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亚太经济格局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美国论文,亚太论文,格局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美国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的出现,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一)美国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了其国际经济地位
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改变了美国经济运行的方式,大大提升了美国的经济实力。与此同时,美国发展知识经济所获得的先发优势又使得其在科技创新和人才竞争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以往的经济形态相比,知识经济最大的不同在于,经济增长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等有形要素,而是依靠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在知识经济中,知识已不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而是经济增长的内在核心因素。当知识成为主要经济因素后,经济增长方式会发生根本性变化,长期高速增长将成为可能。在知识经济首先兴起的美国,正是由于知识经济的发展,才使得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自1854年以来美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经济增长期,经济增长率由1990年的1.3%上升到1999年的4.5%,而且表现出了罕见的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低财政赤字、稳定而持续的经济增长等特点。
具体而言,知识经济极大地改变了美国经济运行的方式。
在宏观方面:(1)知识经济的发展更新和丰富了美国政府对美国经济运行机制和规律的认识,促使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增强了其宏观调控能力和服务功能。(2)面对知识经济蓬勃兴起的新形势,美国政府制定和进一步完善了促进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发展的市场法规体系,革新了外贸制度,放松了外贸管制,改革了银行制度,力求尽可能地为美国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创造条件。(3)创新了宏观管理方式,由以前主要是运用税收和控制货币发行量及政府支出,向主要运用货币政策转变。同时改变以前“相机抉择”的滞后调节经济的方式,转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快捷准确的特点,提高政策的预见性,并提前采取措施调控经济的运行。(4)极大地调整和优化了美国经济的结构。知识经济的兴起促进了美国经济结构的高级化,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美国新经济的支柱,而传统产业也借助于高科技得到了迅速改造升级。
在微观方面:(1)知识经济的兴起对美国企业管理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它促使企业进行改组以面对新的形势。(2)推动企业广泛采用计算机技术,从而变革了生产方式。(3)借助于信息化大大提高了美国企业的投资效率。(4)加快了美国企业国际化的步伐,增强了其国际竞争能力。为此,美国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史所未见的长期稳定增长,进一步稳固了美国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地位。1990年,美国GDP占世界总值的比重约为26.4%,到2000年,这一数字已上升到了31.2%。(注:根据《国际统计年鉴》计算。)
(二)美国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国际贸易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主要表现在:(1)国际贸易规模急剧扩大。由于在知识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通讯手段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更新换代和国际互联网的建立等等,使得产品和市场信息能快速地在公司总部、生产商和销售商之间传递,消费者的意见也能及时地得到反馈,国际贸易速度和便利度有了显著提高,国际贸易规模急剧扩大。1990年国际货物进出口总额为69990亿美元,而2002年则上升到了131090亿美元。其中,美国的货物进出口额1990年为9105.8亿美元,而2002年则达到了18960亿美元。(注:根据《国际统计年鉴》各期计算。)在国际贸易构成中,由于知识经济的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全世界范围内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制成品出口总额的比重已达25%左右,美国更是达到了30%以上。(注:根据《国际统计年鉴》各期计算。)服务贸易额和比重也急剧上升。(2)国际贸易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知识经济的主要特点是高新科技的发展,这就使得技术水平较为落后且无资金和人力投入研发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进一步拉大了与发达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同时,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国内进行了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了产业高级化,开始把大量附加值较低的制造业转移出去,进一步加深了国际间的分工,从而扩大了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贸易的规模。(3)知识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大大提高。以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产品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巨大需求使得当今的国际贸易正向着以信息产品及服务为中心的贸易转变。知识产品的比重不断提高,而且以信息产品为依托的国际服务贸易的总量也在扩大。(4)国际贸易手段日益网络化。知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以往国际贸易的交往方式,开始广泛地应用计算机和国际互联网,并且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大量的软件,大大加快了国际贸易信息处理和交换的速度,提高了国际交易的效率。尤其是以计算机网络和数据标准化为基础的“EDI”和“电子数据交换”的出现,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这种新型贸易方式开始为更多的贸易商所应用和喜爱电子商务的快速和便利,极大地降低交易成本,进一步提高了国际贸易的流量和规模。
