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永城市人民医院 476600
摘要:目的:探析B超引导下的PICC置管的优越性。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3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PICC置管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次性穿刺成功,其中41例导丝直接进入贵要静脉,10例对穿刺角度进行调节后,导丝进入静脉;2例在第1次置管时,导管头进入颈内静脉,行偏头法加指压法后,导丝进入上腔静脉。结论:临床上在对患者进行PICC置管时,与B超引导相结合,不仅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提高插管成功率。
关键词:PICC;B超引导;贵要静脉
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主要指的是经肘正中静脉、头静脉或贵要静脉穿刺置管,导管末端位于右心房与上腔静脉交界处或上腔静脉的下1/3处。临床上在对静脉营养治疗、肿瘤化疗、长期静脉输液以及刺激性药物输注患者进行治疗时,由于PICC具有诸多的优点,所以在临床上被得到广泛的推广和运用。但是,当肘部浅静脉无法触摸或直视不能进行盲穿时,勉强置管不能确保穿刺成功,影响了临床上PICC的应用。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了B超引导下的PICC置管的优越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3月-2013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PICC置管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30例为男性,20例为女性,年龄47~79岁,平均年龄为(64.8±11.7)岁,其中17例为恶性肿瘤,33例为老年病,所有患者均为浅静脉触摸不到或无法直视,不能进行盲穿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在B超的引导下行改良Seldinger技术和下肘上贵要静脉穿刺,具体操作如下:通过B超对颈内静脉、腋静脉以及双侧贵要静脉注入头臂静脉的成角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将显示比较好的一侧贵要静脉作为穿刺置管靶血管,对铺巾进行常规消毒,将肘横纹上4~10cm处作为穿刺点,对浅静脉进行结扎,充盈静脉,在B超定位的引导下,对贵要静脉进行穿刺,当针尖进入血管的中央位置时,回抽注射器,见静脉血后,对穿刺针进行固定,对导丝头端进行塑性,通常为小“J”形,然后经穿刺针送入,导丝成功进入血管后,将B穿刺架撤出;如果回血情况良好,但是送入导丝存在一定的阻力,可以先将B超穿刺架撤出,平放穿刺针,并在B超的监视下,将导丝送入血管。通过B超对穿刺情况进行检查,确定血管内导丝无误后,沿导丝将4~5F鞘管送入血管。将鞘管置入血管后,经鞘内置入留置管,当留置管顺利进入血管20cm后,运用颈内静脉按压或偏头法,将穿刺导管置于右心房与上腔静脉交界处,从而完成PICC置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所有患者均一次性穿刺成功,其中41例导丝直接进入贵要静脉,10例对穿刺角度进行调节后,导丝进入静脉;2例在第1次置管时,导管头进入颈内静脉,行偏头法加指压法后,导丝进入上腔静脉。
3.讨论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技术具有痛苦小、携带方便、操作简单以及安全性高等诸多优点,在长期输液、静脉化疗、危重症以及TPN患者中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所以得到广泛的推广和运用。通常情况下,常规穿刺不仅可以经过正中静脉、头静脉以及贵要静脉,也可以经颈外静脉进行穿刺,肘上贵要静脉因其具有血管管径适中、解剖位置恒定、屈肘影响小以及走行较直等诸多优点,并且与颈外静脉相比,肘部感染率小、出汗少,不会对美观造成影响,往往作为穿刺的首选部位[1]。Selding技术被广泛运用在介入治疗中,通过导丝引导置入血管鞘,能够使局部损伤减少,并且在存在血管通路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多次置管操作,不会对留置导管造成损伤[2]。通常情况下,将肘上4~10cm处作为穿刺进针点,对穿刺架进行固定后,血管中央直接进入穿刺针,拔出针芯,抽到回血后,导丝在多数情况下都能成功进入血管腔内,为了缓解静脉内壁与导丝头端的切割作用,避免损伤内膜,在穿刺的过程中,往往对导丝头端进行塑性,可以为成功穿刺提供有效的保障。
临床研究资料表明,留置管要从贵要静脉最终进入上腔静脉,通常需要经过多个静脉汇合口,一般有以下几个:颈外静脉、肱静脉入腋静脉、颈内静脉入头臂静脉、头静脉入锁骨下静脉,后三支静脉与主干形成的锐角较小,导管进入具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导管为直头,向上穿行时,容易误入颈内静脉,为了降低出现这种情况的几率,在穿刺的过程中,可以运用指压法与偏头法相结合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导管到位率的提高[3]。所谓偏头法,主要指的是将患者的头转向穿刺侧,使下颌尽量向肩部靠近,可以减少锁骨下静脉与外静脉、颈内静脉之间的夹角,使导管能够成功进入头臂静脉,这种穿刺方法比较适合颈部活动灵活、身体不肥胖、肩颈部没有任何病变的患者。同时,颈内静脉下行至锁骨下静脉与锁骨关节处汇合形成头臂静脉,继续往下行走与头臂静脉汇合形成上腔静脉,并且体表投影与胸锁骨关节和耳垂下的连线保持一致,定位比较容易[4]。此外,在穿刺的过程中,将患者的实际情况作为基本依据,使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之间的夹角变小,使导管到达预定位置,再通过B超对穿刺情况进行全面观察,确定导管成功进入境内静脉后,再拍胸部X线片,确定置管成功,从而确保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临床上在对患者进行PICC置管时,与B超引导相结合,具有穿刺时间短、实时引导、并发症发生率低以及全程可见的优点,不仅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提高插管成功率,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马华,徐继红.B超引导下的PICC置管体会[J].当代医学,2012,22(11):22-23.
[2]王家岸,王莹,吕雪,陈柏宁,朱桂林,郭美美.B超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在上臂行PICC置管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4,21(9):3240-3242.
[3]张玉红,梅赣红,范彬,贺卓瑶,胡婷.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学,2014,10(14):102-104.
[4]陈玉秋,郭洪霞,王建东.B超引导下PICC置管100例体会[A].中华护理学会.中华护理学会2009全国静脉治疗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中华护理学会:,2009:2.
论文作者:万灵侠,王春燕,朱曼,马红丹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9
标签:静脉论文; 导管论文; 血管论文; 患者论文; 锁骨论文; 在一论文; 在对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