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科学研究的社会化道路_社会问题论文

论社会科学研究的社会化道路_社会问题论文

论社会科学研究走向社会化的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途径论文,走向论文,社会科学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2)05-0077-05

走向社会化是由社会科学研究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它不仅是社会科学研究的起点, 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归宿。尽管社会科学以研究社会现象及发展规律为己任,但这并不 意味着社会科学研究能够自发地走向社会化。本文通过探索社会科学研究走向社会化途 径,试图回答和解决这个问题。

社会科学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在哲学层面上,属于认识论的范畴。马克思主 义以前的认识论固然有许多科学、合理的成分,但其根本缺陷是没有看到实践在认识中 的决定作用。当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把实践概念引入认识论,人类认识发展史上的革命 性变革才得以发生。社会科学源于社会实践,离开了社会实践,社会科学研究就失去了 发生、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科学研究既具有探索真理和发现规律的职能,更具有实 践价值和社会意义的指向,而实践价值和社会意义才是社会科学研究全部内涵的展现和 延伸,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因此,社会科学研究走向社会化的实质,就是走向 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不仅是历史的、具体的,也是能动的。在当代中国,摆在社会科学 研究面前最大的,也是最具体的实践,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 伟大复兴。在这样的实践背景下,社会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就是及时而准确地反映和把 握当代中国社会实践的特点、各种关系和发展规律;而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也需要在社会 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按照预定的价值取向、行动规划和发展目标前进。社会科学研究的 内容、方法、手段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实践的需要,社会实践的成效和发展取向也受到社 会科学研究水平的制约。这种社会科学研究与社会生活实践的双向互动作用,如同自然 科学发展中的科研与生产的相互制约和促进关系一样,已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

尽管社会科学研究走向社会化的要求,已被越来越多的社会科学研究者所接受,但受 历史的和现实的障碍性因素的影响,这个问题并没有很好解决。究其原因,一是在社会 科学研究的价值观上有偏差。从历史上看,中国学者长期以来将注释视为学问之本,孔 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学术风格一直影响着后代儒生,导致他们中的许多人将毕 生精力用于经典的注释,即所谓“我注六经,六经注我”。这种科学研究的价值观念在 当今的表现,就是重“学”轻“术”。一些社会科学研究者把科研活动看做是关门做学 问,进而致力于基础理论研究,轻视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思考,把现实问题的应用性研究 视为对现行政策的图解和宣传,是对决策者认可的事实进行理论上的“包装”。二是在 与自然科学研究的比较中形成的反差。自然科学研究走向社会化,可通过成果的宣传、 试验、推广,甚至登记专利、公开拍卖和科技入股等方式去实现其效益和价值,带来的 经济效益和价值是直接的,甚至是可量化的;而社会科学研究在走向社会化过程中,不 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来自自身特点的障碍。由于社会科学成果走向社会化的中间环节较 为模糊,使其对社会实践的价值难以具体化和量化;又由于社会科学理论的发展具有相 对独立性,有的社会科学研究者可能追求从理论到体系、形式到内容、观点到方法的精 湛表述,新颖完善,而忽略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社会价值,造成种种脱离社会生 活的倾向。三是社会科学研究走向社会化的体制上存有缺陷。鉴于缺少必要的中介,社 会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常出现供需相悖的状况。发展变化的社会实践不断涌现出大量问 题有待社会科学研究者去思考,并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而在许多情况下,研究者却漠 然置之,其科研活动却遵循着写文章、发文章、拿稿费、计成果、评职称的轨迹运行; 同时,一些决策者还缺乏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应有的需求和认同,自觉运用社会科学成 果帮助决策的意识不强,致使社会科学研究者辛辛苦苦研究出来的成果,或被束之高阁 ,或送达决策者后成为“马后炮”,进而严重挫伤了他们研究现实问题的热情和主动性 。

