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强夯法的施工工艺简单,速度较快,适用性强,可提升3倍的地基强度,使土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进而提升建筑物地基的荷载能力,抵抗外界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影响。因此,经常被应用在建筑工程地基处理中,应用了该方式的地基强度可以提高三倍甚至更多,由此可见,强夯法在地基处理中的应用作用,同时此施工工艺还符合建筑行业规定,并且能够节约建筑资金和建设资源,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强夯法;建筑工程;地基处理
1导言
随着建筑业的迅猛发展,处于建筑工程前期的地基处理环节,愈来愈受到业界的重视。强夯法是利用起重设备将重锤提升到很大的高度,然后使重锤自由落下,在极短的时间内对地基土体施加一个巨大的冲击能量,使土体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变化,强制压实土壤,排除土体中的空气,使土体发生塑性变形,从而得到加密。该地基处理方法因其具有工艺简单、适用范围广以及经济易行等特点,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
2强夯法在地基处理中的应用方式
2.1施工准备
强夯法地基处理是一种反复将夯锤提到高处并使其自由下落,给地基以冲击和振动能量,将地基土夯实、挤密的地基土处理方法。虽然其工艺原理相对简单,但由于地基与基础分部工程的重要性,加之质量控制过程中人为因素较多等原因,进一步说明了其在工程整体施工过程中的重要性。施工前首先需要踏勘现场地形和地势条件,并对需夯实的土体含水率进行初步判断,随即对处理范围内的场地土进行含水率普查,为进一步确定试夯时的锤重及夯击次数做好基础数据准备;同时根据现场地形、地貌、交通状况以及影响因素(例如:场地内是否存在高压输电线路或设备等)等情况,详细编制施工方案,为随后的设备进场及强夯施工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另外,培训、交底强夯设备的施工操作团队,使其充分了解场地特点及基本情况,明确操作要点,保证工程质量。
2.2施工现场勘察
在进行夯实操作前,需实验室派遣专业的检测团队对施工现场进行进一步勘察,勘察方式主要包括钻探和原位探测,为强夯法及其施工技术的应用提供关于填土性质和成分的数据信息,进而提高夯实方案的合理性,便于施工团队结合施工现场的土质鉴定报告准备接下来的试夯工作。
2.3试夯施工
为了给地基的夯实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施工现场需结合考察工作,对回填区域进行试夯施工,从而进一步确定夯实施工的相关数据,如夯实击能和夯实距离等,并结合试夯操作结果来分析工艺数据和信息的精确程度和准确性,确保强夯法的施工效果能够满足设计的地基承载力需求。试夯完毕后,应总结本次施工的实际效果,同时检查强夯工艺应用的规范程度,测量本次试夯的夯实量、有效夯实深度、夯实次数、夯实设备的应用效力、产生的有效击能等数据,结合设计承载力及压实度要求等,判断本次试夯效果是否达到设计要求,从而为正式施工奠定具体参数及实践基础。若试夯看结果不满足设计要求,现场应尽快联系设计单位,共同查找原因或调整设计要求,为第二次试夯做好准备工作。
2.4夯实施工
在一些复杂工程中,进行一次夯实工作并不能确保地基的稳固程度,此时需要开展两次夯实操作,但需要注意的是两次夯实操作的夯击能量不能相同,这需要结合实际工程要求来分配和确定每次夯实的夯击能。通常情况下,初次夯实操作的夯击能要比第二次高,夯实点要按照正三角形来设计和规定。在第一次夯实操作中,施工团队需要按照设计好的间距来施工,第二次夯实操作需要均匀穿插在第一次施工的夯实点中,确保地基土挤密效果均匀提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夯实操作中,施工人员需要注意的是夯实重锤的质量和规格、对落锤距离和速度的控制、夯实操作的次数等,进而确保夯实土体能够达到最佳夯实效果。
3强夯法在建筑工程地基处理的应用
3.1工程内容介绍
某建筑施工基地原址是水塘地势倾斜,在对其进行挖高填低处理后,地势基本处于平坦。但在建筑施工地的周围形成了大范围的填土,且建筑稳固性难以得到保障,故采用强夯法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以确保建筑工程稳定性与安全性符合当前社会对建筑物的基本要求。
3.2强夯设备及参数确定(没有相片没有图框没有实验过程表)
建筑工程地基夯实需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后续施工作业在把控范围内,确保施工质量符合标准。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地形地质勘查、重型机器设备等的准备、夯实工艺的确定等。首先,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地形进行勘查,预测其未来发展状态;其次,根据勘查结果合理选择强夯机、起重机及其他大型施工设备。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根据强夯工艺来选择最佳的施工方案。在进行施工时,要严格按照施工方案开展活动,进而从根本上确保夯实牢固。施工现场的勘查是前期准备工作的重点,勘探人员要利用专业的设备进行钻探,并进行原位测试,组织土木试验,分析施工现场的填土面积、成分、地下水位和未来地质的变化等。经过勘查发现,该建筑工程的回填区水分含量较高,且由于原址为水塘,因此土层较为湿润。该区域土壤的主要成分为粉土、粉质黏土、粗砂,且包括大量砂砾与少量卵石。根据勘查结果,继续开展试夯工作。试夯能为强夯工作奠定基础。根据勘探人员对地质的考察结果,对回填区域进行试验作业,进而获取实际的夯实距离及锤重等信息。本次试验场地为回填区南北两侧,设计填土的厚度为9m。准备强夯设备,将其击能设计在3000kN/m2。试验时间为30d。试验后,根据国家规定的有关条款对地基进行检测,检验强夯效果。本次试验的沉量为2m,有效加固深度5m,夯击次数7~8击,夯距5m。在相同面积进行第二次试验,结束后与第一次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发现5.5m以内土层结构基本达到要求,由此可以判断有效加固深度为5.3~5.9m,但底部仍旧有2.4~3m的土层结构未能达到标准。在两次试验结束后,最终确定对厚度大于4m的土层应分成两步进行夯实工作。
4结论
强夯法应用较为广泛,综合已有的当地工程实例,同样的夯击能与夯距,强夯法对粘性土与碎石土场地影响深度大不相同,增大夯击能对提高粘性土地基的地基承载力效果不明显。究其原因,由于粘性土在经强夯后,处于密实状态的黏、胶粒和结晶盐等胶结物由于离间距离的缩小,更好地发挥了它们的胶结作用,粘结性强,表面易形成硬结,贯穿能力差,影响夯击能传递,而碎石土地基则由于骨料之间具刚性,能将夯击能连续下传,处理深度大。
总之,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强夯对填土地基的加固效果很好,尤其是大面积堆填方处理效果明显,能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大幅度提高地基压缩模量,对降低工程成本、节约建筑资源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社会效益明显,因此越来越多的在工程施工中得到应用。强夯法也有其本身的局限性,比如,强夯后的粘性土地基改变了原来的排水体系,若有水流入渗将无法排出,容易造成地基软化;对承载力及变形要求较高的建筑物,尚需对地基采用复合地基等方法进行进一步处理,因此,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的探索和改进,使其更广泛的应用于工程中,更好的服务于工程建设。
参考文献
[1]钟晓.强夯法在新疆干旱地区湿陷性黄土基础处理中的运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13):114-115.
[2]保国平.浅谈强夯法在水利工程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7(3):196-197.
[3]曾颖涛.强夯法处理地基承载力评价与研究[J].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2015(4):25-27.
论文作者:谢启鹏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1
标签:夯实论文; 地基论文; 操作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施工现场论文; 设备论文; 效果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