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PA效应下香港与内地贸易流动的实证分析_贸易引力模型论文

CEPA效应下香港与内地贸易流量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香港论文,效应论文,流量论文,内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2003年6月底,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签订《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CEPA规定,内地自2004年1月1日起,对原产香港出口到内地金额较大的273种商品实行零关税,另外在十七个服务行业对香港进一步开放。CEPA的实施必将对香港与内地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并将促进两地的商品和服务贸易。对于CEPA将产生的具体效应,已有许多学者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冯敏红(2003)解读了CEPA的零关税效应,指出在零关税协议下,港产品相对于外国产品将获得内地市场的相对优势。封小云(2003)认为香港从CEPA中得到的最大收益将来源于服务业的开放,在香港服务业进军内地市场的同时,也给内地服务业带来竞争与合作的机会。李惠武(2003)的分析更为积极,他认为CEPA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大珠三角”(粤港澳)的资源整合,为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重要平台,并将为“9+2泛珠三角经济协作区”(即广东及周边和珠江上游的福建、海南、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和四川等8省区加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的最终建立提供有力的辐射引擎。在本文完成之际,“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于2004年6月1日至3日先后在香港、澳门和广州举行,《“9+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得以正式签署。

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开始发展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贸易流量问题上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所以至今仍被广泛应用。本文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借用引力模型分析影响香港与内地各省市之间的商品贸易流量的各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来初步推测CEPA效应在内地各省市的分布,论证在CEPA条件下“泛珠三角经济协作区”建立的可行性,为泛珠三角的区域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引力模型

Tim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最早将引力模型应用于国际贸易流量的研究。不同于理论假设的推导,引力模型的应用更多地是出自于经验直觉的判断:两国双边贸易流量的规模与它们各自的经济总量成正比,而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类似于物理学中的“引力法则”(注: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各自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虽然引力模型因此而缺乏理论基础,并遭到许多质疑和批评,但是40年来,引力模型在实证运用中取得了巨大成功,有力地解释了国际贸易流量中的一些现实经济现象。根据引力模型,i国对j国的出口可以由两国的经济规模(GDP或GNP)、人口、直接地理距离来解释。引力模型的基本表达形式为:

在基本模型中加入反映各国之间政策、历史和文化等因素的一系列虚拟变量,就得到扩展的引力模型,而这些变量起到促进或阻碍双边贸易的作用,包括贸易双方是否使用共同语言、是否拥有共同的边界、是否存在历史上的殖民关系、是否属于同一个政治经济集团和是否签订了优惠贸易或者限制贸易的协定等等,如果这些关系存在,那么变量的值取1,否则为0。在引力模型的实际运用中,常常用人均收入来代替人口总数,因为人均收入水平不仅能够反映人口规模,而且能够反映需求结构和要素禀赋。将扩展的引力模型写成对数形式,可以得到:

香港是内地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与内地各省区和直辖市都有贸易联系。虽然香港与内地的各省区之间贸易关系是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进行的,而并非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但是,香港是一个独立关税区,在发展与内地省区的经济贸易关系上,香港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况且内地各省市各自的经济总量和发展程度处于不同水平,与香港之间的地理距离也有很大差异(注:香港与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之间的距离(与省会城市之间的最短公路距离)最近为161公里(广州),距离最远为4352公里(乌鲁木齐)。),其结果是,内地不同省区和直辖市与香港的贸易流量在它们的对外贸易总量中的地位是不同的。因此,原先应用于分析出口国(进口国)与进口国(出口国)之间的贸易流量的引力模型,可以被我们用作探讨香港与内地各省区和直辖市之间的贸易问题。换言之,引力模型对于我们进行香港与内地各省区和直辖市之间的贸易流量分析是完全适用的。由CEPA的内容可知,CEPA的实施将极大地促进香港对内地的商品和服务输出,在引力模型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大致推测出香港从CEPA的受益将主要来自于内地哪些省市或地区,香港服务业将主要进入内地哪些市场或地区,透过香港的辐射作用,哪些省区更容易形成经济协作区。本文将在以下的论述中对这些问题展开实证分析。

