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结构失衡对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_消费结构论文

中国消费结构失衡对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_消费结构论文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非均衡性对消费需求的拉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消费需求论文,消费结构论文,居民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非均衡状况及特点

消费结构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水平密切相关,是其生活质量的基本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总体上趋向于合理化。(见附表)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情况表(%)

项目 食品 衣着 家庭设 医疗 交通 文化教育 居住 其他

备用品 保健 通讯

及娱乐

1985年 城 52.25 14.56 8.6

2.48

2.148.174.79 7.02

农 57.79 9.72 5.12 2.41

1.733.92

18.24 1.07

1990年 城 54.25 13.36 8.48 2.01

3.178.784.76 5.21

农 58.06 7.77 5.29 3.25

1.445.37

17.34 0.74

1995年 城 49.92 13.55 8.39 3.11

4.818.847.07 4.28

农 58.62 6.85 5.23 3.24

2.587.81

13.91 1.76

1998年 城 44.48 11.1 8.24 4.74

5.94

11.539.43 4.55

农 53.43 6.13 5.5

3.82

4.28

10.02

15.07 2.1

从上表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合理性变化主要表现在:(1)食品消费比重不断下降,1998年与1985年相比, 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比重下降了3.7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下降了4.3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下降更为明显,已经进入小康生活阶段的结构标准。(2)衣着消费比重有所下降,1998年与1985年相比, 城镇居民的衣着消费比重下降了3.4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下降3.5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下降幅度差别不大。(3 )城镇居民住房支出比重显著上升, 1998 年比1985年上升了4.64个百分点,体现了我国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进展情况。虽然农村居民住房消费的比重1998年比1985年下降了3.17个百分点,但仍保持着15.07%的消费比重, 况且农村居民住房消费是自我投资的体制,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农村居民的住房消费具有其合理性。(4 )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比重近几年上升较快,1998年与1985年比,城镇居民的该项消费比重上升了3.3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上升了6.1 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上升比重更大。城镇居民的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比重只是在1995年后上升较快,3.36个百分点中有2.69个百分点是1995年后上升的。

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在总体上趋于合理的变化中,仍然存在着不合理的失衡现象。具体表现是:

1、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比重偏大,食品消费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表明食品消费比重的恩格尔系数有明显下降,但仍在高位水平上,特别是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比重在1998年仍占53.34%,按联合国粮农组织判别生活水平的标准, 未进入到小康的指标范围,而且表现不稳定,在个别年份上还有回升的现象。

从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的内部结构看,摄取的热量和蛋白质主要来自植物性食品,来自动物性食品的比重较低。1998年我国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中,动物性食品消费占25.36%,而烟草、 酒和饮料的比重则占到10.89%。特别是酒类消费比重大,加重了对粮食供应的负担, 而且对居民的健康保健有潜在的不利影响。农村居民食品消费中的动物性食品消费比重更低。

我国食品消费的比重不仅从纵向比较上仍保持较高比重,而且从横向国际比较看差异更为明显。我国城镇居民1998年的食品消费比1992年美国、加拿大、日本、法国、英国居民食品消费的比重分别高32.48、28.68、22.37、25.88、22.88个百分点,具有明显的小康型消费特征。(参见下表)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与发达国家居民消费结构比较表(%)

国别 中国(1998年) 发达国家(1992年)

城市 农村 美国

日本

法国

英国

食品(含饮

44.48 53.43 1220.1

18.6

21.6

料、烟草)

衣着 11.1

6.136.1 6.26.15.7

住房(含燃9.43 15.07

18.320.22019.4

料水电)

家具及家庭

8.24 5.5 5.9 6.17.76.5

设备用品

交通及通讯

5.94 4.28

13.6 9.8

16.1

16.8

医疗卫生4.94 3.82

17.5 11 9.81.6

文化教育及 11.53 10.02

10.210.37.6

10.2

娱乐

其他4.55 2.116.516.3

14.4

18.2

合计100

100 100100 100100

国别

发达国家(1992年)

项目加拿大

意大利

六国平均

食品(含饮

料、烟草)15.8 19.918

衣着

住房(含燃5.3

9.8

6.53

料水电) 24.5 15.9 19.7

家具及家庭

设备用品8.8

9.3

7.38

交通及通讯

医疗卫生14.4 12.1 13.8

文化教育及

4.7

6.8

8.57

娱乐11.1 8.9

9.7

其他

合计15.5 17.2 16.3

100

100

100

2、城镇居民住房支出比重低。虽经住房制度的改革, 城镇居民的住房支出在近几年有明显增加,1998年居住支出的比重达到9.43%,但仍显偏低。国外城市居民的住房支出比重一般10—15%左右,而我国城镇居民长期享受福利性住房政策,到1990年住房支出比重还停留在4.76%低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为明显,1998年我国城镇居民住房支出的比重比1992年美国、加拿大、日本、法国、英国居民的住房支出比重分别低8.87、15.07、10.77、10.57、9.97个百分点。 住房支出明显偏低也反映了我国城镇居民住房消费质量和水平上的差距。