(三)美国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国际投资影响显著
(1)国际投资日益呈现多元化。这种多元化既表现在投资市场的多元化,也表现在投资主体、投资渠道和投资方向的多元化。例如,跨国公司国际投资开始更多的关注亚太等新兴市场地区;由于国际资本规模的扩大,投资也不再仅仅是发达国家的专利,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日益增加;在投资方向上,国际资本不再只是关注原料来源地和销售市场,开始把注意力投向知识和智力集中的地区;投资对象也更多地放在生物、信息等高新科技产业。(2)投资信息的获得性增强。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各种投资信息更为公开化和容易获得,国际投资日益全球化。(3)投资竞争日趋激烈,风险性增大。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由于信息的易得性增强以及大量国际游资的存在,这就有可能导致在某一特定时期大量国际游资对某一特定市场的蜂拥而至。这一方面加剧了彼此之间的竞争;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投资的风险性。
(四)美国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国际金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伴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飞速发展,国际金融市场和业务有了新的变化。典型表现是国际金融日趋网络化,国际金融市场日益一体化。这主要是因为国际贸易交易范围的扩大和规模的增加,以及国际投资的日益活跃,都迫切要求一个统一的国际金融市场和大量为之服务的金融新业务。而现代信息通讯业的革命性发展无疑为之提供了物质基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国际互联网络的建立,使得位于不同国家的不同金融机构或者同一金融机构在不同国家的分支能够以很快的速度处理各种金融信息和交换各种金融数据,例如全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的建立,就为全球数十个国家或地区的上千家金融机构提供了世界范围内的即时金融信息。同时,以汇率波动为核心的现代国际金融制度也要求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工具为基础,这就促进了相关计算机软硬件的产生、发展和创新。伴随着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以及各种信息工具的出现,越来越多的金融衍生产品也被开发出来,金融创新不断涌现。
(五)美国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国际科技创新与合作
美国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是在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实现的,其示范作用给国际科技创新与合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1)世界各国都先后认识到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掀起了世界范围内的科技创新浪潮。美国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不仅打破了自身传统的经济周期变化,保持了长时期的持续稳定增长,增强了经济实力,而且在产业调整和高新科技领域占居了世界领先和领导地位,使美国在未来一个较长时期里继续拥有先发优势。美国知识经济的兴起为世界各国开辟出一条经济增长的新途径,其科技创新浪潮推动了各国加大本国对研究和开发(R&D)的投入,培育自身的科技创新体制,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从而带动了世界范围内的科技创新浪潮。(2)科技创新能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是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地位高低的主要标准。同传统经济形态相比,知识经济是一种更能体现价值规律的经济,一个国家只有加大对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投入,保持在这方面的优势,才能为自身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经济发展上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由此可见,知识和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一国保持国际竞争能力的主要标准。对于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对于高科技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本身就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企业只有不断研发出新科技、生产出新产品,才能在国际市场上保持较强的竞争能力。例如美国的微软公司在开发出视窗操作系统以后,并没有驻足不前,而是继续研究,不断推出新一代产品,以保持其市场上的领先地位。同样,INTEL和IBM等公司也是如此,研发经费已占到其盈利的30%。对于传统产业而言,在知识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他们正在利用科技创新改造传统的生产方式,应用大量的高新技术设备和软件系统以保持企业的活力。可以说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国家和企业国际经济地位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3)国际科技合作日趋紧密。一个国家要长久地保持科技上的领先地位,就需要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利用科技创新来维持其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而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有时候这种投入是一个国家所无法承担的,或者承担起来风险太大;另一方面,科技创新所带来的新的产品也需要有更多的市场来使用,以获得最大的利润,这都需要有一定的国际科技合作。科技合作还可以充分利用不同国家的智力、人才和其他资源来为科技创新服务,以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
(六)美国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加剧了国际人才的竞争和流动