社会实践是推动社会科学研究的源泉,社会科学研究的功能须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社 会科学研究走向社会化,不仅是势所必然,而且是势所必为。首先,进入新世纪,世界 和中国都处在一个深刻而剧烈的变革时期。从世界范围看,以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为主 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以信息技 术和生物工程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一切传统的经济、 文化、社会和军事等理念都受到巨大的冲击。中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各个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化,社会生活中深层 次的问题日益凸现出来,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利益要求、社会组织,以及人们的精神 世界也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这些新问题、新矛盾,迫切需要社会科学研究者作出科学 的回答,需要社会科学研究者去反思传统的理论观念,对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共产党 的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进行认真探索和理论 创新。可以说,社会科学研究从来没有面对过如此纷繁复杂的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 样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其次,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积累,社会科学的新学科、 新方法、新理论、新观点大量涌现,为研究和解决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奠定 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国内已经形成了一支由高等院校、社科研究院所、各级党校, 以及各种实际部门的社科研究机构组成的庞大的社会科学研究队伍。这支队伍无论绝对 数量上,还是与自然科学研究队伍的相对数量上,在世界上都是遥遥领先的,完全有现 实的能力去研究当今社会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再次,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科 学研究已成为影响社会重大问题决策的重要因素。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历史,从本 质上说就是一部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以社会科学研究为先导的探索经济与社会转型的历史。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定,是建立在长期的、 反复的对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探索基础之上的;“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等基 本国策的制定,是与社会科学研究者反思和借鉴、总结和吸取古今中外历史发展的经验 与教训分不开的;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实现了马克思主 义在中国当代实践的理论创新,其中也凝聚着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大量心血,等等。在许 多关系到中国的前途和命运的根本问题的艰辛探索中,社会科学研究做出了功不可没的 贡献。

社会科学研究走向社会化的途径和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但如果把社会科学研究走向社 会化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可将其分解为相连接的若干环节,其中每个环节都制约着社会 科学研究走向社会化的广度和深度。理清这些关键性环节,对明晰社会科学研究走向社 会化的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社会科学必须实现研究选题的社会化。选题的重要性在于它决定着社会科学研 究的具体对象和采取的研究方式,关系到社会科学研究的方向和最终结果。社会科学研 究在选题的方式上,一般可分为受资助的委托研究和凭个人兴趣和专业特长的自主研究 。在委托研究方面,目前有不同的基金资助、规划立项、课题委托等形式。这方面的选 题大多经过了社会实践的调查和专家的论证,较好地体现了社会实践需求的导向,是社 会科学研究选题走向社会化的重要管理方式。但问题是这种委托研究在整个社会科学研 究中所占的比例很小,有资料表明,大约只占5%左右。就绝大多数社会科学研究者而言 ,所从事的还是自主研究。社会科学研究能否做到“以需定研”,很大程度上是使这些 自主研究走向社会化,形成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与社会实践需求同步合拍的局面。把社会 科学研究者的选题视角转移到社会实践的需求上来,一是应根据决策者的需求选择研究 课题,为决策者提供有针对性、指导性、战略性、前瞻性的政策设计方案和理论咨询意 见,使那些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决策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二是调查社会公 众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对包括社会科学知识在内的精神产品的追求取向,从社会科学 研究的需求市场中寻找课题;三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生产企业的需求,为企业提升产品 的文化意蕴和人文社科知识含量服务,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生存能力,延长产品的生命 周期;四是从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和教学需求上选择课题,更多地利用能够较快地反映社 会现实变化和学科进展的信息源,避免重复性研究,杜绝科研资源的浪费。

第二,社会科学必须实现研究过程的社会化。社会科学的研究过程主要包括收集和处 理资料、分析与阐释、撰写论文或报告三个阶段。尽管各阶段的划分没有严格的界限, 研究的程序也因具体项目而有所不同,但每个阶段都应是面向社会的,对那些当代社会 实践面临的亟待研究回答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更是如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活节奏 的加快,网络技术的应用,缩小了研究者与社会时代的距离,缩短了收集资料的周期, 提高了各种社会信息资料的利用率。在这种形势下,更需要及时把握社会实践发展的脉 搏。只有在深入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符合当代社会发展规律 的理论和观点。社会科学研究过程社会化,也与当代社会实践的多样性和社会问题的复 杂性相联系,需要组织跨学科的研究者,开展团队式的研究,这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时代 特征。比如当前改革、发展、稳定问题的研究,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与民主化 四大国际性潮流的研究等,都不可能由某单一学科来完成。即使是一些较为具体的经济 问题研究,也离不开多学科的合作。这与自然科学研究的发展规律有相同之处。牛顿、 伽利略那种依靠个体研究就产生单个科学伟人的时代,已被当今高科技多学科大规模的 联合攻关研究所替代。社会科学研究也在实现着由单学科、个体研究为主的“小生产” ,进入整体化研究的发展进程。多学科、系统化的联合研究,不仅为不同学科间相互移 植借鉴,进而获得最新研究手段,取得研究突破开辟了道路,而且也只有这种集约化的 团队攻关研究,方能为解决各种社会复杂问题,提供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研 究成果。这种社会化的研究过程代表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第三,社会科学必须实现研究成果的社会化。社会科学研究只有承担起服务于社会实 践的使命,才能真正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 要组成部分。因此,社会科学研究走向社会化的核心是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走向社会化。 由于社会实践需求的多样性,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作用于社会实践的形式也是多方面的。 既有旨在直接解决社会生活中的迫切问题的应用性成果,也有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理论 依据和对社会实践进行理性概括的理论性成果,还有并不直接与解决具体的现实问题挂 钩,却又是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性成果,等等。成果的类型不同,其价 值的实现方式和走向社会化的途径也各具特点。对于应用性研究成果,旨在被决策者或 管理机构吸收采纳,使之选择合理度高的理论,指导对各种复杂化、多维性问题的决策 ,以实现特定的目标。对于理论性研究成果,则在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种 大众传媒的社会宣传,被社会公众所接受。尽管这种成果不能告诉人们在每个具体事件 上应该如何做,但它能够提供价值导向和方法论指导,为人们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指 导人们社会生活发挥作用,成为人们认识和分析问题的工具。对于基础性研究成果,多 与学科建设相联系,表述形式也较为抽象,对象多为科研和教学工作者,往往代表着社 会科学某一学科或专业的最新认识水平,它并不要求在社会生活中立即见效,而是经历 一个长期的、无形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在培养生产力主体,发展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实 现其社会价值。因而,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社会化需进行全面的、辩证的、具体的分 析和认识,不能用简单的、直观的、功利的要求作为评判标准。

