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和发展中开创教育新局面——仪陇县农村基础教育改革调查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仪陇县论文,教育改革论文,调查报告论文,新局面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4年12月11日至18日,我们到仪陇县,实地考察了仪陇县农村基础教育改革情况。考察时间虽短,但对该县努力发展基础教育的工作精神和取得的巨大成绩印象很深。
一
仪陇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幅员面积为1691.4平方公里,人口95.1万。现辖33个乡镇,854个村,5841个社。该县是川陕革命根据地之一,自1985年以来,被国务院、省政府定为“对中国革命作出特殊贡献贫困县”和“贫困山区县”,得到国家经贸部、四川大学、成都市、省工商局等的定点和对口扶持。进入80年代以来,在中央、省地(市)的领导下,在全县人民的努力下,仪陇的经济、文化建设有了蓬勃的发展。
据1993年统计,仪陇县有各级各类学校932所,其中小学校899所,初级中学17所,高完中4所,附设初中60所,职业中学4所(其中社会力量办学1所),幼儿园4所,师范学校、进修学校各1所,农民文化技术学校6所,职工业余、专业培训学校7所。仪陇现有普高班66个,学生3472人;职高班18个,学生680人;初中班559个,学生24867人;小学班2884个,学生85661人;幼儿班761个,25680人,总计学生140370人。全县有公办教职工4671人,离退休教职工678人,民办教师1269人,总计教职工为6618人。专任教师中,小学3051人,初中1498人,高中236人,职高77人,总计6117人。调查表明,1992年仪陇县教职工数比1989年增加489人,增长9.7%;幼儿园入园率由1989年的24.3%上升到1992年的31.4%,小学入学率由96%上升到97.2%,小学升学率由63.4%上升到75.1%,初中升学率由19.2%上升到23.3%;1990年至1992年考入大中专学生总数1647人;现有教师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87%,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32.3%,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44.9%,幼儿教师学历达标率34.9%,分别比1989年提高了21.5%、8%、7.4%、17.3%。这些数字说明,在改革和发展中,仪陇县立足当地“人口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实际发展教育,成绩是显著的。
二
通过调查,我们感到仪陇县在发展基础教育的工作中,有很多值得总结提倡的经验。限于篇幅,我们列举以下几点。
(一)加强地方法规建设,强化政府行为。仪陇县各级党委、政府坚持“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思想,将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并坚持每年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教育工作。县委、县政府先后以仪委发(1993)第50号文件,作出了《关于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决定》,发布了《仪陇县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责任》政府第1号令,县教委以仪教改(1994)37号文件,规定了《关于贯彻〈教师法〉,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的试行意见》,并代县府起草了《督导评估乡、镇政府“普九”工作量标》,将乡镇的教育行为列为县府考核的重要内容。为不断深化对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增强落实好教育战略地位的紧迫感,形成“科技兴县”、“科教兴镇”、“科教兴乡”的共识,仪陇县教委铅印了“普九”学习资料和《教师法》8000份,下发给全县教职工,乡、镇、村、社干部人手一册,培训了分管教育的乡、镇长,组织他们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先后举办了“新时期教育的地位与任务”、“乡镇教育工作的职责”、“‘普九’的标准与要求”、“教育经费的筹措、使用与管理”等专题讲座,使乡、镇长提高了认识,明确了职责。文星乡肖乡长告诉我们,对于教师,党和政府是重视的,每逢教师节,党和政府亲自召开表彰大会,鼓励教师教书盲人,搞好教育工作,同时号召各村、社干部为村上教师解决自留地,教师病痛,前往看望。他说,只要学校教育办得好,我们给钱也就有想头,办教育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复兴镇教办徐主任介绍,复兴镇把提高各级党政的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认识,作为政府抓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明确提出强化各级领导的四个意识。强化提高人口素质,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意识;强化基础教育分级办学、分工管理、部门配合的责任意识;强化人民教育人民办,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的办学意识;强化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育人的意识。通过走访、考察,我们的感觉是,教育战略首位的意识已在仪陇县各级党政中开始树立起来了。
