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几个概念的比较与思考_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论文

职业教育几个概念的比较与思考_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论文

关于职业教育几个理念的比较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职业教育论文,理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1-0005-02

美国伯克利大学教育学院的W.Norton Grubb教授在关于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研究综述报告中指出:职业教育与培训似乎是教育领域中永远争论不断的话题。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关注焦点的多样化,使得不同国家、不同时间对职业教育及培训的关注焦点大相径庭。笔者结合自己曾在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工作的体会,通过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主要观点,对职业教育的几个重要理念进行了比较和思考。

一、对21世纪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教育包括职业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主导作用。进入21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几个最为关注的问题,包括全民教育、终身学习、提高教育质量、学会共同生活和生存,以及共同分享信息传播技术所带来的成果等。这些思想比较集中地体现在该组织于1996年由以德洛尔(Delors)为首的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教科文组织的报告中(中文版为《学习——内在的财富》)。由于篇幅所限,随后教科文组织又编辑出版了该书的姊妹篇(中译本为《为了二十一世纪的教育——问题与展望》)。德洛尔为该书作了序,并精辟地概述了报告的精髓。他说:“为了获得良好结果,教育当然要适应各种特殊需求,例如教授技能,为个人在经济中发挥作用做准备。但在某种层次上看,仅仅集中于狭窄的实用目标的教育是最不全面的,甚至最终也未必能够恰当地达到这些目标。这就是从我们全部工作中清晰提炼的讯息,我们乐于把它转换成这样的表述,教育建立在这样四个支柱之上,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为了给予每个支柱同样的关注,我们充分考虑了教育的各个方面,也包括从职业的角度观察。”这个序言表达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21世纪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主要趋势的描述和目标的期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几十年来对职业教育予以有力的指导,从1962年第12届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通过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到1974年第18届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通过了《修改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前者有96条,后者有100条。特别是在1999年汉城第二次国际职业教育大会的基础上,2001年召开的第31届教科文组织大会正式通过了新的《修改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充分反映了世界对21世纪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关注。此外,1989年第25届教科文组织大会还通过了《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公约》(以下简称为《公约》,我国是缔约国),这是迄今为止该组织具体对某类教育制定的仅有的一部法律。这些《建议》和《公约》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准则性文件,是世界上一百九十多个会员国的共同文件,它们指导着世界各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二、关于职业教育的内涵

职业教育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建议》和《公约》认为:技术与职业教育是支撑现代文明和经济与社会发展复杂结构的前提条件;必须对维护不同国家友好的理解作出贡献;应该符合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我国《职业教育法》和国务院的相关决定也指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

从1962年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中国现在称呼的“职业教育”称为“技术与职业教育”,直到今天。1999年汉城第二次国际职业教育大会后,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共同把培训纳入其中,称作“技术与职业教育和培训”,即“TVET”。我国台湾地区把它叫做“技职教育”;也有国家如德国称此为“职业培训”;我国原来称作“职业和技术教育”或“职业技术教育”,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把“职业技术教育”称为“职业教育”,说明在我国它们是同一个概念。正如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明确指出的那样,中国的职业教育包括了技术教育、技术培训,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这就全面解释了职业教育在中国的称谓。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建议》和《公约》中,关于职业教育的内涵或定义,保持了持续的稳定。“技术与职业教育是作为一个涉及教育过程方面的综合术语来使用的,除了普通教育,还包括技术及相关科学的学习,以及与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部门的职业有关的实际技能、态度、理解能力和知识”。而随着时间的增长以及经济、社会、教育的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具体内容和关注点又具有与时俱进和不断发展的观点。特别是2001年的《建议》正确地反映了世界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迅速发展和巨大变化。该《建议》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准备就业领域以及有效加入职业教育的一种手段;终身学习的一个方面;成为负责任的公民的一种准备;有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手段;促进消除贫困的一种方法”。可见,把对职业教育基本理念的描述与具体内容的解释两部分加在一起,就构成了国际对职业教育内涵或定义的完整表述。换句话说,职业教育是教育的理念和目标,与劳动市场的工作标准和要求两个方面的结合,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关注点是重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提高全社会的认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我们的政策和关注点与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建议》有许多共同性,都把职业教育看做是普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教育发展中职业教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06年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为59.4%,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在高中阶段教育中占41%,招生数在高中阶段教育中占46%;2005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占普通高等教育招生比例的53%,在校生已经接近普通高校在校生比例的46%,毛入学率为22%,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促进了普通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我国职业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强调岗位技能、公民道德教育和培训,特别是为城乡劳动者、下岗再就业者以及残疾人进行的职业培训,都体现出职业教育在消除贫困、实现教育公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提出了终身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中重视保护环境方面的要求等。

三、关于职业教育的模式

当前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好时期,而且进入了提高质量的新阶段。在前一阶段数量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当务之急是要提高质量。中国职业教育的模式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正如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的那样,其特点至少有四个方面:一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二是为他们的就业、创业和成才创造条件;三是实行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机制;四是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总结出来的职业教育模式主要体现出若干深刻的变革:从供给驱动走向需求驱动的转变;从为就业而培训向提高就业能力的转变;从在岗培训转向终身继续学习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员为中心的转变;从一次性的教育培训向多次和回归终身学习的转变;从教育、培训分离向教育、培训结合的转变;从专攻一种技能向寻求多种技能的转变;从能力的认定是根据培训的期限和考试成绩逐渐向个人实有的能力转变;从固定死板的入出制度向灵活的可以多次进出制度的转变;从正规教育和培训部门为主向包括正规教育和培训部门与非正规教育培训部门并重的转变;从教育培训只为工资就业向教育培训是为了工资就业和自主就业并重的转变;从一个集权的管理体制向分散的管理体制的转变;从国家统管政策制定和实施向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分开的转变;从国家管理向多方参与管理的转变。

