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英语文学体验阅读:理念与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念论文,中学英语论文,策略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中学生英语课外阅读存在两种不良倾向。第一,文学阅读动力明显不足。一项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英语教育远离文学阅读,文学教育几乎是一个空白地带,对文学阅读真正感兴趣的学生凤毛麟角,阅读量更是少得惊人(柯安利,2007)。第二,阅读趋于快餐化。绝大部分阅读内容仍然拘泥于那些实用性强的豆腐块文章,学生主要靠做与考试题型相一致的短文阅读来增加阅读量,这种阅读方式把原本生动有趣的英语学习变成枯燥乏味的苦役。由于操练性阅读大行其道,各种选择题耗时太多,学生无暇顾及课外阅读,对阅读完整的小说作品普遍感到吃力,文学经验和常识极度贫乏,词汇量不足,语感缺失,语言表达只能依赖语法,或生搬硬套,或死记硬背,既不流利也不准确,应试成绩不理想(曹怡鲁,1999)。
远离文学阅读是脱离本真的语言教学方式,也是我国英语教学长期低效的原因之一。“离开文学的英语学习路线是一种以实用主义哲学思想为主的路线,是近视而无远视的路线,是抄近路反而绕远路的路线”(胡春洞,1996:41)。缘此,我们构建课题项目平台,探索英语文学体验阅读的路子。本文将阐释以英语文学体验阅读激发乐学情趣、促进语言习得、发展语言创新思维的理念,讨论有关选材与超量、自学与他学、阅读与体验、乐趣与努力的阅读策略。
二、英语文学体验阅读理念
1.开展文学阅读,激发乐学情趣
文学体验阅读本身就是愉悦身心、放松心灵的一种方式。首先,它有助于克服学习困难。在文学阅读中学习英语能够舒缓学习压力、恢复学习本来应有的快乐。其次,它有利于提高理智情感,让学生在阅读中领略英语之美,诱发诗意的心灵,进而对英语产生爱学、乐学、会学、善学的情趣。再次,“它能够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维果茨基,1985:342)。“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作品,文学作品会引发读者关于人类基本问题(如生命的意义、价值观和伦理的问题)的思考与讨论”(Kozulin,1998:150),实现真正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现行的英语教育应试活动过热,学生考试压力大,心理负担重,他们本该轻盈、诗意的心灵被功利的功课尘封了,这是令人遗憾的。研究发现,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学生的理智情感非但没有逐级提升,反而呈下降趋势,其中乐学感和自信感下降最为显著,而初中一年级和高中一年级是两个明显的突降点(卢家楣,2012)。文学阅读具有乐学的意义和诱发积极情趣的作用。对此,胡春洞(1996:39)曾做过精辟的分析:
文学作品使用的是文学语言。文学语言是语言的精品,其特点是既达意,又传神;既有思想的凝练,又有感情的汹涌;既有哲学,又有幽默;既有形象的凸出,又有情节的吸引;既有悬念的联想,又有意境的感受;既有对比的渲染,又有节奏的魅力;既有悲欢离合的交替,又有喜怒哀乐的震撼;既有作者的呐喊,又有角色的呻吟。因此英语学习者在通过文学作品学习英语时,容易进入欣赏的角色,而一旦进入欣赏的角色,也就自然进入了学习的角色。
2.体验文学阅读,发展语言能力
语言从本质上讲不是“教”会的,而是学习者“学”会的。这个判断是基于Halliday(1973)的论断:儿童是在社会意义的驱动下发展句法能力,即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获得语用和语法能力,这两种能力不是由外界的教学直接提供的,而是学习者在认识和参与实践活动的驱动下获得的。以此类推,外界的“教”并不是我们学会外语的决定性因素。中国英语学习者缺少与英美人口头交流的机会,他们要想学好英语必须借助文学阅读,因为文学作品所提供的真实语境能够驱动语言能力的习得。
事实上,无论是中国语文教学还是外语教学,都有赖于广泛的阅读。读的量越大,接触真实语境的机会就越多,语言复现频率就越高,词汇量就越大,语言能力就越强。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阅读过程中学习者的词汇知识和拼写知识会发生渐进式的增长(Swanborn et al.,1999),“因此外语课外阅读的时长可以有效预测学习者的外语语法能力、写作能力、托福成绩和拼写能力”(Krashen,2005:9)。脑成像技术表明,阅读所涉及的注意、知觉、言语、记忆等所有过程都有赖于各个脑区的复杂运行和重组;阅读时人脑多个相关脑区被激活,这些脑区构成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在协同运转。认知科学研究认为,人的记忆分情节记忆和语义记忆。情节记忆与时间、地点、人物和感情等经历有关,这种记忆相对稳定,易于提取;语义记忆是记忆一些离散的信息,这种信息不易提取,容易遗忘。文学阅读是情节记忆,而不是语义记忆,阅读中读者仿佛亲身经历时间、地点和事件,这种体验有助于习得词汇句法知识,增强阅读理解能力,促进听、说、写能力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英语文学体验阅读是发展语言能力的必然选项。
3.深入文学阅读,培养创新思维