第四,社会科学必须实现研究评估的社会化。社会科学研究的评估对象不仅仅是针对 社会科学成果,而且还包括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研究机构、研究队伍、研究载体,等等 。实现社会科学研究评估社会化的关键是确立社会化评估的标准和原则。比如,社会科 学研究能否通过培育生产力主体,完善生产管理,以及与自然科学结盟等途径实现向现 实生产力的转化;能否为决策层提供有价值的决策理论依据和设计方案,并取得经济效 益或社会效益;能否有益于改善人们的社会关系,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 素质,进而建立新的社会体制、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规范;能否为人们日常生活生产优 秀的精神食粮,使人们在审美、享受的同时,受到教育和熏陶,等等。由于评估社会科 学研究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而评估者则是具有主观意识的人,这就需要建立一个 由不同领域和不同学科的专家,以及决策者相结合的社会化评估组织系统。在科学技术 和社会知识高度积累和深入发展的时代,只由个别少数专家对社会科学研究进行评估, 不能适应社会科学研究走向社会化的要求。所以,应更多地吸收决策者和实际部门的专 家参与社会科学研究评估。这些人员的优势在于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了解 应用性研究成果的内容和真实性、可靠性,成果应用的外部条件环境,以及取得的社会 效果,进而使社会科学研究评估工作的开放性和社会化大大增强。当然,评估社会科学 研究,难免受到被评估对象、评估者、社会科学的应用者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同时,对 社会科学研究的真理性标准和价值性标准的评估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有时不是一 两次评估就能完成的。但是,确定社会实践的标准,加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社会科 学研究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对促进社会科学研究走向社会化至关重要。

