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自我实现观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_自我实现论文

论科学自我实现观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_自我实现论文

试论科学自我实现观在历史唯物论中的地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唯物论论文,试论论文,地位论文,自我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在历史唯物论中,科学自我实现观应该成为其中的理论构成部分。阐发科学自我实现观是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回答西方人本主义自我实现理论所提出的某种理论挑战以维护历史唯物论基本立场、观点的需要;该理论的提出和阐发构成了历史唯物论研究的新视角、新内容,有助于使唯物史观更加全面、具体、丰富、深刻。

[关 键 词] 科学自我实现观 历史唯物论 地位 人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我国青年的自我实现意识明显增强。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和阐发自我实现观,对青年的自我实现实践进行正面引导,这是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探讨科学自我实现观的基本理论及其在历史唯物论中的地位,也是当前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所提出的理论要求。

自我实现观能否成为科学的理论

有论者认为,“自我实现”是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范畴,有其特定的内涵和规定性。这一概念的基本内容是指人从“自我”出发,通过“自我设计”、“自我创造”使自己的内在本性得以实现,使“潜能”得到发挥,进而使自我的价值、自由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由于这里的“自我”、“潜能”、“创造”、“价值”、“自由”等概念无一不是抽象的,即脱离社会历史条件和实践的,因此“自我实现”不可能成为科学的观点或理论;对“自我实现”只能进行理论批判,以消除它对我国青年成长的误导作用。应该说,这种见解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主张自我实现观不能成为科学的理论,不能成为历史唯物论的研究内容和理论构成部分,我们则是不能赞同的。

在我们看来,自我实现观完全应该成为历史唯物论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我国青年的自我实现意识大大增强,从而提出了需要科学理论对他们的自我实现实践加以指导的要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以平等竞争为原则,鼓励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追求个人获取利益的正当权利最大限度的实现,从而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和才干的充分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条件;培养了人们的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的精神。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人们的利益观念、主体意识空前增强,人们的自我实现意识也随之强化了。比如,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满足自己生存、享受和发展需要,重视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能力、才干与个性,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等意识,以及将其付诸实践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意识和主观努力等,都是自我实现意识强化的表现。总的说来,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现象。

但是,由于市场机制对伦理道德建设的影响有两重性,即除了上述积极的方面之外,还有消极影响。市场经济肯定功利追求的合理性,主张在实际活动中权衡利害得失去尽可能地获取个人利益,这种观念除了有推动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积极作用之外,如果被人们不加限制地推及社会生活的伦理、政治等领域,就会对人们的实践产生消极影响。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时除了有高效性、灵敏性的优点之外,也有盲目性的缺点。这些都容易导致人们社会责任感淡化、片面追求狭隘私利和眼前利益等不良意识的产生。

市场机制的这些消极作用,对人们的道德观、人生观产生了不小的有害影响,再加上西方人本主义自我实现观的误导作用,结果使得一个时期以来,我国青年在自我实现的实践中出现了不少偏差。例如,一些人把拥有大量财富、尽情享乐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的根本目标;片面地以个人利益满足的程度作为自我实现水平的尺度;从个人本位去考虑和实现自身的发展,甚至不惜以损害社会、他人的利益为代价,等等。

