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热的QFII背后:_qfii论文

在冷热的QFII背后:_qfii论文

QFII:忽热忽冷的背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QFII论文,忽热忽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QFII(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直译为“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制度是指允许经核准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在一定规定和限制下汇入一定额度的外汇资金,并转换为当地货币,通过严格监管的专门账户投资当地证券市场,其资本利得、股息等经审核后可转为外汇汇出的一种市场开放模式。这是一种有限度地引进外资、开放资本市场的过渡性制度。

集体唱空意欲何为

2004年5月中旬,中国证监会一口气批准了美林证券、恒生银行、大和证券SMBC株式会社三家机构的QFII资格,QFII执照发放似有加快的趋势。至此,中国市场上的QFII达到15家,他们获准的投资总额度达到17.75亿美元。虽然相对于中国证券市场1.3万亿流通市值的规模来说,17.75亿美元只是一个小数字,但是QFII们的声音一时泛滥于各种主流财经媒体上,颇有声势。

然而,今年年初还在唱高调、唱多的QFII们,近期突然集体看空了。竟然没有一位QFII看好今年下半年到明年的中国经济和证券市场,他们普遍认为,由于宏观调控和紧缩政策,中国股市将持续下跌。“明年年底之前不会有大牛市。”一位QFII人士如此表态。

QFII们的观点和近期游访中国的美国著名投资人罗杰斯如出一辙。罗杰斯认为:“中国股市将调整4—16个月。”从某种意义上说,罗杰斯也是一类QFII。他们是英雄所见略同,还是彼此有默契?商界有句行话:“嫌贵的,才是买货的。”这从近期仍有多家QFII向中国证监会递交申请,要求将投资额度增加到最高上限8亿美元,就可以看出端倪。

一方面是不看好中国股市,一方面是急切地要求增加投资额度,QFII们的行为似乎是自相矛盾的。有业内人士分析,QFII们的意图可能有两个:一是等待中国股市大跌之后“拣便宜”、“抄大底”;二是赌人民币升值。

曾经辉煌也曾套牢

2002年11月5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拉开QFII的帷幕。半年之后,2003年5月27日中国证监会首次批准了瑞士银行、野村证券的QFII资格,QFII正式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同年的7月9日,北京东方君悦大酒店,瑞士银行中国证券部主管袁淑琴在几十家新闻媒体的聚光灯下,下达了QFII的第一单,分别买入宝钢股份、上港集箱、外运发展、中兴通讯共4只股票,表明QFII在中国证券市场开始正式试水。

这一次QFII出手得利,在袁淑琴下完“第一单”的第二天,跟风买盘者蜂拥而至,热情追捧QFII首次买进的四只股票,致使上述股票在短期内的涨幅达10%以上。

QFII第一次出手就战果显赫,袁淑琴说了:“这四家公司我们研究了很长时间,是我们认为最好的四家中国上市公司。”也就从那时起,中国证券界在2003年突然掀起一股“公司研究”的风潮,公司与行业研究员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吃香。

不过,到了2004年以后QFII们的日子也不好过了。它们的投资在此次大盘的剧烈下跌中,也未能幸免于难。有资料显示,除了中兴通讯、福耀玻璃、伊利股份、长江电力表现稍好外,QFII持股量最大的10只重仓股现在有6只个股跌幅超过了上证综指的同期跌幅,有3只个股股价更是已经跌穿1307点时的同期价位,市值损失约为1.19亿元。跌幅最大的是2只黄金股,山东黄金今年来的跌幅达到27.1%,中金黄金的跌幅也有20.9%。此外,钢铁股、银行股也是导致QFII呛水的主要因素。

由于相关信息披露制度的不透明,此次QFII遭遇“滑铁卢”的具体原因至今不详,但是,据可靠消息,花旗金融内部的相关责任人已经因此被撤职。

放缓审批限制投机

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马德伦近日透露,QFII入市资金目前已达88亿元人民币。马德伦称,外管局已经批准12家QFII总共17.75亿美元投资额度,其中17亿美元投资额度已经汇入中国并兑换成人民币140亿元。截至今年3月底,QFII已有88亿元人民币投资于国内证券市场,占投资额度的63%,还有37%以存款形式存放于银行。业内人士认为,QFII机构长期持有人民币存款“按兵不动”,是想等待人民币升值。还有不少QFII采取了“进可攻,退可守”的高明策略,大量持有国债或上市公司可转债,“投机、投资”两相宜。