(二)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增强办学活力。仪陇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县,弱小工业县,贫困财政县,县级财政收不抵支,每年仅教育经费支出就占地方财政收入的70%以上,到1992年底县级财政累计赤字达2080万元。尽管如此,仪陇县财政近三年对教育就投入了3277.12万元,加上农村教育费附加等共计4621.5万元,使在校学生人均教育费从1990年的88.87元,上升为1991年的94.59元,1992年的98.82元。税务、国土、计划、建委、农委、物价等有关部门对教育经费的筹措在政策范围内给予了优惠和方便。与此同时,社会捐赠,集资办学为改善仪陇教育办学条件,注入了活力。据县教委李成学主任介绍,近年来,仅育才职中就得到香港“扶轮社”云大棉先生50万元的捐助,永乐中学得到香港易吉轩先生50万元的捐赠,泰国华侨陈思贤等先生向仪陇县捐赠50万办教育。该县不少地方出现了集资建校的好局面。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复兴镇,从镇情出发,用好中央和各级政府已出台的政策,坚持“有政策抢着上,没有政策争取政策上”,在广开投资渠道,扩展经费来源上下功夫,走出了以“保、挤、征、捐、借、贷”为主,辅以勤工俭学的教育投入新路子。他们的作法是:一是保证镇财政对教育投入定额到位;二是财政节流,千方百计挤钱办教育;三是征足管好教育费附加,镇主要领导亲自负责,脱产干部分村包干,计征比例按1%、1.5%与夏粮收购和农业税征收一次进行,同时每年安排两个义务工用于办教育;四是发动群众捐资助学、集资办学,坚持“资金统一管理,规划统一设计,质量统一监督,决算集体参与”;五是从小镇建设资金中按比例足额安排教育资金;六是抓勤工俭学,增强学校自身造血功能。此外,还采取了贷款融资,提前使用教育费附加的办法来解决建校经费之急需。他们的先进经验,在我们前往考察之前刚刚结束的南充市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了交流,受到了表彰。通过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办学条件得到相应改善。全县基本上消除了中小学劣房。1990年全县在案劣房共计52248m[2,],现已改造22158m[2,],占42.1%,目前,有劣房30466m[2,],仅占校舍总面积的6.8%。中小学分设步伐加快,目前,仪陇县有24所单设初中,占原建制70乡镇的34.2%,分设初中生平占地13.6m[2,],生平拥有校舍面积4.39m[2,]。同时,有计划、有重点地充实了学校设备。近三年,全县配备了电教、仪器设备共50755件,添制实验桌柜865件,共投资31.91万元。校园“三化”建设,目前已在金城小学、复兴镇小学等5所学校实现。
(三)以育人为根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了严格加强和规范教师队伍的管理,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业务过硬、相对稳定的合格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仪陇县教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继续稳定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通知》等文件的规定,制定了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的试行意见。县教委主任李成学同志告诉我们,在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上,县教委抓了以下工作:其一,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增强班子的战斗力。在全县教育行政会议上,进一步明确中小学正、副校长的职责与义务,要求班子成员精诚团结,求真务实,公道正派,以身作则,做好工作,强调各校一如既往在领导班子中开展“四好”活动,并对“三类”班子(即长期搞窝里斗、内耗严重的班子;软、懒、散的班子;工作长期无起色的班子)进行解剖和整顿。以增强领导班子的战斗力。其二,加强教师队伍思想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对中央各有关方针、政策,党的基本路线及《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考试;同时,注重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责任、纪律、技能的“四职教育”。教委对教师修养提出了“高境界”、“高自律”的“双高”要求,在教师中提倡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为核心的正确价值观念,反对拜金主义,提倡奉献精神。我们调查组在几天的调查中,对仪陇教师的奉献精神感受很深,可以说到处都体现了这种精神。如文星中学的教师不搞攀比,不比工资,不比地位,“讲良心”,安心从教,不向党和人民讨价还价,思想境界高。全校教职工35人,至今没有改行跳槽的。欧政老师是已连任四届的县人大代表。他1962年分配到文星中学教书,一扎根就是30多年。宋洪超老师1971年高中毕业后到文星中学教书,至今24个年头,连续6年作班主任,教外语课,爱人多病,但本人很少耽误工作,周末晚上仍坚持在校辅导学生,被广大师生称之为“老黄牛”。其三,加强对教师队伍的规范化管理,提高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制订了《关于贯彻〈教师法〉,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的意见》,明确教师的责任、义务和道德要求以及管理原则、措施。要求教师做到“八不准”和上课做到不迟到早退、不中途退堂和拖堂等“六不”。其四,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仪陇县的初中教师在刚参加工作时多不具备大专学历,为了解决学历达标问题,县教委和各学校除鼓励教师参加自学、函授外,还组织了600多名教师参加“三沟通”学习,把教师参加培训学习与考核、评职、评模、晋级挂起钩来,把支持教师参加学习作为评估学校工作的主要指标,作为考核校长业绩的内容之一,结果该县高中、初中、小学、幼师学历达标率均逐年上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也随之得到相应提高。其五,做好教职工工资的调整与改革工作,千方百计保证教师各项待遇的落实,这里特别一提的是,1992年,从国内的《教育导报》、《四川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到国外的《读卖新闻》,相继报道了仪陇县拖欠教师工资达七个月之久的事实,海内外为之瞩目。仪陇县党政领导为了比较彻底的解决不再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在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毅然决定将全县教师的工资发放体制由县、镇、村分级负担改为县财政统筹,列为专项,由县统一发放。使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广大教师对此非常满意,要求改行或调出仪陇的教师明显减少,由1993年的52人,下降到1994年的18人。通过以上措施,该县的教师队伍建设走上了稳定健康发展的轨道。
