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面临的挑战及路径选择论文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面临的挑战及路径选择

李尚旗 郭文亮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

[摘 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交往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共有精神家园,是全国人民团结一心的心理基础。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是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坚定各族人民政治认同的现实需要。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面临众多内部和外部的挑战,其建设路径在于强化对中华民族历史的正确认知认同,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历史 政治认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交往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共有精神家园,是全国人民团结一心的心理基础。当前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通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来凝聚全体社会成员的共有价值,为国家认同提供牢固的文化和心理基础,事关国家发展与稳定的大局。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指的是在我国各民族群众之间培育共有的文化价值,从而凝结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人们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为培育各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奠定共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事关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各族群众政治认同的大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筑牢民族地区社会的心理基石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机制的构筑和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作用,是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机制构筑的重要条件,它能够有效地激励、整合和增强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2]各民族对本民族和国家表现出强烈的归属感、对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表现出强烈的公正公平需求感、对本民族的利益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这三种情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对民族地区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产生着良好的影响。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制度治理和思想引导双管齐下。在思想引导方面可通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来引导民族地区群众的心理和行为,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

(二)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协调各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

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和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不仅是每个民族自身的繁荣发展,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需要正确处理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从而为繁荣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相辅相成,也存在着博弈和冲突,这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发展历程中难以避免的。解决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矛盾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让各民族群众从心理上认知本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统一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视域下处理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的关系,“我们一方面不能仅强调国家利益的整体性而看不到各民族多元利益的存在。另一方面,也不能仅强调各民族的利益而忽视国家利益的整体性和各个民族共同的利益”,[3]而是要在共建共享、共同发展理念下统筹兼顾、协调各方的利益,进而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

(三)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各族群众形成正确的政治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既包括国家认同意识的培育,也包括民族认同意识的培育。国家认同是政治认同必不可少的内容。当政治认同出现危机时,国家认同意识和民族认同意识可以有效地促进政治力量的凝聚,形成政治共识,化解政治认同中出现的危机。[4]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的人民群众对本国持有的肯定性的认识、积极的态度、深厚的情感以及坚定的信念,它相对于国家的概念更多地融入了情感的要素。正是因为对国家深厚的情感,国家共同体意识才能形成强大的政治号召力。民族认同是人们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理解与支持的一种情感。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相对复杂,民族认同不能仅局限于对本民族情感上的认同,还必须发挥应有的政治效应;它不仅是处理民族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坚定各族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重要条件和现实需要。因此,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各族群众在共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基础上相互交流、相互交融,才能更好地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从而促进各族人民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才能更好地坚定各族群众的政治认同,维护国家的团结和统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

民族利益是在多民族国家中产生的、由于民族间发展差异而表现出来的正向价值需要。[7]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条件,一些少数民族群体因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导致的资源占有弱势及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导致的自身发展弱势,使其在谋求自身发展过程中长期处于劣势地位;一些少数民族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经济发展状况欠佳,这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有时会在少数民族群众中产生心理落差。总体来说,这种心理落差是由于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所致,它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少数民族群体在感受到现代化对传统生活方式与本民族文化的冲击之后,容易产生文化上的孤立感;二是部分少数民族群体在进入现代化城市时,因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表达等的差异在较短时间内难以融入城市生活,有时甚至会产生出一种被剥夺的心理。在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虽然这种境遇几乎是所有流动人口在城市融入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遇到的情况,但是这种由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所带来的心理落差,一旦借助新媒体在群体间广泛传播,可能会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面临的挑战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社会信息化的持续推进,无论主动或者是被动置于全球联系中的国家,均面临着如何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中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进而为本国获得更多利益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互动、交流愈来愈紧密,同样我国也面临着如何最大限度地整合自身资源,以便在竞争中谋发展的基本战略问题。中国长期的历史发展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凝聚中国国家力量的有效方式”,[5]也是应对国家间激烈竞争的有效方式。然而,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既面临着来自自身的内部挑战,也面临着来自他者的外部挑战。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内部挑战

2.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导致的心理落差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消解

汕头海岸电台发信台现位于汕头保税区,主要设备有3台1Kw中/高频发射机,承担海岸电台中/高频电报和电话的发射任务,用电功率较大。汕头保税区远离中心城区,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保税区内市电供应不稳,停电时有发生,并且电压波动较大。发型台目前主要由市电供电,同时辅以一台30kW柴油发电机组以及低压配电柜1台,当应急发电机检测市电断电时,立即启动发电,通过稳压器进行送电。由于汕头由于应急发电机属于内燃机发电,一旦市电断电而发电机突发故障无法及时启动,会导致发信机无法工作,使整个汕头搜救区的DSC报警系统瘫痪,后果不堪设想。

