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工业结构的现状及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状及论文,结构论文,工业论文,浦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从1990年的20.1:76.2:3.7演变为1998年的40:59.3:0.7,已经从以形态开发为主转向功能开发为主的新阶段。面对浦东的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有人乐观地认为浦东的制造业已经初步实现了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由服务业为特征的第三产业带动浦东经济增长的结构转型的时机已经到来。因此,有必要对浦东工业结构的现状作深入的分析,准确判断浦东目前工业化所处的阶段,这对于把握工业结构转变方向,明确工业结构优化的升级的重点,加快工业化的进程,形成对第三产业的足够支撑,促进浦东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浦东工业仍处在工业化不同阶段重叠进行时期
判断浦东工业化所处的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按照钱纳里等人的增长模式可将人均收入增长而发生的结构转变过程分为6 个时期、3个阶段。人均收入140—280美元为第一阶段, 是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人均收入280—3360美元为第二阶段,是传统工业化阶段, 这个阶段又分为初期(第2时期人均收入280—560美元)、中期(第3时期人均收入560—1120美元)和成熟期(第4时期人均收入1120—2100和2100—3360美元);在工业化成熟时期(2100—3360美元)这一阶段,制造业占GDP的份额应为36%。人均收入3360—5040美元为第3阶段,是发达经济阶段,工业所占GDP的份额应低于40%。1990 年,浦东人均收入约为1250美元(属于传统工业化的成熟期),工业所占GDP的比重高达71.6 %;1998年,浦东人均收入为4789美元(已属发达经济阶段),工业所占GDP的比重仍占59%,这两个阶段之间,浦东工业所占GDP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但与标准模式相对照,明显偏高。
按照产业经济学的观点,工业化的过程则可归纳为三个阶段。第一,工业先由轻工业发展为中心向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即“重工业化”阶段,发达国家的重工业化率大都在65—70%左右。1990年,浦东重工业所占比重为62.85%,1997年,该比重为55.7%。 浦东新区重工业所占的比重非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第二,在重工业化的过程里,工业结构又表现为以原材料工业为中心向以加工、组装为中心的发展演进,即“高加工度化”,1990年,新区重工业中,加工工业所占的比重为41.7%,以后逐年上升,1997年,该比重为69.2%。第三,在工业结构“高加工度化”的过程里,工业结构将逐步表现出“技术集约化”的趋势,在技术集约化过程里,科学技术将日益成为工业资源中的最重要的部分。工业资源结构的重心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再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就此而言,浦东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上述各组数据,与标准模式和产业发展规律均有矛盾之处。如果从人均收入进行判断,浦东已经完成了传统的工业化; 如果从工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进行判断,浦东还处在传统工业化的阶段;如果从重工业所占工业比重来判断,浦东刚刚从轻工业发展阶段转入重工业化阶段;如果从加工工业在重工业中所占的比重来判断,浦东已经进入重工业化的后期,转入“高加工度化”阶段。
综合考虑浦东开发开放以来的实际和上述各项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浦东的工业化道路具有特殊性。一方面,大量的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的增量资产迅速改变和提升着浦东的工业内部结构向高加工度化发展;另一方面,大量传统工业的存量资产的沉淀,制约着浦东工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和升级。可见,浦东开发开放以来,虽然工业化的进程很快,但仍处于工业化不同阶段重叠进行的时期。
二、浦东工业仍具有外延扩大再生产的特征
由于工业结构的技术集约化进程是一个由需求收入弹性和生产率上升共同拉动的演变过程,所以,工业结构技术集约化的表现之一是制造业中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行业部门的比重上升,而技术密集程度较低的行业部门的比重下降。浦东开发开放以来,浦东工业总产值前十名的行业有了较大的变动,制造业产出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长期占据第一的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已被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所替代;纺织业已降至第10位;服装、纤维制造和食品加工已从以前10位中退出。这说明技术含量较高的机电产品具有较快的增长,呈现工业结构技术含量集约化的发展趋势。
由于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结构是一个与生产技术类型进步相适应并处于不断演进过程中的动态系统,因而根据生产要素密集产业在其结构演进中的变化来看,也具有从低级走向高级的顺序演进规律,即产业的最初形态是劳动密集型;通过资金积累后,进而转向资金密集型;随着技术和集约化形式的革新,社会产业结构就会不断地向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
