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治疗对老年抑郁症病人的生活质量影响研究论文_许乃红

(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甘肃兰州 730050)

【摘要】目的:探究老年抑郁症患者采取认知行为治疗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2016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接收的老年抑郁症患者88例,遵从随机化分组原则分为干预组、参照组,各组均为44例,前者提供认知行为治疗,后者提供常规治疗,比较两组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干预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参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认知行为治疗运用到老年抑郁症患者中能改善生活质量,值得推荐。

【关键词】生活质量;抑郁症;认知行为治疗;老年

【中图分类号】R74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6-0051-01

老年抑郁症患者指的是年龄不低于60岁患上抑郁症的患者,临床特征主要为持久性的抑郁心境,具体表现为机体不适、焦虑、情绪低落等,可对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目前临床主要以药物治疗老年抑郁症,因药物具有一定副作用,外加老年患者记忆力逐渐下降,因此用药依从性并不高,用药疗效也受到一定影响。随着临床相关研究的不断开展,药物结合心理治疗逐渐被应用到老年抑郁症患者中,且获得了良好的反馈。现就本院2016年1月到2018年1月88例老年抑郁症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价值展开探析,汇报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 基础资料

88例老年患者均证实患有抑郁症,入组时间由2016年1月月开始,到2018年1月结束,两组例数一致,干预组男23例,女21例,年龄63~82岁,均值(75.19±6.34)岁;病程1个月~5个月,均值(3.62±2.05)个月。参照组男22例,女22例,年龄64~80岁,均值(75.20±6.21)岁;病程2个月~4个月,均值(3.53±2.70)个月。两组资料对比差异小,达到研究要求(P>0.05)。

纳入标准:(1)患者年龄不低于60岁,临床资料完整;(2)经临床诊断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疗标准》中的相关标准;(3)近期未接受相关治疗,病程不超过半年;(4)自愿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1)有其他精神疾病史;(2)严重机体疾病、自杀倾向患者;(3)双相情感障碍、药物滥用与酒精依赖史;(4)未签订同意书患者。

1.2 方法

参照组:行常规疗法:给予患者艾司西酞普兰(厂家: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50119)口服治疗,药物初始剂量控制为每日5mg,其后结合病情需要调整为每日10mg到20mg。若患者伴有睡眠障碍,可给予佐匹克隆治疗。

干预组:在上述治疗前提下采取认知行为治疗,每周两次,45~60min/次,合计治疗八周,具体内容为:(1)尽快与患者构建相互信任的治疗协作关系,在有效倾听、理解、尊重及关爱患者的基础上,给予患者充足的支持,并接纳患者;(2)详细了解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疾病史,还包括生活经历、学习历程、工作状况以及家庭环境;(3)通过问题解决列表、放松训练和认知矫正等方式帮助患者重建认知,了解患者自我接纳情况与个性特征,探讨其理念、情绪,通过布置作业、生物反馈治疗以及放松疗法等制定出认知行为计划,与患者加强心理互动,使患者能够正确认知及控制非理性行为与情绪,主动学习如何解决实际问题,教会患者一定的社交技能,提高其适应能力、自我纠正意识;(4)通过苏格拉底式提问、检验证据等方法对患者的认知歪曲进行认知干预;将老年抑郁症疾病相关知识耐心讲解给患者听,使患者能正确看待自身的疾病,认识治疗程序;(5)积极与家属交流,讲解老年抑郁症临床症状、治疗方式、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重点宣教心理治疗的重要性,鼓励家属成为患者的监督者及支持者,使患者增强康复信心。

1.3 疗效标准

评价指标:参考GQOLI-74[1](生活质量综合评价问卷)调查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主要调查指标有物质生活、社会功能、心理功能与机体功能,总分为100分,生活质量与评分呈正相关。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2.0汇总处理研究所得数据,(x-±s)用于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相当,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参照组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干预组,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见表1。

表1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相比(x-±s)

 

3.讨论

老年抑郁症是一种精神障碍性疾病,患者首发症状为食欲下降、迟滞、情绪低落与抑郁等,可对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还会降低患者的社会功能。当下尚未完全明确抑郁症的患病机制,有研究指出其发生与社会心理、生物学[2]、遗传等因素共同作用有关。尽管单纯采取药物治疗抑郁症能达到缓解病情的目的,但无法使患者的认知行为、功能失调等出现实质性改变,因此还应配合科学合理的认知行为疗法,使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与应激水平得到改善,最终改善临床预后。

在本次研究中,参照组接受药物治疗,干预组接受药物联合认知行为治疗,结果显示尽管参照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与治疗前相比有所提高,但对比治疗后的干预组,依旧存在较大的差距,P<0.05,提示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有助于改善抑郁症患者病情的治疗方法,可进一步提高药物治疗效果,使患者错误的认知行为得到纠正。认知行为疗法是某种治疗方法的统称,其重视认知活动在行为或心理问题出现、转归中的重要意义,并且在治疗时不仅采用行为治疗方法,还采取诸多认知矫正技术。现代理论指出,认知因素对抑郁症患者情绪的出现有重要作用,能通过直接改变患者功能失调的行为、情绪,纠正其不正确的思维,还能使患者的认知缺陷得到纠正,帮助患者减轻不良情绪,学会掌控情绪的技巧,继而缓解抑郁症状。

总之,对老年抑郁症患者施以认知行为疗法实用性强,能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临床应用价值高,建议深入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娜,李霞,史琰琛,等.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应用于老年抑郁症初探[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37(1):30-33.

[2]秦春莉.认知行为治疗对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弹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6):12-14.

论文作者:许乃红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9

标签:;  ;  ;  ;  ;  ;  ;  ;  

认知行为治疗对老年抑郁症病人的生活质量影响研究论文_许乃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