科技创新来源于知识的创新,而知识创新能力的大小则与一个国家所拥有的智力资源和人才培养能力有关。知识经济之所以首先在美国得以发展就是因为它拥有世界最发达的教育体系和最完善的人力资源系统。由于美国具备良好的人才成长和让人才自由发挥作用的环境,因而吸引了世界各国大量优秀的人才前往美国发展。美国知识经济的发展使世界各国进一步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加剧了国际间人才的竞争,人才成为世界各国争相获取的最重要的资源,国际间的人才流动日趋活跃。为此,各国都加大了对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极力创造一个吸引人才的良好体制和环境。
美国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巨大影响使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济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从而导致了新一轮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与调整,在亚太地区尤其如此。
二、美国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促进了亚太经济格局的巨大变化
(一)美国在亚太经济格局中的主导地位得到进一步稳固
1.美国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使美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取得了领导地位,加强了其经济实力。
首先,美国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提升了美国的经济结构,使美国经济结构的知识化程度不断加深。20世纪90年代,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尤其是信息产业已成为美国经济中的头号支柱产业。据统计,美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其制成品出口总额的比重2000年已达到34%,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占其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则高达43%。(注:数据来源于《国际统计年鉴》。)美国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了钢铁、汽车和半导体等传统产业,使这些产业重新焕发了生机,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其次,知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美国宏观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管理方式的转变和管理手段的丰富。美国通过建立更加完善的市场法规体制,鼓励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利用,改革银行和对外贸易制度,提高金融运行效率,扩大出口,从而使美国政府对经济的管理更加趋于理性,更加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后,知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了美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主要体现在知识的经济化使美国企业在很多领域具有其他国家企业所不具有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优势,增强了美国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而经济的知识化又推动了美国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转变,促进了企业运行和投资效率的提高。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使美国的经济实力得到迅速加强,据世界银行统计,1992年至2001年,美国GDP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3.4%,而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评定,美国的全球竞争能力自1994年后一直位居世界第一。
美国自身经济实力的增强,一方面使它和亚太地区各国的经贸联系更加紧密,同时也使它在亚太地区的地位和影响力得到了提高。例如,1990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占亚太经合组织21个成员总额的比重约为48%,此后逐年增长,1998年已超过50%,进入21世纪以后也一直保持在一半左右,由此可见美国在这一区域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2.美国知识经济的兴起提升了其经济结构,促使其大量传统产业外移,进一步加深了亚太地区各国与美国的相互依赖。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即已开始逐步将大量的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亚太地区首当其冲。美国通过向这些发展中国家输出资本和技术,以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来为本国生产低价的传统消费品,而其自己则将生产要素集中于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大量地向发展中国家出口技术密集型的具有高附加值的科技产品,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据世界银行统计,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美国高技术出口额占其整个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一直都在30%以上。2001年,美国服务出口额已达到2762.8亿美元,其中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业出口额为51.4亿美元,分别是日本的4倍和3倍多。(注:根据《国际统计年鉴》各期计算。)
