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价格波动的供需分析_供给和需求论文

粮食价格波动的供需分析_供给和需求论文

粮食价格波动的供求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粮食价格论文,供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粮食价格波动及其危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价格与其市场供求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粮食价格高低决定着市场上的粮食供求数量的多寡及其是否平衡,另一方面粮食的供求状况反过来又影响着粮食价格的高低。随着粮食价格由原来国家统一定价逐步向市场供求形成价格转变,粮食价格随着供求关系变化而波动越来越明显地显露出来,其危害是不容忽视的。

(一)粮食价格波动情况。1984年以来,我国粮食市场价格经历了三次周期性波动。如果以粮食价格变化的轨迹对各个周期进行区别,即从粮食价格与上年度对比出现下跌开始,到重新上涨到新的顶峰作为一个周期的话。那么,第一个周期从1984~1989年,历时6年; 第二个周期从1990~1996年上半年,历时6年半;第三个周期从1996年度开始, 竟究可能持续多长时间,目前无法作出准确的判断。各个周期粮食价格波动情况见下表。

1984~1996年粮食收购价格波动情况表(以上年价格为100单位:%)

年份 总指数 小麦

稻谷玉米 高粱

1984 112.0

100.6 100.0 100.0 100.0

1985 101.8

100.1 102.0 101.9 104.8

1986 109.9

104.3 106.3 115.5 128.6

1987 108.0

103.4 113.2 104.1 123.4

1988 114.6

115.2 119.8 104.7 100.4

1989 126.9

212.9 130.7 131.8 120.7

1990

93.292.0

92.6

97.6

97.6

1991

93.894.2

95.9

88.2

94.1

1992 105.3

110.1

97.4 108.2 106.9

1993 116.3

105.4 124.6 119.2 119.1

1994 146.6

152.2 154.0 151.3 133.8

1995 129.0

133.1 120.8 140.9 143.2

1996 133.2 - - - -

第一个周期,由于1983、1984 年粮食产量连续两年大幅度增加,1984年全国粮食产量达4073亿公斤,人均392.8公斤, 粮食总量供大于求,出现农民“卖粮难”、国家收储调销难的局面,致使1985年粮食收购价格涨幅降至1979年后的最低点。为了缓解供求矛盾,全国搞粮食转化和以工代赈,并于1985年改粮食统购为合同定购,除定购粮外,粮食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由于1985年全国农业受灾,加之粮食种植面积减少6058万亩,使粮食产量比上年减少282亿公斤,接着连续四年徘徊,直到1989 年粮食总产才恢复到1984 年的水平, 但同期全国人口增加8347万人,人均粮食下降到366公斤。 由于粮食供求一直处于紧张状况,1985~1989年粮食价格连年上升。

第二个周期,在1989年粮食增产的基础上,1990年又获大丰收,当年粮食总产达4462亿公斤,比上年增产387亿公斤,人均粮食达393.1公斤, 再度出现农民“卖粮难”和国家收储调存难问题, 导致1990 ~1991年粮食收购价格分别比上年下降6.8%和6.2%。1993年11月左右,首先是南方,然后波及到全国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1994年全国粮食减产1000多万吨,加上部分缺省份到粮食主产区抬价抢购,引发了粮食市场价格的全面上涨。

第三个周期,在1995~1996年粮食丰收后,因粮食销路不畅,市场价格从1996年下半年开始又出现新一轮下降,如吉林省玉米议购价格由1996年初每50公斤70元回落到年底的44元左右〔1〕1997 年第一季度,河北省粮食收购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25.1%,其中小麦、玉米分别下降8.7%和34.2%。〔2〕

(二)粮食价格波动的危害。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同时,粮食还是城乡居民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其供求有特殊规律性。粮食价格波动无论是对粮食生产的发展,还是对人民生活,乃至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都会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