3、交通通讯、医疗保健等劳务性的消费比重偏低。 从“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情况表”中可以看到,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两项消费支出比重的自身比较,城市居民1998年比1985年分别上升了3.8和2.2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1998年比1985年分别上升了2.55和1.41个百点。如果与发达国家进行国际比较,1998年我国城镇居民的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两项支出比重分别比1992年美国居民同项目支出比重低7.66和12.76个百分点,比日本分别低3.86和6.26,比法分别低10.16和3.86 个百分点比重明显偏低。

4、城镇居民耐用消费地预见比重明显偏高, 我国城镇居民从八十年中期开始,就把消费支出的重点集中在耐用消费品上,1985年该项目消费支出比重就达到了8.6%,1990、1995和1998 年该项消费支出比重分别为8.48%、8.39%和8.24%,比重变化不大,而且稍有下降。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城镇居民的耐用消费品的消费支出在八十年代中期就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另一方面也说明城镇居民的耐用消费品在近10多年的时间里已经达到了原有层次上的相对饱和,期待消费层次提升。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城镇居民1998年的该项消费比重比1992年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居民的该项消费比重分别高出2.34、2.14、0.54、1.74个百分点,仅比加拿大低1.14个百分点。

如果从我国城镇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普及率来看,1998年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彩电、冰箱、洗衣机的数量分别达到105.43台、76.08 台、90.57台,其普及程度接近于日本、英国和我国台北市的水平, 一些大中城市的普及率甚至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此外,摄像机、家用电脑、电话、空调等大件商品也迅速进入城镇居民家庭,甚至像轿车这种“顶级”商品也开始进入部分富裕居民家庭。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耐用消费品的迅速普及,是在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000美元以后开始的,而我国城镇居民的普及大大低于这一国际标准。虽然这种比较客观上存在着时空差别因素的影响,但我国城镇居民的尚未进入小康阶段时就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富裕生活阶段的水平,显然在耐用消费品消费上已经超前,可以说这是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中存在最严重的失衡现象。

5、居民消费结构雷同化与同步化现象仍未根本改变。 消费结构的失衡并非就是消费结构的差异表现,不同收入居民家庭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客上应存在差异。如果在不同收入的居民家庭,其消费结构相差不明显,这也是一种失衡。由于我国大多数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并未扩大,消费力基本上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消费结构客观上存在较明显的同步化倾向,消费结构雷同。这种同步化倾向突出反映在耐用消费品的消费方面,其本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本身就差别不大。从八十年开始到现在的近20年中,从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到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大件消费品的普及率,在最高收入最低收入的居民家庭之间,差别并不大。这种雷同型、同步化、消费结构,给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难以克服的后果。

二、我国居民消费结构非均衡性对需求的拉动效应

在不断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动,必然导致消费需求的增长和扩大,进而拉动市场兴旺,经济运行加快,以及投资需求增长,并使进出口活跃,资源约束相对减弱,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迅速增长。在关注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合理化的同时,必须认真分析和研究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非均衡性,及其对消费需求拉动效应,制定和实行科学合理消费政策,促进消费结构更趋合理,以发挥合理消费结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积极拉动作用。

1、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非均衡性, 对消费需求的拉动具有阶段性。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都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进而形成对消费需求拉动的阶段性。

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基本上为生存型,消费主要集中在吃、穿、用等基本生活资料上,对非必需生活资料涉及很少。在食品消费中粮食消费为主,肉、禽、蛋等副食消费较少,劳务支出也主要集中在房租、水电和公共交通费上。因此,这一阶段消费结构对消费需求的拉动主要集中在吃、穿、用品上,特别拉动了短缺条件下的粮食、布匹及日用必需品的需求。从1978年至1984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由生存型转入温饱型,居民消费仍集中在吃穿上,但粮食消费比重下降,副食比重上升,耐用品消费量增加。因此,这一阶段主要是拉动了城镇居民对副食品和耐用消费品需求的增加。从1985年至1992年,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居民的消费投向趋于多元化,吃穿比重下降,居民消费主要投向日用品,特别是高档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对非商品消费的需求也有所拉动。从1992年至今,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逐步达到小康标准,并开始迈向富裕阶段。居民的食品消费下降至50%以下,虽然仍占较大比重,但消费领域拓宽,消费结构进一步趋向于合理,这一阶段主要是拉动了计算机、空调等少数新兴消费品的需求,住房、轿车的需求开始启动,文化、教育、娱乐方面的需求渐旺。

