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世界公民”?香港中学生对世界问题的认知、态度及行为调查_世界公民论文

谁是“世界公民”?——香港中学生对世界议题的认知、态度和行为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论文,香港论文,谁是论文,议题论文,中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7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80(2011)04-0027-08

在E世代的今日,我们坐在计算机前动一动指尖,不消片刻就能与地球上其它角落联系起来。科技和通讯的迅速发展,让国际间的贸易、人物、知识和思想的交流愈趋频繁,大大拉近了不同地域间的距离,所以我们今天所生活的世界,是名副其实的“地球村”,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因而成为了世界公民,并且肩负着令这个“地球村”持续发展下去的重任。

随着一日千里的信息科技以及互联网的兴起,香港时下大部分青年人都能更轻易地接触到很多的国际信息,从他们热衷的名牌服饰、潮流玩物当中,都充分表现出“国际化”的元素,往往容易令他们误以为自己对世界有足够的涉猎,因而少去反思单单掌握这些流行信息并不等于已经具备国际视野,亦不足以成为真正的世界公民。因此,当我们要去栽培青年人成为称职的世界公民时,除了提供大量世界信息外,更必须培育他们,并使他们具备关心世界的眼光和同理心,帮助他们学习接纳和尊重不同种族文化,让他们有充足的能力和信心面向世界性的竞争和合作。

为了大力发展世界公民教育,并盼望唤起年轻人对世界公民这个身份的关注,即除了要让他们关心环绕身边的流行文化和娱乐信息外,还要使他们清楚明白自己对世界事务的参与和责任,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于去年春季在全港中学生中进行了“谁是世界公民”的调查。

一、概念阐释及情况简述

(一)世界公民的概念

世界公民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古希腊时代的斯多亚学派的哲学家提出,他们指出,我们每个人都同时属于两个社群,一个是自己生长的地方,另一个则是普遍性的人类社群。换句话说,世界公民的概念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除了是所属国家的公民,还是同一个世界的公民。也正是因为世界公民这个的特征,当全球化时代来临时,世界公民教育的理念也迅速发展起来,并成为公民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张鲁宁,2009)。

踏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进程急剧加快,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各国在发展上的一致性增多,均要求本国国民要具有面向世界的视野、知识和相应能力,因而令世界公民的概念发展起来。沃克斯方在《全球公民教程》中把世界公民定义为:“了解世界、尊重多元化、愿意采取负责的行动使世界更平等,并且能够持续发展”。(冯周卓、付泉平,2002)因此,一个世界公民不但应该具备国际视野、知识和能力,更应该愿意承担对全球社会的公民责任。

(二)世界公民教育的概念

世界公民教育的概念可追溯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国教育研究领域,当时随着世界局势及社会变迁而出现了“全球教育”(Global Education)、“全球意识教育”(Education for Global Awareness)、“互相依赖的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dependence)、“世界性公民的教育”(Education for World Citizenship)等相似的名词,使教育较以往更立足培育出21世纪的良好公民,更具时代性。至20世纪90年代,国际教育研究领域开始出现更多有关“全球公民教育”(Global Citizenship Education)的讨论,有关概念可以说颇为复杂,议题亦相当广泛,亦没有单一定义来涵盖其意义,但其宏观宗旨是应了解他国文化、关心人权、讲求各国合作,寻求公平、公义,进而采取改善行动,最重要的内涵是个人愿意为他人和地球承担责任,尊重多元化,明白全球运作情况,愿意改变社会不公平,及就个人的行动承担责任。(乐施会,200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重新界定教育使命的基础时提出了世界公民的目标:培养和平、人权和民主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所依赖的价值观;不能再只强调认知学习,还要强调情感和行为学习;学做世界公民,以把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知识应用于实践为基础。(赵中建,2003)

由此可见,世界公民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全球相互依存的意识,增进国际间的理解,也要培养他们将来在国际社会环境中生活、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

(三)香港公民教育发展与世界公民教育

香港的公民教育始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关注点主要为个人和社区议题,直至90年代香港回归祖国,公民教育的内容也渗入培养国民意识的元素。而世界公民教育的内容,例如环境保护、发展中国家问题、国际经贸、贫与富、能源、全球化等,亦自那时开始逐渐融于不同的学科之中,包括:经济与公共事务、地理、通识教育、综合科学等。(乐施会,2004)香港“学校公民教育指引”(1996)中提及,认识国际社会的存在是公民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作为一个世界公民/地球村的一分子,应懂得人的基本权利及责任,还应关注世界性的问题,如贫困、歧视、环境污染及战争等。

