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过度负债与对策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有企业论文,研讨会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中国城市金融学会组织的“国有企业过度负债及应采取的对策措施”专题研讨会,于1995年11月15—17日在广东省从化市场召开。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及上海、重庆、湖北、湖南等13个省(市)分行的40多位专业人员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紧紧围绕国有企业过度负债的界定、成因、特点及解决的基本思路与主要对策,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
一、国有企业过度负债的界定标准
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筹资的一种重要手段。企业负债与其资产之比称为资产负债率,在西方国家一般认为不应超过50%。对此,与会代表的认识并不一致。
重庆代表认为,我国现阶段国有企业应以资产负债比率70%为过度负债的界定量比值。其理由:一是我国国有企业正处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初始阶段,目前资本金比率不高(24%),资产盈利率较低(2 .5%),自我积累能力弱,要想国家在较短时期内大量补充国有企业资本金是不现实的,要依靠企业新增效益增补资本金也需较长时间。因此,在不影响资产安全、流动的前提下,资产负债率略高点是必要的、可行的;二是各国企业实际的资产负债率不尽相同,如美、日等7个西方 国家的资产负债率介于40—65%之间。 我国可选择高于国际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低于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现实水平(82%)10个百分点的 折衷指标值作为界定过度负债的量化标准。
湖北省代表认为,我国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必须低于50%。负债小于自有资本能使企业在经济环境恶化时保持稳健经营。我国国有企业中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部门不多,资产回报率一般较低,银行的贷款利率又相对较高,若企业负债水平高将使企业成本增加,利润减少,甚至出现亏损。
湖南省代表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界定我国国有企业负债是否过度,必须从企业所处经营环境、行业性质、经营状况等评判体系多角度来加以考察。湖南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布的资料,整理出了10家工业类公司的偿债指标大都在45—60%之间,具有先进性和代表性,可以作为我国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保持水准线的参考。
总行代表认为,我国国有企业过度负债的“警戒线”可以比国际水准相对高些。因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企业资本稀缺,又必须保持7%以上的增长速度,企业资金供需缺口更大。因此, 现阶段很难达到资产负债比率50%的要求。我国国有企业负债率的高低,只能依企业的效益好坏与风险大小的具体情况而定。
二、国有企业过度负债的特点
1.负债率逐年攀升,企业自有流动资金比重骤降。从全国情况看,1980年国有工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18.7%,其中流动资产负债率为48.7%,1993年分别上升为67.5%和95.6%;1994年末我国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继续攀升为79%,其自有流动资金占全部流动资金的比重仅为1.6%,到1995年6月末,自有流动资金的占比就仅有0.81%,半年骤降近50个百分点。
2.借款比例过大,工行负担过多。据湖南对50户试点企业的调查:(1)企业负债率为70.1%,其中借款占比达81.5%;(2)各金融机构对企业的债权份额,工行占54.2%、建行占13.2%、中行占12%、农行占2.5%,其它金融机构占18.1%,反映工行运作受制于企业。
3.连环债急剧膨胀,且企业举债的连带担保困扰多。据辽宁对4644户企业统计,1994年末企业间应收帐款达557.4亿元, 占其流动资产的32.5%,比年初增加224.7亿元,增长67.5%;应付帐款426亿元,占其流动负债的24.3%,比年初增加77.2亿元,增长22.1%。
4.非经营性负债现象普遍。一方面企业依靠负债兴建职工医院、疗养院,办托儿所、学校以及俱乐部、影视院等,有90%的资金是依赖于企业举债而成的。另一方面企业举债交利税及承担社会摊派的现象多,仅湖南1758户国有企业1994年靠举债交利税达17亿元,支付多种社会性摊派1.3亿元,分别占当年企业新增流动负债102亿元的17.3%和1.2 %。
三、国有企业过度负债的成因
1.国家对国有企业资金注入严重不足。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的50%靠财政拨付,从1983年7 月1日起对国有企业流动资金由银行统管后,财政对企业基本断奶, 企业从简单再生产到扩大再生产均依赖于银行贷款,出现了一批无资本金或很少资本金的国有企业。