一是粮食价格波动对粮食生产产生破坏作用。由于粮食价格波动往往导致农民种粮增产不增收,甚至出现增产减收现象,影响农民实际收入的稳定增加,势必挫伤农民种粮食的积极性,不利于粮食供给的稳定增长。如1984年出现农民“卖粮难”,市场价格波动后,粮食生产一直徘徊不前,直到1989年粮食产量才恢复到1984年的水平。这对我们这样一个耕地有限、人口众多的国度来说是极其危险的。

二是粮食价格波动影响人民生活。粮食是居民生活必需品,“粮价是百价之基”。粮食价格波动特别是价格上涨,必然带动相关商品价格同时上涨,如1994~1995年,在粮食价格上涨的作用下,肉禽及其制品价格分别上涨41.6%和36.8%。显然,粮食价格波动会冲击居民生活,特别是对一些低收入的职工带来的影响更为明显,剧烈的波动甚至会酿成社会的不安定。

三是粮食价格波动制约国民经济正常运行。从粮食价格波动的历史情况看,每次粮食价格的“高涨”时期,经济生活中都出现了通货膨胀,1994年粮食收购价格比上年上涨46.6%,零售价格指数上升21.7%,严重的通货膨胀迫使政府不得不放慢经济发展速度。这对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此外,粮食价格波动,还会扰乱市场秩序,妨碍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导致改革出现曲折和反复,使国家在粮食问题上疲于“多了——少了,少了——多了”的恶性循环中“奔波”。

二、粮食价格波动的供求因素

粮食价格波动不是一种孤立的经济现象,而是自然、社会、政治、经济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但是,“每种商品都只能在流通过程中实现它的价值,它是否实现它的价值,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它的价值,这取决于当时市场的状况。”〔3 〕这表明虽然决定粮食价格的基础是价值,但供求直接决定粮食市场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幅度,是引起粮食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从粮食供求总量来看,我国虽然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国,但由于人口多,人均占有粮食水平并不高,粮食供给一直呈偏紧的态势,因而大多数年份粮食价格都是处于上涨状态。从粮食供求结构来看,粮食中的小麦不足,大米丰时平、歉时紧,玉米有余,受品种供求不平衡的影响,粮食价格波动较大的首先是玉米,其次是大米,再次是小麦。从粮食区域平衡来看,由于我国粮食生产格局已由“南粮北调”向“北粮南调”转变,受时间、地点、运力、费用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局部地区的供求不平衡也极易诱发粮食价格的波动。粮食市场供求对粮食价格波动的影响,除具有供求对价格影响的一般共性外,还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一)供求价格弹性。由于粮食的供给价格弹性大于需求价格弹性,根据珠网理论,粮食价格将出现周期性的波动。

粮食供给价格弹性是指粮食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化的反应敏感程度。一般来说,除自然因素外,粮食的供给量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是粮食的种植面积。农民是否种粮、种多少粮取决于种粮的比较收益。如果粮食价格偏低,种粮的收益低于种植其它经济作物(如油料、棉花、果树等)或开办第三产业的收益时,农民便会种植其它经济作物或干脆弃粮经商,从而使粮食种植面积下降;相反,如果粮食价格水平偏高,则粮食种植面积便会增加。二是粮食的单位产量。粮食价格水平越高,农民越舍得投入,施肥多,管理精,粮食单产自然增加;相反,粮食价格水平偏低,农民投入减少,粮食单产就会下降。三是粮食的商品率。我国农民的粮食生产还非完全的商品生产,大部分粮食自储自食,商品率很低。粮食价格上涨时,农民自储部分减少,进入市场的部分增加;反之粮食价格下降时,自储部分增加,进入市场的部分减少。由此可见,粮食价格变化足以引起其供给量的变化,根据1985~1996年我国粮食生产量及粮食收购价格指数计算的粮食供给价格弹性如下表:

粮食供给价格弹性计算表

年份 1985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粮食产量(万吨) 37911

39151 40298 39408 40755 44624

粮食产量增长率(%)-6.9 3.32.9

-2.23.4

9.5

粮食收购价格指数(%)