三、实证分析

1.模型设定及数据说明

本文采用扩展的引力模型方程(2)来研究香港与内地各省区和直辖市之间的贸易流量。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方程(2)中需要设置两个虚拟变量,以反映如下事实:(1)香港紧靠珠三角地区,在很大程度上使用共同的方言——粤语,而且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香港的绝大部分制造业都迁至珠三角地区,因此香港与珠三角乃至广东省有着极其特殊的关系;(2)长期以来,广东与周边和珠江上游的8个省区(福建、海南、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在交通运输、物资交流、能源开发、科研技术及文化旅游等众多领域都有紧密的合作关系(李惠武,2003),也可以说,这些省区与香港有着间接的特殊关系,因此在香港的辐射力影响及广东的带动之下,这些省区极易与广东和香港融为一个“泛珠三角经济协作区”。具体的模型设定如下:

下标i代表内地各省区和直辖市,h代表香港,下标t代表时间,而虚拟变量A反映广东省,FA反映潜在的“泛珠三角经济协作区”的其他8个省区。引力模型一般采用横截面数据(cross-sectional data)的OLS估计方法,但是近年来许多学者开始采用面板数据(panel data)进行回归,这样可以增加样本观测值数量,并能考察贸易流量中的时间及个体差异因素,所以本文决定采用面板数据进行回归。但采用面板数据同时也会出现估计方法的问题,由于时间和个体差异的存在,面板数据很可能存在横截面异方差和自相关,必须采用FGLS和SUR的估计方法加以克服,因此本文在回归过程中将首先对引力模型的基本方程进行OLS回归,施行横截面异方差的lm检验,以决定在扩展方程中是否采用FGLS回归。

回归中用到数据取自于各种年鉴,其中的数据来自于30个省区和直辖市(注:不包括直辖市重庆和台湾省。)的统计年鉴(1998-2003)以及《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98-2003),时间区间为1997年到2002年,但由于统计数据不全的原因,部分省区(注:缺少河南、内蒙古和吉林的数据,因此回归方程(4)实际包含香港对27个省区和直辖市的出口。)和部分年份的数据无法获得,所以回归必须采用非平衡数据(unbalanced data)回归方法。的数据取自于中国经济信息网的数据库(www.cei.gov.cn),的数据来源于香港政府统计处(www.info.gov.hk/censtatd),的数值是内地各省区和直辖市的省会城市与香港之间的最短公路距离,数据来源于“图行天下"(www.go2map.com)。

2.引力模型的回归结果分析

本文首先对设定的基本引力模型进行OLS回归,并对回归的残差进行了横截面异方差的lm检验,所得结果见表1中的内容。由表1中的回归结果可知,两个基本引力模型的大部分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都具有与预期相符的符号,而且都很显著,拟合优度也相当高,这说明引力模型能够很有力地解释香港与内地各省市之间的贸易流量问题。但是,表1中的回归结果也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在内地各省市对香港出口的基本引力模型回归结果中,香港GDP的对数这个解释变量的系数符号与预期相反,而在香港对内地各省市出口的模型中,香港GDP的对数和人均GDP的对数这两个解释变量的系数均不显著,而且的系数方向错误。根据这个回归现象,本文初步认为这两个变量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回归中存在多重共线性,由此本文计算出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449,这就证实了本文的判断。第二,表1中两个模型回归结果的横截面异方差lm统计量都大于5%置信水平下的分布临界值,这说明两个模型的回归结果中存在横截面异方差,需要进行克服修正。另外,两个模型回归结果的D-W值都比较低,只在0.5的水平上,这说明模型可能存在自相关,但这也可能是因为时间期限太短所致(1997年到2002年的6年时间)。由于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借用引力模型对香港与内地各省市之间的贸易流量进行定性分析,所以没有必要对可能存在的自相关进行克服修正。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基本引力模型进行修正和扩展回归:第一,由于香港GDP和人均GDP高度相关,所以在后面的回归中舍弃香港GDP这个解释变量,因为人均GDP除了能代替GDP反映出口方的供给和进口方的需求能力之外,还能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和需求结构;第二,加入A和FA两个虚拟变量,以检验广东以及广东周边和珠江上游的8个省区与香港的特殊关系;第三,对扩展的引力模型施行克服横截面异方差的FGLS估计。修正扩展的引力模型的FGLS估计结果见表2。