从浦东新区工业总产值前10名行业排列的情况分类统计,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各自所占的比重分别为30.19%、61.59%和18.52%;1994年,三者比重分别为18.32%、46.62%和35.06%;1997年,三者比重演变为15.44%、43.54%和41.02%。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所占的比重持续下降,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但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占的比重还低于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在生产要素密集产业中还未能占据主导地位。这说明:浦东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结构处于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并存的格局,虽有技术集约化的发展趋势,但尚未形成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主体,仍处于资金密集型为主的阶段。
从科技进步在浦东经济体制增长中的作用,我们还可以看到浦东工业虽然呈现技术集约化的趋势,但国有企业、乡镇工业的增长具有外延扩大再生产的特征。虽然浦东科技进步贡献率在不断上升,但近3 年来的资金贡献率仍超过科技进步贡献率。在不同类型的工业企业中,“三资”工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远高于国有工业和乡镇工业。“三资”企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资金贡献率,国有企业和乡镇工业则相反,资金贡献率高于科技进步贡献率。这说明:(1 )浦东大量投资的产出效应还未能充分释放;(2)浦东工业正依靠科技进步向技术集约化发展; (3)国有工业、 乡镇工业的发展具有典型的外延型扩大再生产的特征。
综上所述,浦东工业结构虽然有了很大的变动,但是,还远未能实现工业结构的高度化与合理化,工业结构调整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三、对浦东工业结构调整的几点看法
浦东工业结构的现状说明浦东在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中,制造业还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应该成为浦东加快工业技术集约化进程和工业高质量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要促进浦东工业的不断优化和升级,必须正视浦东的实际,抓住和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大工业与小工业互补 1997年,浦东有大型企业169个, 占全区企业单位总数8.02%(1990年为29个,占2.28%);小企业数为1742个,占全区企业单位总数的82.72%(1990年为1197个,占94.1%); 年末从业人数大型企业为29.35万人,占全区从业人职工总数的52.83%(1990年为11.16万人,占32.84%);小企业从业人数为18.17万人, 占全区从业职工总数的32.71%(1990年为18.44万人,占54.27%); 工业总产值大型企业为836.48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2.01 %(1990年为81.32亿元,占45.98%);小企业工业总产值为349.83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25.93%(1990年为74.13亿元,占41.92%)。
从上述数据中我们看到浦东开发开放以来,大型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企业个数较之1990增长了4.8倍,职工从业人数、 总产值数及其所占的比重较之1990年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并在全区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占据全区80%以上的小企业虽然工业总产值只占全区的1/4,但从业职工人数要占到全区的近1/3,在当前就业形势极其严峻的情况下,浦东的小企业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浦东的小企业由于其层次低、规模小、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等各种原因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改造和提高,与现代大工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和匹配的矛盾比较突出,在相当程度上阻碍和影响了浦东工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实现现代大工业与小企业互补,是工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需要,更是发展战略的需要。对浦东现有的大小企业进行整合,改变分散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工合作、优势互补显得格外重要。小企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为大中型企业配套,如何发挥小企业配套能力强的长处,以大带小,重组一批是改变小企业现状的重要途径之一。建立以少量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为核心,小企业为基础,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融为一体的产业组织结构,是实现产业组织合理化的基本要求,也是小企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2.以高新技术置换传统产业 浦东目前处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并存的局面,然而,不同类型生产密集产业可以互相结合、相互渗透,这种结合和渗透可以增强劳动手段,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使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生质变,从而改变落后的、初级的产业结构面貌。因此,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技术和工艺,是对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加以置换的关键。也只有实现了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置换,浦东工业结构才会有质的飞跃,基于此,应该认真考虑高新技术产业如何置换传统产业的有关问题,提高认识,明确方向,创造条件,实现目标。