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跨越式发展_知识经济论文

知识经济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跨越式发展_知识经济论文

知识经济与我国中西部的跳跃式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与我论文,知识经济论文,国中论文,西部论文,跳跃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问题,现已成为关系我国经济发展整体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问题。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中西部地区提供了世纪性的发展机遇。本文试图就知识经济与我国中西部的发展问题作一探索。

一、中西部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西部地区处于内陆,历史上形成了封闭、粗放、低效的发展模式。改革开放后,这一旧的发展模式仍未真正改变,经济基础薄弱、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愈来愈明显,表现在:

1.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还在扩大。从各地区在全国GDP总值中的比重来看,1978年,东部地区占GDP总值的50%,中部占32%,西部占17%,但到1996年,东部已上升为58%,中部则降为28%,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占全国的56.5%,而工农业产值1994年却只占全国总量的12.8%。东部地区只占13.5%的国土面积,工农业产值却占全国总量的62.6%。

2.经济的二元化特征明显,结构性矛盾突出。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城市中以机械、电子、航天、航空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产业部门有了一定的发展,农村却以手工劳动、半手工劳动为主,农业的现代化和机械化水平远低于东部,经济的二元特征十分明显。从产业结构看,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偏大,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以1996年为例,三次产业的比重全国为20.2:49.0:30.8,东部地区的广东为14.4:50.2:35.4,江苏为16.1:45.2:32.7,而中部的湖南为24.1:45.3:30.6,西部的四川为27.9:42.1:30,西部某些省份一次产业比重甚至高达30%以上。从所有制结构来看,中西部地区非国有经济尚未很好地发挥经济增长点的作用,早在1993年,东部非国有经济工业产值已占工业总产值的66.4%,有的省高达80%以上,而中西部国有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66.9%。

3.文化教育科技事业落后,人口整体文化技术素质偏低。长期以来,我国对教育事业投入不足,教育经费占GNP的比重,1996年仅为2.44%,而中西部地区所投入的比例远低于东部地区,更不用说与发达国家相比。加之中西部地区地域广,人口密度小,大中城市少,城市群落极少,信息传递不便,文化教育的传播和普及受到限制。据第3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每千人口文盲、半文盲数(12周岁以上)东部北京为125人,江苏为273人,广东为168人;中西部的四川为237人,贵州为323人,云南为339人,其他省份除湖南以外,均远高于东部地区省市。东部地区本科以上毕业人数占全国本科以上毕业人数的53%以上,中西部还不到46%。正由于此,中西部地区长期陷于一种相对封闭状态,难以集聚科研机构和科技人才,难以改变传统生产方式,进而形成一种贫困的恶性循环。

4.基础设施落后,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中西部地区除湖南、湖北、四川等省外,绝大部分地区公路、铁路干线很不成体系,通车里程十分有限,通讯、邮政设施缺乏,供水供电设施不足,给人们生活和社会生产带来不便,也不利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以上几个方面,反映了中西部与东部地区之间的差距,说明了中西部内在的矛盾和问题。要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减少当前亚洲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必须缩小东西部差距,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而中西部过去粗放、低效的发展模式已不适合于新的经济形势,必须寻找新的契机,实现经济跳跃式发展。

二、知识经济及其对中西部发展的积极作用

知识经济,正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它所体现的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模式,给我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途径。

知识经济是一种以知识和技术为依托的新型经济。在这种新型经济下,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知识和技术,知识、智慧、信息等要素是生产的首要资源,稀缺性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信息业和高科技产业成为支柱产业,产业结构进一步高级化和软化。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一体化和新一轮科技革命,是中西部发展知识经济的历史机遇。知识经济本身具有效率高、传播快、幅射广、渗透强和创新能力大等特征和属性,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助于推动中西部地区实现跳跃式发展:

1.知识经济以知识、智慧、信息等无形资产为首要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这不仅可以替代传统经济中已经或将要短缺的自然资源,而且可以通过知识、智慧对现有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综合、集约地配置,或通过智力资源开发富有的、当前未认识其价值的其它自然资源来创造新财富。发展知识经济,一方面加大生产中知识和科技含量,另一方面可科学、合理、集约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和产出率,改变中西部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强中西部经济发展后劲。

2.知识创造的无限性和内在的创新性使其能快速更新、快速传递。知识技术一旦被发明、创造出来,便以几何级数渗透和传播到生产各个领域,在总生产函数中成为主变量,而劳动、土地等有形要素则以不变量存在。且知识、技术作用于生产的过程,不再象有形要素那样相互依赖,接比例配置,单方面增加其投入量,不会导致边际收益递减,安全改变了传统经济中有关资源、要素禀赋所形成的区位优势。未来经济发展对知识的要求在任何发展知识经济的地区都是同样的,从这种意义上说,中西部除了基础较差外,与东部地区几乎是同时起步的。而且中西部地区可以先进的知识、技术来激活传统产业,发展某些高科技产业,从而可能在较短时间内缩小与东部的差距,追赶世界经济发展潮流。

3.知识经济发展后,知识的全球共享性和网络化,巨大的辐射效应和扩散效应,可促进封闭地区的开放,加速落后地区和国家与先进发达地区接轨的步伐。中西部地区某些大中城市的科研院所和企业已具备吸收和创新技术能力,而且现在有先进的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可利用,只要紧随全球的科技发展潮流,参与世界一体化进程,就可获得巨大的科技和信息资源,再通过内部化对其它地区进行辐射和扩散,从而改变整个中西部地区相对封闭落后状态,加快与全国和世界市场的接轨。

4.知识经济时代,生产过程知识、科技含量大增,生产的“柔性化”成为普遍现象。农业现代化衍生出农产品加工业、农业技术培训等服务业,工业信息化衍生出中介性服务和技术性服务业,使制造业和服务业走向一体化,服务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种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软化有利于推动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改变二元经济现象。发展知识经济后,计算机、通信、航空、航天等高科技产业将得到大力发展,它们则会带动与之相关的服务业蓬勃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科研教育文化事业和职业培训也会得到更多发展,人们的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将增强,当知识部分代替劳力而释放出一批劳动力时,他们就能迅速分流到服务性行业。中西部地区的国企改革正在艰难地进行,知识经济中服务业比重提高和地位的上升,将有助于中西部地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解决就业、培训等问题。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国有企业改革,两大困扰中西部经济发展的难题,在知识经济下有了新的解决途径。

三、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知识经济的对策

面对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国政府和中西部地区的人们当务之急是齐心协力行动起来,抓住这一机遇,即采取有效措施,构建知识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和基础。

1.充分发挥政府的领导、规划和协调功能,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发展知识经济,缩小东西部差距,政府的作用十分重要。政府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科技、教育巨大作用,采取可行措施和政策,切实落实“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当前,政府可针对中西部地区制定一个有目的、有顺序的宏观规划,在此基础上再制订相关知识型产业政策、法令和实施办法,其核心应是促进适用技术的开发和关键技术的攻关,促进高科技走出实验室,实现产业化。政府应鼓励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求发展,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这一体系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4个子系统。最近,中国科学院集中专家们的智慧而提出的《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值得政府关注。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制订相关的制度和法令,保护知识、技术的巨大价值,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动力。

2.建立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强化企业知识经济主体意识。发展知识经济,企业是主体。中西部地区集中较多大型国有企业,它们有一定的技术开发实力,但缺乏技术创新的自主性,有关部门和当地政府应制定有关政策,营造一个强化企业技术创新意识和行为的外部激励约束机制,刺激的重点应由单纯颁布各种优惠政策转移到政策的落实和促进企业制度创新及强化市场竞争环境上来,具体手段包括:把企业的经济活动和行为引向以知识经济发展为主的轨道上来;加速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面向市场,增强竞争意识;通过法律手段,限期淘汰落后技术、装备和产品;同时,提高企业家素质,使之树立创新意识,组织技术创新。

