范围内恐怖主义发展的诱因之一,可能波及中国,使中国军队的反恐任务更重。 (三)气候变化危及中国的社会安全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对中国的社会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严重危及中国民众的生命安全、生活质量和人体健康。中国是洪涝灾害频发的国家。近50年来,中国洪涝灾害成灾面积逐渐增加,大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不断增加,受灾农田面积波动上升,在空间上以长江和珠江流域为主,季节上集中在6至8月份。(58)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珠江、松花江、淮河、太湖和黄河流域均发生多次大洪水,如1991年淮河大水、1994年和1996年洞庭湖水系大水、1995年鄱阳湖水系大水、1999年太湖流域发生超历史纪录洪水、2005年珠江发生特大洪水。1998年,中国遭遇罕见暴雨袭击,形成特大洪涝灾害。全国共有29个省区市遭受灾害,农田受灾面积2229万公顷,成灾面积1378公顷,受灾人口超过二亿,死亡4150人,房屋倒塌68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551亿元。其中,江西、湖南、湖北、黑龙江吉林等省受灾最重。(59)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洪涝灾害占我国整个自然灾害的62%,造成的损失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55%。(60)2005-2014年,中国海洋灾害共造成1697人死亡(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593亿元人民币。(61)1950-2013年,全国洪涝灾害导致的死亡人数达到28万多人,平均每年4380多人;1991-2013年,全国旱灾导致饮水困难的累积人数超过5.5亿,平均每年超过2700万人。(62) 气候变化,特别是极端气候事件对中国人体健康的影响近年来越来越明显。如2013年7月,我国南方极端高温天气,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7—39℃,局地可达40℃以上。据不完全统计,截至8月,全国各地频频出现“热死人”现象,安徽出现二例热射病死亡病例,上海出现二例死亡,江苏二例死亡,湖南有三例环卫工人中暑身亡。(63)研究表明,目前,气候变化对中国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且以间接影响为主。直接影响主要包括日益增加的自然灾害(如热浪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增加等)导致的疾病(如心脏和呼吸系统疾病)或死亡。间接影响较为错综复杂,气候变化引起的各种极端气候现象导致生态系统紊乱,许多媒介疾病(如疟疾、登革热、血吸虫病、黄热病及一些病毒性脑炎)的媒介分布范围和季节扩展,造成传染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增加和流行区域的扩展。如果伴随着气候的变暖,疟疾、登革热、血吸虫、霍乱、脑炎及猩红热病等传染病的传播都会加剧,降雨频繁也会促进真菌和细菌的增殖感染。极端天气事件和灾害的发生破坏了原有的医疗体系,以及水、食物和居住场所等生命必需品和生活基础设施,也严重影响居民心理健康。(64) 2.加剧中国的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健康,导致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增加影响中国社会的稳定。气候变化已对中国环境产生了可辨识的影响,包括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在对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决定着某些地区环境演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在给部分区域带来较有利影响的同时,也加剧了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污染及大气污染等问题的严重程度。特别是在中国重点水域及城市地区的极端天气事件,给人们的生产、生活与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失。如果处置不当,极易引发群众不满。值得关注的是,环境健康问题处理不善导致社会动荡的风险在快速升高。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发生的232起较大(三级以上)环境事件中,56起为环境污染导致健康损害事件;37起环境事件发展为群体性事件,涉及环境与健康问题的有19起。陕西、河南、湖南一些地区共发生31起重特大重金属污染事件,严重威胁群众健康、社会稳定,在国际上都产生了恶劣影响。(65)2012年10月26日,在全国人大专题讲座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杨朝飞透露:自1996年以来,环境群体性事件一直保持年均29%的增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66) 在环境群体性事件中,因争水而引发的水事冲突屡见不鲜,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干旱少雨、利用水资源力度加大等原因,全国上下游、左右岸、主流与支流之间的争水事件大量出现。据统计,“九五”期间,全国调查处理水事纠纷就有43100件,“十五期间每年被处理调查的水事纠纷案均有一万多件”。(67)闻名全国的漳河水事纠纷,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时断时续,延续至今。漳河是华北地区海河水系的南运河支流,发源于山西长治,流经河北与河南两省边界,最后进入海河水系的南运河,长约412公里,流域面积为1.82万平方公里。漳河水事纠纷涉及山西、河北与河南三省。两岸群众为争夺水源多次发生群众械斗、爆炸、炮击事件,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99年春节期间。河南的古城村与河北的黄龙口村发生爆炸、炮击事件,近百名村民受伤,多处民房和生产设施遭破坏,直接经济损失达上千万元。(68)干旱少雨和开发小水电是漳河水事纠纷的重要原因。(69)受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近50年来海河实测径流量呈明显下降趋势。海河流域自1980年以来的径流量与1980年以前相比减少了4至7成。(70) 3.气候移民增加,加剧中国社会内部的压力。有研究显示,近年来,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南疆等一些地区干旱缺水,生态环境恶化,导致贫困加剧和移民增加,影响社会稳定。(71)20世纪中期以来,因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甘肃民勤的生态日益恶化。进入21世纪,虽然采取了许多防沙治沙的措施,由于资源利用不当和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的共同影响,民勤地区沙化土地仍在继续扩展,生态状况进一步恶化。(72)因人畜饮用水源匮乏而举家外迁的“生态(气候)移民”越来越多。1998-2008年,已经有2.65万人被迫背井离乡”。(73) 4.对交通出行影响增大,易引发社会冲突。恶劣天气是飞行的天敌。2010年全国航班延误调研结果表明,在影响航班延误的因素中,航空公司运行管理占42.3%,流量控制占26.1%,恶劣天气影响占20.9%,军事活动影响占7%,机场保障及其他因素占3.7%。