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东昌
(广西宾阳县人民医院急诊科 广西宾阳 530405)
【摘要】目的:观察并探讨影响院前及急诊抢救室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因素。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急诊科接诊的89例心搏呼吸骤停病例纳入本次研究,均接受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救治,分别观察和统计入组病例不同心肺复苏时段下的复苏成功率、有无电除颤的复苏成功率、插管以及有无目击者参与救治对复苏成功率的影响。结果:入组89例心肺复苏病例中,16例心肺复苏成功,占18.0%,其中窦性心律恢复用时最短为3min,最长为30min;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最短为30min,最长为36h。开始心肺复苏时间越早,复苏成功率越高,二者呈正相关(P<0.05);有电除颤组以及有目击者参与救治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无电除颤组和无目击者参与的患者(P<0.05);插管耗时越短,复苏成功率越高(P<0.05)。结论:开始心肺复苏救治的时间、有无应用电除颤救治、气管插管用时、有无目击者参与救治均是影响心搏呼吸骤停院前急诊抢救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建议急诊救护人员合理应用电除颤手段,早期实施气管插管,及时改善患者脑部供氧状态;同时还应开展心肺复苏知识的宣教活动,普及急救常识和心肺复苏技术,以提高急诊科院前急救工作水平,降低患者死亡率。
【关键词】心搏呼吸骤停;心肺复苏;院前急救;急诊抢救成功率;影响因素
心搏呼吸骤停是常见的一种急危重症,其中70%的患者属于院外发病,救治不及时则有可能导致患者死亡[1]。心搏呼吸骤停后能否及时采取有效合理的心肺复苏救治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环节,但心肺复苏救治容易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2],因此探讨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因素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本文结合院前与急诊抢救工作实践,分析了院前和急诊抢救过程中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因素,希望为临床救治工作提供一定参考。现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急诊科接诊的89例心搏呼吸骤停病例纳入本次研究,其中男47例,女42例;年龄27~65岁,平均年龄(41.5±13.7)岁;心搏呼吸骤停时间最短为3min,最长为30min,骤停平均时间为(9.4±1.2)min;骤停原因如下:27例为心源性猝死,12例为急性中毒,8例为消化道出血,12例为溺水,10例触电,13例急性呼吸衰竭,7例为呼吸道窒息或药物过敏性休克。诊断标准[3~4]:入组患者表现为意识丧失,呼吸停止,瞳孔固定或散大;心电图结果示心室停搏、室颤或电-机械分离;大动脉搏动消失。
1.2 方法
按照《美国心肺复苏指南2005》[5]相关操作流程开始急救操作,抢救过程中首先应给予胸外按摩心脏、电除颤(单向波、双向波分别为360J、200J)、口咽管吸氧、呼吸道管理以及气囊面罩呼吸等等,抢救用药包括阿托品、肾上腺激素、洛贝林、尼可刹米、利多卡因、多巴胺以及胺碘酮等,经静脉注射,亦可同时行气管内给药;持续监测患者患者血压、心电图以及血氧饱和度,并采取冰帽或冰袋敷贴的方法保护脑组织。
1.3 心肺复苏成功的判定标准[6~7]
(1)自主循环恢复的判定标准:①患者经院前急救与急诊抢救后自主心率复常,心电图示窦性、交界性、房性、加速室性逸搏心律等规律性自主心率;②患者可规则或不规则地自主呼吸,心搏恢复,血氧饱和度大于95%,血压不低于12/8Kpa;③患者瞳孔由大变小,可见眼球活动以及对光反射。(2)存活标准:患者意识状态、自主心率以及自主呼吸基本复常,与心跳骤停前相比无明显差异。(3)终止复苏的判定标准:急救人员采取各种措施、抢救时间超过30min依然未出现自主循环者,则终止复苏。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应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入组病例开始心肺复苏时间救治时间与救治成功率的对比见表1。
开始复苏救治时间早于6min的患者复苏成功率更高,与开始复苏救治时间>6min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入组病例开始心肺复苏时间救治时间与救治成功率的对比(n,%)
3 讨论
