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问题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改革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新课程改革中的问题
实践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观念与认识问题”“目标与条件问题”“考试与升学问题”“形式与内容问题”等方面。
(一)观念与认识问题
制约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就遇到了这方面的观念与态度转变过程中的误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将新课程教育教学方式与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对立起来,把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对立起来。
——将评价和应试教育等同起来。将闭卷考试和课改对立起来。把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对立起来。结果把素质教育庸俗化,贴上各种形式主义的标签。
——将高分和低能等同起来。殊不知,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没有好的基础知识哪来的能力。
——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对立起来。认为课改就是教师靠边站,学生唱主角,过分强调学生主体作用,走向对学生放任的另一个极端。
——把因材施教和整体发展对立起来。整体发展是全体学生的发展与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但教育不可能使每一个孩子发展到同样水平,必须承认学生的差异性。课改要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
——搞形式化课改,新瓶装旧酒,把历史继承与理论发展对立起来。
以上认识与观念上的问题导致我们在课改过程中,要么不讲科学、全盘否定过去,要么在课改过程中无所作为,甚至把课改庸俗化,对学生放任自流不负教育责任。
(二)课改的矛盾
最近,笔者在珠海市某中学参加了一次新课程语文教学研讨会,来自一线工作的某位中学教师指出:新课程实施以来珠海市某中学遭遇了以下六大课改矛盾。(1)教学的矛盾。教材的广度、深度与考试不一致,教材浅而广,导致学生不求甚解。(2)新课程的高要求与目前师生状况的矛盾。新课程向教师提出的是大学的要求,中学教师花费大量精力也难以应付。(3)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与宽松灵活的学习活动的矛盾。在大自然中或室外学语文,不切实际。(4)教师工作负荷与新课程要求的矛盾。(5)评价体系操作性的缺失与理想化理念的矛盾。评价体系滞后于课程理念,教学过程的评价存在盲目性。(6)有限的教学资源与无限的教学需求的矛盾。学生在学校看不到报纸,收看不到电视新闻,与社会隔绝,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拓展式学习难以开展。
像珠海市第一中学,作为国家级示范中学,拥有全国一流的教学硬件和师资队伍,在珠海没有哪一所学校能够与其相提并论,可是他们在课改中也遇到了如此大的困难,这还是在受实验条件限制少的文科上遇到的困难。理科课改上所需要的高标准的装备,对市一中来说,都很难达到,可以想象我们广大的农村学校如何满足课改所需要的客观要求,进行正常课改,这是一个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考试与升学问题
课改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目标与当前升学考试和人才选拔制度的局限性之间存在矛盾。现行升学考试和人才选拔制度局限于考学生某一方面,不能很好涵盖三个发展维度,还不能体现对人多方面能力的测试。但是我们可以尽量克服此矛盾,使考试内容贴近新课程。要解决复杂的人与薄弱的评价理论之间的矛盾就要明确两个问题。现阶段,考试仍是选拔人才的较好方法,不能简单地给以否定。我国教育资源严重短缺,要解决教育资源问题,竞争在所难免。竞争要求找到一个全社会都能普遍认同,而且具有可操作性以及客观、公正、公平的刚性判定标准和方式。现阶段,这个标准和方式还只能是现行闭卷考试。因此,我们必须承认一个客观规律,那就是课改也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需要找到它们的结合点,课改不能脱离实际。如果说课改后,学生反而考不上大学,失去深造机会,成为高中毕业的待业青年,广大学生家长不会答应,课改也将推行不下去。
可以预见,课改后的一段时间内,升学考试的形式仍要保留,但要在可能范围内改革内容。考试内容更贴近现实生活,更注重学生全面能力的测试,更注重与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更注重检测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尽可能让学生去思考,使考试内容与新课程理念更加对应。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
(四)课程实施的形式与内容问题
一是课堂上把“启发式教学”庸俗化成问答式教学。经常有把“问答”当做“对话”。“知不知”“对不对”“是不是”“怎么样”“好不好”等这一类老生常谈的问题充斥课堂,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理解成了庸俗化的问答。所问问题学生通常能异口同声地回答。这不能不对我们部分教师的创造性表示怀疑。现在的教育是鼓励鼓励再鼓励,鼓励与夸奖的滥用,结果许多孩子都被鼓励坏了,成不了大器。而我们的一些教师自己却缺乏创意,这些教师是否学会了启发?