1.8 9.98.0

14.6

26.9 -6.8

供给价格弹性系数-3.380.33

0.36

0.15

0.13 -1.4

年份 1991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粮食产量(万吨) 43529

44266 45649 44510 46662 49000

粮食产量增长率(%)-2.5 1.73.1

-2.54.8

5.0

粮食收购价格指数(%) -6.2 5.3

16.3

46.6

29.0 33.2

供给价格弹性系数 0.400.32

0.19

0.05

0.17 0.15

从表中不难看出,粮食价格对其供给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加上粮食生产具有季节性,因而其供给价格弹性大多小于1, 较之其它商品要小。

粮食需求价格弹性是指粮食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反应敏感程度。粮食需求是人类的最根本需求,它由诸如人口多少,人口增长率高低等因素决定,受价格因素的影响较小。这是因为粮食是人们的基本生活必需品,具有不可替代性,因而粮食的需求量相对于粮食价格变化是稳定的,也即粮食需求价格弹性很小。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曾经对几种主要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进行过测算,其结果是:小麦的需求价格弹性是0.03,燕麦是0.54,裸麦是0.17,玉米是0.77〔4〕。 我国粮食的主要品种是小麦、大米和玉米,根据1985~1989年粮食生活消费量、粮食零售价格指数,同期我国粮食的消费价格弹性分别为0.21、0.22、0.02、0.03和0.07。可见我国粮食也是缺乏需求价格弹性的,无论价格发生什么变化,社会对粮食的总需求不会发生大变化。

从以上我国粮食供给价格弹性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分析来看,虽然粮食的供给弹性不大,但与粮食需求弹性相比则相对较大。这一特点使得粮食价格对供给的调节相对容易,而对需求的调节则比较难。比如,在一个丰收的年份里,粮食供过于求,降低粮食价格也难以增加需求,会出现卖粮难的题。相反,如果粮食欠收,粮食供不应求,粮食价格上涨也难以降低粮食需求,结果会出现抢购和粮食价格上涨局面,造成粮食价格的剧烈波动。

(二)供求时滞效应。粮食价格对粮食供给与需求的调节,不仅在强度上不同,而且在时间上也是不一致的,这种不一致的时滞往往会引起价格波动效应。

粮食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再生产过程是经济再生产过程和自然再生产过程的统一,经济的再生产要以自然再生产为基础。粮食价格的波动主要是由于生产者受利益机制支配,调整粮食播种面积、生产投入等,引起供给量变动所引起的。这是因为:粮食价格对粮食供给的调节作用需要经过一定的滞后期,农民的种粮决策主要取决于粮食价格预期。在我国,由于粮食生产分散、市场信息不畅,农民难于对粮食价格作出准确预测,因而往往是简单地以上期的粮食价格作为本期的价格预期作出生产决策。也就是说,上期(上年)的粮食价格决定本期(当年)的种粮决策,进而决定当年的粮食供给量。粮食供给对粮食价格的滞后反应,会诱发粮食价格的两种可能:其一,农民可能因上期粮食价格有利而扩大生产,增加供给,使本期粮食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其二,农民可能因上期粮食价格不利而缩小生产,减少供给,使本期粮食供不应求,价格上涨。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不可避免地引起粮食价格的波动。

相对于粮食价格对供给调节的滞后效应来说,粮食价格对需求的调节则具有即时效应。一般来说,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粮食的需求量受粮食实际价格影响,即粮食的需求决定于本期粮食价格。这种情况也会诱发粮食价格的两种可能:其一,在粮食供不应求价格上涨时,粮食经营者或消费者一旦产生涨价预期,便会抬价抢购,屯积居奇,加剧市场供求矛盾,进一步推动价格上涨;其二,在粮食供过于求价格下跌时,粮食经营者或消费者又会因市场上粮食充裕,产生价格看跌预期,或是观望不前减少购买,或是即需即买,压缩不必要的储存,从而使“过剩”矛盾更加突出,进一步加剧价格的下跌。这种即时效应,无疑会加速和推动粮食价格的波动。

