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汉川市城隍镇中岭小学 431606
道德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实现于生活,德育只有根植于生活世界,才能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因为人的日常生活代表人类最具体、最真实的生命活动,每个人从出生开始,直接面对并感受的就是他的日常生活。因此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必须还原于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过程。德育应通过有目的地创设各种道德情境,引导学生身心轻松地参与其间,在处理道德实践的过程中取得切身的道德经验,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得到陶冶。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适当地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群众性文化生活、公益劳动、社会调查、参与社会道德问题的讨论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会了解社会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一、要引导学生把握道德规范中潜在的内在价值
尽管道德的具体规范内容会因时代、社会、阶级具有极大差异甚至对抗,道德的外在形式也会存在一些差异,然而其精神气质却在经济、政治、文化变迁中传承下来。尽管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具体的规范准则可能不同,但在道德价值的意义上则是共同的。这似乎表明,在各种各样的具体道德规范之上,存在着人类总的、最高的道德要求,如果从道德价值的抽象意义上看,这种思想原则无非就是:尊重生命、尊重人格尊严、公正原则及关怀同情等。因此,道德不仅仅表现为各种具体的规范,更是作为具体规范背后的相对抽象的总原则而存在。
因此,学校德育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对社会道德进行精神把握,把握其精神实质和价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道德的精神实质不是意志作用下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对世界价值的把握。它反映了社会共同体的共同生活需要,它是人们借助理性把握道德规则后面的必然之理,把握道德对人的生存、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意义。
二、要培养学生成熟的道德判断能力
现实社会中存在着多元文化和价值冲突,可能会导致人们在现实价值选择上的迷茫。面对多元价值共存的社会,人们的自主选择将成为新世纪的中国人在价值生活(包括道德生活)中的一种必然趋向。学生有选择道德价值的权利,但是这样的权利如果不被滥用,就应当建立在必要的选择能力的前提上。而这种能力的获得就包括在德育的任务中,即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教会学生自己选择道德价值取向,实现人们在道德价值上的自主。多元的信息社会不是“无菌室”,如果仍然想采取“封闭式”的、“保姆式”的教育方法,企图在净化了的环境中教育学生,将会使学生缺乏判别能力,这是对学生的成长不负责的表现。
多元的价值观念都有其合理之处,它们都同时对我们产生着影响,制约着我们的选择,规限着我们的信仰。价值澄清理论认为决定人们行为的绝对的道德真理是没有的。因此,学校德育不应向学生强加一种价值,而应当教会他们评价的过程,因为“我们无法给予学生以一套绝对的价值,但是我们给予他们的东西也许更好,我们可以向学生提供的是一种他们藉以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观念的方法。德育应传授作出合理的道德判断和道德决策所必需的技能,我们主要的不是让学生遵从某种具体的道德规则,而是让学生掌握一种理性的方法,并依此作出自己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
三、让道德情感充塞学生的心灵
情感和态度是道德的关键因素,它在人的道德品质形成中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人的道德行为要以情感为动力,激起受教育者的道德兴趣,唤起他们内心的认同和共鸣,才能使之转变为自觉的行动。因为道德的深层本质应该是发于情、出于自愿的行为,断定一种行为是道德或不道德,必须诉诸行为者的内在倾向、态度、情感、动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细腻的情感、缺乏同情心的人,不可能有崇高的理想。而缺乏同情心就会对人漠不关心,并从漠不关心发展到自私自利,发展到残酷无情。没有人的热情就不会产生对善的境界的向往,所以不要去想象一个缺乏道义感、正义感或道德热情的人会积极主动地面对善恶是非、积极行善。我们平时常说的良心、道德感、道义感、义务感等能使个体有效地作出一些道德行为。
总之,德育必须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该怎么做”的理由,因为道德知识须通过逻辑严密的、有论证的解释才会变为道德信念。在德育过程中,要坚持把学生看作是能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去思考、去判断的主体,教育者只是引导和辅佐他们去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
论文作者:熊淑龙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7月总第24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2
标签:道德论文; 价值论文; 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社会论文; 德育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7月总第24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