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制度政府的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制度论文,论我国论文,政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诺斯在《制度、 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书中指出:“制度就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从这句话中可知,制度不仅指经济中的行为规则,还包括其他领域的规则,即制度是全社会的行为规则,是对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人为制约。政府的主要职能就是制度供给、制度实施、制度裁定以及适时的制度创新。制度政府是指我国政府为了实现其政治统治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实现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自由、平等、公正、安全、繁荣等),而在一定制度环境下向社会提供具体制度,执行这些制度,对制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制度失灵现象进行制度创新。从这个含义中得出制度政府通过制定制度、规范制度、进行制度创新是为了实现政府的政治统治和公共管理;也看到制度政府的动态性,政府制度的制定—执行—失灵—创新的循环过程。
制度政府不可能为社会提供所有制度,只为社会提供最重要的制度, 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我国政治制度包括维护社会秩序制度、人民参政制度、人事制度、反腐败制度、政务公开制度等。经济制度主要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全发展提供各种制度,包括产权制度、法规和规则、竞争制度和激励制度等。文化制度既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根本原则和制度,又包括学术自由制度和精神文明制度等。
制度政府就是从制度的角度来看政府职能, 那么政府职能转变就是政府要进行制度创新。政府职能转变与制度创新是同时进行的,政府职能转变必须以制度创新为基础,反过来,政府制度创新必须遵守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制度创新也称制度发展,主要是在制度环境相对确定、稳定的条件下,对一些具体的现行制度进行某种变革,并通过规范的、具有社会公信力的方式加以确认的行为过程。就制度创新主体的范围而言,在政府推动的制度创新以外还存在着由个人推动的创新和团体推动的创新。但是有研究成果表明,政府推动的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因而它在全部的制度创新中担当着更加重要的角色。
我们建设一个能解决新问题的、高效率的现代行政管理制度的政府, 需要制度创新。政府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首先,任何一个政府都要发展和充满活力,因此,要引入创新、激励和竞争精神的制度。其次,为了适应世界经济潮流。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很快,要适应这种变化,比如全球化的挑战,需要政府制度的创新。第三,为了适应引入高新技术的需要。信息化进展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大大促进了政府部门之间、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也要求加速实现政府经济社会管理的制度创新。
事实上,政府职能的转变与制度创新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首先, 政府可以通过制度创新来转变政府职能,政府从一种职能向另一种职能的转变,制度创新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制度创新与人员转变相比更能巩固政府职能转变的成果。其次,制度创新本身也是一种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每一次制度创新意味着从旧有的规则向新有的规则转变,而这一转变最终必然会导致政府职能的转变。第三,政府职能转变与制度创新是一个同步过程,政府职能通过制度创新来实现,而制度创新也会带来政府职能转变。
制约一国发展进程的,一方面是建设资金的短缺和科学技术的落后,另一方面是制度资源的短缺和制度效率供给不足。随着全球化趋势增强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知识经济的兴起,各国在经济、政治、行政、科技、教育、文化及其他领域都存在制度缺位和制度低效问题,各领域面临着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的艰巨任务。政府在提供法律和秩序及保护产权方面具有市场和其他组织无可替代的优势和权威。对我国而言,由于我们走的是赶超型的现代化道路,所以政府在制度的创新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为此,我们要积极探讨政府制度创新的各种思路。
1.政府制定制度要和制度环境相适应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环境决定政府制度。无论制度政府提供具体制度还是进行制度创新都必须在一定制度环境下进行,都受一定制度环境制约,从某种程度上说制度环境直接决定政府能否实现其职能,所谓制度环境就是指影响制度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凡是影响政策的存在、发展及其变化的因素皆构成制度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面积大小、气候条件、山川河流和矿藏资源等,它对一个国家的制度制定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社会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人口、科技和国防等状况。在这诸多因素中,以社会经济状况、体制和国际环境三个因素最为重要。因为政府制定制度要从本国的实际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出发,任何超越或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制定的制度最终会失败的。不同的体制有不同的制度内容,良好的体制有利于制定合理的制度。当代世界的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趋势对一国政府制定制度有极为深刻的影响,政府制定制度离不开国际环境的影响。许多事实已经证明,任何政府制定合理的制度都必须充分考虑到环境因素。
2.正确发挥政治文化的作用
阶级社会的政治文化总是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是其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历史上的统治阶级或政治集团往往把政治文化作为政府制定制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政治文化是人类政治生活中的主观意识范畴,是人们对有关政治方面的信仰、理论、感情、情绪、评价和态度等历史和现实的总和。政治文化主要包括政治意识、政治价值观和政治理想三个层次。政治心理是政治意识的潜在社会力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行为。一定的社会政治心理状况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晴雨表,政府在制定制度时要对社会政治心理进行了解和分析,把握社会情绪和公众的社会舆论,才能使制度具有针对性。政治价值观规范和约束政府的政治行为,规定制度的实践方向。政府具有正确的政治价值观,能为政府制定制度提供相对的标准,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判断各种制度。政治理想规定了政府制定制度的动机、目标、方向和指导原则。政府可能会将物质福利、安全、民主、自由作为政治理想来加以追求。为此,应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和学习外国先进的文化,促进政府制度的创新。
3.适度地限制政府的权力 政府凭借特有的权威性, 可以建构个人或其他组织所无法进行的处于宏观水平的制度,通过实施主动进取的公共政策,推动特定更新制度的实现。因为政府的行政属性导致了政府行为的短期性,即力求短期政绩的出现,所以有时政府制度多是刺激性或鼓励性的规定,提供的是不利于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制度。如果缺少对政府行为的限制,还会导致政府职权的滥用,出现寻租现象。通过各个方面来进行制度设计,以保证政府的权力能够得到正确的行使,能够使政府的权力真正为公共的利益服务。而使政府的权力不至于像马克思讲的发生异化,转为官员本人飞黄腾达的手段,或者是侵害其他人的一个重要的工具,因此必须适度地对政府的权力进行限制。
4.制度移植与自我创新相结合 我们要本着一个国际化的视野、 本土化的思考和行动的原则,来从事我国政府的制度创新。自我创新是依赖自我设计、自我建构的制度安排,是要解决本国、本地区、本部门的新情况新问题即本土化的原则,所以自我创新是一个国家制度发展的真正动力和源泉。但由于很多制度没有先例,缺少创设经验和绩效可供参考,使制度创新在很大程度上缺少理论分析。因此要从具体国情和国际视野出发,学习国外先进的制度,要在借鉴中进行创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政府制度。例如,美国提出的排污交易权,它是环境保护的一项制度,主要用于限制企业的大气污染和河流污染。我国山西太原引进后进行多方面的调适和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效。既注重本国特色,又积极借鉴国际经验,是制度创新的一条主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