可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究竟应怎样认识自我实现问题?人们应为自己确立起什么样的发展目标?如何处理好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等等。对这些问题在理论上给予科学的分析和解答,是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其次,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自我实现观也随之进入国门,并对我国青年产生了不小影响。这种以抽象人性论为基础的人的自我发展观中的关于“自我认识”、“自我设计”、“自我创造”、“实现自我价值和绝对自由”的观点,对青年的影响尤为突出。人本主义自我实现观关于人自我发展的出发点、动力机制、价值目标、途径与方式、评价尺度等理论,实际上对历史唯物论提出了某种挑战。历史唯物论需要针对这种挑战正面回答这样一些问题:作为具有鲜明主体性特征的人,究竟应怎样实现发展自己的要求?如果这就是所谓“自我实现”,那么如何科学地理解自我实现的出发点、动力、目标、方式、途径、评价尺度等问题?人本主义关于自我实现的观点究竟为什么是不科学的,其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是什么?等等。回答这些问题对于维护唯物史观关于人的发展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从历史唯物论的研究内容来看,自我实现观应成为其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我们往往重视从社会的整体发展角度去研究社会历史问题;从人作为认识客体的角度去研究人发展的客观制约性、规律性问题,强调对人发展的真理尺度的揭示;从个体发展的外部社会动力角度去探讨人发展的动力机制,这些研究无疑都是必要的、有重要意义的,却是不全面的。因为揭示社会整体的发展,也需要从个体发展的主体要求、状况、水平等角度去加以阐发;人的发展除了客观制约性之外,还有人的主体的身心特点、特殊物质精神需要等主体因素或价值尺度对发展的制约作用;人发展的动力除了来自外部社会的推动之外,还有主体发展自身的要求,即来自主体能动性、目的性的内部压力。然而,以往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却是相当薄弱的。自我实现观正是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来揭示社会历史问题,尤其是人的个体发展问题的,它有助于使历史唯物论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在结构上更加合理。

以上分析可见,自我实现观完全能够成为一种科学的理论,而科学自我实现观也应该成为历史唯物论中的理论构成部分。

科学自我实现观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的地位

什么是科学自我实现观呢?具体地说,即是用历史唯物论的观点、方法去研究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不断增长着的需要,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能力、才干与个性,实现自己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追求的出发点、制约因素、动力机制、方式、途径、评价尺度等内容和规律的观点和理论。

关于自我实现的问题,经典作家是有过论述的。恩格斯指出,社会发展史“有一点是和自然发展史根本不相同的”,“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每一个人正是“追求他自己、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1〕的。在这里,“追求自己的自觉的目的”的活动, 其实正是人的自我实现的活动。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概括了人的自我实现活动的基本特点:“‘一个人在通常的健康、体力、精神、技能、技巧的状况下’,也有从事一份正常的劳动和停止安逸的需求,……诚然,劳动尺度本身在这里是由外面提供的,是由必须达到的目的和为达到这个目的而必须由劳动来克服的那些障碍所提供的。但是克服这种障碍本身,就是自由的实现,而且进一步说,外在目的失去了单纯外在必然性外观,被看作个人自己自我提出的目的,因而被看作自我实现,主体的物化,也就是实在的自由,——而这种自由见之于活动恰恰就是劳动”。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劳动“是这样的劳动,这种劳动还没有为自己创造出这样一些主观的和客观的条件,在这些条件下劳动会成为吸引人的劳动,成为个人的自我实现”〔2〕。在这里, 马克思把人的自我实现活动概括为:人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为自己提出了改造外部世界的目的,然后按照主体尺度的要求通过劳动去实现这种目的,获得自由的过程。作为自我实现根本形式的劳动,必然是非异化的、属人的、是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的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认为,人的能力、才干的增长是人们改造外部世界、实现自由的劳动所不可缺少的主体条件,因此,以发展能力、才干为特征的“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3〕即个性的发展, 实际上构成了人的自我实现的重要方面。他们主张社会应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正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4〕这里,马克思、 恩格斯所说的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就是从主体角度来说明人的发展状况的,它强调的是人的发展的自主性、目的性、能动性;它区别于“全面的”发展这一提法,后者则是从人作为认识客体的角度来说明人的发展状况的,它强调的是人的发展的客观性,即实际达到的状况和水平。因此,“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实际上指的正是人的自我实现的活动及其发展水平。

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在私有制条件下,人的自我实现是以畸形的、异化的形态进行的:“无论是利己主义还是自我牺牲,都是一定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而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随着“物质根源的消失,这种对立自然而然也就消灭”〔5〕, “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

那么,科学自我实现观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应处于什么地位呢?

