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观论要论文

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观论要论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观论要

曹以达,李银兵

(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技创新观、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科技创新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技创新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国内科技发展现状和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围绕科技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形成了极具现实指导意义的新时代科技创新观。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观内涵丰富,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国际、安全、制度、价值、道路、战略、主体八个层面。通过这八个层面,习近平深刻阐述了科技创新对于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为新时代科技创新指明了实践方向。

关键词: 习近平;科技创新;理论基础;核心内容;现实意义

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创新在所有创新领域居于首要地位,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都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在国内、国际环境不断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发展我国科技事业,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续力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作为中国共产党新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对科技创新进行了全面探索和思考,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观应运而生。习近平科技创新观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新一代领导集体对我国科技发展的全新认识,是新时代我国科技发展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观,对于进一步发展我国科技事业、实现科技强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观的理论基础

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观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技创新观、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科技创新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技创新思想是其深厚的理论根基。

在实际的系统操作中,操作员可以防止每个系统支路的过载。由于线流Fk(x)的CDF可以使用Gram-Charlier级数展开式从所提出的PPF算法来近似得到,所以线路流量k的过载概率(OLP)为:

(一)理论遵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技创新观

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始终关注科技发展,虽然他们没有有关科技的专门著作,但在他们其他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关于科技的观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1]664马克思在此认为“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对提高社会生产力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马克思在《工资、价格和利润》中进一步指出:“科学就是靠这些发明来驱使自然力为劳动服务,并且劳动的社会性质或协作性质也是由于这些发明而得以发展起来。”[2]140恩格斯也论述了马克思关于科技的看法,他认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3]575。恩格斯还认为科技发明和应用是改变旧世界的巨大力量。他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写道:“分工,水力、特别是蒸汽力的利用,机器的应用,这就是从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的杠杆。”[4]300列宁认为科学技术关乎着共产主义的建设和发展,他提出要大力推广科学技术,推动科学技术的大众化,让科技为实现共产主义服务。他指出:“要建设共产主义,就必须掌握技术,掌握科学,并为更广大的群众运用它们,……。”[5]419斯大林肯定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强调科技要不断更新换代,科技是农业发展进步的保障。他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写道:“不仅仅在于技术,而是在于技术不能停止不前,它必须继续日新月异地改进,旧的技术必须作废,代之以新技术,新技术再代之以最新的。不这样做,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的不断进步就是不可思议的,……。”[6]73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观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技创新观,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技创新观的当代拓新。

(二)理论源泉: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科技创新观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再到江泽民和胡锦涛,我国历代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问题。毛泽东认为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依靠科技。他在《做革命的促进派》中写道:“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庞大的技术队伍和理论队伍,社会主义是不能建成的。”[7]472毛泽东还认为发展科技要向先进国家学习。他在《论十大关系》中写道:“自然科学方面,我们比较落后,特别要努力向外国学习。”[7]286-287除此之外,毛泽东针对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提出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双百方针。邓小平基于毛泽东的科技创新观,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深刻阐明了科学技术的地位和对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江泽民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8]432胡锦涛基于历史发展潮流和世界科技革命的趋势,指出了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以及增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他指出:“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9]404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科技创新观是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生成的理论源泉,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观继承并升华了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科技创新观。

(三)理论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科技创新思想

1.制度层面:加快科技体制改革

二、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的核心内容

其一,科技创新能够防范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世界经济坠入低谷,各国经济一蹶不振。唯独中国在这场全球动荡中稳住了阵脚,经济依然保持了既有增速,同时中国把自身的经济活力带给了全世界,携手与世界各国共同渡过了难关。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次原因之一就是世界遭遇科技创新间歇期,科技创新停滞不前,导致产业变革缓慢,经济发展得不到科技的有效支撑。迄今为止,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发生过金融危机的国家。我国之所以能够在历次危机中成功脱身而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始终重视和推动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为我国防范世界危机提供了有力手段。其二,科技创新能够阻止全球生态危机的蔓延。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明显,环境污染愈发严重,生存环境日益恶化,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生态难题,威胁着人类的未来。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同样不容乐观,存在着诸多的环境问题。习近平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为了中国人民的世代幸福,必须把改善生态环境放在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通过科技创新,我国治理生态环境的效率将得到大幅度提高,不仅能够为保护世界环境作出重要贡献,也能够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世界科技革命兴起,亚洲很多国家借此机会获得了飞速发展,而当时中国发生了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又一次错失了发展良机。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16]科技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每时每刻都有新事物、新成果的诞生,对于世界科技发生的重大变化要高度敏感,认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大方向。有句俗语这样说,方向比努力更为重要,方向如果不对,再多的努力有可能都是白费功劳。目前,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改变,科技创新推动了产业的变革。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高端芯片、云计算等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将带动众多产业的变革,面对科技发展新形势,各国纷纷推动技术与产业的紧密结合,通过科技创新焕发产业的二次活力,以实现本国的飞跃发展。习近平指出:“当前,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17]当今世界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兴起,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要把握好难得的历史机遇。鉴于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依然存在较大差距,我们必须风雨兼程、奋力赶超。我们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产业变革的趋势,重视产业变革的重大作用,通过技术创新带动我国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符合本国需要和世界潮流的新能源、量子通信、智能机器人、航空航天和深海探测等重要科技领域。