二是把自主变成自流,不尽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书本还给学生,把作业还给学生。这一切都还给了学生,那我们教师干什么?难怪部分对新课程改革理解不透、责任心不强的教师私下说:“新课程改革太好了,我们真正解放了。”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和具体要求,看得如何没有检查也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有的教师还提出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如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如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学习伙伴由自己挑,想与谁交流就与谁交流等等。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流式的学习方式,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
三是有活动没体验。课堂上经常有一些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乱哄哄,这种活动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没有体验与反思,应该说是一种无效和无价值的活动。
四是新瓶子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教师仍不能从旧的习惯中解脱出来,被旧的课程体系严格束缚住,教师根据大纲教,学生根据大纲学,考试根据大纲考,教与学被统得很死。在此大纲下,尽管课本难、繁、偏、旧,仍然是教师教课本,学生学课本,考试考课本,考完扔课本。面对新课程教师无所作为。
五是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一些教师片面追求小组合作这一学习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的时间有时也没有保证,有时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师的要求下就结束了。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一个引导者,学生处在一个被动式的讨论中。对学生而言,如果小组合作学习没有组织引导好,往往就会缺乏平等的交流与沟通,结果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与想法,学习差一些的学生就会变成陪衬,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听众,在小组汇报时他们的意见也往往被忽视。
六是探究的泛化。本次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在各科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在实验区的一些课堂上,探究性学习被泛化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学科知识都适用于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那种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靠听讲、阅读、理解等方式就能掌握,无需探究的问题却要去探究,导致了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
七是贴标签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然而一些教师对到底如何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显得有些困惑,不知道该如何有机地体现三者,所以出现了在一些课堂上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实际上,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可以直接或独立教授的,而是只有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
八是课改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教材是死的,用教材是活的。然而,我们少数教师却走向了做课件不读书,教教材不研究的浮躁工作状态。
二、认识与对策
(一)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人们讲不破不立,课改如果走向另一极端,则破了也未必能立。课改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
育的优势应该继承。如果回避考试和定量评价,忽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忽略教学过程中的质量监督与评价,势必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课改真正的目标和任务就得不到很好的完成。
这种结果是可怕的,是我们力图避免的。对孩子,我们永远都不能喊:失败是成功之母。孩子每个阶段的学习只有一次,我们必须对他们每个阶段的教育过程和终身发展负责。我们的每一步都要力图成功。为了更好地开展课程改革工作,端正课改的态度,总结前段工作是很有必要的。通过一个阶段的课改实践,我们初步得出以下认识:在不发达地区进行新课程改革要遵循特殊的规律,要客观地估计新课程改革的复杂性;新课程改革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雄厚的物质基础;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要加强科学研究和监控,发挥专家队伍和各级教研机构的指导作用;新课程改革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要有创造性,要控制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承受的程度;新课程改革要把握好改革出台的时机、政策出台的力度、社会各级教育承受的能力以及政策的连续性和整体性;新课程改革应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学校间的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新课程改革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传统教育理论与引进国外课程理论的关系,正确对待国外课程理论;新课程改革应尊重客观实际,有步骤、有计划地逐步推进,要充分认识到观念和传统的转变是需要过程的,要及时纠正课改工作中的偏差;新课程改革要加强行政领导,各地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科学决策;新课程改革应慎重推进,理论上还没有很好研究的改革不要贸然实施,现实工作准备不充分的不要草率实施,改革局面控制不住的不要盲目实施;新课程改革要加强改革工作的监督和评价反馈;新课程改革要倡导民主管理作风,课改专家要更多地深入教学一线,与一线教育工作者交流互动,对他们提供帮助;新课程改革关键是教师,要大力提高广大教师的业务素质;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应放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整体中去看,进行准确定位。
(二)课程改革的对策
为了防止课改流于形式,教育部门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加强新课程工作的领导,稳步推进新课程实验;(2)认真做好任课教师岗前全员培训;(3)重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式与方法的转变;(4)认真做好教材选用和供应工作;(5)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6)积极建立课改实验工作机制,落实保障措施;(7)重视舆论宣传。具体对策如下。
首先,加强教师培训。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培训分两方面,一方面是通识性理论培训,给教师“充电”,促其转变观念;另一方面是各学科教学方式和方法培训,即学科培训。培训的主要目的在于把新课程、新教法与课改前的教法优势进行整合、互补。
第二,加强课改总体规划,建立有效的课改质量监督体系。同时创新教科研管理机制。课程改革质量监督体系是从以下几方面架构的。一是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上,我们建立了《珠海市教育教学八项管理制度》,以保障课改和教育质量。八项制度分别是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制度,教学信息公告制度,学科竞赛制度,科研管理制度,教学效果监测评价制度,中小学考试命题管理制度,中小学教材选用管理制度以及教学质量奖励制度。同时,建立新课程教学服务体系。二是建立一系列的教研、科研、课改领导机构和具体实施组织机构。三是改革教研、科研、课改管理的运行机制,落实以校为本的教科研和师资培训工作。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推广前景。所谓“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就是专家、理论工作者、教研员等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研究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所实施的培训。这种培训是教师培训的主要方式,不能把眼光总盯在外出学习,应当积极提倡——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挥学校教师集体的智慧,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培训资源共享;要加强教师与教师、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并形成长期有效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具备研究的职能和能力,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的内在机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化组织。
第三,加强新课程改革的教科研指导工作。我们正在加快这方面的探索,力图建立高效的新课程教学服务体系。珠海于2004年9月3日已正式发文,在全市有条件的中学建立“珠海市级学科教科研工作基地”。教研中心业务将落实到各学科教科研基地,从学校选聘学科优秀教师担任基地兼职教研员,指导相关学科教研工作和课程改革的展开。首批一二十个学科教科研工作基地将陆续在珠海建立,这样一来,教育指导专业人员到教学一线靠前指导,及时发现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并解决问题。此外,逐步建立起来的各基地能发挥新课改试点校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落实新课改所要求的“以校为本”的要求。把理想放在心中,脚踏实地面对现实,将各项课改工作落到实处。
第四,课改同时要求教学手段更加信息化和现代化。珠海市将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建立教育资源网,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各校之间教学手段的互相交流和使用加强,这些都为新课改创造了条件。
总之,我们对课改的总体态度是高度重视、积极准备、稳妥推进、加强管理、质量控制和务求成功。高度重视就是要坚持理想,创造条件就是要积极工作;稳妥推进就是要尊重现实,质量监控就是要有措施,务求成功就是要负责任。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课改,不能流于形式,要脚踏实地,要坚持质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