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丁新军
(天津农学院人文学院,天津 300384)
摘 要: 乡村旅游被列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领域,农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有必要对接乡村振兴战略,为其提供旅游专业人才支撑。因此,从乡村振兴战略中与旅游相关内容和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两个方面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对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又从新农科、新文科建设角度分析了对旅游管理专业人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并据此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国家推出系列战略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将乡村旅游列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领域,提出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1]。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但迫切需要专业人才支撑,缺少人才也成为目前制约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之一。农业院校以服务三农定位为核心职能,其旅游管理专业有必要对接乡村振兴战略,根据业界的知识与能力需求,进一步优化调整人才培养的模式与具体方案。因此,本文提出综合乡村振兴涉旅相关内容、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与新农科教、新文科育建设三大要素明确人才培养面临的新变化与新要求,并据此探讨提出农业院校旅游管理培养模式优化的新思路与新方案。
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对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中与旅游相关内容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首先,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培养产业新业态。这要求人才培养需要对接产业新业态要求,使其熟悉并理解乡村旅游新业态,具备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意识。其次,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严格生态空间保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促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建设。这要求培养其生态保护意识与生态发展理念。再次,乡村振兴战略提倡丰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传承农耕文化蕴涵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保护利用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培育形成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这要求培养人文保护理念以及遗产保护和适应性利用方法。最后,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提倡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不断创新业态和文化融入与展示手段,因此需要重视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2]。
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是融合产品创新、品牌塑造、空间优化和产业融合的系统工程,要将乡村生态田园风光,融入民族民间文化元素,创新产业业态与产品形式,再塑诗意闲适的人文环境。环都市乡村旅游、核心景区地核吸引的周边农村旅游、乡旅特色小镇驱动的乡村旅游和基于古村、古镇和传统民俗融合的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旅游发展基本形态。美丽休闲乡村、休闲农庄(园)、休闲观光园区、国家森林步道、康养基地、森林人家、乡村民宿、乡村旅游区(点)等精品是乡村旅游的主要产品形态,融合旅游地产、旅游度假、会议会展、餐饮住宿、农特产品、互联网、服务商贸、现代农业、文创产业等复合型功能的乡旅特色小镇、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是当今乡村旅游业态发展的重要趋势[2]。因此,乡村旅游转型升级要求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构成也发生了变化,既需要基础的管理知识与技能,也需要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来适应文旅融合趋势以及农村文化与新时尚风潮的结合;既需要对旅游深入理解,还需要对相关产业具备一定知识储备;既需要正确理解乡村旅游业态变化趋势,也要学会利用互联网、智慧旅游、电子商务等新技术应用促进提质升级。
二、新农科与新文科建设对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指出,要通过思政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深化教学改革、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协同育人新机制构建、质量文化建设等系列措施,促进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的全面提升[3]。农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应充分发挥学校涉农领域所长,主动对接三农发展需求,着力落实高水平本科教育系列措施,培养适应农村旅游业发展的专业人才。新农科面向新乡村和新业态,其中包括推进农科与文科深度融合,致力于培养对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和实用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适应乡村旅游业态变化带来的新要求,构建起体现农科与文科交叉融合,适应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发展需要复合型管理人才。新文科建设既体现人文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也体现与理工科的交流以及与新技术的结合,使得农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该融入人文素养教育和新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创造新知识体系,建设新课程,将现代新技术方法融入课堂[4]。
3、最密切联系原则赋予了法官过于宽泛的自由裁量权。最密切联系原则的一大贡献就在于打破了传统“法律关系本座说”僵化机械的法律选择方法,赋予了法官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充分体现了法律选择的灵活性。但是,这也产生了如下问题: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与对策