(一)为何创新: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1.经济层面: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首要驱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科技发展迈向新高度。从整体上看,我国虽然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赶超美国也近在咫尺。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在速度、结构和动力三个层面均与往日大不相同,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新问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更加凸显出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科技创新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首要动力。习近平指出:“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性战略调整,把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12]在世界经济普遍低迷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科技力量的推动,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优化产业结构,改善企业经营方式,提高国民经济科技含量的关键。

生态长袋植生工序:坡面初步改良——土体和改良材料装入生态袋——生态袋安装——铺草皮——挖穴种植营养袋植物——再覆盖土壤种子库——撒播草种——覆盖遮荫等。

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势不可挡,如何进一步提高综合国力成为各国研究的重要问题。综合国力包括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实力。在综合国力的构成因素中,科技占据着很大的比重,科技实力对于综合国力的提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世界格局多变的今天,国际竞争本质上就是以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哪一个国家拥有一流的科学技术,就能够在国际社会占据主导地位,国家也能够拥有更多的国际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13]3回望我国历史,没有科技的繁荣,就没有今天社会主义的大好局面。“落后就要挨打”是历史给予我们的深刻教训,我们决不能重蹈覆辙,让历史于今日重演。从“两弹一星”到“神州号”太空飞船,从“蛟龙号”深海探测器到“天眼”太空望远镜,从“复兴号”高速列车到“辽宁号”国产航母,这一系列的科技创新不断刷新着我国科技领域的记录,每一项成果都让全球为之惊叹震撼,都让世界各国感受到中国创新力量带给他们的巨大压力。正是由于我国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才持续增大,国际交往得以更加顺畅,国家安全得到了坚固保障。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全体中国人民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技创新,为国家富强、民族繁荣、人民幸福提供更加强大的力量保障。

个人作品展览有1999年刘曼文“平淡人生系列”作品展、2011年秋水伊人——刘曼文作品展、2015年时间的记忆——刘曼文作品、2016年情感时空的图像——刘曼文作品、2017年关于上海——刘曼文作品。

2.国际层面:科技创新是我国在国际舞台站稳脚跟的必然选择

3.安全层面:科技创新是我国抵御国际危机的强力手段

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观的核心内容主要包含“为何创新”和“如何创新”两大方面。一方面,习近平基于国内现状和国际形势,通过经济、国际、安全三个层面阐述了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和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习近平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放眼未来科技发展之路,通过制度、价值、道路、战略、主体五个层面指明了我国科技创新应该遵循的方法原则。

(二)如何创新:科技创新的方法原则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大量震古烁今的优秀思想精华,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依赖的精神家园,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参考。科技创新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经典著作中都论述了对科技的看法。《周易》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被推为“六经”之首,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周易》认为“远古圣人效仿卦象发明各种技术、制作各种器物,推动了人类的物质文明进步。”[10]25通过其中对技术的有关论述可以看出,《周易》非常强调技术发明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意义。《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它虽然不是一部科技著作,但其中有不少诗篇都包含了当时的科技知识。例如:“八月剥枣”,“八月断壶”,“九月授衣”,“十月获稻”等记载。[10]30这是当时科学技术指导下的人民的生产及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了科学技术推动下人民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战国时期发明的指南针,西汉时期发明的造纸术,东晋时期发明的火药,唐朝时期发明的印刷术,每一项发明都是科技创新思想推动下的杰出成果,是我国古代科技创新思想的生动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大论断。习近平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11]99-100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观充分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科技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4.战略层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2.价值层面:科技创新要造福人民