(四)坚持教育教学为中心,加强常规管理,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仪陇县始终坚持德育工作首位,以育人为中心,在全县中小学生中持之以恒地进行“两史一情”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突出抓好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教育,并为实现教育的系列化、规范化、制度化而努力。据了解,全县各中、小学,在改进德育的方法上,狠抓德育的规章、队伍、教材、基地的“四项”建设,充分利用教学主渠道、第二课堂、升旗活动,家庭、社区教育等有效途径,组织学生参加全省性以“知我中华,爱我中华”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故事大赛,知识竞赛和征文竞赛“四项”活动,组织观看百部优秀传统教育影片或录像片,广泛开展“学规范、讲规范、用规范”和远学雷锋、赖宁、徐洪刚,近学邓仁伟的活动,狠抓学生的礼仪教育,开展班主任德育工作技能比赛和中小学生“思想品德评定”。在深入教学改革中,仪陇县在抓常规管理方面是很有特色的。1994年初,县教委对乡、镇以上教研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制订了年度工作目标和考核办法;即发了《教学常规和教学常规管理要求》专辑;组织开展教学常规抽查,严格各类考试的管理。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以“说课”为主线,融“教、学、研、改”为一体的兴研强教活动和教学研究专题调查活动。组织了新教材培训、举办了“教学设计”竞赛。县教育科学研究室李主任告诉我们,他们承担了国家科研资助项目《农村女童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的课题研究,省、市下达的“三算结合”课题的研究。还创办了《仪陇教研》,促进了教学常规的落实,教育改革的深化。加强教育督导,深入开展争创“常规管理合格学校”活动。县督导室负责同志介绍说,他们在做好第一、二批“普九”乡镇的摸底调查和全县中学生流失情况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了《督导评估乡镇政府“普九”工作量标》和《常规管理合格学校验收实施细则》,在仪陇县中学、日兴中学、复兴镇小学、南图小学推行了“督导指纲”试点。从1993年起,在全县中小学开展了创常规管理合格校的活动,制订了创建常规管理合格学校的条件和奖励办法。通过一年一度的创建活动,仪陇县学校办学条件有明显改善,育人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学校干部的管理素质和水平明显提高;学校的管理,已逐步由经验型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转变,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校际间的办学水平的竞争,达到了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五)面向市场,积极发展职业、成人教育,推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据考察,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中,仪陇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以推动先进农业科学技术为动力,以加强农村教育特别是职业技术培训为基础,通过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农、科、教”结合,“三教统筹”工作有了较大发展,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首先,加强领导,成立了统筹协调领导小组,组成了专门的工作班子,分解落实了各部门的职责,实行校点布局、招生计划、办学经费、基地建设、设备使用、师资调配、督导评估、人才使用“八统筹”,同时,还确定了新政、复兴、马鞍镇为“燎原”、“丰收”计划衔接试点乡。其次,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创造了“育才模式”,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迈开了步伐。仪陇县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发展我县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明文规定职业技术教育要坚持人才培养、科技试验、技术推广、生产示范和经营服务密切结合,发挥“上挂”、“横联”、“下辐射”的作用,重点办好直接为农、林、牧业服务的专业。目前,一个以示范职中——育才职业中学为龙头,其它职业中学为骨干,部门办学和农校为基点的职教网络在仪陇县已初步形成。全县职业中学已发展到4所,开办长班20个,短班4个。已建成乡镇农校60所,其中的7所基本达到“六有”要求。在逐步完善乡、镇成人学校建制的同时,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把学文化与学技术结合起来,与巩固扫盲成果结合起来。据不完全统计,1994年1-6月,全县共举办各种短、平、快实用技术培训班523期,参培人数达52676人次(其中,脱盲学员达9267人次),有效地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在加强成教、职教的同时,坚持普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按《全日制劳动技术教育大纲》结合实施“燎原”计划,制订了《仪陇县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规划及评估方案》和《仪陇县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达标评估细则》,落实了专、兼职管理教研员,培训了劳动技术课教师,落实了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实习实验基地,组织了高、初中毕业年级的实用技术培训,通过考核,到1994年7月,已使6300名学生获得了实用技术结业证书,全县中、小学劳动技术课开设率达100%,参训率、合格率、优生率分别达到99.2%、98.1%和46.3%。