(74)2010年,中国发生多起因恶劣天气引发的大面积航班延误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中国民航局副局长夏兴华就此解释称:“今年极端天气频发。冬季,北方降雪范围大、强度强;春季,南方出现多次大范围的暴雨天气过程;夏季,南北方均出现大范围暴雨天气,全国雷暴雨天气频发。这些极端天气对民航航班的正常率影响非常大,所以,今年上半年,航班平均正常率只有76.89%。”(75)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造成多起航班大面积延误事件,影响公众交通出行,加之有关部门管理不善,导致多起社会冲突事件。2010年5月6—7日,广州白云机场受强雷暴天气影响,共有277个航班发生延误,滞留机场的旅客一度超过万人。由于航空公司应对不及时,引发少数旅客大闹机场,多个登机口设备被毁坏,三人被警方带走。近年来,类似事件多次发生。2014年5月18日傍晚,广东省深圳市,受广东中北部雷雨天气影响,深圳机场大批航班延误或取消。由于某些航空公司应对不及时,现场部分旅客情绪激动,与工作人员发生冲突。(76) (四)气候变化影响中国的经济安全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经济安全影响重大,主要表现在: 1.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气候灾害影响范围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影响趋于严重,直接经济损失不断增加。1990-2010年,气候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元/年,约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3%,损失严重的1991年达到5%以上,超过美国和日本等灾害严重国家的10倍以上。20世纪90年代,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每年约有1262亿元,21世纪头十年洪涝灾害损失亦达到每年约1271亿元。干旱灾害由原先多影响农业,扩展到影响城市供水及生态环境。1950-2010年,全国干旱平均受灾面积为每年约2188万公顷,并以每年22万公顷的速率增加,全国受旱面积超过2000万公顷的年份中,1981年以后占58%,成灾面积超过1000万公顷的重旱年,1981年以后占76%。重大台风灾害影响十分严重,直接经济损失增加,自1990年以来,直接经济损失由平均每年291.4亿元增加到每年344.3亿元。高温热浪袭击范围扩大,频率增高,持续时间增长。2000年以来,我国极端最高气温、高温日数和连续高温日数不断突破历史极值,对社会经济及人体健康的影响加重。低温冷冻害对农牧业影响程度加重,低温灾害发生频率增加,损失加重,黄淮麦区低温灾害在1981-2000年的20年里发生九次,华南1991年、1993年、1996年、1999年先后发生大范围严重霜冻害。2001-2005年,低温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平均为每年41亿元;2006-2010年,增加为每年512亿元。2008年,南方大部地区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516.5亿元。雾霾覆盖中国20多个省市,面积超过200万平方公里。展望未来,据预测,仅海平面上升一项,当出现百年一通潮位时,2050年,中国三大脆弱区因淹没造成的经济损失为30.9万亿元(相当于目前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3/4)。(77) 2.重大工程面临的气候风险日益凸显。2014年,中国工程院第一次发布了《气候变化对我国重大工程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报告》。报告对中国水、道路、能源、沿海工程、生态环境和电网等六大领域的国家重大工程进行气候风险评估后指出,气候变化的影响在一些重大工程的运行中已经显现。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升温、降水增多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正通过影响重大工程的设施本身、重要辅助设备及所依托的环境,来进一步影响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和耐久性。比如,强降雨增多会导致高速铁路线路受到冲刷毁坏以致列车停运;三峡库区温度升高、洪水干旱使得库区生态系统脆弱性增加,大坝运行安全受到威胁。(78) 3.“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面临气候安全风险。“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制定的一个以经济目标为核心,兼顾政治、文化和社会等综合因素的对外开放大战略。“一带一路”建设经过的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非等地区都是极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地区。中国在这些地区建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及投资设厂将受到气候变化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因此,《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强调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79) 4.对中国海洋经济产生消极影响。首先,气候变化导致海洋酸化,对中国海洋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中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和水产品贸易大国。从海水养殖结构看,鱼类、甲壳类、贝类、藻类产量分别占海水养殖产量的6.3%、7.4%、75.8%和10.5%,86.2%的养殖产量来自易受酸化影响的钙化生物贝类和甲壳类。海洋酸化会直接降低海水中碳酸钙的饱和度,因此,海洋中的钙化生物将首当其冲受到影响,包括钙化藻类、珊瑚及贝类等。在二氧化碳浓度加倍后,大多数钙化生物的钙化速率会大幅下降,进而影响钙化生物的生长发育。(80)其次,气候变化导致海洋赤潮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中国的近海养殖业。近年来,中国海洋赤潮灾害表现出持续时间更长、高发期集中、大面积赤潮增加、区域集中、有毒藻种增加的趋势,赤潮产生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2008年,黄海海域的浒苔绿潮造成了高达13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仅青岛地区养殖业损失即达3.2亿元。(81) (五)气候变化威胁中国的生态安全 气候变化对中国生态安全的负面影响是全国性的,具体包括以下区域: 1.东北地区。森林、黑土、湿地是东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资源,在全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国内及国际上都别具特色。降水减少和气温升高使得中国东北半干旱区界限变化呈整体向东、向南扩展的趋势。(82)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过去数十年,东北多年冻土退化显著,黑土流失严重。