一方面,是智慧养老服务替代品的出现。智慧养老服务替代品的出现存在积极的方面,同时也是对智慧养老服务模式提出的挑战。随着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养老服务产品的不断迭代更新,使得智慧养老的服务产品功能被替代,这有可能使花费众多时间和精力建设而成的智慧养老服务模式将面临被淘汰的尴尬境地,以至于其无法再投入养老服务生态链中,造成建设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是养老服务数据安全性存在潜在风险。智慧养老服务模式虽然是以区块链等技术为支撑,其信息安全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但仍然无法绝对保证数据安全。所以,在智慧养老服务模式运行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养老服务数据泄露造成恶劣影响出现的可能性。

习近平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4]70科技创新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人民创新,同时由人民推动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成果最终要服务人民。科技创新要立足于国家需要,回应人民的要求,适应社会的发展。科技创新不是单纯在实验里研究,创新成果要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科技创新如何更好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困扰我国多年的问题。通过建立产学研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市场化,使科技创新成果顺畅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于国家、社会和人民的需要。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发展的重要命脉,关系着人民的健康生存,要使科技创新服务于农业发展,广泛开展针对农业发展的科学研究,科技人才要深入到农业领域,通过自身技术为农业发展做贡献。“精准扶贫”是惠及我国全部贫困人口伟大战略,关系着我国人民的幸福,通过利用科技创新成果,让我国的脱贫攻坚工程更加精准有效,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助力。环境治理与保护是我国一项重大民生工程,随着工业的发展,雾霾越来越严重,空气质量越来越低,水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通过科技对环境的检测,准确有效地为环境保护提供正确方向和有利对策,不断创新保护环境的科技工具,为我们的生存环境提供坚实的护盾。

3.道路层面: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创新之路

2.积极开展活动,增强职工的法制观念。在抓好油区群众宣传教育的现时,还要结合油田当前的改革形势,做好内部广大职工群众的思想教育。一是利用职工学习日、黑板报、宣传栏、讨论会等多种形式,对职工进行形势任务教育。二是通过专题教育活动,在职工中广泛开展普法学习。一方面给职工讲解有关的法律、法规条文,另一方面结合一些典型案例,以案释法,使职工们对法律条文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

其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传承至今并不断发扬的优秀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鲜活的自力更生的奋斗史,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实保障。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再到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自力更生贯穿于每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全体中国人通过自力更生使国家面貌焕然一新,创造了众多的发展奇迹。毛泽东时期就已意识到了自力更生对于国家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国家发展根本上还是要依赖自己的力量,外人始终是靠不住的,只有靠自己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在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增强、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卖技术给其他国家,没有一个国家希望看到其他国家越来越强大。历史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国家要想真正强大,唯有依靠自主创新。习近平指出:“如果只是跟在别人后面追赶,不能搞出别人没有的一招鲜,最终还是要受制于人。”[14]其二,增强创新自信。新中国成立之来,我国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习近平提出要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创新自信是“四个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创新必须坚持的理论原则,是推动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新贡献的强大精神支撑。习近平指出:“要有强烈的创新自信。”[15]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国在很多领域都已接近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科技发展硕果累累。在新的形势下,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继续前进,力求在之前的发展基础上实现更大的跨越。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要认清当前我国科技发展现状,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解放思想,敢于质疑现有理论,保持虚心学习的态度,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信心,高度肯定创新出来的科技成果,要树立追求卓越的科技意识,不断攻克科技难题、开拓科技新领域,努力攻占世界科技创新制高点。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科技体制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传统体制中的一些内容早已不适应当今时代,成为制约科技进步的阻碍。习近平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决扫除阻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体制障碍”。[14]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不完善,导致科技创新缺乏公平竞争、讲究诚信的市场环境,科技体制与市场体制不能有效衔接,科技管理部门过于分散,权利和资源不集中,协调配合难度大,现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也不完善,创新激励方式和制度有待改进,科技人才缺乏足够的动力,整个社会没有形成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与此同时,政府未履行好自身职责,未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政策宣传不深入、政策落实不到位,没有把科技创新放在社会发展的核心位置,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不够,对科技产业和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不足。审视科技体制要坚持问题意识,要搞清楚科技体制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深刻分析存在的问题,开出保证药到病除的药方。通过改革和优化体制,为科技创新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科技创新更好为社会发展服务。

“他是二世纪古罗马的叙里亚人而用希腊文写作者,用了学习得来的外国语,写出喜剧似的对话,而其精神则是‘疾虚妄’,正与他同时代的王仲任一东一西遥遥相对。”〔5〕

5.主体层面: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

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的发展依靠人才,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储备决定着国家的发展潜力,决定着“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科技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根本力量。习近平高度重视人才,深刻阐释了人才对于科技创新的作用。他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17]对于人才,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策略。人才引进要放眼全球,在世界范围内广寻有志向为我国科技创新服务的人才,尤其是广大留学生群体,理应回到祖国怀抱报效祖国。政府要“不拘一格降人才”,为他们提供实现人生价值更为广阔的平台。同时要加大对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的支持力度,为科技研究创造丰厚的条件和优良的环境,为科技工作人员开展科学研究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科技创新仅仅引进人才是不够的,还要博采世界科技之长。通过选派优秀科技工作人员走出国门,到发达国家学习他们科技创新的先进经验和模式,多方面弥补我国科技创新存在的不足。