学习研究国际职业教育模式,需要结合中国的特点和实际。对比来看,中国职业教育模式的转换确实大有进步,而且发展非常迅速和成功。结合实际,中国的职业教育需要加大政府的主导作用,也需要走市场机制,但绝不能市场化。在诸多转变之中,有些转变较快,如加快从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的转变;有些正在不断加强中,如把职业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加强自主就业和创业教育;而有些则需要随着时间推移和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

四、关于职业能力

对于职业能力的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它主要指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变革的能力,包括预见和适应重大变革所需要的性格和素质、态度和价值观。他们也认为,能力是每个人所具有的一种混合物,它是把通过职业培训所获的严格意义上的资格、社会行为、协作能力、创造精神和冒险精神结合起来的一种综合表现。从世界范围看,认为当今社会企业界要求教育系统不再培养个人从事某一特定的具体工作或仅仅使其参加生产某种东西,而是要求他们具有把知识进一步转化为能够开创新的企业、新的就业机会的能力。因此,认为职业资格的观念有些过时,个人能力的概念被转置于首位,雇主们越来越注重能力方面的要求,而不是资格方面的要求。因此,就业能力意味着不仅能够一次性就业,而且能够适应工作岗位的变化;需要就业的人员不仅是求职者而且是职业的创造者、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具备从一个岗位转变到另一个岗位,或者从一个企业转到另一个企业的能力。这是当今世界企业界、经济界对职业能力、就业能力要求的一种趋势,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要求职业学校应该培养学生新的知识、能力、价值观和态度,以适应变革的需要。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也应当逐步把能力的概念提高到如此的层面来认识。1996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已把20世纪80年代初德国西门子公司首先提出的关键能力的概念引入国内。目前,职业院校也提倡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包括核心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处理事务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经营与创业的能力、多项职业转换的能力等。笔者认为,从长远看,中国的职业教育特别是职业学校教育,应当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不能只提供满足眼前就业的某一单项技能。为此,第一,需要有一个扎实的教育基础和宽口径的专业基础培训才可能接受终身的教育和培训学习,也才可能达到一个高中阶段毕业生所应达到的最基本的教育要求。第二,从中国职业教育的实际和文化传统出发,职业教育只能通过基于学校的学习活动,加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补充来实现,是中国职业院校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而目前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的程度严重不足。第三,引用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教育会议上有关描述职业教育的一段话:“今天的教育制度包括职业教育培训都不能向青年人提供获得和加强必要的综合性生存的机会,尤其是应该对培训结束后走向社会,融入劳动世界,缺乏应有的技术与职业培训,缺乏学习的意识和创新的热情,这样就产生了就业难的问题。”我国职业教育同样也存在这些问题,有的还比较严重。第四,提高教学质量是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生命,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或资源稀释,导致职业教育仍然是教育事业中较薄弱的部分。因此,需要政府继续加大投入,加强职业院校的基础能力建设。

五、关于创业教育和创业能力

创业教育是培养最具有开创性的人的教育。199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一个世界高等教育文件中提出:“学位就等于一个工作的公式已不再适用。”1999年,国际劳工组织就预测21世纪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有50%将难以获得挣工资的机会,这就是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就业形势的基本判断。因此,1998年的巴黎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提出:“必须将培养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问题,使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要逐渐成为职业的创造者。”1999年的汉城会议对职业教育也作了类似的建议。我国关于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对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给予了充分重视,2002年、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两个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决定,提出了要加强创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的教育培训,加强创业教育,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服务体系建设等要求。同时,国家颁布的《就业促进法》也对创业教育、自主择业、自主创业作出了法律规定。然而,落实这些要求的任务艰巨,难度很大。

搞好创业教育对中国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中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中国每年需要安置的人口达2400万,但每年能提供的就业岗位约900~1000万个;2007年高等院校的毕业生达495万人,占2400万的20%,占2007年国家提供就业岗位900万个的55%。如果加上2006年30%左右尚未就业的毕业生,毕业生将要占900万个工作岗位的60%以上,何况每年还有几百万中职毕业生进入劳动市场。据了解,在美国大学毕业生中自主就业的达30%,而我国高等教育毕业生中自主创业的仅为1%,中职生在10%左右,差距较大。因此,我们必须把创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和任务加以贯彻落实。我们要把创业理念、创业技能引入各类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中,应当在教学改革中把培养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开设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敏锐性、独立性及创业欲望和进取精神。中国职教学会从2007年开始和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美国国家创业指导基金会合作开展了创业教育的试点工作,目前正在北京、江苏开展。

教育的实践确实常常是长远愿景和日常的紧迫工作的一种折中。在任何时候长远目标与眼下的工作都不可以放弃,目标和工作也不可能完全令人满意。事实上,教育的长远愿景目标和日常的实践工作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但日常的工作实践,应不断地朝向目标前进。

原刊注:本文系笔者由2007年8月21日福建中华职教社在福州举办的“海峡两岸职教论坛”上的发言整理而成。

标签:;  ;  

职业教育几个概念的比较与思考_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