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研究中几个理论的简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理论论文,数学论文,简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1年以来,云南师范大学数学学院在云南省部分中学开展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改实验,在该项教改实验中,结合数学教育几个理论开展了一些探索,感受到这些理论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数学新课程的理念,有助于云南省正在进行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学的实施.因此在一些初步探索的基础上,对这些理论作如下简介.
一、建构主义与情境认知论
1.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发展,它认为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内部心理的表征过程,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及情境性.
何为情境?
(1)从社会学角度看,情境指个人正在进行某种行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人的社会行为产生的条件.
(2)从心理学角度看,情境表现为多种刺激模式、事件和对象等.
(3)学生的学习情境,可以理解为学生从事学习活动、产生学习行为的环境和背景.
因此学习数学活动的环境是产生数学行为的条件.
2.对情境的认知本质上属于社会建构主义,它兴起于1990年以后.情境认知论关注物理的和社会的场景与个体的交互作用,认为学习不可能脱离具体的情境而产生,情境是整个学习中重要而有意义的组成部分,情境不同,所产生的学习也不同,学习受到具体的情境特征的影响.
3.行为主义关注外部情境,认知主义关注信息的内部加工,情境认知论既关注外部情境又关注知识的内部建构,是两者的综合.
行为主义倾向于从技能的获得来看学习.认知主义倾向于从概念的理解与思维的一般策略增长看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很多章节的编写,体现了情境认知论.倾向于从更有效的地参与探索和对话的实践来看学习.
4.1990年以后形成的生态学下的学习观主张:情境认知、情境学习及情境化人工智能.今天,信息加工理论正受到情境认知理论的挑战.
二、默会知识论
1.人类知识按其外在化程度可分为明确知识与默会知识,它们就像一座冰山的两个部分,前者浮在海面,后面在下面托起整座冰山.从根本意义上说,只有借助默会知识的力量,人类所有的明确知识才得以发生和发展,人类的知识创新才有根基.
2.明确知识主要是事实和原理的知识,它存在于书本,可编码(逻辑性),可传递(共享性),可反思(批判性).
默会知识的本质是理解力和领悟力,它存在于个人经验(个体性),嵌入实践活动之中(情境性).
3.明确知识与默会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关系是:
三、探寻教学“中间地带”
1.所谓教学“中间地带”是指教师主导取向的有意义接受学习与学生自主取向的探究学习的平衡并按本国传统来整合.
2.有意义接受学习的特点是:(1)旧经验引导新学习;(2)教师系统传授教材内容;(3)及时练习及反馈校正.有意义接受学习源于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心理学与奥苏贝尔的接受学习.一般我们认为,有意义接受学习的目标是基础知识,有利于系统掌握知识与技能,学科测验成绩较高.
探究学习是从问题出发引出,在合作学习中追求新知,寓求知于生活实践活动中,它源于人本主义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与建构主义.探究学习的目标是形成能力和气质,在解决问题,创造能力、人际关系、动机态度等方面优于接受学习.
3.探寻教学“中间地带”可促进师生双方改变教与学的习惯,改变教师的角色,并引起我们对师生关系的深层次思考.它促进我们思考教学过程中的“双主体”观,实现以学习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向建构与整合.
四、教学过程中的“双主体”观
1.教学过程中的“双主体”观认为,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的主体性体现为教师是个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包括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学生的主体性则体现在学生学习自己喜欢的数学,自己控制学习进度,即一种数学思维与活动的自由.教师的主体地位建立在学生主体地位之上.
2.从“双主体”观,可以引申出对师生关系的一些思考: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双主体”观强调师生平等,师生是平等的对话者,课堂是对话的场所,课程是对话的中介.师生平等是一种人格的平等,不是一切平等.
(3)“双主体”观需要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研究学生创造性的学.
五、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教学模式
1.有关情境的论述上文已提及,数学情境是产生数学概念,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背景、前提、基础和条件.何谓问题?问题是一种特殊的情境,是个体面临的一个不易达到的目标或困难课题时的情境.问题一般由三种成分构成:给定状态、目标以及阻止给定状态转移为目标状态的障碍.问题的存在与否是相对于问题解决者而言的.数学问题,特指用数学语言表述的问题.它由条件、运算、目标等信息组成.数学问题可分为三类:模仿性问题;发展性问题;创造性问题.
创设数学情境,是呈现给学生刺激性数学信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发现欲,产生认知冲突,诱发质疑猜想,唤醒强烈的问题意识,从而使其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2.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可划分为三个步骤:(1)依据数学情境提出问题;(2)表征并解决问题;(3)解决问题之后反思与回顾发展(或提出新的)问题,它包含“尝试——探究——改进”的动态过程,其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目前,中国西南地区开展的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改实验中常用的教学模式有:
情境——问题——建模——应用
情境——问题——讨论——评价
情境——问题——反思——问题
问题——讨论——发展——问题
3.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受到建构主义与情境认知论的启示,得到默会知识论、支架式教学理论等的帮助,在课堂教学中力图体现“双主体”观,探寻教学的“中间地带”,在西南地区甚至全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003年以来,云南省石林民族中学,昆明市实验中学相继将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拓展到物理、化学、地理、政治等学科,探索学科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更一般的教学形式,以期望更好的落实新课程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