(1)要充分认识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置换的必要性。 企业依托劳动数量和资金的扩张,其物化劳动是有限的,技术集约因素是人类对社会的不断认知,其主要集约因素相对是无限的,传统产业目前所处的困镜,正是有限的物化劳动所造成的,要走出这一困境,激发生机和活力,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置换是最有效的方法。(2 )要充分认识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置换的必然性。由于生产力和技术的加速发展,用高新技术替代旧技术已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传统产业日趋困难,步履维艰正是忽视了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武装自己,抓紧时机,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置换是最明智的选择。(3 )要建立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置换的科技创新机制。在世界经济加速一体化的进程中,必须尽快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体系,这就是企业不仅要加大科技投入,而且要成为科技创新的组织者。如何营造一个依造科技进步,加速企业改革和发展,再加大科研投入再加速发展进而良性循环的机制是每一个企业求生存求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创新机制,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置换是关键。(4 )要营造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置换的良好环境。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体系,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单靠企业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它需要政府的推动,科研机构的参与和金融部门的支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加上企业的主观努力,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置换的目标才有可能得以实现。各有关方面对传统产业改造的支持要实实在在地体现在政策上、措施上、管理上、服务上。
3.提高管理水平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柔性工作组织、灵活的工作时间、新计酬制度等问题随之出现,管理方式也要随之相适应。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亏损企业中70%是由于管理不善所造成的。在传统工业部门管理的重要性和科学性被忽视,不少企业还处在“经验管理”、“行为管理”的初级阶段,少部分企业进入“战略管理”阶段,至于“人格化”的“公关管理”、人格化为“文化人”的“建设文化管理”,人格化为“道德人”的强调社会责任的管理等高层次管理境界更是少见。企业先进与落后的差别不仅仅体现在技术上、产品上,更体现在管理水平上。由于知识产生成本高,传播成本低,有很强的外部性,因而管理过程中知识的传播、应用、转化显得十分重要。因此,提高管理水平,树立管理即服务的观念,用适合知识经济发展的管理方式来对企业和各种经济组织进行管理,是实行运用知识经济改造传统工业的必要条件。
4.浦西工业与浦东工业如何分工 浦东开发开放以来,生产功能迅速提升,工业占全市比重达23.9%。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逐步实现浦东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在经济上的一体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各自的既定目标。在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合理的产业布局和产业分工是必须的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明确浦西工业结构和浦东工业各自发展的重点,避免重复建设和产业结构的雷同。近年来,浦东与同属浦东的临县,与浦西的工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重复建设和分散化的倾向,市政府确定的六大支柱产业和浦东确定的六大支柱产业也存在着重叠和交叉,各自为政,已经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给经济协调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在外商直接投资浦东对浦东经济功能开发推动作用减弱的情况下,如何改变现有的分散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工合作,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浦东改革开放的示范效应和幅射效应,对浦东工业进行战略划分,突出重点,显示特色,全面提高浦东开发开放的集约能力,以更好吸引外资显得十分重要。
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浦东应根据浦东产业的特点重新审视和确定新一轮主导产业。在汽车、微电子、通信、生物医药和其它以知识为主要特征的产业方面形成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产业群;要对先导产业的研究和开发、对相关项目(不论大小)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撑。要依托现有基础,在张江高科技工业园区尽快建成类似美国硅谷、日本筑波省及我国台湾新竹那样的高层次的科学园区,在其周边培育和引导集聚一大批高科技民营企业,形成对先导产业的技术支撑。浦东开发开放以来,跨国公司云集,缩短了国际技术转移的过程。为使浦东的生产功能尽快凸现,必须充分发挥浦东开放的优势,继续扩大高新技术的集聚效应,与浦东新一轮支柱产业相关的项目尽可能使其落户浦东,浦东在其它方面相应退出。这些需要市政府权威的协调,防止浦东、浦西之间的过度竞争,有利于浦东、浦西经济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