3.加大科技和教育投入,保证科教事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知识经济时代,科技人才、知识资本和创新能力将决定一国的综合国力。我国的R&D投入长期徘徊在GDP的0.5~0.7%,与发达国家2.5~3%要差甚远,用于中西部的比例更低。在中西部地区,发展科教事业,重点是加大投入。1997年,中央已提出到2000年全社会R&D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1.5%。朱镕基总理已经表示,把精简机构和制止重复建设省下来的钱用于科教兴国,相信中西部地区能受惠更大。东部地区在知识化、集约化进程中,对资金的需求将有减少趋势,中央政府可鼓励东部的富余资金,甚至外资投入到西部地区的教育和科研事业中,也可鼓励中西部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和大企业自办科研和培训机构,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事实证明,教育投入所获得经济效益相当可观,美国企业调查统计分析认为,对职工培训每投入1美元,就能收到50美元的经济效益。中西部地区实现跳跃式发展,更有赖于这些以较少投入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投资行为。同时,中西部地区要创造条件为高素质人才提供良好工作和生活环境,吸引人才流入,这样发展高科技产业才有希望。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迈向知识经济的基础工程。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国际管理学院1997年关于国际竞争力的报告,在影响我国竞争力的8个主要因素中,基础设施是最差一个,在46个参评国家中排第40位,其中尤以包括邮电通讯,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工业机器人等技术基础设施为差,排倒数第二。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在全国总体中又是排名最后。中西部实现跳跃式发展,不仅要大力加强交通、通讯、邮电等一般性设施和电力、水利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更需要加大对通讯卫星、计算机网络、视听传媒网络等信息设施建设,目前发达国家“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便是其表现形式。我国政府在扶持全国发展信息基础设施时,重点应放在中西部,这不仅有利于吸引外资、改善投资环境,而且有利于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除了技术外,重要在于资金的投入。政府可制定优惠政策如收益分享、税收减免等鼓励东部企业和其它部门、外资、中西部本地大企业通过多种渠道向基础设施投资。

5.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加快科技工业园区建设,加速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步伐。建立风险投资机制,设立风险投资基金,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技术创新及产业化获得充足资金的有效途径。中西部发展高科技所需的资金和高素质人才都欠缺,有了风险投资机制,风险投资就成了风险型创业的载体,创业者凭其高超知识和技能得到必需的资金,投入者获得资本增值,大大缩短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建立科技工业园和高新技术开发区是风险基金发挥作用的最有效方式,中西部地区应重点扶持已有的高科技园区如:长沙创智软件园、四川托普软件园等园区建设,同时在昆明、兰州、乌鲁木齐等城市建设一批国家级高科技园区。实践证明建立高科技工业园能有效促进产学研相结合。中西部地区农业、原材料工业和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比重大,需要科技工业园开发出高新技术进行改造,如可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发展高效、优质、高产、节水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应用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加强对机械、电子、汽车、石油化工等传统工业改造,使它们发展为该地区的支柱型产业;应用软件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等21世纪高新技术发展高科技产业。

6.加大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力度,促进中西部地区与全国和其它国家或地区的交流和合作,使中西部地区取长补短,加速经济的发展。中西部地区虽然出海口较少,但有漫长的国境线,是通往西北和西南的桥梁,可在边陲地区建设边贸城市和边陲经济特区。西南各省与南亚各国毗邻,组建澜沧江—湄公河经济合作区的调查早已有之,知识经济促进世界的一体化,这一设想可以变为现实。新疆与中亚各国经济来往频繁,组建中亚经济圈能更好地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知识经济是开放型、全球化的经济,中西部地区只有眼观四面,耳听八方,融入全国和世界发展大潮,才能飞跃,真正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

标签:;  ;  ;  ;  ;  ;  

知识经济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跨越式发展_知识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