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变化同样具有阶段性。从1978年至1984年为生存阶段,农村居民的消费投向主要集中在吃穿基本生活消费必需品上,食品消费中粮食占绝大部分比重,副食消费十分有限,耐用品、劳务等消费比重也很小。因此,这一阶段主要拉动的是对粮食的需求,这种需求主要是以自给方式满足的。从1985年至1991年,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由生存型开始转入温饱型,消费仍集中在吃、穿、用等基本生活必需品上,粮食消费比重下降,副食品消费比重有所上升,耐用品消费也明显扩大,住房消费成为热点。因此,这一阶段主要是对肉、禽、蛋等副食品和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有所拉动,拉动效应最明显的是以建材为主的住房需求。从1992年至今,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居民由温饱奔向小康阶段。食品消费比重继续下降,耐用消费用消费继续扩大,住房消费仍然旺盛,文化教育等劳务消费增幅较大。因此,这一阶段主要拉动了农村居民对耐用消费品、住房方面的需求,对文化、教育需求的拉动效应较为明显。

2、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非均衡性, 对消费需求的拉动具有集中性。正是由于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演变过程中的阶段性,使得每个阶段的消费又都集中在某一类或少数几类商品上,因此对需求的拉动表现出了明显的集中性,每个时期都有相对集中的需求热点。这一特征突出地表现在对耐用消费品需求的拉动上,从五六十年代,包括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在内老三大件,到七八十年代彩电、冰箱、洗衣机新三大件,再到九十年代出现的空调热、电话热、音响热,以至将来即将出现的轿车热,无不表现了对需求拉动的集中性。在居民消费的其他领域也出现了教育热、旅游热、住房热等需求热点现象。

3、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非均衡性, 对消费需求的拉动具有超前性,并且由此引发了对需求拉动的间断性。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拉动突出表现出了这种特性。由于我国改革前和改革后很长一个时期,住房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等项改革滞后,福利性消费比重过大,再加上某些政策的引导和国外高消费的示范效应,我国城乡居民在收水平较快增长的条件下,消费支出领域过窄,货币购买力投向过于集中在耐用消费品、紧俏消费品上,极大地拉动了对热点商品的需求,形成“排浪式”消费,使得我国居民在人均国民收入400 美元之时的耐用消费品普及率,超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居民人均1000美元的普及率,对需求的拉动具有明显的超前性。

对需求拉动的超前性伴随而来的是通过同步需求、同步购买、同步消费形成的耐用品消费热,刺激了投资,导致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形成资金、设备等生产要素的极大消费。这种对需求拉动的畸型效应,使居民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在同一水平线上同步达到饱和或基本饱和。由此而来的是现有设备和技术开发能力短期内无法满足对耐用消费品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原有层次的消费品无法替代,新的更高档次的消费品无力涉及,消费断层在所难免,对消费需求拉动的间断性也由此产生。

4、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非均衡性, 对消费需求的拉动具有滞后性。对消费需求拉动的超前性和滞后性是相对的,消费结构的非均衡性,既然拉动了对耐用消费品需求的超前性,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购买力水平提高幅度一定的条件下,按常理就会限制其他相关方面的消费需求,理应突出表现在对城镇居民的住房需求、医疗保健需求和文化、教育、娱乐等劳务需求拉动的滞后性上,可事实上反而却在相当大程度上拉动居民对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非货币的需求欲望,进而加大了住房制度、医疗制度和教育制度等项改革的难度。

5、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非均衡性, 对消费需求的拉动具有低层次性。由于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非均衡性是在较低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基础形成的,因此,尽管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并日趋合理化,但仍然是以小康型为基本特征的,对消费需求基本上是在低层次上拉动,最突出的表现是对需求数量的拉动,对高层次需求的拉动乏力,对带动整个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拉不明显。如我国城乡居民的食品消费比重虽然不断降低,粮食消费减少,副食消费增加,但仍然保持较高的比重。因此,我国城乡居民的食品消费质量特别是食物结构和营养水平还是较低的,我国农村居民的耐用品消费、住房消费虽然比重、数量提高很快,但质量、档次也是较低的。消费结构非均衡性对消费需求拉动的低层次性还表现消费需求的其他诸多方面。

客观地说,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日趋合理化,非均衡性在逐步弱化。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居民收入不断增长的条件下,通过不断推进住房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等项改革,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会更加趋向合理,并符合消费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进而对消费需求的拉动产生更积极的效应,不断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

标签:;  ;  ;  ;  

中国消费结构失衡对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_消费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