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崛起进一步深化了国际间的产业分工,而作为世界经济最为活跃的亚太地区一直是美国主要的贸易和投资对象。据统计,1995年,美国对亚太国家的出口占其世界总出口额的比重超过了60%,2000年继续保持了这一水平,而美国从亚太各国的进口在1995年和2000年都维持在70%左右。需要指出的是,亚太各国几乎都毫无例外地把美国作为自己出口的最大贸易伙伴。以2000年为例,中国对北美市场(美国和加拿大)出口约占其总出口额的28.5%,其中主要以日用消费品和工业制成品为主;日本对美出口占其总出口额的30%左右,主要是汽车、钢材等传统产品;东盟经济比较发达的几个国家如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对美出口所占比重也都在20%以上,产品主要是原材料和制成品,而这些国家从美国进口中,高科技产品和相关服务类产品所占比重较高。在国际直接投资方面,伴随着美国与亚太各国贸易的发展,美国在东南亚以及中国等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市场比较庞大的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不断增加,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的制造业。以中国为例,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幅增长,至2002年,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合同外资金额及实际投资额分别达到802.94亿和423.47亿美元,占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和实际金额的比重已达9.69%和9.45%。(注:陈继勇等:《国际直接投资的新发展与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
(二)中国在亚太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1.美国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结构经历了一个长时期的调整过程,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知识经济开始进入迅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也正好是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开始进入高速增长的时期。美国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了世界各国、尤其是促使发达国家注重高科技产业的培育与发展,进而使发达各国竞相进行了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这一时期,中国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从1979年到2002年,中国共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实际金额达4482.44亿美元。借助于外资的力量,中国的经济保持着迅速而稳定的增长,这一时期GDP年均增长率保持在9%左右。2002年,中国的GDP总值已超过1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六强国。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的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大国。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亚太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再加上美国知识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良好的外部环境,使中国成为20多年来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除了GDP增长一直保持在9%左右以外,2003年中国进出口额和出口额的世界排名均从上年的第五位上升到第四位,进口额从世界第六位跃升至第三位,进出口额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达到5.3%和5.9%,贸易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给亚太区域内各国经济的增长起了带动作用。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以及东盟等国和地区充分利用与中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机会来分享经济增长的利润,试图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这趟快车。这主要表现在贸易领域,首先以日本为例,截至2003年日本已连续11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自1999年以来,除了2001年外,历年日本对华出口增长率都在20%以上,2003年更是高达38.69%。日本已经承认中国经济的崛起不是威胁,而是日本的机会;其次在东盟方面,东盟各国也借助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需要大量产品和原材料的机遇,竭力从扩大对华出口方面获得利益,2000年对华出口增长率达48.60%,2002年这一数字为34.38%,到了2003年增长更是高达51.70%。即使是在美国对华出口方面,1999年以来增长率也都在15%左右(除2002年外),2003年也高达24.32%。(注:中国商务部官方网站。)可以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拉动了亚太地区各国的经济增长,中国在此区域内的经济地位大幅提高。
2.美国知识经济的兴起为中国经济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十几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是建立在第二产业主要是制造业基础之上的。随着美国知识经济的蓬勃兴起,在全球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下,中国也开始加大对高新技术的研发力度,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虽然在研发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变化不大(近些年约为6%-8%),但绝对值增长较快。中国每千人拥有电话机数1990年为10.8部,2000年已跃升至202部,移动电话每千人拥有量也从1990年的0.4部上升到2000年的38.5部;个人计算机拥有量从1996年每千人3.61台上升到2000年的15.9台,国际互联网用户从1995年每万人不足20户上升到2000年的2650户。(注:《国际统计年鉴》各期,中国统计出版社。)在对外贸易方面,贸易结构继续优化,效益和质量有所提高,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2003年,中国机电产品进口和出口规模均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分别达2249.9亿美元和2274.6亿美元,增长44.6%和44.8%,占总进口和总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54.5%和51.9%,比上年提高了1.8和3.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和出口规模也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分别达1191.8亿美元和1101.6亿美元,增长44.1%和62.7%,占总进口和总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28.9%和25.1%,比上年提高了0.8和4.3个百分点。