香港教育统筹局于2004年公布的《改革高中及高等教育学制》中提到培养目标时,强调“旨在培养成为有见识、负责任的公民,认同国民身份,并具备世界视野;尊重多元文化和观点,并能成为能批判、反思和独立思考的人。”在通识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中更是明显地提出了“帮助学生欣赏和尊重多元社会中文化和观点的多样性,学习处理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建立个人的价值观,并加以反思,懂得做出抉择和判断,最终成为对社会、国家和世界有见识和负责任的公民”。

另外,香港中学教育在2009年9月实施的新高中课程内,通识课程六个单元中的单元二:“今日香港”,其中一个主题为“身份和身份认同”,内容提及有关影响身份建构和影响香港人建构的“香港人、中国人及世界公民”身份的学习元素,亦显出“世界公民”的课题在教育目标及内容方面的重要性。

综观来说,近年来香港课程的内容都注意到培养学生的全球观及对国际议题的认识,着力帮助他们获取在互相依赖日增的全球时代中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以便有效参与世界事务,承担责任,提出改变行动,让他们扮演好出色的“世界公民”角色。可是,不同学科中所渗透的国际议题单元,内容仍以知识为主,较少兼顾公民态度和能力学习,缺乏发挥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的实践机会,未能推动具有深度的世界公民教育。

在现今的世界,人类和地球的生存受到的威胁日益剧增,为了从根本上改善现时的社会状况和坚持日后的可持续发展,青年会相信需要大力推动世界公民的理念,并将“世界公民理念”定义为对世界的认知及对世界承担的行动,此认知及行动乃是建基于对全球万物相互关联的意识、关怀和责任。而且为培育青少年成为一个具有国际视野及关心全人类福祉的世界公民一员,青年会倡议“天地人”为首的世界公民教育内容框架,以重新检视人与自然、人与资源及人与人的关系和问题。

二、调查概况

(一)调查目的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全港中学生对世界议题的认知、态度及行动,并探讨如何培育青少年成为“世界公民”,作为香港及外地倡导世界公民教育的参考。

(二)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全港中一至中六年级的学生。

(三)调查样本及抽样方法本次调查主要采取分层随机抽样(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方式,先后向124间中学发出邀请函,其中25问中学应邀安排学生参加。问卷由受访者采用不记名方式自行填答。调查于2010年2至3月期间进行,合计收集到2,551份问卷,其中2,488份为有效问卷(有效问卷占97.5%),并纳入各数据库进行分析。各区收回问卷分布是:港岛区(12.7%)、九龙区(17.2%)、新界(70.1%)。

(四)数据处理本研究回收问卷后,先剔除废卷,再进行编码,并利用SPSS 15.0统计软件程序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除了描述性分析(Descriptive statistic)外,亦进行相关分析(Correlation)、独立样本t检定(Independent sample t-test)。测试均以α=0.05为基础,若显著水平(Significant level)p-value低于0.05,虚无假设Ho(Null Hypothesis)则会被摒弃。所有结果采取四舍五入方法计算,故有关结果之百分比总和有可能并不等于100名。

(五)研究工具本次调查的研究问卷由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设计,除了参考香港及海外有关世界公民教育的资料和研究以拟定本会世界公民教育的框架外,我们更向香港推动世界公民教育工作的资深机构代表进行访谈,了解香港推动世界公民教育的发展进程和现状,令问卷的内容能较为全面检视香港青少年在有关方面的发展需要。最后,我们还邀请个别研究对象进行导航测试(Pilot tests),并按他们的响应对问卷作最后修订。

本次调查主要探讨青少年对世界公民的认知、态度和行为,问卷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五部分:第一部分,态度/价值观(共21题);第二部分,行为(共18题);第三部分,世界公民与我(共3题);第四部分,认知方面(共5题);第五部分,个人资料(共2题)。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受访者基本情况

1.性别。受访者中女性较多:男(37.5%)、女(61.7%)、无效(0.8%)。

2.年级。受访者为中一至中六的在校学生,其中低年级(中一至中三)约占六成,具体占比率为:中一15.6%、中二22.0%、中三21.7%、中四14.8%、中五18.7%、中六6.6%。

(二)关于“世界公民”所应具备的条件

就“世界公民”所需具备的条件,按受访者选取的首五位的选项,以“第一位”的权数(weighting)为5分、“第二位”为4分,如此类推,计算出列举的每一项选项的加权平均数(weighted mean),以反映各选项的优次。

在17个选项中,受访者选择最多的首五项为“留意国际新闻”、“尊重不同种族的文化差异”、“懂得其它国家/民族语言”、“学业成绩优异”、“留意本地新闻”。这反映受访者普遍重视世界公民对国际社会和不同种族文化之差异的尊重,同时也注重留意国际和本地新闻(见表1)。此外,受访者普遍认同优异的学业成绩对成为世界公民的重要性,反映他们认为拥有良好学业成绩是符合成为世界公民的资格之一。

