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匹配运行的分析与对策_货币政策论文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匹配运行的分析与对策_货币政策论文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套运行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政政策论文,货币政策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手段,对调节我国宏观经济的平衡起过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从两者配套运行的实践看,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突出地表现为改革开放以前的“大财政、小银行”转变为现在的“大银行、小财政”,货币政策的作用越来越大,而财政政策的职能弱化。

一、货币政策的松紧与宏观经济的冷热密切相关

我国的经济增长基本上是循着速度型、数量型的增长模式运行的。经济的高增长率主要是靠固定资产投资的扩张、货币供应量的扩张支撑的(见表一)。尤其是在1984年、1988年、1992年及1993年三个经济高涨阶段,这种现象表现得非常明显,这几年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均超过30%。

年份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货币供应增长率(%)

29.3

14.5

10.8

20.6

49.5

24.7

经济增长率(%) 7.94.48.8

10.4

14.7

12.8

年份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货币供应增长率(%)

23.3

19.3

46.79.8

12.8

20.2

经济增长率(%) 8.1

10.9

11.34.44.18.2

年份 1992

1993

1994

货币供应增长率(%)

36.4

35.3

24.3

经济增长率(%) 13.0

13.2

10.8

(表一)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

另一方面,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套运行的实际看,或者是因为货币政策的宽松引起经济的高涨,或者是因为经济过热,导致紧的货币政策的出台,并由此抑制了过高的经济增长。而财政政策的作用轨迹却不如货币政策清晰、明显。

二、财政调控职能的弱化

财政政策主要是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政策的目标是通过改变财政收支的规模和结构实现的。因此,政府有能力改变其收支结构和规模是有效实现财政宏观调控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其中,一个关键性的因素,是财政应掌握足够的财力,要有一定的财政收入规模。宏观税率即财政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是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指标。而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此比重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见表二), 由1979年的26.71%下降至1996年的10.7%。

年 份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财政收入(亿元) 1067.96 1042.22 1016.38 1040.11 1167.58

国内生产总值 3998.1

4470.0

4775.1

5182.3

5787.0

(亿元)

财政收入

──────(%)

26.7123.3221.2820.0720.21

国内生产总值

年 份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财政收入(亿元) 2357.24

2664.9 2937.10 3149.48 3483.37

国内生产总值14074.2 15997.6 17681.3 20188.3 24362.9

(亿元)

财政收入

──────(%)

16.8116.6616.6115.6014.30

国内生产总值

年 份1984 1985 1986 1987

财政收入(亿元) 1424.52 1776.55 2122.06 2199.35

国内生产总值 6928.2

8527.4

9687.0 11307.1

(亿元)

财政收入

──────(%)

20.5620.8321.9019.45

国内生产总值

年 份1993 1994 1995 1996

财政收入(亿元) 4421.00

5181.7 6187.73 7366.66

国内生产总值31380.3438005773367795

(亿元)

财政收入

──────(%)

14.0911.8 10.7 10.9

国内生产总值

(表二)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及国家统计局统计司说明这些年来, 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低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1980~1995年,CDP增长了10.86倍,年均增长17.9%,而财政收入只增长了4.46倍,年均增长11.98%, 财力的下降直接影响到财政宏观调控能力。从财政支出看,财政支出增长快于财政收入增长,使赤字规模不断扩大,财政赤字从1980年的141.9亿元上升到1995年的621.44亿元, 1996年财政赤字为547.77亿元,比上年度稍有下降。为了弥补巨额赤字,政府被迫大量举债。 债务收入从1980 年的43 亿元上升到1996 年的2000亿元。财政支出对债务的依存度,1995年为21.6%,1996 年为25.3%,已经突破国际公认的20%的警戒线的水平。一方面,财政收入规模不断缩小,另一方面,巨额的债务需要还本付息,必然使财政状况陷入困境,严重制约其宏观调控能力。

三、从调控的结果看,总量调控见效,结构调整无力,总供求的结构矛盾仍然非常突出

由于受财政收入规模的限制,财政支出资金严重不足,这些年来,行政事业支出因机构的膨胀、工资的快速增长、价格体制改革引起的大量的财政补贴,使得财政在这些方面的开支大大增加。另外,国防费用投入不足,文教科研需要国家大力投资,困扰国有企业改革的社会保障问题需要国家投入。凡此种种原因,使得财政支出能够用于经济建设的越来越少。1994、1995年,国家建设性预算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27.4%、25.4%。受财力的限制,财政实际上基本退出了经济领域,变成了“吃饭”财政。

由于财政的困难,宏观经济调控被迫过份依赖货币政策,资金的供应也过份依赖银行,(见表三),银行在宏观调控中代行财政职能的现象严重。货币政策不仅要调控总量,而且要调控结构。

(表三)

年份

19911992

财政支出投向经济建设的资金(亿元) 1618.60 1821.72

银行对经济建设的贷款规模(亿元) 18043.9521615.53

年份19931994

财政支出投向经济建设的资金(亿元) 2143.69 2495.06

银行对经济建设的贷款规模(亿元) 26461.14 31602.9

在1994年以前,我国“拨改贷”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投资项目规定不同的贷款利率。目前,中央银行仍可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和信贷的基本原则,在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信贷倾斜政策,规定各专业银行及有关金融机构新增贷款的重点投向。尤其是在当前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用银行贷款来维持国有企业的亏损。结果,一方面使银行不良资产大量增加,加剧了银行经营的风险,影响了专业银行商业化进程。同时,这种资金增量的投入往往被原已失衡的经济结构所吸收,变成新的失衡的资金存量。这也妨碍了中央银行改善经济结构目标的实现。