在粮食市场上,价格对供给调节的滞后效应和对需求调节的即时效应结合而形成的时滞效应,往往会使粮食市场价格偏离均衡价格,造成粮食价格发散波动,其表现形式主要是:越是粮食价格上涨,供给方越是惜售,价格也越是进一步上涨;越是粮食价格下跌,需求方越不急于购买粮食,价格越是进一步下跌。其结果是粮食市场“买粮难”和“卖粮难”局面交替出现,粮食价格上涨与下跌此起彼伏。

三、平抑粮食价格波动的对策

基于粮食供求对其价格波动的影响,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要平抑粮食价格波动,减少波动次数,缩短波动时间,减轻波动强度,使粮食价格比较准确地反映其价值,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就必须根据我国的实际、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起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依靠市场形成价格,并体现粮食资源合理配置的机制。

(一)建立保障粮食供给稳定增长机制。1996年我国粮食产量为4.9亿吨,人均粮食占有量在380公斤左右,低于全球粮食人均占有水平。据专家预测,我国人口到本世纪末可能达到13亿,如果按目前我国人均占有粮食的水平计算,新增1亿人口就需要增加粮食近400亿公斤,再加上消费水平提高而增加的粮食需求,将构成粮食供给的巨大压力。同时,我国粮食生产基础条件差、技术水平低,劳动生产率难以在短期内得到迅速提高,且耕地资源稀缺,因而粮食的供给压力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有明显改善,供给偏紧仍是一个基本态势。因此,要平抑粮食价格波动,必须建立保障粮食供给稳定增长机制。(1 )促进粮食生产的规模化。应大力促进粮食生产的规模经营,通过规模经营促进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为抑制粮食价格波动提供可能。(2 )增加粮食生产投入。要校正政府投资工业的偏好,在投资政策上体现粮食生产的重要地位,建立粮食投资保障制度,明确各级财政在预算内资金中粮食生产投入的比例,尽快出台并实施粮食投资法规,克服各级政府投资的短期行为和无序性;要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农村金融体制,从机构、组织、信贷规模上保证粮食生产发展对资金的需要;要通过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提高粮食生产效益,使粮食逐步成为具有投资吸引力的产业,从而诱导各级经济组织、农民增加对粮食的资金投入。(3 )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应用。要通过增加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缓解人地矛盾,使粮食生产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化生产转变,提高粮食生产率,增加粮食产量,缓解粮食的供求矛盾。(4 )加强农村价格信息服务工作。要建立粮食价格行情和价格信息发布制度,积极开展价格信息中介服务,急农民所急,帮农民所需、干农民所盼,指导农民按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粮食生产结构;向农民提供粮食市场需求总量、需求结构变动、现行价格水平、预期价格走势等信息,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合理安排粮食生产,避免错误价格信号给粮食生产带来的负效应。

(二)建立粮食市场调控机制。从粮食商品的一般性看,粮食价格应由市场形成、由供求决定,而从粮食商品的重要性、特殊性和价格波动的特点看,粮食价格又必须由政府进行调节和必要的管理,既不能实行单纯的计划价格,也不能实行单纯的市场价格,粮食价格管理总的原则应该是: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形成价格。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粮食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促进企业竞争,协调产销关系;另一方面,国家通过对市场的宏观调控,把市场粮食价格控制在各方面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保持价格水平的基本稳定。建立粮食市场调控机制,除实行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外,还应建立粮食缓冲储备、实行进出口调节。粮食缓冲储备是国家粮食储备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作用相当于蓄水池,它是平抑粮食市场价格波动,保持粮食市场价格相对稳定的保证。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的《世界粮食安全约定》规定,粮食储备最低安全水平至少应占世界年消费量的17~18%,考虑到我国人口多,自然灾害频繁的特点,以及我国是一个粮食净进口国和有几千万人仍未解决温饱问题的现状,决定了粮食储备水平还应高于国际储备水平。否则,一旦粮食出现短缺,象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靠进口粮食来解决短缺是行不通的。要通过粮食缓冲储备,实行丰吞歉吐、旺吞淡吐,防止粮食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抑制“贱谷伤农”和“谷贵伤民”情况的出现,使广大农民和城市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得到保障。我国是粮食净进口国,受传统体制的制约,粮食进出口常常与国内粮食丰歉不挂钩,甚至出现国内粮食减产反而增大出口,国内增产反而增加进口的不正常现象。如1985 年粮食歉收反而出口332 万吨, 1994年国内粮食生产下滑却仍然出口901万吨;1990年、1991年、 1995年国内粮食丰收却分别净进口789万吨、260万吨和1998万吨。由于粮食进出口与国内粮食市场的供求脱节,对国内粮食市场的供求形成逆调节,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粮食市场价格的波动。要平抑粮食市场价格的波动,必须建立相应的粮食进出口调节机制,根据国内粮食市场的供求情况,确定粮食进出口的规模。