第一,马克思主义历来都是从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两个角度来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而分析个人发展,尤其是研究人的自我实现活动的要求、状况和水平,是研究、说明特定社会历史问题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理论视角。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像自然的发展一样,有它自己的内在规律”〔7〕。诸如“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 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8〕,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规律,等等,都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因此,要想科学地说明社会历史现象,就要研究规律发生作用的状况,归根结底要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水平中去寻找根据或原因。这是从社会整体发展角度来研究问题的。

但是另一方面,要想准确、全面地说明历史现象,还必须了解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的人的发展状况,尤其是人的自我实现活动的状况。这是因为,首先,社会历史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9〕所以, “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因为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10〕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个人发展的历史。”〔11〕

马克思的这一结论,至少包含了以下两层意思:一是,虽然从根本上说个体发展的状况决定于他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但前者反过来又会对后者有重大影响。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 ”〔12〕二是,了解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们, 即马克思所说的“历史的剧中人物”和“剧作者”〔13〕的具体活动和发展状况,尤其是了解在历史上留下重要印迹的杰出人物的状况,对于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生产方式、生产力以及其他社会历史状况来说的,是完全必需的、不可或缺的。包括了解他们所“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14〕;在创造历史时“起着一定作用”的“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15〕;他们的“单个的意志”〔16〕,等等,换句话说,即了解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展自身或自我实现活动的内容、状况和水平。因为人们总是“以他们曾是的样子而互相交往的,他们是如他们曾是的样子‘从自己出发的’”〔17〕。

第二,马克思主义致力于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为实现社会每个成员的共同发展和高度自由的自我实现探索方法和道路,寻找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统一的途径。因此,揭示特定历史条件下个人的发展,包括自我实现的普遍状况和规律,对于认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历史唯物论在研究人的发展问题时,是从客体角度和主体角度这两个方面的统一,或者说是从人的发展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来进行的。而自我实现观正是从主体角度或价值尺度来研究人的发展问题的。

历史唯物主义可以从认识客体的角度来研究人的问题。例如揭示人的本质、人性及其发展规律;探讨制约人发展的社会历史和自然因素;分析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人在发展中的自由与必然的关系,等等。这里所揭示的是制约人发展的真理尺度。

历史唯物主义还必须从主体角度对人的发展问题进行研究。例如揭示人的身心特点,特定的物质、精神需要,不同的理想和人生观,对发展自己才干和个性的不同要求等主体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这里揭示的是制约人发展的主体尺度或价值尺度。显然,缺少这一方面的研究是不可能全面地、科学地揭示人的发展问题的。

其实经典作家们历来重视从主体角度对人的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大家知道,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提出了人的劳动应遵循“对象的尺度”和人的“内在的尺度”〔18〕。两个尺度的思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才能使人自身的本质力量得到确证和发展。恩格斯则提出人要“了解自己本身,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质去估价这些关系,真正依照人的方式,根据自己本性的需要,来安排世界。”〔19〕经典作家在这里所说的人的“内在尺度”或“依照人的方式”都是指人的主体尺度或价值尺度。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过,“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也就怎样。”〔20〕这就是说,还要注意从人发展的主体尺度或价值尺度去研究,才能对人的发展问题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

第四,唯物史观既要强调人的社会化或社会实现的需要这种来自社会的外部压力是个人发展的根本动力,但同时又必须说明这种外部压力在个人身上的转化形态——自我实现的要求这种内部压力的作用,才能全面地、多层次、多方位地揭示人发展的动力机制问题。

毫无疑问,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个人之所以会不断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人只有不断实现自身社会化的水平,即不断地与变化、发展着的社会相谐调、相适应,并发生全面的相互作用(包括改造社会),他才能生存和发展。所以人的个性发展本质上是人的社会性的扩张过程。因此我们说人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来自社会的外部压力,是人的社会化或社会实现的客观需要。