冻土退化南部快于北部、城镇快于田野、农田快于林区、采伐过林区快于原始林区。(83)东北地区湿地生态系统严重退化,湿地大面积萎缩退化,生态功能严重衰退。变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城市也构成了直接威胁。(84) 2.华东地区。气候变化将影响海岸带生物的迁移,使得南海暖水鱼种将向北进行迁移;同时,由于海洋温度升高,沿海区域海洋大型藻类灾害事件进一步增加。气候变化对华东地区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威胁也将有所加强。华东地区湿地面积受降水量影响较大,总体上呈湿地退化、面积减少的趋势;湿地植被出现湿生植物向沙生植物转化、湿生和挺水植物则快速向湖心推进的趋势;而湿地碳循环受气候变暖趋势的影响,碳存储量呈增加态势,湿地生态系统表现为大气的碳汇。森林生产力受温度和降水的变化影响,总体上呈现增加的趋势;气候变化将导致各种类型森林带向北推进,水平分布范围扩展,山地森林垂直带谱向上移动。(85) 3.华南地区。海平面持续上升已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一是风暴潮灾害程度和发生概率增大;二是沿海城市内涝频发,河流入海口日益淤积,河床抬高,严重影响航道、港口正常运行;三是海岸侵蚀加剧。广东湛江麻斜铜鼓岭海岸40年来蚀退25米,速率达0.6米/年;四是红树林和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20世纪50—90年代,受气候变化,特别是长期的人为破坏的影响,华南三省(区)红树林面积减少65%以上。该地区的珊瑚礁也受到了严重破坏,20世纪50年代以来,海南岛沿岸珊瑚礁破坏率达80%。(86) 4.西南地区。受气候变暖影响,西南地区的生态植被带同时发生高海拔和高纬度的迁移。林线海拔升高,灌木种类入侵高山草甸。青藏高原寒性草原向温性草原转化,高寒草甸向高寒草原退化。不同植物分布对气候变化有不同的响应趋势。分布面积减少的物种有马尾松、云南松、冷杉、云杉和云南樟等,分布面积增加的物种有青冈等。一些动物物种数量也有所减少,甚至有些濒临灭绝,如白琵鹭。气候变暖对物候已经产生了明显影响。多数植物春季物候提前;秋季物候推迟,生长季延长。(87)气候变化将对西南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严重的威胁。在未来情景下,西南地区植被带将进一步向高海拔高纬度移动,部分群落植被类型将会消失。一些明星物种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将受到威胁。2050年前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西北部地区温度和降水增加明显,大熊猫适宜区将向西北方向转移。滇金丝猴现有分布范围将进一步缩小,新适宜范围错位。现有的自然保护区将无法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导致一些物种在原栖息地消失。(88) 5.西北地区。20世纪后半叶,西北大部分地区的自然植被出现退化现象,生物丰度和多样性明显下降。高海拔地区高寒草地植被覆盖度、牧草高度与生产力大范围下降,高寒草甸退化速率加快,退化草地面积不断扩大。另外,气候变暖引起的农业灌溉面积扩大和力度加强,使农田需水量加大,改变了地表资源平衡,间接导致自然生态系统退化,加剧了西北地区地表沙漠和荒漠化速度。近年来,经过持续治理,西北地区沙漠化出现减缓趋势,部分地区出现逆转。但灌溉水量的加大,也使得区域盐渍化和盐渍撂荒土地面积增大,盐渍化程度加重,严重影响了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发展。(89) 西北地区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特别是在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2/3以上。仅甘肃省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就有5亿多吨,水土流失面积38.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5.7%。近年来,由于水土流失的治理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大范围推广,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了明显控制。(90) 随着气温升高,西北地区最大冻深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变浅迹象,80年代开始明显变浅,90年代又进一步变浅,速率不断加快。(91)部分地区多年冻土向季节冻土退化,使冻土大厚度区域性隔水层及其活动层对水资源的调节作用等特殊生态环境功能减弱。(92) 近几十年,西北地区湿地大都出现了明显退化,表现为湿地面积快速萎缩、湿地生态功能的减弱和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等。三江源地区湿地中的大多数湖泊出现了水域面积缩小及内陆化和盐化现象。由于湿地的正常演变规律遭到破坏,年际波动振幅加大,生态系统脆弱性加大、功能衰退,生态安全面临的风险增加。(93)随着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退牧还草等工程实施部分地区生态环境逐渐恢复,湖泊面积逐渐增加,草地生态环境趋向良性发展,野生动植物数量有所增加。 此外,气候变化正在破坏中国海岸带的生态系统。《2013年中国海平面公报》指出,近几十年来,除了人为因素之外,海温上升和海平面上升等气候变化对中国近海的海洋生物生态有明显的影响,中国近海的海洋生物特别是鱼类出现物种北移、部分地区红树林面积减少和珍稀濒危鸟类栖息地丧失,生物多样性降低。 (六)气候变化危及中国的资源安全 气候变化对中国资源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威胁中国的水资源安全。中国的淡水资源总量约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因人口基数大,人均淡水占有量仅2220立方米,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加拿大的1/48,并被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94)中国大部地处东亚季风区,水资源年内和年际不规则变化是中国水资源系统脆弱性的主要特征。而气候变化正在加剧中国水资源固有的脆弱性,集中表现为加剧中国淡水资源短缺形势和供需矛盾,威胁中国的供水安全。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过去100多年来,中国主要河流径流多处于减少趋势,其中以降水减少较为明显的黄河流域实测径流量减少最大,长江流域减少较小。(95)过去30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共同影响,中国北方的河流径流量大大减少。海河流域降水减少10%左右,径流量减少40%—60%。(96)气候变化对中国水资源的影响还表现为引发冰川退缩,最终加剧水荒。冰川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表现为:短期内,冰川的加速萎缩可导致河川径流增加;随着冰川的大幅度萎缩,冰川径流趋于减少,势必引发河川径流的持续减少,不仅减少水资源量,更使冰川失去对河川径流的调节作用,导致水资源——生态与环境恶化的连锁反应。(97) 气候变化导致气温增高,使洪水发生的概率增大,影响中国的防洪安全。此外,气温升高之后,水体容易产生蓝藻、富营养化等问题,再加上降雨减少,径流减少,对水的稀释能力变小,自净能力减弱,影响中国的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2007年5—6月间,江苏太湖爆发严重蓝藻污染,造成无锡全城自来水污染。