三
仪陇县农村基础教育在改革和发展中开创了新局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工作发展还不够平衡,主要反映在:
(一)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问题存在着不相适应的现象。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我国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在广大农村,普通中小学的教学内容还是单一的知识传授,所用教材与城市学生完全一样,农村教育难以体现农村特色。
(二)办学条件与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全省中、小学的分设已达50%以上,而仪陇县只有30%多点。按照《九年制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规范》的最低要求计算,仪陇县尚缺校舍21.78万m[2,],计需投资6100万元,加上仪器、设备、图书投资450万元,以不变价算,全县基本“普九”共需投资7000万元。现在“普九”的速度加快,需投入的经费相对集中,经费缺口进一步增大。中央、省、地已出台的一些筹措教育经费的政策,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全部到位。例如,农村教育费附加的征收,有的镇、乡打折扣,未按规定的1.5%收齐。据调查,1992年仪陇县应收426万元,实收330万元,少收96万元,由于财政经费极度困难,还有不少按规定该给的教育经费没有给足。
(三)中等教育结构与师资结构不尽合理。仪陇县的中等教育结构经过多年的调整,改变了这去单一的普通中学办学的局面,有了好的开端。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中等教育结构改革仍是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全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含中专、技工学校)的在校学生人数占普通中学生在校学生人数的比已达50%左右,而仪陇县仅30%左右,这与仪陇县经济、社会发展是极不相适应的。在师资结构方面,按照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师资编制标准,2000年前仪陇县需补充和培养新师资1800名。就目前看,全县仅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与全国水平接近,而初中远远低于全省50.66%,全国55%的水平。初中教师结构也不尽合理,音、体、美、史、地、劳动技术等学科教师缺乏。
四
农村义务教育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和各类教育发展的基础,仪陇县的发展目标是要在2000年前实现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和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这是一项推进两个文明建设步伐,实现全县奔小康的伟大工程。我们为仪陇县的发展目标感到兴奋、鼓舞。但是要实现这一伟大目标还需要全县人民付出艰辛的劳动,还要在发展中不断深化改革,创造适合仪陇县情的发展模式。为了给实现这一工程添砖加瓦,根据我们的初步调查情况,提出以下建议供有关领导部门参考。
(一)推广已经取得的办学经验,促进基础教育上规模上水平。我们在这个调查报告中所列的五点办学经验既具有普遍意义,又具有仪陇特色,是发展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必不可少的。现在这些经验在仪陇各乡镇、各中学实施的情况还是有差异的,如果能加大宣传、推广和实施的力度,做到各级党政领导都把教育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使已有的法规都能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基础教育的投入能得到稳步增长;师资队伍的数量能按计划充实,素质能迅速提高;多数的中、小学成为常规管理合格学校;同时实现成人职业教育的大发展,那么,在2000年实现“双基”的目标就有了基本的保证。
(二)大力发展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这种形势势必给农村教育提出新的课题,势必要求劳动者具有多方面素质。对农村普通中学而言,大部分毕业生要回到农村参加农村建设。以1991年为例,全国初中毕业生1085.5万人,升入普通高中和各种中专学校的分别占22.5%和21.3%,其余56.2%都要进入社会。而农村中学可能远远达不到这个比例。所以,农村更应创造条件,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引进职教因素。如,根据本地自然条件,开设食用菌培植、养猪、养鱼、农作物栽培、蚕桑嫁接、缝纫、建筑设计、电子计算等课程,同时,在初、高中的高年级进行职业教育或走综合中学的办学路子。有些学校也可尝试在初三、高三针对学生实际实行普教与职教分流,或在毕业考试结束后,集中学生进行职业培训。
(三)改革农村普通教育的内容和课程设置。当前,广大农村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城市学校差不多,农村学校很少根据农村的实际进行实用技术和业务性的技能技巧的教学,教师自身也缺少这方面的训练。针对这种情况农村教育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急需进行改革。改革陈旧过时的不适用于农村实际的部分教材,调整课程结构,使所教内容、所授课程与农村生活密切相关,并兼顾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同时,还要搞活教材编审制度,鼓励广大教师编选优秀的适合当地的教材。如《农村家庭经营》、《家政卫生》、《企业经营管理》、《家禽饲养》等课程,就很受欢迎。总之,优化教学内容,改革课程设置是农村教育摆脱困境的重要途径。
仪陇的基础教育在大踏步前进,仪陇将在教育振兴中腾飞。
(调查组成员:王治权 李化树 苟国旗 杜万琼 执笔:王治权李化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