从改革以来国民经济运行的状况看,经过一段时期的改革与发展,总供求不平衡的格局,从总量上得到了改善。1995年,我国社会总需求略大于总供给,总供需差率为-4.8%。但结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农业和基础产业、基础设施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产业结构层次低,地区趋同化严重。

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变化。一方面,由于财政规模相对萎缩,导致财政职能的弱化。同时,银行金融资产迅速增加,使金融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货币政策的螺旋式松紧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过热”、“过冷”波动密切相关,表明过份依赖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控作用,弱化财政政策的调控作用,造成这些年来宏观调控的偏颇。

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套的建议

(一)增加财政收入,加强财政管理,提高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以改善过份依赖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局面。

1.增加税收收入。继续深化和完善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增值税的征管办法,增大增值税发票交叉稽核的范围,坚决堵住利用增值税发票偷逃税的漏洞。改进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方法,严格实行代扣代缴和法人支付与个人收入双向申报制度,尽快出台新的个人所得税税法,尽快开征遗产和赠与税以及证券交易税。

2.将各系统管理的各种基金纳入财政统一管理,取消预算外资金。除按国家规定建立的几项基金外,当前的12项基金中,有些经过多年的运作,其增值部分的使用范围已经脱离国家规定的轨道,缺乏权力机关的法律监督,因此,要纳入财政统一管理。另外,应取消事业性的乱收费、乱摊派,减轻企业负担,将正确的收费纳入税收的轨道,做到应收尽收,以增加财政收入。

(二)充分发挥国债的调节作用。

一方面,通过发行国债,有利于财政集中资金,改变财政收支状况,调节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国债作为货币政策操作公开市场业务的对象,为调节货币供应量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手段。据测算,今后几年的发债规模将继续扩大,至2000年,将超过3000亿元。这为中央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提供了现实的基础。

要使国债成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主要对象,应该提高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持有国债的份额。目前,中央银行资产结构中再贷款的比例高达60—70%,商业银行资产结构中,有价证券的比重不足10%。对策是在适度增加中央银行持有国债份额的同时,逐步变革目前的存款准备金制度,释放部分日常备付金,增加商业银行的国债持有,以增加二级储备。同时,从财政的角度考虑,鉴于目前财政债务依存度较高的现状,可以考虑发行特种国债,期限为10~20年,这样既不会加重今后几年的财政偿债负担,又可以为政策性投融资提供一笔金额大且使用期限长的资金来源,有利于增强财政结构性调整的职能。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松紧搭配的选择。

官方发言人和经济理论界较为普遍地认为,我国目前应该或已经实行了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即适度的“双紧”政策。但从我国十多年来宏观税率、财政赤字以及国债规模三个指标来看,实际上这些年来,我国基本上实行是松的财政政策。近几年,虽然通过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财政收入增长快于财政支出增长,但1994~1996年,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继续下降,分别为11.8%、10.7%、10.9%。财政赤字分别为638.01亿元,621.44亿元,547.77亿元。在1997年的国家预算中,仍作了570亿元的赤字预算, 而且这种局面在今后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还难以彻底改观。财政收入增长的有限性和财政支出的刚性,使我国实际上被迫在近期选择一种“松”的财政政策。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推动工业化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需求过旺的矛盾,稍一放松对社会总需求的控制,就会因总需求的膨胀而加剧经济波动。对这一点,回顾我国几十年来国民经济的运行就会得到证明。而目前的情况是:企业体制、银行体制、投资体制等都不完善,地方政府和企业扩张经济的冲动还很强,在已经被迫选择了“松”的财政政策的情况下,如果再放松货币政策,“双松”政策实施很容易推动又一轮的经济高涨和通货膨胀。所以,在货币政策的选择上,应继续适度从紧,不能动摇。

1.要坚持适度从紧的总量控制。中央银行以保持币值稳定为实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在总量控制方面,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增长为主,依据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的调控目标,将M[,1]的增长控制在20 %以内,将M[,2]的增长控制在25%以内。

2.加大间接调控的力度。目前,货币政策的经济手段如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制度等,在我国已逐步建立,但它们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地位不明显,作为微调手段的利率的作用也不大,货币政策目标主要依靠直接手段——贷款规模来实现。因此,要加大间接调控的力度。一是适当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保证支付的前提下,放开存款备付金率的制定权,由人民银行监督执行。二是逐步扩大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交易品种和数量,允许一部分商业银行的分行、城市合作银行进入该市场。三是发展公开市场业务,加强与财政的协调,消除商业银行利用公开市场操作牟利机制。四是进一步发挥利率的作用,增加利率种类,调整利率结构,加大市场化利率在整个利率体系中的比重。五是推广票据工具,加大商业汇票的使用范围,扩大票据的贴现、再贴现业务。

标签:;  ;  ;  ;  ;  ;  ;  ;  ;  ;  ;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匹配运行的分析与对策_货币政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