1.现代民族国家培育中产生的认同障碍导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淡化

1.1 在土壤商情差的年份往往土壤温度高,施入的化肥因土壤缺水溶解速度慢,无机养分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吸附则不宜引起烧苗。相反土壤商情好则土壤温度低微生物活动能力差繁殖力低,而施入的化肥很快溶解,就会因土壤溶液中的高浓度化肥得不到有效分解,而导致玉米种子根系延伸而触及化肥烧根死苗。同时,由于玉米幼苗地下部分受低温寡照影响,叶面光合效率低,大量的无机养分得不到有效转化,致使根系发育不良植株生长缓慢,叶小叶薄叶发黄,严重致死叶死苗。

3.“多元”与“一体”的关系冲突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理解的影响

一旦确定了免疫程序,必须严格遵照执行。具体实践中一定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按时,按要求,按说明书的剂量认真搞好免疫。并做好隔期加强免疫,防止因剂量不足带来抗体水平太低,达不到防疫效果。

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华民族具有多元一体的格局。“多元”一方面是指民族多元,即各民族在其起源、发展的历史上呈现出多元性,另一方面又是指文化多元性,即各民族文化均具有明显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独特性,总体上呈现多样性;“一体”是指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持续的交往交流交融而共同构成的统一体。纵观中华民族历史可以发现,“多元”与“一体”是辩证存在的,离开“多元”谈一体性,便容易产生“文化急躁症”的错误倾向,而离开“一体”谈多元性,便容易陷入“文化虚无主义”的泥潭。对待民族文化的错误倾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了强调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而将各民族文化从中华文化中剥离出去;二是把汉文化或儒家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缺乏对中华文化多样性的认知,忽视少数民族文化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因此,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该辩证地看待“多元”与“一体”的关系,避免割裂两者之间的关系。

在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中,多民族国家面临着由民族语言差异、宗教信仰差异等因素导致的认同障碍,即“原先认同于部落地区或其他亚共同体的成员,承认他们是这个国家的公民的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冲突性危机表现”,[6]这往往会淡化共同体意识。目前的认同障碍主要表现为:一是往往容易重视本民族利益,但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和国家利益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升华;二是重视民族优惠政策和保障权利,但是在宣传各民族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二者均可能会强化单一的民族意识,而不利于中华民族整体民族意识的培育和民族凝聚力的提升,从而淡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面临的外部挑战

1.西方多元主义价值观的传播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心理基础产生冲击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信息化的发展,“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8]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更为频繁,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但是我们也要注意西方文化的渗透在影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同时,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带来了挑战,有时甚至可能会影响民族团结,威胁国家统一。

优化课程体系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创新型专业人才,课程体系应该以专业课程为基础,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就业和继续深造为导向。因此,通过社会调研职位需求,咨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专家,紧跟专业发展趋势,结合学校本专业的特色,从校内与校外两个方面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深度优化。

修复剂种类:本试验采用了5种化学修复剂,分别为2%骨炭(A)、2%活性炭(B)、2%磷矿粉(C)、2%土壤修复剂Ⅰ(D)、 2%土壤修复剂Ⅱ(E)。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正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政治、文化影响力明显上升,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同时也面临着“中国威胁论”等不友好的国际舆论环境。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特别是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一些西方国家利用网络等现代化媒介向我国输出带有西方文化烙印和政治色彩的思想文化,进行西方文化渗透。在西方政治文化理念的渗透下,部分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自信,乃至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而盲从西方政治文化理论,这在一定程度上稀释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利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诸如过去一度被国内部分学者奉为提升民族凝聚力之灵丹妙方的西方多元文化主义,也只是基于西方个人主义政治观与移民国家现实背景产生的强调民族群体差异化的理论,[9]与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多元一体”文化格局不相符合。因此,试图通过援引西方多元文化主义来解决国内民族关系问题,不仅不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谐与稳定,反而有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危险。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硅基SPAD器件结构,该结构除了在深N阱与P-外延层之间形成一个主雪崩区外还在深N阱内形成两个对称的次雪崩环区。主雪崩区深度较深且面积较大,可以提高对近红外短波光子的探测效率;两个对称的次雪崩环区在深N阱中覆盖范围广,可以拓展器件的光子响应波段。TCAD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P+/Nwell结构相比,新型SPAD器件结构在850nm的光子探测效率提高了5倍,在300nm-1000nm宽光谱范围内均获得了较高的光子探测效率。此外,该器件的暗计数率受BTBT效应影响小,20℃以下获得了更低的DCR,大大提高了器件的整体性能。