生活用水和饮用水严重短缺,超市、商店里的桶装水被抢购一空。此次事件与当年太湖水位偏低和遭遇暖冬有关。未来气候变化可能进一步增加我国洪涝和干旱灾害发生的概率,加剧我国北旱南涝的现状。(98) 2.威胁中国的粮食安全。中国目前拥有六亿多农村人口,仍是一个农业大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具有两重性,有利有弊,但弊大于利。中国的一项主要研究显示,如不采取适应措施,到2030年,因气候变暖,中国种植业生产能力在总体上可能下降5%—10%,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将面临减产。(99)水资源短缺是中国农业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使三大粮食作物总产增加程度降低8%—15%左右。(100)综合考虑农业资源要素、种植制度、人口总量、城市化率、耕地面积、技术进步等因素,预计在A2、B2情景(101)下,2030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分别为5.72亿吨和6.15亿吨,2050年将达到6.35亿吨和6.45亿吨。在两种情景下,中国粮食安全指数(FSI)将从2009年的24%分别锐减至2030年的-4.5%和+10.2%,2050年又增加至+7.1%和+20%,总体上随着人口数量等变化将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2030年粮食安全指数降至最低。(102) 3.对中国的能源安全影响日增。研究表明,中国的西气东输工程和中俄石油天然气管道都经过大面积的冻土地带,由于气候变化导致冻土逐步消融,其运行安全的风险在上升。此外,随着国际气候机制的日益强化,全球气候治理对中国的约束越来越强,正在形成倒逼机制,对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调整和新能源的发展产生明显影响。 (七)气候变化危及中国的核安全 发展核电是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目前,中国运行核电机组21台,装机容量1902万千瓦,在建的核电机组有27台,装机容量2953万千瓦。根据2014中国政府发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自2011年福岛核事故之后,核安全问题备受关注。中国运行和在建的核电机组基本分布在沿海地区,易受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根据《气候变化对我国重大工程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报告》,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强台风显著增多增强,会损坏更多的核电站通信、报警及电力等设备,严重威胁核电工程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103) (八)气候变化危及中国的政治安全 政治安全一般而言,是指国家政治体系及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的安全,包括国家政治体系在政治发展进程中协调运转,政治结构和政治秩序相对稳定,能适应国内外政治环境的变化,并确保政治运行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政治安全关系到国家、政府系统和意识形态的稳定性、合法性。(104) 气候变化对中国政治安全的影响集中表现在,气候变化通过威胁中国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核安全等,对中国政府的国家治理能力构成日益增大的压力,导致民众和社会对中国国家政治体系的不满上升,民心受到侵蚀,进而危及中国政治体系的稳定性。比如,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正在挑战中国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政局稳定。在2008年罕见的南方雪冻灾面前,一些地方缺乏相应的客观条件,加之有关决策指挥机构估计不足,未能及早采取有力的防护、调配、加固、储备、疏散转移等有效的应急措施,政府的治理能力和威信一度倍受质疑。在广州火车站,大量返乡人群聚集,气氛紧张,秩序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地方政府紧张万分。(105)又比如,近年来中国中东部地区雾霾现象越来越严重,暴露区已经覆盖我国20多个省市,面积超过200万平方公里。而当下的雾霾与气候变化关系很大。(106)空气质量恶化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社会安定,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影响日益严重。在我国,大气细颗粒物(PM2.5)污染已经成为排名最前位的健康危险因素。(107)在严重雾霾天气下,政府采取学校停课、工厂限产等措施,城市陆面交通堵塞加剧,交通事故猛增,飞机大面积延误或取消,旅游业遭受重创。严重的雾霾问题已引起国内民众的不满和国外的高度关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影响,对中国政府形成巨大压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环境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很大的政治问题。2013年4月25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发表讲话时谈道:“如果仍是粗放发展,即使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那污染又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届时资源环境恐怕完全承载不了。经济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强烈的不满情绪上来了,那是什么形势?所以,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108)2013年9月23—25日,习近平在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上指出:“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问题如此严重,导致河北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没有扭转。这些年,北京雾霾严重,可以说是‘高天滚滚粉尘急’,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形象。”(109)由此可见,中国最高层已充分意识到,持续的环境破坏和气候变化正在侵蚀民众对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信心,威胁中国国家政治体系的稳定性与合法性,对中国的政治安全构成不容忽视的挑战。 本文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分析框架,全面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社会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和政治安全的影响,并对气候变化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的路径进行了具体梳理。