社会科学研究走向社会化是实践的呼唤和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科学研究不断走向繁 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科研理念、政策导向、管理机制、激励手段等方面明确新的思路 ,采取更为有效的举措,对实现这个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在科研理念上强化社会科学研究走向社会化的意识。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与社 会实践需要之间的距离主要表现为研究方法原始,研究内容滞后,研究起点不高,研究 质量平淡。对一些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难以揭示规律;对一些较为具体的热点 、难点问题,未能解疑释惑,这就难免处于被动局面。改变这种现状的出路,首先应转 变思想观念,把实现社会化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树立起社会科学 研究在社会化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的意识。一是变封闭式研究为开放式研究,摆 脱传统思辨哲学的影响,面向社会,面向现实,面向大众,从社会实践中寻找有价值的 课题,通过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调查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正确答案。二是变单学科研究 为多学科研究,以适应社会科学研究日益综合化,各门学科之间以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 学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趋势。对那些具有高度综合性质的经济社会问题、人与自然问题 、全球性问题,树立起多学科携手合作的意识。三是变单一研究方法为多种研究方法并 用,移植和借用包括自然科学在内各个学科的最新研究方法和手段,兼容西方国家社会 科学研究中创造和采用的研究方式,开阔社会科学研究者的思路和眼界。四是变片面强 调基础性研究或应用性研究为两种研究的结合与并重。基础性研究应强化社会科学具管 理与应用职能的意识,应用性研究也需增强社会科学的理性与思辨观念,取长补短,共 同发挥社会科学在社会问题研究、社会工程设计、社会指标系统预测、社会发展决策咨 询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在政策上把握社会科学研究走向社会化的导向。尽管社会科学研究者都有各自 的专业特长和研究兴趣,但研究者职业化的现状,导致他们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必然受到 科研政策的驱动。这就有必要在社会科学研究的课题规划、经费拨付、成果奖励、职称 评定等方面,制定比较完整配套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科学研究走到社会化方向 上来。比如,在课题立项上,应该用“以问题为中心”取代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 知识生产方式,注重从不同学科的视角关注研究某一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这不仅能促 进社会科学不同领域的学者的合作与交流,拓展和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而且有利于 打破传统的社会科学学科分立的传统体制及学科间的封闭、分割状态,激活社会科学研 究的活力。把社会科学引导到研究和解决社会实践面临的问题上来,还需提高决策者运 用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自觉性。在知识经济时代,决策者所面临的问题具有复杂化、知 识化、专业化的特征。任何一项科学有效的正确决策,只有通过不同学科的具有不同理 论与经验的专家的共同努力才能获得。那种单靠决策者个人智慧就能对复杂的问题作出 正确决策的时代已经过去。因此,在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进程中,必须通过立法 或制定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把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参与作为决策程序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通过决策的程序化,保证重大社会决策的正确性、科学性、有效性,增强社会科学研究 者关心社会问题,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兴趣和信心。

第三,在管理上建立推动社会科学研究走向社会化的机制。同一般的社会物质产品不 同,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社会价值,要通过转化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观念和从事 社会实践活动的方案、决策、行动来最终实现。建立社会科学研究走向社会化的管理体 制,须从社会科学的选题立项到转化应用的全过程中加以把握,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所 形成的重立项轻转化的管理模式。制定社会科学研究的课题指南,并根据课题指南确定 研究项目是非常必要的,对那些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题更是如此。但还应建立起对 形势变化和实践发展快速灵活的反应机制,采取滚动立项的方式,及时回应现实提出的 各种问题。对课题管理的着重点,也应从预先的项目申请,向科研过程及成果的转化应 用方面转移,形成对社会科学研究全面的跟踪管理系统。对社会科学研究的评估与鉴定 ,也必须着眼于科研成果的社会化效果,不能只局限于学术评审的小圈子,更多地运用 社会实践、社会效果的评价标准,把研究成果的理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运用社 会化的方式进行评鉴。建立完善的科研管理体制,还应逐步健全科研成果向社会转化的 中间环节。比如,建立社会科学成果的推介机制,定期举办成果的交流与发布会;进一 步加强与新闻、出版部门的合作与联络,使社会科学成果作为知识产品的流通在整个社 会分工体系中加以实现;加快社会科学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不断提高社会科学研究对经 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贡献率;设立社会科学成果推广应用基金,对有明显经济或社 会应用前景的成果给予必要的支持,等等。通过这些措施和办法,为社会科学研究成果 的转化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第四,在物质上对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科研人员给予奖励。与自然科学研 究一样,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劳动同样能够创造较高的价值,对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说自然科学推动生产力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是通过技术 进步来完成的,那么,社会科学的这种作用,则是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和推动制度变 迁来实现的。社会科学研究能够为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供依据;能够提高企业家(政 治家和管理者)的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能够提升人的智能、更新人的观念,从根本上 改善活的生产力;能够对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作出预测,提供设计方案,等等。这些无 不在更大范围上体现着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社会价值。即使是研究纯粹的社会政治问题 ,如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能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稳定的、持久的社会秩序,而 这种秩序又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应该像重视自然科学研究那样,重视 社会科学研究者所从事的高级的、复杂的创造性劳动,给予包括物质补偿在内的各种奖 励。由于社会科学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具有间接性、长期性、非线性、 难以量化的特点,应区别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和途径来实现奖励。对取得明显 经济效益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其研究人员有权利从该成果带来的效益中得到补偿;对 取得重大社会效益的科研人员,应由政府给予重奖,并在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上实行倾 斜。

综上所述,走向社会化是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神圣使命,而只有明确了社会科学研究 走向社会化的途径,并配以相应的支持与保证措施,完成这样的使命才得以成为可能。

收稿日期:2002-06-10

标签:;  ;  ;  ;  ;  ;  ;  

论社会科学研究的社会化道路_社会问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