农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立足新时代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升级、旅游业态转型升级、生态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几大发展趋势,紧密围绕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农业院校学科优势,主动适应乡村旅游新业态人才需求,以培养具备乡村旅游业经营管理、规划策划、创新创业核心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推进农旅、文理等学科交叉融合与新技术应用为突破,强化内涵式发展,凸显特色化优势,努力打造服务三农特色显著的新型专业。
多维度改进现有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一是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与服务三农意识,对既有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二是针对服务乡村旅游业的人才培养面向,通过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建立覆盖乡村旅游核心基础知识的核心课程群,并将乡村旅游学、休闲农业、旅游接待业等核心课程打造成专业“金课”。三是体现乡村旅游新业态知识的有机融入,探索增加“互联网+休闲农业”、民宿经营与管理、乡村旅游热点问题等前沿课程。四是体现新农科和新文科的创新性、融合性和新技术性特点。根据文旅融合趋势,强化与人文学科融合,设置旅游文化、遗产旅游、文化创意理论与方法等课程;根据农村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设置生态旅游、文化与遗产保护等课程;根据乡村旅游业新技术应用趋势,设置旅游电子商务、智慧旅游、旅游规划制图基础等课程;根据文理融合趋势,设置森林游憩概论、旅游美学、观赏植物概论、现代农艺基础、旅游地理学等课程。通过根据乡村旅游业态变与环境变化动态调整课程,融入体现学科交叉融合课程、旅游行业新知识与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等综合性措施,构建起科学合理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限选课课程体系,从而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特色。
优化涉农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文旅融合、旅游新业态涌现、旅游新技术应用、休闲度假潮流、生态发展理念、农村三产融合等乡村旅游发展背景环境为出发点,立足服务“三农”人才培养特色,实施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实践环节、社会协同等在内的综合改革。对接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实际,以提升学生管理、规划和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改进升级原有课程体系构成。提升学生研究素养,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探索实施乡村旅游创意策划和乡村旅游创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以专业知识与技能竞赛和研究项目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构建校内实训平台、乡村旅游企业育人资源、农业农村育人基地有机衔接的协同育人体系,从而建立服务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特色显著的产教研一体化教学模式。
定义Za为附加阻抗。测量阻抗Zm为ZK与Za之和。对于双侧电源系统,一方面N侧的助增作用使得IF>IM,即附加阻抗比过渡电阻本身大[2]。另一方面 M侧与N侧有功角差,IF与IM相位不一致,Zm相位发生偏移,可能超出动作范围。根据上述分析,距离保护反映过渡电阻的能力有限,高阻接地时Rg数值较大,测量阻抗数值增大且相位发生偏移,超出阻抗动作范围,造成距离保护拒动。
这一过程利用ArcGIS系统工具集中的若干工具处理Smart3D生成的DSM栅格数据,生成dwg格式的带有标高的等高线,供后续修改、编辑使用。这个过程分为以下6个步骤:
利用新技术应用深化教学手段改革。新农科和新文科建设均强调利用新技术改革传统教学手段,因此,农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首先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通过新技术应用培训项目和教学研究团队计划,提高专任应用新技术教学能力的提升,利用智慧化教学手段,建设有关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虚拟仿真教学项目,推动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探索在线课程教育,引入慕课资源,实施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其次是推进教师通过乡村旅游企业顶岗、开展乡村旅游研究等途径,使自身业务知识和能力能够紧随产业发展实际,包括了解乡村旅游与农业科技融合的情况,熟悉农业新品种、新工艺和新产品以及农业科技园区将科普教育与文化娱乐、休闲体验融合的形式与途径。熟悉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与乡村旅游的融合,懂得移动互联网自媒体平台在乡村旅游信息咨询、营销推广和导游导览中的应用,懂得应用信息技术创新乡村旅游产品以及改进行业管理的途径与方法,教师在此基础上改革教学方法,从而针对性地开展参与式、案例式、情景式和项目化教学方法改革。
通过协同育人机制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起校内实训教学与农村实践教学平台有机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是高标准建设智慧化旅游综合实验室,提高综合性实训比重,围绕乡村旅游项目策划与管理、休闲农业开发与管理、旅游项目制图、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目的地接待等应用性内容,设计出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未来职业能力的实训项目。二是及时对接乡村旅游业的经营管理实体,打造系列校外实训基地,培养学生服务三农意识的同时,使学生走近乡旅特色小镇、古村镇、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等能够反映行业发展实际与趋势的合作单位,在业界前沿丰富和延展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2019-07-23.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2019-07-24.
[3]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2019-07-24.
[4]王铭玉,张涛.高校“新文科”建设:概念与行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3-21(004).
[5]韩福丽.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构建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3):146-150.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291X(2019)29-0097-02
收稿日期: 2019-08-02
作者简介: 丁新军(1981-),男,河北玉田人,博士,副教授,从事旅游管理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 本 然]
标签:乡村振兴论文; 农业院校论文; 旅游管理专业论文; 人才培养论文; 天津农学院人文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