对于QFII们的上述意图,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已经有所觉察。国家外汇管理局新闻发言人近日表示:“如果我们发现QFII出于对汇率和利率投机目的,长期将资金存放银行而不投资国内证券市场,由于这种投机行为不符合我国引进QFII制度的初衷,我们也将采取措施对这类QFII进行限制,直至将其从我国证券市场劝退。”

“外管局多次重申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而部分QFII在较长时间内银行存款比例过大,外汇局会对此采取措施。”国家外管局有关人士明确的说。

5月28日,外管局对QFII做出了措辞严厉的批评:如发现QFII有投机的目的,长期将资金存放银行,外管局不会坐视不理,将采取措施进行限制,直至将这类QFII劝退。

“这是令监管层颇为不满的投资比例,该数字恰恰反映了部分QFII不作为的态度。”瑞士银行有关人士表示,因为QFII在与客户签订协议时,其风险被分成两部分,其中股价风险由投资者承担,而汇价风险则是QFII承担,在目前的外部环境下,QFII承担的汇价风险几乎为零。而投资额度不一定非要买股票,当行情不好的时候QFII可以投资债券市场,甚至以人民币存款的形式持有。所以时间一长,管理层不免担心。

外管局人士透露,按照规定,QFII的托管银行每月定期向证监会和外管局提交报告,反映投资比例和现金比例;在QFII向监管层递交的年度报告中,必须反映其一年的投资状况。监管层可以从这些报告中了解到QFII的动态。

“在今年前5个月里,外管局对QFII投资额度的审批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一位接近外管局人士透露,不过最近随着人民币升值压力的趋缓,审批额度的工作在时间和频率上又有所调整,开始缓中有进。

“现在‘赌’人民币升值的人越来越多,国际游资把眼睛都盯在这个上面。”天辅私募基金经理赵阳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前期‘冷冻’QFII审批的原因大致在于,阻止大量外来资本在人民币上的囤积,或者至少发出这样的信号。”

对于QFII获批的具体额度,外管局有关官员说,QFII的投资额度是根据各方面因素决定的,包括QFII的资金来源及本身的资本状况等做出考虑,并不是QFII申请多少额度,外管局就批准多少额度。他还指出,在未来一段时间的审批中将继续采取审慎原则,单家QFII所获批的投资额度不会过大,以保持市场的平衡。

“2004年,按照原先预计的试点规模,QFII的投资总规模达到40亿美元没有问题。”外管局有关人士透露,下一阶段,在投资额度审批方面,外管局将在适当掌握审批节奏前提下,在总规模之内尽量将投资额度核发给以长期投资为目的的机构投资者。

因为,目前已经获得QFII资格的15家境外机构中证券公司和商业银行占主导,资产管理公司仅有1家,保险公司还没有。所以在未来的审批中,管理层会重点考虑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如基金管理公司、养老金管理机构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

有关QFII的两种说法

官方的说法是要有甄别。因为外汇管理局的官员发现有一些所谓的QFII获准换汇之后就几乎没有什么交易,资金就趴在账户吃利差,不做投资,很显然是在投人民币升值的机,让人感觉极不爽。因此,官方放话,今后要对QFII有一个选择,不能抱“拣进篮里就是菜”态度,在QFII的资金来源结构上,我们可能更欢迎有长期投资意愿的养老基金之类的机构资金,对于短线热钱不感兴趣。

民间的说法是防止阴谋。因为尽管QFII已经到了15家,批汇的额度到了17.5亿美金,表面上看QFII对进入中国市场热情不减,兴趣盎然。但是来自QFII的评论却让人感到很不舒服,几乎异口同声地唱空,认为中国股市在2005年年底之前不可能有行情。一方面QFII争先恐后进入中国,一方面又大合唱看空行情,这种矛盾让很多聪明的中国人一下子就看到了这里面有阴谋,QFII是不是想唱空砸盘然后进场捡便宜?

不管官方还是民间,共同的特征就是对QFII充满了怀疑。这种怀疑和一年前对QFII的盲目崇拜相比,当然是种进步。既然已经看出了有阴谋,所以就该采取行动了。

标签:;  ;  ;  ;  ;  

在冷热的QFII背后:_qfii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