阅读是掌握各领域知识的主渠道,“德国阅读学家Becker说过,人们全部知识的85%都是通过阅读获得的”(曾祥芹等,2002:132)。阅读是人生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还是发展创新能力的要素,林崇德(2009)曾研究过38位杰出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专家,发现在影响他们成长的19种因素中书籍位居第三,专家们一致认为“书造就了我”。阅读对于思维发展起着特殊的作用,“阅读是一种心理语言学的猜测游戏,是语言和思维交互作用的过程”(Goodman,1967)。
心理学家Kozulin(1998)认为,文学是一种“高级心理工具”,经典的文学作品是语言原型的最主要来源,也是增强语言意识的上佳语料;文学作品语言已成为当代人语言表达的源泉,与经典文本对话是促进认知成熟的重要媒介。人类思维和言语关系密切,英语文学阅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和语言能力,还可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文学阅读教学中通常设置思考题,要求书面回答;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思考题分必答题和选答题。问题设计以显性的、可视的文本符号为媒介,以篇章语境、文化语境、认知语境等为线索,涵盖逻辑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三个维度;要求读者从作品视域关注作品内容,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综合、分类概括;从作者视域思考作品的故事和情节,对文本内容进行质疑、评论和解释;从读者视域思考阅读文本,提出个人观点或见解,进行创意表达。这种读写方式注重学思结合,突出积极思维,有助于训练学习者的思维方法,激发非智力因素,培育创新思维品质,提升综合素养。
三、英语文学体验阅读策略
1.选材与量化并重
文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如小说、诗歌、戏剧、散文以及哲学、伦理学、社会科学等等;狭义文学是指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本文主要在开发英美小说、选择文学读本方面做了一些有价值的工作,如论证文学作品选材理念,设计趣味性、可理解性、地道性等选材原则。我们目前已精选一批体裁多样、文质兼美、难易适中的英文经典作品,作为初高中各年段的文学阅读阶梯读物,如《五个孩子和沙精》、《小妇人》、《双城记》、《简·爱》、《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等等。这些由Native speakers改写的简易读本语言地道,符合青少年心理特点和阅读需求,具有激发阅读原动力之功效,能够满足学生英语学习和心智发展的需要。
接触量和复现频率是学好外语的要素之一,大量阅读是提高语言接触量、增强词汇复现频率的法宝。语言学习靠的是“大量的语言输入”,靠的是大量的言语例子的反复撞击、刺激和积累(韩宝成,2007)。所谓“大量”,是指超过常规的量,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中“三百”是一个模糊的数量,算得上“大量”。大量阅读是“以量取胜”,符合“法乎其上,得乎其中”的理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3)规定初中生阅读量15万、高中生阅读量累计30万,这只不过是一般常量,是阅读量的底线,与学校和考生的高考英语成绩期望值有很大的距离。据此,我们提出高中生英语文学阅读量应累计达到90万,即初高中学生每个学期阅读7.5万词的量,以大量有效的文学阅读取代低效的标准化训练。
2.自学与他学结合
文学体验阅读是自学与他学相结合、重在自学的一种学习活动,因为教学既包含教师的教(即他学),也包含学生的学(即自学)。阅读是人们自学的最主要途径,体验阅读不仅是一个学习过程,更是一个学会学习的过程,因为一个人一旦学会了阅读也就学会了学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个“器”即是工具,花时间下力气进行文学阅读是“利其器”的过程,这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但“利其器”的工夫做足了、做好了,“善其事”的英语学习目标自然会水到渠成。自学是要求学习者自觉自主地阅读文学作品,尽量科学合理地安排好阅读时间,学会自我管理,每天投入30分钟,阅读5千~6千字的文学作品,每读完一部小说认真做好阅读思考题的书面作业,每学期完成7万~8万字的阅读量。
他学是指教师导读与评价等教学行为,其中导读是导阅读、导思维、导情感、导方法。导阅读是让学生明确阅读任务和目标,晓得读什么、读多少,它帮助学生了解小说背景、内容简介、作品人物或结构,以激发阅读的欲望。导思维应从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创新思维三个维度,指导学生与作品互动(如故事情节)、与作者互动(如分析写作意图)、与文本互动(如提出个人观点或建议)。导情感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对文学阅读产生兴趣,帮助他们调整好心态,以积极的情感和情绪投入阅读活动,开开心心地去接受痛苦、拥抱痛苦,在阅读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导方法是指导学生阅读理解作品大意,了解故事情节,进行推理判断,思考人物事件,无须过分关注句型和语法;遇到读不懂的词汇应先猜测,或查阅作品后面的词汇注释,允许适当查阅词典。