研究表明,气候变化正在对中国的国家安全产生广泛的影响。这些影响有利有弊,但总体上是弊大于利。(110)未来随着全球气温的持续上升,中国国家安全面临的气候风险将继续增大。气候变化事关中国国家安全。国家主席习近平2014年2月在会见美国国务卿克里时强调,关于气候变化问题,“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采取了许多措施,今后我们还会这样做”。(111)他的表态展现了中国政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为什么我们自己要做?本文的研究结论部分回答了这个问题。 当前,中国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体系,但与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巨大需求相比,仍然有进一步改善的必要和空间。简言之,中国不仅应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还应该将其置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框架下统筹规划。为此,笔者提出四点政策建议。 1.牢固树立气候变化事关中国国家安全的观念,从维护国家安全的高度看待应对气候变化。气候变化问题是环境问题,但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这是中国目前对气候变化问题性质的主流官方认知。这种思维的高度对一般国家来说已经很高,但对一个正在快速成长的、日益具有全球影响的新兴大国来说,还不够高。现在需要从国家安全和全球安全的高度来审视气候变化问题。 2.进一步加强中国军民协作,形成军民一体的应对气候变化格局。应对气候变化,人人有责,军队也不例外。事实上,中国在国防建设中不可避免地要消耗能源资源,排放一部分温室气体。从目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安排来看,军民是相对独立和分割的,这不利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深入展开。今后,应加强军地应对气候变化的协同,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在国家层面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为此,建议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中增设军队的代表。 3.高度重视中国军队新军事变革中的绿色低碳因素,着力打造一支低碳军队。随着中国国家利益的不断扩展和延伸,对国防的需求日益上升。当前,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正致力于从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从美国军队的发展来看,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作战和救援向低碳化方向发展已渐成气候,低碳化将是未来军队战斗力生成的重要因素。中国军队对此动向应予以高度关注,并采取积极行动,努力打造成一支高效低碳的现代化军队。 4.加快气候变化立法进程,尽早出台气候变化法。依法治理环境与气候变化是中国不可或缺的重大举措,也是国外的成功经验。中国前几年已开始着手气候变化立法,但目前的进度难以适应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发改委2014年在回应气候变化立法问题时表示,气候变化立法已进入起草阶段,但尚无时间表。(112)时不我待,应全力以赴,加快气候立法进程,使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和实践早日纳入法制化轨道。 感谢匿名评审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文章的不足之处概由作者负责。 ①曲格平:《关注中国生态安全》,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②解振华主编:《国家环境安全战略报告》,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③熊光楷:《当今中国的安全政策》,《国际战略研究》2008年第4期,第2页。 ④张海滨:《气候变化与中国国家安全》,北京:时事出版社2010年版。 ⑤David D.Zhang,et al.,"Global Climate Change,War,and Population Decline in Recent Human Histor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Vol.104,No.49,2007,pp.19214-19219. ⑥张海东等:《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年第2期,第85—88页。 ⑦刘燕华等:《全球环境变化与中国国家安全》,《地球科学进展》2006年第4期,第346—351页。 ⑧张海滨:《气候变化与中国国家安全》,北京:时事出版社2010年版。 ⑨[美]彼得·施瓦兹、达哥·兰德尔:《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国家气候中心刘洪滨等译,罗勇、刘洪滨校,2003年10月,http://www.ipcc.cma.gov.cn/upload/unfccc/Climate_Change_and_National_Security-c.pdf,2015-05-05。 ⑩German Advisory Council on Global Change,"Climate Change as a Security Risk," 2007 p.160,http://www.wbgu.de/wbgu_jg2007_engl.pdf,2015-05-05. (11)K.M.Campbell,et al.,"The Age of Consequences:The Foreign Policy and National Security Implication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2007,http://www.csis.org/media/csis/pubs/071105_ageofconsequences.pdf,2014-12-05. (12)Michael Werz and Lauren Reed,"Climate Change,Migration,and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Threats in China," May,2014,https://cdn.americanprogress.org/wp-content/uploads/2014/05/ChinaClimateMigration.pdf,2015-01-05. (13)洪梅、葛珊珊、姚雪峰等:《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影响的评价体系和评估技术初探》,载《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2010年,第436—442页。 (14)《习近平: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新华网北京4月15日电,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4/15/c_1110253910.htm,2015-04-30。 (15)《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130/c1024-26118788.html,2015-04-06。 (16)《2008年中国海平面报告》,中国海洋信息网,http://www.coi.gov.cn/gongbao/nrhaipingmian/nr2008/201107/t20110729_18944_2.html,2015-05-06。 (17)《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写委员会编:《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18)陈长霖等:《IPCC气候情景下全球海平面长期趋势变化》,《海洋学报》2012年第1期,第29—38页。 (19)《2014年中国海平面公报》,中国海洋局官方网站,http://www.soa.gov.cn/zwgk/hygb/zghpmgb/2014nzghpmgb/201503/t20150318_36409.html,2015-05-06。 (20)杜碧兰:《海平面上升对中国沿海主要脆弱区的影响及对策》,北京:海洋出版社1997年版,第166页。 (21)《2014年中国海平面公报》,中国海洋局官方网站,http://www.soa.gov.cn/zwgk/hygb/zghpmgb/2014nzghpmgb/201503/t20150318_36409.html,2015-05-06。 (22)季子修:《中国海岸侵蚀特点及侵蚀加剧原因分析》,《自然灾害学报》1996年第2期,第65页。 (23)《2010年中国海平面报告》,中国海洋信息网,http://www.coi.gov.cn/gongbao/nrhaipingmian/nr2010/201107/t20110729_18921.html,2015-05-06。 (24)肖笃宁等:《环渤海海平面上升与三角洲湿地保护》,《第四纪研究》2003年第3期,第237—246页。 (25)刘英文等:《海平面上升的淹没效应和岸滩冲淤对潮间带湿地面积影响的分离估算》,《上海国土资源》2011年第3期,第23—27页。 (26)高如峰:《海平面上升对我国沿海生态环境的影响》,《科技资讯》2012年第25期,第181—183页。 (27)参见《2014年中国海平面报告》。 (28)同上。 (29)季子修等:《海平面上升对长江三角洲和苏北滨海平原海岸侵蚀的可能影响》,《地理学报》1993年第6期,第516—526页。 (30)覃超梅、于锡军:《海平面上升对广东沿海海岸侵蚀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广州环境科学》2012年第1期,第25页。 (31)Yiqiu Yang,et al.,"Cost-benefit Analysis of Adaptation to Sea Level Rise in Major Vulnerable Regions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 ISOPE Symposium,2012. (32)《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写委员会编:《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33)孙久文:《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光明日报》2013年4月5日,第5版。 (34)《中国成立军队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2008月11月7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11/07/content_10323151.htm,2015-05-02。 (35)同上。 (36)《武警遭山洪袭击国务院中央军委严肃处理责任人》,新华网北京2005年11月13日电,http://news.sohu.com/20051113/n227480469.shtml,2015-04-05。 (37)黄日飞、梁位桐:《警报:第15号台风袭击机场》,《中国空军》1996年第6期,第4—6页。 (38)《张国宝谈建设青藏铁路的伟大决策:世上无难事》,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chinese/TEC-c/1272614.htm,2015-04-01。 (39)冻土是指温度在零度或零度以下含有冰的各种岩土,依据冻土存在时间一般可分为多年冻土(两年以上)、季节冻土(半月至数月)和短时冻土(数小时至半月)。——笔者注 (40)Jin Hunjun,et al.,"Chinese Grocryology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Permafrost Periglacial Processes,Vol.11,No.1,2000,pp.23-33. (41)尹慧:《重大工程不能忽视气候变化影响》,《经济日报》2014年12月3日,第15版。 (42)笔者对中国寒旱所的专家访谈,2009年9月27日。 (43)Keith C.Hester,et al.,"Unanticipated Consequences of Ocean Acidification:A Noisier Ocean at Lower pH,"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Vol.35,Issue 19,2008,L19601,doi:10.1029/2008GL034913. (44)参见《2012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45)Zhai W-D,et al.,"Subsurface pH and Carbonate Saturation State of Aragonite on the Chinese Side of the North Yellow Sea:Seasonal Variations and Controls," Biogeosciences,Vol.11,2014,pp.1103-1123. (46)《武警遭山洪袭击国务院中央军委严肃处理责任人》,新华网北京2005年11月13日电,http://news.sohu.com/20051113/n227480469.shtml,2015-04-05。 (47)Committee on National Security Implications of Climate Change for U.S.Naval Forces,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National Security Implications of Climate Change for U.S.Naval Forces(2011)".http://www.espc.oar.noaa.gov/sites/ESPC/Documents/National%20Security%20Implications%20of%20Climate%20Change%20for%20Naval%20Forces_NRC_12914.pdf,2015-05-01. (48)温家宝:《关于当前全国抗洪抢险情况的报告:1998年8月26日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http://www.gmw.cn/01gmrb/1998-08/27/GB/17797^GM2-2712.htm,2015-03-01。 (49)章沁生:《2008抗击南方雨雪冰冻灾害》,《解放军报》2009年1月4日,第8版。 (50)董强:《全军增派4.5万人救灾记者走进部队调度指挥中心》,《解放军报》2008年1月31日,第6版。 (51)《2008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http://www.chinamil.com.cn/sitel/database/2009-01/21/content1627266.htm,2015-02-25。 (52)Lukas Rüttinger,et al.,"A New Climate for Peace," 2015,http://www.newclimateforpeace.org/sites/default/files/NewClimateforPeace_ExecutiveSummary.pdf,2015-05-05. (53)OECD,"Global Security Risks and West Africa:Development Challenges," West African Studies,OECD Publishing,2012,Paris,p.78. (54)UN Security Council,"Statement by the President of the Security Council," S/PRST/2011/15,http://www.un.org/en/ga/search/view_doc.asp?symbol=S/PRST/2011/15; UNEP,"Sudan:Post-Conflict Environment Assessment," Nairobi:UNEP.; Ban Ki-Moon,"A Climate Culprit in Darfur," The Washington Post,June16,2007. (55)《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25周年综述》,2015年4月19日,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419/c70731-26868842.html,2015-05-02。 (56)Committee on National Security Implications of Climate Change for U.S.Naval Forces,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National Security Implications of Climate Change for U.S.Naval Forces(2011)." (57)相关分析请参见李志斐:《气候变化与中国周边水资源安全》,《国际政治研究》2015年第4期。 (58)黄会平等:《1949-1998年中国大洪涝灾害若干特征分析》,《灾害学》2007年第1期,第73—76页。 (59)中国水利部:《中国’98大洪水》,《中国水利》1999年第5期,第11—16页。 (60)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中国水旱灾害公报2006》,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年版。 (61)《2014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中国海洋信息网,http://www.col.gov.cn/gongbao/zaihai/201503/t20150324_32264.html,2015-05-02。 (62)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编:《2013中国水旱灾害公报》,水利部官网,http://www.mwr.gov.cn/zwzc/hygb/zgshzhgb/201412/P020141219585548282944.pdf,2015-06-02。 (63)《高温炙烤,南方频现“热死人”现象》,财新网,http://china.caixin.com/2013-08-05/100565537.html?utm_source=mail.caixin.com&utm_medium=referral&utm_content=caixin_news_mail&utm_campaign=caixin,2015-06-03。 (64)参见周晓农:《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年第4期,第235—240页;朱琦:《气候变化健康脆弱性评估》,《华南预防医学》2012年第4期,第69—72页;吴珍、金银龙、徐东群:《热浪对健康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环境卫生学杂志》2013年第3期,第256—260页;马文娟、阔海东:《我国气候变化与人群健康研究进展》,2011年全国环境卫生学术年会论文,第515—519页。 (65)自然之友:《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页。 (66)《近年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高发,年均递增29%》,人民网江苏视窗,http://js.people.com.cn/html/2012/10/27/176751.html,2015-03-02。 (67)王权典、冯善书:《论我国水事纠纷的预防调处机制及其完善》,《河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109—115页。 (68)成金华、李世祥等:《关于中国水资源管理问题的思考》,《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2006年第6期,第163页。 (69)《晋冀豫三省争水 漳河466公里河道遍体鳞伤》,每日经济网,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1-09-28/599757.html,2015-05-04。 (70)张建云等:《气候变化对中国水安全的影响研究》,《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年第5期,第292页。 (71)Michael Werz and Lauren Reed,"Climate Change,Migration,and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Threats in China," May,2014,https://cdn.americanprogress.org/wp-content/uploads/2014/05/ChinaClimateMigration.pdf,2015-3-2. (72)国家林业局:《第三次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2005年6月,http://www.gov.cn/ztzl/fszs/content_650487.htm,2015-06-03。 (73)戴晟懋等:《甘肃民勤绿洲荒漠化防治研究》,《干旱区研究》2008年第3期,第322页。 (74)《中国采取多项措施解决航班延误问题》,中新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6-10/3104235.shtml,2015-04-02。 (75)《民航局解释:航班延误,今年为何特别多?》,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12381663.html,2015-03-12。 (76)《深圳机场大面积航班延误旅客不满航空公司起冲突》,中新网,http://www.chinanews.com/tp/hd2011/2014/05-19/349275.shtml,2015-03-12。 (77)尹慧:《重大工程不能忽视气候变化影响》,《经济日报》2014年12月3日,第15版。 (78)尹慧:《重大工程不能忽视气候变化影响》,《经济日报》2014年12月3日,第15版。 (79)有关“一带一路”战略实施面临的气候安全风险,参见王志芳:《中国建设“一带一路”面临的气候安全风险》,《国际政治研究》2015年第4期。 (80)高坤山:《海洋酸化正负效应:藻类的生理学响应》,《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第2期,第411—417页。 (81)中国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政策研究》,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3年版。 (82)王玮等:《1961-2010年中国东北半干旱区东界变化趋势分析》,《中国沙漠》2013年第2期,第382—389页。 (83)金会军等:《兴安岭多年冻土退化特征》,《地理科学》2009年第2期,第223—228页。 (84)《东北区域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编写委员会:《东北区域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决策者摘要及执行摘要》(2012),北京:气象出版社2013版。 (85)华东区域气象中心等:《华东区域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北京:气象出版社2012版。 (86)中国气象局:《华南区域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决策者摘要》,北京:气象出版社2011版。 (87)Yu,et al.,"Winter and Spring Warming Result in Delayed Spring Phenology on the Tibetan Plateau," Proceedings 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USA(PNAS),Vol.107,No.51,2010,pp.22151-22156. (88)杞金华等:《西南干旱对哀牢山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及叶面积指数的影响》,《生态学报》2013年第9期,第2877—2885页。 (89)郑伟、朱进忠:《新疆草地荒漠化过程及驱动因素分析》,《草业科学》2012年第9期,第1340—1351页。 (90)高照良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进展及其对策》,《科技和产业》2009年第10期,第1—12页;信忠保等:《近50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时空变化》,《生态学报》第2009年第3期,第1129—1139页。 (91)杨小利、王劲松:《中国西北地区季节性最大冻土深度的分布和变化特征》,《土壤通报》2008年第2期,第238—243页。 (92)陈博、李建平:《近50年来中国季节性冻土与短时冻土的时空变化特征》,《大气科学》2008年第3期,第432—443页。 (93)陈永富等:《三江源高寒湿地动态变化趋势分析》,《林业科学》2012年第10期,第70—76页。 (94)中国水资源网信息,http://stuweb.zjhzyg.net/08/_private/0810/081032/_private/ziyuan.htm,2015-04-05。 (95)叶柏生等:《100多年来东亚地区主要河流径流变化》,《冰川冻土》2008年第5期,第34—38页。 (96)张建云等:《气候变化对中国水安全的影响研究》,《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年第5期,第292页。 (97)《中国冰川加速消融最终会导致河流枯竭水荒发生》,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7/03-29/903590.shtml,2015-06-03。 (98)王国庆等:《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淡水资源及其脆弱性影响研究综述》,《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5年第2期,第6—10页。 (99)《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委会编著:《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0)Piao,et al.,"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Water Resources and Agriculture in China," Nature,Vol.467,Issue 7311,2010,pp.43-51. (101)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于2000年发布SRES排放情景,其中A2属于中高排放情景:人口高速增长,经济发展缓慢,主要强调区域经济发展;B2属于中低排放情景:科技高速发展,人口增长缓慢,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者注。 (102)Ye,et al.,"Climate Change Impact on China Food Security in 2050," Agronom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Vol.33,No.2,2013,pp.363-374. (103)尹慧:《重大工程不能忽视气候变化影响》。 (104)《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人民论坛网,http://theory.rmlt.com.cn/2014/0507/266045.shtml,2015-05-10。 (105)章沁生:《2008抗击南方雨雪冰冻灾害》,《解放军报》2009年1月4日,第8版。 (106)《高度重视气候安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答学习时报记者问》,2015年5月4日,中国气象局网站,2015年5月4日,http://www.cma.gov.cn/2011xwzx/2011xqxxw/2011xqxyw/201505/t20150504_281271.html,2015-06-05。 (107)阚海东:《雾霾天气下的细颗粒物污染和居民健康》,《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3年第6期,第491—493页。 (108)《习近平谈生态文明》,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n/2014/0829/c164113-25567379.html,2015-06-05。 (109)同上。 (110)吴绍洪等:《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利弊》,《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1期,第7—13页。 (111)《习近平会见美国国务卿克里》,2014年2月14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2/14/c_119341954.htm,2015-04-05。 (112)《发改委回应气候变化立法:进入起草阶段尚无时间表》,中新网,2014年11月25日,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11-25/6812811.shtml,2015-05-05。气候变化对我国国家安全的影响--以国家安全观为视角_全球气候变化论文
气候变化对我国国家安全的影响--以国家安全观为视角_全球气候变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