心搏呼吸骤停是一种急危重症,其具有较强的突发性,且急诊救治成功率极低,给患者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据统计数字显示,心搏呼吸骤停复苏抢救成功率仅在1%~19%[8],本次心肺复苏成功率为18.0%(16/89),与既往文献报道相符。如何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抢救心搏呼吸骤停病例,提高抢救成功率成为现阶段急救医学关注的一个重点。就某种程度而言,心肺复苏成功率可作为一项重要评价指标对医院院前急救以及急诊抢救工作做出综合性的评定,而国内现阶段心肺复苏成功率相对较低,研究并分析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因素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开始心肺复苏救治的时间直接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即开始复苏救治时间早于6min的患者复苏成功率更高,与开始复苏救治时间>6min者相比差异显著。本次研究中45例患者开始心肺复苏救治的时间控制在6min以内,复苏成功率为26.7%,远高于复苏救治时间>6min者(P<0.05)。一般来说,心脏骤停10s~20s时患者会伴有不同程度的惊厥、抽搐表现;骤停时间超过30s即可出现瞳孔散大;超过4min则可导致脑细胞不可逆性凋亡[9]。所以越早开始心肺复苏救治,抢救成功率越高,在心跳骤停6min内开始心肺复苏抢救也是患者生命安全保障最大化的关键。
心跳骤停患者心电图早期表现为室颤,倘若抢救过程中急救人员无法及时有效的解决室颤问题,则可导致在短时间内进展至心室停搏,而电除颤是改善室颤的重要手段。临床研究表明,每延迟电除颤时间1s,对应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则降低6%~10%[10];对于无心跳状况的患者应给予胸外心脏按摩,以维持或者改善各器官血液供应状态。本次研究中接受电除颤的50例患者中13例心脑肺复苏成功,成功率为26.0%;无电除颤的39例患者中仅有3例心脑肺复苏成功,占7.7%,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于无法自主呼吸的患者,急救人员应早期实施气管插管操作来改善机体供氧状态,这对于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也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研究数据表明,气管插管耗时低于1min者,心肺复苏成功率约为40%;气管插管耗时超过3min时,急救医师应考虑先行给予面罩给氧、气管切开手术或环甲膜穿刺处理,以节约抢救时间。除此之外,现场目击者倘若能够在患者发病后第一时间开展合理的抢救处理,可有效延长急诊抢救时间,为患者赢得足够的时间等待救治。因此普及心肺复苏相关知识、指导社会大众掌握心肺复苏抢救要点也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开始心肺复苏救治的时间、有无应用电除颤救治、气管插管用时、有无目击者参与救治均是影响心搏呼吸骤停院前急诊抢救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建议急诊救护人员合理应用电除颤手段,早期实施气管插管,及时改善患者脑部供氧状态;同时还应开展心肺复苏知识的宣教活动,普及急救常识和心肺复苏技术,以提高急诊科院前急救工作水平,降低患者死亡率。
参考文献:
[1]林峰,邹嵩,田云飞等.安装起搏器患者全麻下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中心脏骤停抢救成功1例[J].中国急救医学,2015,21(z1):134-135.
[2]李伟(综述),于学忠(审校).高渗盐干预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的研究进展及前景[J].中国急救医学,2015,35(7):664-666.
[3]龚平,刘莎莎,沈景桂等.心源性心搏骤停患者复苏后早期氧摄取率监测的意义[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5,24(8):857-861.
[4]黄慧敏,唐雯,梁玉坚等.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心搏骤停心肺复苏短期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5,07(12):1382-1386.
[5]谢海庭,李忠丽,吴多斌等.重症心肺复苏患者早期预后的预测指标[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5,24(6):643-647.
[6]唐从耀,黄欣,张晓瑜等.心肺复苏方式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2):2000-2001.
[7]于海侠,曹志民,檀立端等.CPR 后早期血清 B 型钠尿肽水平及不同升高时间与预后的关系[J].中国急救医学,2015,10(7):608-611.
[8]陈锋,宋海洋,林庆明等.心肺复苏患者缺血修饰白蛋白的变化及意义[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5,24(2):183-187.
[9]黄海燕.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对心源性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5,34(4):647-650.
[10]刘宏利,牛建荣.萨博心肺复苏与徒手心肺复苏临床效果的对比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5,41(14):1187-1189
论文作者:何东昌
论文发表刊物:《名医》(学术版)2016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3
标签:心肺论文; 成功率论文; 患者论文; 急诊论文; 时间论文; 呼吸论文; 气管论文; 《名医》(学术版)2016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