表2的内容显示出,修正扩展的引力模型的FGIS估计结果表现非常好,基本的解释变量都非常显著,而且方向正确,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在0.99以上,这说明修正扩展后的引力模型非常适合于对香港与内地各省市之间的贸易流量的研究。香港与内地各省市之间的贸易流量,主要决定于这些省市的经济规模和它们与香港之间的距离。GDP水平越高、生产能力越强和需求能力越大的省市,它对香港的出口量和从香港的进口量也就越多,而两地之间的距离确实阻碍着两地间的贸易流量,距离香港越远的省市,它与香港之间的贸易量越小。而虚拟变量A和FA的正的回归系数说明,广东以及广东周边和珠江上游的8个省区与香港之间的特殊关系确实能够促进它们与香港之间的贸易流量。在此基础上,本文可以对CEPA效应的地区分布做出一个推测:在港产品向内地各省市的出口中,港产品将主要流向GDP和人均CDP水平较高和距离相对较近的省市,如广东、福建、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和山东等省市,而广东周边和珠江上游的8个省区虽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但由于特殊的经济地理联系,香港也能通过CEPA从这些省区获益。虽然本文回归的引力模型只涉及商品贸易流量,无法计量CEPA的重点内容——服务贸易,但是香港通过CEPA向内地各省市输出的服务贸易流量的决定也应该可以用引力模型进行解释,受各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两地距离影响。因此香港通过CEPA的服务贸易安排也将主要从上面分析出的省市获益,而这些省市亦将首先从CEPA中获益(注:因受到香港服务业的竞争,内地各省市的服务业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水平,同时也可能得到与香港服务业合作的机会,从而获得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因而CEPA的实行客观上会使这些省市的服务行业的发展水平得到促进。)。另外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变量A和FA的回归结果,为大珠三角的完全融合以及“泛珠三角”建立的可能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证支持。在这种长期的特殊经贸关系安排促进下,“9+2”的模式无疑将会取得巨大的成功。

表1 基本模型的OLS估计结果

表2 修正扩展模型的FGLS估计结果A

注:括号内为t统计量;**(*)表示在1%(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

四、结语

CEPA实施后,由于内地各省区和直辖市经济环境和资源条件存在着极大差异,香港从内地不同的地区所获的收益和内地不同地区所受到的影响都是不同的。本文把研究国际贸易流量的强有力工具——引力模型运用到香港与内地各省市之间的贸易流量分析中,通过设定特定的回归模型,挖掘了解释香港与内地各省市之间贸易流量的主要因素:各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距离香港的远近程度限制了它们与香港之间的贸易联系。通过对扩展引力模型中的虚拟变量进行设定和显著性检验,在实证回归结果的基础上,本文推测了CEPA效应的地区分布情况——香港通过CEPA协议的落实,主要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和距离较近的省市获益;而广东、福建、海南、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和四川等省区则因为特殊的经济和地理关系,更容易受到CEPA效应的影响,从中得到深化经济协作关系和实现经济融合的机会。因此,本文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客观上为“泛珠三角经济协作区”的建立提供了依据,而广东、福建等9个省区亦要把握CEPA实施的大好时机,在行动上促成“泛珠三角经济协作区”的早日实现,以展现区域经济协作的巨大活力。

标签:;  ;  ;  ;  ;  

CEPA效应下香港与内地贸易流动的实证分析_贸易引力模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