2.国有资产超财力增长。近几年来,国有资产规模增长超过了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我国国有资产的帐面总值1993年与1985年相比,8年增加了5.5倍,而同期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仅分别增加2.7倍、2.5倍、1.72倍和1.87倍。国有资产的高速增长局面,又主要是靠企业过度负债支撑的,尤其是靠企业通过向银行举债形成的。
3.财政统收统支,导致国有企业留利水平低,自我积累少。在1993年以前,国有企业实行统收统支财务制度,企业实现的利润和提取折旧大部分均上缴国家财政。国家为缓解财政困难,还征收企业预算外资金25%作为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和国家预算调节基金,征收范围不仅包括企业的留利,而且包括企业留用的折旧基金,直到1994年才停止征收“两金”。此外,国家财政连年赤字,财政对国有企业的应拨未拨、应补未补资金缺口均由银行贷款解决,进一步加重了企业债务负担。
4.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和社会负担过重。企业经营亏损十分严重,偿债能力差,最终形成“债台高筑”。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把历年国有企业统筹的职工社会保障基金作为国家财政收入上了新项目。现在却要求企业用实现的收入去支付过去累积的职工社会保险费,更使企业不堪重负。加之国有企业内的学校、医院等本应由财政支付的社会性费用,仍由企业摊入成本,造成一部分企业严重亏损。
5.银行贷款管理体制的缺陷,助长了企业过度负债行为。长期以来,银行系统的“大锅饭”问题十分突出,基层行经营成果与资产质量、职工利益的相关度极低,促使经营管理中信贷规模扩张动机强化,一味地尾随企业、政府向上要规模、要资金,信贷扩张诱发企业负债扩张,更使企业淡化了“负债度”观念。
四、解决国有企业过度负债的构想
1.实行财政、银行与国有企业间的债务重组。与会代表认为,国有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发生的企业过度负债问题,从法律上说是一个国有单位法人与另一国有单位法人的债务债权关系,即企业债务与银行债权最终都应由同一个主体——国家财政来承受。因此,在设计消除国有企业过度负债现象的方案时,必须明确各级财政是解决企业过度负债问题的核心所在。代表们提出的债务重组设想方案有:(1)由国 家发行特种财政债券,指定债权银行购买和其他金融机构认购,各级财政部门将债券筹集款拨付给企业以增加企业的资本金,并责成企业等额归还银行借款。(2)采取财政挂帐形式,即将企业对银行的负债转化 为财政对银行的负债,然后将企业的债务转化为财政对企业的投资(国家股权)。这两种方案的最大优点是各级财政并未实际出资金就减免了企业的银行利息负担。但在方案实施前,必须对国有企业的不良债务状况进行一次认真清理和界定。
2.建立专项基金,实行债务托管。由各级财政和国资公司共同建立一种专门用于债务重组的专项基金“企业银行重建基金”,以基金形式将国有企业的一部分政策性业务转为国资公司的债务,由国资公司承担还本付息的责任,转出的债务改为国资公司对企业的投资,从而逐步化解企业因政策性因素造成的不良债务。
3.成立国家投资银行,发行特种金融债券,对亏损企业的债务进行重组。目前已建立的三家政策性银行从国有专业银行接过去的只是部分用于发展目的贷款,并没有接纳全部政策性贷款。因此,很有必要再组建一家国家投资银行,其主要业务是:承担目前国有专业银行的所有政策性贷款,并转化为股权投资;进行企业重组,以及进行境内外股票、债券的承销、买卖、基金的发起和管理等。
4.调整和控制国有资产总量,调整结构,增资减债。对新增项目要严格管理,保证不留资金缺口。要采取转让旧企业,回收资金投入新领域的滚动开发模式取代国有资产规模外延扩张的投资方式。调整结构即以调高长期负债的比重以减少过度的流动负债水平;增资减债即以增加权益资本和减少流动资本负债额度的办法来减少过度的流动负债水平。
5.采取“三改一加强”等办法综合治理。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国有企业经济质量。对一些微利或亏损的国有小企业,可将评估后的资产折股向职工出售,国家收回资金,企业退出“国家队”,变国有企业为股份合作制企业;对那些市场竞争性较强,国家不需投资的企业向社会中介机构、企业和个人拍卖,把收回的资金投入到关系国计民生急需发展的行业;对一些不需要国家控股的产业,在严格资产评估的基础上,可以让外商收购一部分企业,把收回资金投入到其它国有企业。要建立国有企业发展基金,扭转国家对国有企业注入资本金不足的局面。国有企业资本金的注入要按照国家产业结构及重点产业的发展方向,向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倾斜,达到救活一个,带动一片的目的。
6.严格银行信贷管理,规范企业借贷行为。改革信贷管理制度,严格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建立企业资产负债率控制指标体系,对求贷企业规定其资本充足比率,明确银行贷款占企业资产的合理控制比例,新增贷款要与其资产负债率挂钩;政策性贷款的审批实行各商业银行总行的高度集中制,以便从宏观高度统一解决政策性贷款产生的矛盾;协调银行同业关系,防止企业利用金融业的无序竞争逃债、废债。
7.配套实施国有企业解困过渡性扶持政策。设立产业调整援助基金,引导“长线”、“三线”等企业退出或转产行为;通过转移支付财政政策降低国有企业实际税负水平;实行加速企业折旧和投资性贷款的“贷改拨”政策;通过产权主体多元化途径,吸收社会资本,扩充所有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