但是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人作为一个有意识、有目的能动主体,人发展的这种外部压力只有转化为被人意识到了的、能自觉的加以控制的内部压力,才能实际发生作用。而人的自我实现要求正是由于对这种外部压力的自觉意识而形成的主体转化形式,是内部压力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可以说,自我实现本质上正是人的社会实现的的一个方面、一种表现形态,是人的社会实现的能动的形式。

综上所述,科学自我实现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社会历史问题,尤其是人的发展问题的重要理论视角或方面,应该成为其中的理论组成部分。

科学自我实现观与人本主义自我实现观的主要区别

科学自我实现观的基础是历史唯物论。它与以抽象人性论为基础,以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发展为蓝本的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自我实现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认清这一点对深入了解科学自我实现观的本质是十分必要的。自我实现是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普遍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其中存在主义者萨特、法兰克福学派的弗罗姆、实用主义者莫里斯、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马斯洛等人的学说很有代表性。二者主要区别在于:

第一,作为理论出发点的人的本质、人性观不同。科学自我实现观把社会的、实践的、现实的人看作是自我实现的主体。与此不同,人本主义自我实现观则是以某种抽象的人的本质或人性概念为理论出发点的。

第二,对自我实现的动力机制的理解不同。科学自我实现观认为人的自我实现的动力,从根本上说来自人的社会实现的需要,是人在主体尺度作用下对社会实现的需要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追求,因此,人与社会在实践中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人自我实现的动力机制。而人本主义自我实现观则认为人本质或人性中内在的“超越性”和“主观性”(萨特)、“人的内在的成长需要”(马斯洛)、“内在的基本动机”(莫里斯)是自我实现的根本动力。

第三,自我实现的基本价值取向不同。科学自我实现观从对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尤其是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发展与集体、社会进步的辩证关系的正确理解出发,主张人们的自我实现应使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总的的价值目标与社会发展方向和人民群众的整体价值目标相一致、相谐调。具体地说,人的自我实现应坚持集体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而人本主义却以个人本位为自我实现价值取向的基本出发点,主张以“依仗本能”或“以自由的名义”(萨特)、“忠实于自己人性的可能”(莫里斯)等原则作为自我实现价值取向的依据。

第四,自我实现的途径不同。科学自我实现观主张人们只有积极投身推动社会进步的实践活动,才能在实践中发现或激活自身的潜能、天赋与才干,才能使它们得到充分发展和发挥,从而实现自己个性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而人本主义自我实现观则主张通过“了解自己的本性和潜能”与“自发的活动”(弗罗姆),通过“认识自我的真实需要”并使其得到满足(马斯洛)等方式去推动人的自我实现的发展。这实际上是一种孤立、封闭的自我完善的方式。

第五,对自我实现状况的评价尺度不同。科学自我实现观把人们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才能和天赋的发展和发挥、自己生存和发展需要得到满足的状况,即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实现状况的统一,更重要的是前者的实现状况作为评价的自我实现程度的标准。它体现了真理尺度、价值尺度和历史尺度三者的统一。而人本主义自我实现观则抽象地把个人需要的满足、主观愿望的实现等自我价值实现的状况作为评价标准,它坚持的是一种抽象的、片面的价值尺度。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自我实现观可以成为科学的理论;它应成为历史唯物论中的理论组成部分;研究和阐发科学自我实现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注释:

〔1〕〔11〕〔13〕〔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7 ~248,532、148~149、248页。

〔2〕〔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112—113、 225。

〔3〕〔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16、515页。

〔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189页。

〔6〕〔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94、67~68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389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8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18~119页。

〔10〕《列宁选集》第1卷,第26页。

〔15〕〔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461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7页。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51页。

标签:;  ;  ;  ;  ;  ;  ;  ;  

论科学自我实现观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_自我实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