2.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不断制造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各种杂音

有学者从民族-国家维度提出多民族国家中的个体对民族与国家的认同是复合型的,即“隶属不同民族的个体法律义务上忠于同一个国家,不同民族及其国家认同复合”。[10]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理论上应该是属于民族与国家认同复合型,但实际上我国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存在大量的跨国民族,因此我国各民族内部文化认同问题更为复杂。而一些西方敌对势力正是利用我国的民族、宗教信仰问题制造混乱,如支持“三股势力”向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及民族混杂居地区渗透,妄图达到颠覆我国社会主义政权、制造国家分裂和破坏我国民族团结的目的。另外,我国部分少数民族有宗教信仰的习惯,一些宗教极端分子利用宗教的情感维系作用,“打着宗教旗号,披着宗教的外衣”,[11]散布蓄意扭曲社会事实的言论,甚至组织一些破坏我国社会正常秩序的犯罪行为,这极大地侵蚀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影响我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是如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离不开实践和客观实在,它与历史认同、国家正确决策的贯彻执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都是紧密相连的。

(一)强化对中华民族历史的正确认知认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培本固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12]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自秦汉以来,我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和汉是中央集权,都是由汉、匈奴、百越诸民族等组成的。从秦汉到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经历了一个由“自在”到“自觉”的联合过程,秦汉到1840年是自在阶段,1840年至新中国成立之初则是“自觉”的联合阶段,在近代西方列强入侵之后出现了“各民族大认同的祖国观念”,[13]这是中华民族整体民族意识萌芽的具体表现,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提供了基础。1949年以后,经过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强化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历史的正确认知,不仅要强化了解某个单一民族的历史,更要强化对大一统为主流的中华民族历史的整体了解,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各民族发展历史与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关系。中华民族发展史是由各民族共同书写的,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是各民族人民的宝贵财富,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各族人民都需感同身受。

(二)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凝心聚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需要强化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通过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路径主要有:其一,通过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来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14]提高各族人民群众的道路认同意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56个民族同心同德,坚持党的领导,从内心形成“四个自信”,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其二,通过坚持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来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提供指导,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为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制度保障,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繁荣稳定发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可以更好地处理民族问题,实现民族平等、团结,从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三)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巩固根基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提供牢固的经济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民族落后地区的经济状况得以改善,民生问题得以缓和,为实现共同繁荣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其中比较突出的表现则是“精准扶贫”政策和“一带一路”倡议。其一,国家实行“精准扶贫”的政策,改善了民族地区的经济条件,打造了经济利益共同体。精准扶贫是国家对民族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的帮助性政策,新农村建设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成果之一。改革开放40年来,经过中华民族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已有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15]这里当然包括很多老少边穷地区的人口。“精准扶贫”政策有利于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有利于经济利益共同体的形成。经济联系是民族共同体形成的重要因素,从这个角度讲,“精准扶贫”政策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其二,“一带一路”规划的实施,有利于推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解决,协调民族发展。“一带一路”是历史上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继承和发展。“一带一路”符合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在促进我国同中亚、西亚、东南亚、欧洲等的贸易往来,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的同时,也带动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了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将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

(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注入灵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注入了灵魂。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由自在状态转变为自觉状态,让各族群众树立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通过弘扬革命文化,让各族群众了解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历史,进而将文化自觉和政治自觉相结合,形成正确的政治认同;通过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改造和创新,从而更具有现代性。

参考文献:

[1][1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高永久.论民族心理认同对社会稳定的作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

[3]于春洋,李瑞君.论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J].广西民族研究,2013(1).

[4]吴建业.认同的逻辑——刍议政治认同与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宗教认同的关系[J].社科纵横,2012(5).

[5][9]陆海发.民族国家视阈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

[6]林奇富.命运共同体意识与现代国家认同[J].学习与探索,2016(8).

[7]雷振扬.民族利益与民族关系初探[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

[8]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03-24.

[10]杨飞.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理论与实践[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

[11]黄长义,姚金艳.西方文化渗透的运行机制、潜在风险及应对方案[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9).

[12][14][15]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30,39,219.

[13]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109.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2X(2019)01-0062-05

[作者简介] 李尚旗,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 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研究项目(德育专项)“网络文化多元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认同的培育机制”(项目批准号:2015DYZZ009)、2016年广东省普通高校省级(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重大项目(社会科学类)“微信舆论场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众认同及其培育研究”(项目批准号:2016WZDXM032)。

标签:;  ;  ;  ;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面临的挑战及路径选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