3.阅读与体验融合
不论学母语还是学外语,不论用哪一种学习方式,入门之后都离不开大量的阅读。英语文学体验阅读是把“读”作为语言学习的主渠道,因为阅读是大众化、普适性的学习方式。在阅读中学习语言是一个积累和渐进的过程(许洪等,2007)。Krashen(2005)的研究发现,通过校内自由阅读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研究项目如果坚持足够长的时间(一年以上),往往能起到比传统教学更好的效果;但如果坚持的时间较短,成绩只能和传统教学持平。因此,文学体验阅读应当勤勉专一、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大量输入正确的语言,而切忌浅尝辄止、一曝十寒或功利性的阅读。
体验学习像生活中其他任何一种体验一样,是内在的,是个人在身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所得(高慎英,2008)。文学阅读是一种体验性学习方式,它能激发学生无限的生成和创造,使阅读融入学生的生活,成为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思维和语言不能脱离身体的经验而存在,文学阅读是用语言进行思维,使用语言的阅读就是一种体验。这种体验学习恢复了“学习”的原始性质。首先,体验学习是让学生“亲身”尝试错误,即在文学作品的真实问题情境中尝试错误、自我纠错,从而产生语言体验,这是恢复知识与身体的关系。其次,体验学习是让学生以“当事人”的角色“热情求知”,即把文学阅读视为享受智力劳动的快乐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恢复知识与情感的关系。最后,“认识起源于活动”,游戏是一种活动,体验学习是让学生在文学阅读的“游戏”中学习,在活动中动身、动情、动脑,形成情节记忆,这是恢复知识与活动的关系。
4.乐趣与努力互促
任何人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都遵从“乐趣→艰巨→乐趣”的规律。在这个规律中,第一个“乐趣”是起点,起点就是热爱,而不是服从或约束。阅读的乐趣就是个人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充分认识文学阅读的意义——即文学阅读符合英语学习规律,能够有效提高英语语言能力和高考成绩,有益于个人学业发展。所谓“艰巨”,实际上是一个很艰苦的学习过程,国外学者研究发现了“十年律”,即“做出创造性成果的杰出人才至少需用十年时间‘沉浸’在某一个领域里,才能产生个人的首个重要的创造”(斯滕伯格,2005:186)。文学阅读需要进入艰巨的学习和训练,这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应当严格要求,一丝不苟,专心致志。倘若渡过这一艰难时期,苦涩便成为甘美,自然进入第二个“乐趣”——酷爱英语、热情求知、享受学习的“痛苦”,从而在乐学、勤学、善学中大幅度提高英语成绩,达到成功的理想和目标。
我们曾对900名初高中生和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多读”与“爱读”二者存在互促关系;三个学段的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喜好程度与其最近六个月的英语文学阅读量呈现显著的正相关,Gamna相关系数分别为初中0.52、高中0.50、大学0.56,三者均至少在0.01的水平上达到统计的显著性水平。我们从相关系数中无法确定学生是因为爱读所以多读,还是因为多读所以爱读,只能得知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事实上,乐趣与努力之间的因果关系是难以区分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乐趣→艰巨→乐趣”的阅读规律是一个量变质变的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长期过程,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也是符合个人发展的长远目标。
体验式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充分调动主动性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彻底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在问题解决、批判性思考、分析和评价的经验中获得知识,培养乐学善学的情趣,提高自主意识和学习能力。英语属于语言与文学领域,文学体验阅读顺应了英语学科的特点,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直接掌控更多的教学资源,自主地驾驭学习进程,找到学习主人的感觉和体验,在阅读中加深记忆和理解,提高语言思维能力(刘媛等,2011)。因此,我们有理由说:英语文学体验阅读是比较适合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