2003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达到102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9大服务贸易国,首次进入世界前10位。其中,服务贸易出口(或收入)467亿美元,同比增长18%,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的2.7%,成为服务贸易出口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列全球服务贸易出口国第9位;服务贸易进口(或支出)553亿美元,同比增长19%,占全球服务贸易进口的3.2%,仍是服务贸易进口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列世界服务贸易进口国第8位。(注:中国商务部官方网站。)在国际直接投资方面,中国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鼓励外商在华投资高新科技产业并成立研发中心。中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和贸易与投资结构的改善使得中国经济获得更大的增长空间。
(三)日本在亚太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相对下降
1.由于日本没有及时预测到知识经济的兴起,丧失了先发优势,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远远落后于美国,导致其在亚太地区经济格局中的地位相对下降。日本是世界上第二经济大国。二战以后,在美国的帮助下,日本经济在60~70年代获得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面对美国知识经济的蓬勃兴起,日本一方面在房地产和传统产业上出现了泡沫经济;另一方面又没有及时认识到知识经济的重要性,丧失了发展高新科技、调整产业结构的机遇。在整个90年代,日本经济经历了长达十年的萧条,1991~2000年,其GDP年均增长率大约只有1%,失业率从1991年的2%上升到2000年的4.9%,2002年更高,达5.5%,经济出现持续低迷。日本经济面临的问题除了银行呆坏帐外,主要是产业结构调整大大滞后。虽然其传统制造业竞争力很强,但也存在着大量的低效率劣势产业,新兴产业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这导致了日本国际竞争力的逐年下降。据瑞士国际管理学院评定,日本的竞争力自1989~1993年连续5年排名世界第一后连年下降,1998~2001年已下降到20位以后,2002年更是降到第30位。
随着日本经济的衰退和长期萧条、美国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经济的崛起,日本在世界上和亚太区域内的一些优势逐渐丧失,地位和影响力明显下降。首先,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促使东南亚各国转而更多地加强与经济增长迅速的中国的经贸联系,以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其次,在贸易方面,日本长期把东南亚地区当作原料产地和本国产品的销售地,却对东南亚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和传统制造业采取贸易保护主义,不开放自己的国内市场,严重影响了两地之间的经济联系。第三,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国际经济地位的上升,日本在本区域内的影响力相对下降的情况下,试图借助于与中国加强经济联系,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因而对中国的依赖不断加深。
2.日本开始认识到知识经济的重要性,并调整其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力图迎头赶上。
虽然日本在发展知识经济方面远远落后于美国,造成其经济地位相对下降,但日本毕竟是世界上第二经济强国,实力犹存。在经济总量方面,日本的GDP总量在亚太地区所占的比重自1990年以来一直保持在25%左右,尽管相对于美国的50%要低,但却是中国的4~5倍;在贸易和投资领域,日本也一直仅次于美国位于亚太地区第二位。而日本一旦认识到其在发展知识经济方面的落后局面,即开始调整发展战略,自1994年以来,已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提出了“科技创新立国”的口号,建立了新的科技行政体制,拟定了新的规划,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与美国相比,虽然失去了高新技术领域的优势和行业技术规范上的主导权,但这些改革对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表1 1999~2003年中国进口贸易增长率 单位%
国家(地区) 1999200020012002
2003
总值 18.16 35.858.2021.19 39.86
亚洲 16.64 394.1029.32 43.44
日本 19.40 22.953.0824.96 38.69
美国 15.37 14.81
17.16 3.96 24.32
东盟 18.60 48.604.6634.38 51.70
注:东盟:包括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1996年以后增加越南,1998年后增加老挝和缅甸,2000年后增加柬埔寨。
资料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官方网站统计资料计算。
(四)东盟在亚太经济格局的变动中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1.东盟各国在亚太地区经济格局新变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在亚太经济格局中,东盟周旋在中国、日本和美国三大国之间,其地位一直很微妙。东盟各国国家实力都不是很强,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各派政治势力争夺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传统上,东盟大多数国家对美国无论是在政治、经济以及军事上都有着很强的依赖。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知识经济的兴起以及新经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东南亚各国成为美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大分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美国的经济依赖转向结构性,进一步加强了美国在这一区域的势力,巩固了美国在这一区域的地位。日本也一向重视东南亚地区,把它看作是对外贸易的主要海上通道。
表2 1992~2003年亚太地区部分国家 GDP增长率 单位:%
年分日本美国中国
新加坡 韩国
19921.1 2.714.2 6.0
5.1
19930.1 2.313.510.1
5.8
19940.5 3.512.610.1
8.6
19950.9 2.010.2 8.9
9.0