(三)实行粮食支持价格政策。粮食价格波动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加强政府对粮食价格的宏观调控和保护。事实上,世界各个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无论是德国模式、日本模式,还是被称为“自由市场经济”的美国模式,都注重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特别是对粮食生产更是采取强有力的保护政策,以保障粮食产量和价格的相对稳定。如美国于1993年就通过了“农业调整法案”,对农产品实行价格支持,把粮食价格提到市场均衡价格之上,使农民每年以等量的农产品能够交换到相同数量的工业品。国际上通行的政府干预方法就是粮食支持价格,即政府规定粮食最低价格水平,一旦市场价格由于供过于求而低于支持价格时,政府出面按支持价格收购粮食,保证粮食生产者获得正常利润。根据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在粮食市场化进程中,一方面必须纠正对粮食生产不利的政策倾向,保证稳定的国内粮食供给;另一方面要求政府适度干预以弥补市场的缺陷,维护国内粮食生产和价格稳定。为此,在实行粮食支持价格时,应把粮食价格与市场供求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每年工业品价格上涨率、粮食投入品价格上涨率以及市场供求情况,确定粮食的支持价格水平。在粮食成本上升、价格偏低、供过于求时,实行最低保护价,由国家使用专门基金收购粮食,增加储备,稳定粮食价格;在粮食供不应求、价格偏高时,实行最高限价,由国家抛售储备粮,增加市场粮食供应量,平抑粮食价格上涨;当粮食价格在最低保护价与最高限价之间时,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让价格在市场中形成。这样,通过价格支持政策,既可使农民的收益保持稳定增长,不致于在丰年粮食价格下跌过大,挫伤农民种粮积极性;又可保护消费者利益,不致于在欠收年粮食价格上涨过猛,从而达到平抑粮食价格的目的。

(四)建立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和市场结构。粮食市场的发育程度如何,直接决定着国家对粮食市场价格进行宏观调控的作用范围和效果。国家要想通过市场对粮食价格实行间接调控,平抑粮食价格波动,就必须催化粮食市场的发育,使其形成有计划、有组织、有控制的粮食市场体系。应该看到,完善粮食市场体系,这是国家宏观调控机制的落脚点,也是平抑粮食价格波动的客观要求。在发展和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和市场结构中,首先应把重点放在建设和发展粮食批发市场上,应有计划地在各种粮食集中产地和集散地新建和扩建一批容量大、吸引力强的批发市场,以逐步形成城乡连接,大中小配套的粮食批发网络。其次,不失时机地积极试办一批粮食期货交易市场,指导农业生产和流通,分散粮食生产和经营的风险负担,减少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第三,适当发展农民自己的合作流通组织,以拓宽粮食的流通渠道,通过让农民参与流通,促进农民从小商品生产者地位向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地位转化,提高农村市场的组织程度以避免因市场发育不全而引起粮食价格波动。

注释:

〔1〕邢英波:《吉林省粮食价格现状与对策》, 《价格辑刊》1996年第12期。

〔2〕燕泽英:《食价格下降的原因及趋势预测》, 《河北综合经济》1997年第6期。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20页。

〔4〕舒尔茨:《需求的理论和度量》,芝加哥,1938年版。

标签:;  ;  ;  ;  ;  ;  

粮食价格波动的供需分析_供给和需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