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第一医院 719000
摘要:目的:为了更进一步研究抚触在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护理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诊治的100例喂养不耐受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利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抚触方法。结果:察组的患儿喂养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抚触在喂养不耐受护理当中应用效果显著,有效改善了患儿的喂养情况。
关键词:抚触;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护理;应用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也叫做喂养困难,新生儿特别是在早产儿当中尤为常见,主要是因为新生儿胃肠动力发育滞后于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的发育,造成胃肠道功能出现紊乱的现象。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常规护理手段包括选择适当的乳类、合理的开奶时间、早期微量喂养以及非营养性吸吮、刺激排便等等[1],获得一定的效果,可是依然有一些患儿的病情严重,转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疾病。往常的研究当中主要是对新生儿的皮肤进行有效抚触,促使大量温和良好的刺激通过皮肤感受器传送到中枢神经系统当中,从而出现正面的生理效应。我院将2017年6月-2018年6月诊治的100例喂养不耐受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新生儿抚触在喂养不耐受护理当中的应用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诊治的100例喂养不耐受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其中观察组男35例,女15例,日龄为1.0-6.5d,平均日龄(3.5±0.3)d;对照组男33例,女17例,日龄为1.2-6.6d,平均日龄(3.6±0.4)d,对比两组一般资料,未发现有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利用常规护理,要为包括选择适当的乳类、合理的开奶时间、早期微量喂养以及非营养性吸吮、刺激排便等等,喂奶之前15-30分钟为新生儿提供口服亦或者鼻饲多潘立酮混悬液0.3ml/kg·次[2],每间隔八小时一次,3-5天为一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抚触方法:让患儿裸露在28-30摄氏度的环境当中,保证室内空气新鲜,由专业人士对患儿的头、面、腹、四肢、背等进行抚触[3]。头部抚触是从前额往两边推,双手拇指从前额中间向外上滑动,中指放于耳后乳突部,之后手掌要从前额发际往后进行抚触;腹部主要是从脐部开始,收拢四指从患儿左下腹部抚触到左右上腹,逆时针画半圆;四肢就是从上臂往手腕方向轻轻捏,适当对大肌肉群进行揉搓;背部就是要保持俯卧的姿势,双手拇指放于患儿脊柱两侧,从下往上、从内到外进行抚触,之后对脊柱双侧皮肤、皮下组织进行揉捏,动作要轻柔。上午、下午以及晚上各一次,在患儿进食一小时进行,每次抚触时间为10分钟。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喂养改善指标进行观察。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来进行数据分析,同时利用(`x±s)表示计量资料,利用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患儿喂养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儿喂养改善情况比较(d,`x±s)
3讨论
新生儿的喂养不耐受主要是患儿消化系统胃肠神经内分泌调节以及解剖生理功能不成熟,具体表现在缓慢的食管蠕动功能,不协调的食管吞咽动作,食管推进蠕动波逐渐放缓或者消失。幽门、胃窦以及十二指肠动力异常,经过胃肠胃肠容易产生腹胀、呕吐等喂养困难的情况,要长时间提供静脉营养,不利于恢复新生儿的胃肠功能,容易出现胆汁淤积、出血的并发症[4]。
抚触即为抚摸以及按触,并不是对新生儿进行按摩,新生儿的皮肤比较柔嫩,禁止用力。对新生儿的反应密切观察,一旦出现哭闹、肌张力增高、皮肤颜色变化或者是呕吐的情况,要立即停止。抚触流程中,注意与新生儿间的交流。抚触后要保持新生儿俯卧位,还是需要随时注意患儿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
此次研究当中,观察组新生儿利用抚触方法改善喂养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总之,抚触应用到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护理当中效果显著,有利于新生儿改善不耐受情况,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袁磊.新生儿抚触可减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6,1(10):123+125.
[2]许晓娟,邬丽萍,李音,李旺辉.抚触在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16,15(08):760-761.
[3]林天云.新生儿抚触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的综合应用价值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5,15(04):55-57.
[4]陈波.新生儿抚触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的应用价值[J].西部医学,2014,26(10):1345-1347.
论文作者:顾利宁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7月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4
标签:新生儿论文; 患儿论文; 对照组论文; 情况论文; 早产儿论文; 方法论文; 两组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7月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