相较之下,受访者普遍较为忽略对世界公民相关议题的关注(如环境保护、世界上不公义的情况、可持续发展)、关心别人的困境和以个人行动维护社会公义,反映出他们较少认为世界公民需要从态度和行动响应社会问题。

(三)关于最注重自己具备何种能力

针对各项列举的个人能力,以1分代表“极不重视”、2分代表“不重视”、3分代表“较重视”和4分代表“非常重视”,受访者的平均数介乎2.60至3.24之间,反映他们普遍都是“较重视”的程度,其中最重视的首三项为“体会别人的感受”、“体会别人的需要”和“分析能力”;相反,最不重视的三项为“认识不同种族的独特文化”、“能与意见不同的人合作”和“能从别人的角度思考”(见表2)。

虽然受访者普遍认同世界公民需要留意国际时事和尊重不同种族文化差异(参见表3),可是他们较忽略自己需要具备对不同种族文化的认识和与不同的人合作,这反映他们较为忽略自己是世界公民的一员,缺乏装备自己成为世界公民的眼光和目标。

此外,独立样本t检定(Independent sample t-test)分析结果显示,高年级(即中四至中六)的受访者较低年级(即中一至中三)的受访者显著地较为重视“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能从别人的角度思考”,这估计与高年级的课程和训练较为重视多角度思考和逻辑分析的能力有关。

(四)最关注世界公民的相关议题

对于4个主题而引发的12个世界性议题,约四成受访者对环保主题的项目表示非常关注,其次是多元文化(占34.2%)、贫穷(占30.5%)、和平(占29.2%)。

(五)关于为了改善世界的现状而采取的行动

对于4个主题而引发的14项响应行动,受访者表示经常参与的百分比偏低,仅只25.0%受访者表示经常采取响应行动,其次是环保(占22.9%)、贫穷(占8.6%)、和平(占8.0%)。

(六)对10年后有关情况的态度

针对相关6项议题10年后的情况估计,受访者普遍对环境方面的现状(气候变化、能源短缺)的态度最不乐观和表示估计情况会越来越严重者分别占八成和七成。

对于贫富悬殊,半数受访者的表示不乐观,表示估计情况会越来越严重,其余三成四则认为与现状相若。至于不公平贸易方面,认为情况会愈见严重和与现状相若者,均占三成多。

至于种族歧视和战争冲突方面,受访者的态度较上述针对环境和贫穷方面乐观,少于三成受访者认为情况会愈见严重,而认为与现状相若、甚至情况会得到改善者均约占三成。

整体而言,受访者对环保和贫穷问题的未来发展较为负面,普遍认为局势难以逆转,相对而言,他们对种族歧视和战争冲突的问题得到改善则显得较为乐观。

(七)关于是否经常留意报纸/电子媒体上的国际新闻

对受访者的调查显示,他们较多从不同的电子媒体(例如:电视、互联网)了解国际新闻。表示“经常”留意报纸和电子媒体的国际新闻者分别占28.5%和37.7%,而表示“很少/从不”留意报纸和电子媒体的国际新闻者分别占27.2%和17.2%。

(八)关于有否经常与别人分享/讨论国际新闻

调查显示,约半数“很少/从不”与人谈论国际新闻,相对而言,受访者与朋辈分享/讨论国际新闻的机会较与长辈分享/讨论国际新闻的机会为多。

(九)关于平日阅读习惯上所花时间的排序

就9项新闻分类栏目中,按受访者选取的首五位的选项,以“第一位”的权数为5分、“第二位”为4分,如此类推,计算出列举的每一项选项的加权平均数,以反映各选项的优次,具体情况如表5。

(十)时事常识(认知方面)

综观五项时事常识题,除了当中一题问及发生7.3级地震的海地地理位置答错较多外,过半数受访者均能正确回答问题。

四、调查重点结论

(一)受访中学生普遍不留意国际新闻,欠缺装备自己成为“世界公民”的意识,关心世界的气氛淡薄

普遍受访者认同作为一个世界公民,最首要的两项条件是“留意国际新闻”和“尊重不同种族的文化差异”;然而,少于两成受访者非常重视“认识不同种族的独特文化”(10.3%,257人)和“能与意见不同的人合作”(19.3%,479人),并且仅约三成受访者经常留意国际新闻(经常留意报纸:28.5%,708人;经常留意互联网或其它媒体:37.7%,938人),当中的落差反映大部分受访青年并没有很强的意识装备自己成为称职的“世界公民”。此外,调查结果发现只约一成受访者会经常与朋辈(13.2%,328人)、家人和老师(13.1%,326人)分享或讨论国际新闻,反映中学生的生活圈子普遍欠缺关心世界的氛围。