三、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的现实意义

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又指导着实践。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观是新时代我国科技发展的行动指南,丰富了人类灿若星辰的文明宝库,为中国梦的实现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

(一)为新时代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伟大时代催生伟大思想,伟大思想指引伟大实践。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观正是形成于我们伟大的新时代,也将指引新时代的发展。新时代如何在全面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发展我国科技是我们面临的时代课题,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观为我们提供了科技发展的新思路,是新时代我国科技发展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也是科技工业、科技企业和科技工作人员开展科技工作的首要理论遵循。习近平针对我国当前科技现状和科技发展需要,为我们深刻地阐明了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科技创新的必要性,他指出科技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全球影响力的必要途径。关于下一步如何进行科技创新,习近平详细论述了科技创新必须遵循的方法原则,他指出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要跟上世界科技发展潮流,汇聚庞大的科技人才队伍。在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观的指导下,我国科技创新必将取得丰硕成果,我国科技事业必将迎来新的发展巅峰。

从中或可窥知,虽然由于每支“昆唱”的长度均受板则之制约,昆曲多节型过腔的节数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但过腔的这种结构,却足以表明昆曲基因性构架之宏大。事实上,昆曲对于这一基因性构架功能的利用率,恐怕百分之一都不到,应该说,其间还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这是一块既完全可以丝毫无损昆曲固有传统的一切品性,又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的,亟待探索、开发和利用的新大陆。

(二)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

纵观中国历史,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四大发明”推动了世界科技的发展,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世界。“丝绸之路”为世界各国架起了沟通和交流的桥梁,极大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新时代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也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我国发展科技、不断推动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只有两点:一是出于自身考虑,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二是出于世界考虑,为了维护世界的长期和平稳定,为了推动人类文明的持续进步。无论科技发展到什么水平,我国都不会破坏世界和平,我国历代领导人都向世界宣告过中国永远都不会称霸的庄严承诺。习近平强调:“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18]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观为世界科技发展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智慧,为世界各国尤其是较为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科技提供了有益借鉴,将对世界各国的和平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19]13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科技的助力,科技创新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梦想的重要力量支撑。习近平心系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首要位置,其科技创新观里处处彰显着人民性。从科技创新的出发点来看,科技创新立足于人民,满足人民的需要;从科技创新的力量支撑来看,科技创新需要依赖人民,人民是科技创新的力量保障;从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来看,科技创新要造福于人民,科技创新成果要由人民共享。由此可见,为人民谋幸福是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观的终极价值旨归。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基于人民,这必将凝聚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激发广大人才投身于新时代我国科技事业,引领广大科技工作人员不忘初心、脚踏实地,在挥洒青春中实现人生价值,在埋头苦干中推动社会进步,在不断奉献中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有了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观的指导,中华民族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的步伐将更加坚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也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5]列宁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6]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

[7]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8]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0]乐爱国.中国传统文化与科技[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12]习近平.在贵州调研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6-19(1).

[13]习近平.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4]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7-18(1).

[15]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6]习近平.深入贯彻落实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 加快建设具有我军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N].人民日报,2013-11-07(1).

[17]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02(1).

[18]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3).

[1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Analysis On Xi Jinping 's View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the New Era

CAO Yi-da, LI Yin-bing

(School of Marism,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01,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Xi Jinping has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new thinking, new assertion, new requirements arou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ased on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view of Marxist classical writers,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view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leading collective, and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ought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ombined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science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ve formed a concep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new era, which is of great practical guiding significance. Xi Jinping's view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new era is rich in content, and its core content mainly includes eight layers, namely, econom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ystem, value, road, strategy and subject. Through these eight layers, Xi Jinping elaborated on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or the country's development and pointed out the practical direction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Xi Jinp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oretical basis; core content; realistic meaning

中图分类号: F124.3;F0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638(2019)06-0001-05

收稿日期: 2019-03-27

作者简介: 曹以达(1996-),男,在读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李银兵(1976—),男,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学研究。

(责任编辑 马 蓉)

标签:;  ;  ;  ;  ;  ;  

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观论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