19963.6 3.6 9.6 7.5
6.8
19971.8 4.4 8.8 8.4
5.0
1998
-0.1 4.3 7.8 0.3 -6.7
19990.7 4.1 7.1 5.9 10.9
20002.2 4.1 8.0 9.9
8.8
2001
-0.3 0.3 7.3-2.9
2.6
2002
-0.5 2.2 7.8 4.0
6.2
20032.7 3.1 9.1 1.1
3.1
资料来源:根据IMF和《世界经济展望》各期汇总。
冷战结束以后,世界力量的均势被打破,在亚太地区,出现了多种力量相互交织的现象。东盟各国作为一个有着共同利益的整体,开始起着一种平衡各方利益的独特作用。东盟一方面希望继续深化与日本的经贸联系和继续保持美国在这一区域的军事存在,以起到平衡作用;另一方面又寄希望于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试图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好处。在这种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东盟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活跃,在区域经济合作问题上,也由以前的种种顾虑转向积极支持和参与。
2.在知识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东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东盟自身的经济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历了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是东盟实力与国际影响力迅速提升的时期。80年代后期,亚洲“四小龙”开始进入较大规模的产业向外转移阶段,经济增长减速,大量直接投资进入东盟地区,东盟经济迅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一度超过亚洲“四小龙”。进入90年代后,由于美国知识经济的蓬勃兴起,其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发达国家的许多制造业开始向亚太地区尤其是东南亚地区转移,进一步给这一地区的经济增长增添了动力。到90年代中期,东盟GDP已接近中国,东盟的进口总额相当于日本。但是,东盟经济增长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东盟是外向型经济,出口相当于GDP的90%,对外依赖很强,产业结构不合理。一旦遇到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不利于东盟的重大变化,容易导致其产品竞争力下降,外贸赤字扩大,偿还外债的能力下降,进而造成投资者信心丧失,并将大量资本撤出东盟地区。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明显例证。东南亚金融危机沉重地打击了东盟经济,1998年东盟以当年美元价格计算的GDP比上年下降了37%。
进入21世纪以后,东盟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改革的措施,例如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加大对知识经济的投入等等,使其经济有了较大幅度的回升(见表3)。但是经济复苏的步伐却一波三折,这主要是受到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因为美国知识经济蓬勃兴起并波及世界以来,东亚地区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子和信息产品生产与供应基地,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占到一些东亚经济体出口的1/3,甚至更高。其中东南亚一些国家也是如此,如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以及印度尼西亚等,都是美国高科技产品如电脑、半导体业重要的零部件供应地和外包加工地,其中马来西亚80%的对美出口产品都与信息产业有关。美国新经济的泡沫破碎使得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速度放慢,这势必影响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出口,进而影响到其经济表现。
表3 2000-2003年东南亚部分国家经济增长率 单位:%
年份新加坡 泰国
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 越南
2000 9.94.64.9 4.08.2 5.5
2001-2.91.83.3 3.40.4 5.2
2002 4.03.83.2 4.03.8 6.0
2003 1.16.74.1 4.55.2 7.1
资料来源:根据亚太经合组织(APEC)官方网站综合。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促使东亚地区的力量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的和平崛起不仅对东盟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对整个东亚的稳定和增长也将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面对这种形势,东盟各国已经认识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它们而言既是挑战更是机遇。中国庞大的市场和大量受过良好教育且能吃苦耐劳但却廉价的劳动力吸引了大部分投向亚洲地区的国际投资,使东南亚各国对外资的吸引力相对下降,而中国物美价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挺进国际市场,给东盟各国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另一方面,在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的今天,作为经济增长最快的中国无疑也是东南亚各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机会。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3年,东盟各国对中国的出口较之前一年增长了51.7%,这对拉动其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已成为东亚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而且,面对着中国强大的制造业产品出口的压力,新加坡等国已开始着手提升自己的产业结构,加大对高新技术研发和高科技产业的投入,以继续保持自身经济的活力并伴随着中国经济一起增长。近几年来,在美国把主要精力放在反恐的同时,中国、日本相继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中国与东盟10+1自由贸易区的启动,以及日本倡导建立“东亚共同体”等一系列因素的出现,使得东盟在亚太地区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仍有上升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