(二)受访中学生对世界性问题知识多、行动少

调查发现甚少受访者会经常通过实际行动来响应世界性的问题,例如:环保(经常用手帕代替纸巾占7.0%,174人)、改善贫富悬殊(经常捐助穷人占9.8%,245人)、尊重多元文化(经常了解他国文化占24.2%,601人)及和平(经常与人分享和平讯息占7.5%,187人)。与此同时,普遍受访者是知行不一,头脑里的认知多而行动少。针对12项世界性议题,整体受访者关注的第一位是“全球气候变化”,而排第12位的则是“低碳生活模式”,反映他们纯粹头脑里关注迫在眉睫的环保问题,却忽略身体力行来响应社会的需要。

(三)受访中学生对改善世界性议题的参与局限于环保,在关注及支持世界和平、尊重多元种族文化方面显得缺乏

受访者最为关注和经常采取改善行动的均是与“环保”(非常关注占41.1%;经常行动占22.9%)方面有关,相对而言,非常关注“和平”议题的占29.2%、而经常有行动响应占8.0%,其比率远低于“环保”议题。相信这些情况与近年社会大力支持环保工作的气氛和投放大量资源有关;相反,近半世纪来香港社会安定,没有经历战争和严重冲突事故,因此受访者对世界和平的关注和参与程度也较弱。然而,全面的世界公民教育涉猎范围甚广,并不止于为人熟悉的“环保”和“贫穷”议题,更包括“和平”和“多元文化”的认识和参与。

五、建议

(一)鼓励家长和老师更多与年轻人讨论国际时事新闻,激发关爱世界的同理心

针对调查发现受访中学生不太热衷了解国际新闻和不同种族文化,而在家庭和学校均缺乏关心世界事务的氛围,我们认为家长和老师均有责任扩阔年轻人的视野,鼓励家长和老师担当主导的角色,平日的沟通可将国际新闻作为话题,感染年轻人关注国际时事新闻,以提升其国际视野、分析能力和关心世界。鉴于此,我们今年策划并实施了“世界公民”奖励计划,为参加的青年人安排成长向导(Mentor),透过师友间的互动分享,带动年轻人更多地认识世界和关注国际时事,还从个别青年人的兴趣和专长出发,发掘和订立参与社会事务、履行公民责任的可行性目标和实践计划。为了培育“才德兼备”的世界公民,除了灌输年轻人广博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加强他们明了全球各国互相依存的概念,培养他们对他国人与物的同理心,从而启发他们主动关心世界的动力。

(二)鼓励政府投放更多资源以举办生活体验为本的交流计划,培育21世纪的世界公民

调查发现受访中学生普遍知行不一,对世界问题的参与停滞于抽离的认知层面,较为忽略个人的承担和责任,更甚少为改善社会现况作出持之以恒的响应行动。因此,我们建议政府投放更多资源于世界公民的教育工作,举办更多适合不同年龄层的体验活动,让更多年轻人有机会接触世界公民教育,自小培育他们的国际视野,以及关爱世界的价值观。例如:安排小学至初中学生探访本地少数族裔的组织,提升对多元文化的了解、为高中至大专生举办发展中国家与地区的交流团,亲身体验当地居民的生活和文化。换言之,世界公民教育内容需要加强年轻人对不同世界议题的基本知识、建立关爱世界的普世态度,以及重视以行动实践公民责任,三者缺一不可。

(三)鼓励年轻人放眼世界,关注全球物种、种族文化、资源的发展危机,提倡“天地人”为首的世界公民教育

为补足大部分年轻人对“和平”和“多元文化”的认识和关注不足,我们提倡的世界公民教育涵盖“人与自然”(环保)、“人与资源”(贫穷)和“人与人”(多元文化、和平)三大领域四个主题,并针对有关调查结果,举办“世界公民”奖励计划,鼓励年轻人奋力装备自己成为称职的世界公民,除了参加体验式活动来学习世界公民的课程外,更有机会远赴外地考察,亲身体会不同国家/地域/种族的人与事,这在扩阔其眼界之余,更让其深入了解世情,以激发其多方面装备自己的动力和意识,并愿意对生活的社区、毗邻的世界承担应有的责任,显现四海一家、守望相助的精神。

标签:;  ;  ;  ;  ;  

谁是“世界公民”?香港中学生对世界问题的认知、态度及行为调查_世界公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