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根”文化角度塑造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自信-以中原武术为例论文

从“根”文化角度塑造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自信-以中原武术为例论文

从“根”文化角度塑造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自信
——以中原武术为例

◇洛阳师范学院体育部 阴腾龙

“根”文化源于中华民族重视生命、民族和社会价值的传承与延续,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立足世界的根基。中原武术在中国武术的技艺传承、文化精神、门派延续、乡土情怀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根”文化特色。以中原武术“根”文化在海内外的影响力为着力点,从增强海内外华人凝聚力的高度认识中原武术“根”文化的意义,充分发挥中原武术“根”文化的纽带作用。立足于“根”文化这一核心优势,实施中原武术“根”文化信息产业研究、平台建设以及产业开发模式的探索,将中原武术“根”文化优势转化成真正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构建中原武术可持续发展的“根”文化生态圈。

1 中原武术的“根”文化

“根”文化源于中华民族重视生命、民族和社会价值的传承与延续,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立足世界数千年而不被外来文化同化和融合的根基。“根”文化做为华夏文明区别于西方文明的核心价值观,有着鲜明的文化特点,其中以下特征尤为突出。香火传承:香火是中华“根”文化的核心,从帝王的皇位延续到普通百姓的家族传承,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香火传承主宰着封建王朝的更替与无数家庭的悲欢离合。宗族关系:宗族关系是“根”文化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他是以父系亲属集团或姓氏作为纽带,以生存、安全和发展为目的形成的社会单位,表明了人们“根”的来源及将来的走向。血缘、姻亲关系:血缘和姻亲关系是指由生育和婚姻而缔结、形成和延展的社会关系,它是中国数千年文明延续的社会基础,左右和规范着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准则和行动。乡土情结:从全球范围看,华人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炎黄子孙都会怀念自己的故土;不管在外多么成功或失败,最终的归宿还是生养自己的故土,乡土情结是“根”文化的最佳诠释。

2 中原武术的“根”文化特征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武术文化和整个中华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同根同源,是中华文化有机的组成部分,它的内涵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中国武术的一大特点就是拳种林立、门派众多,“对中国武术门派的分类和统计有不同的方法,有南振、北派的分法;有少林派、武当派、峨嵋派的分法;有黄河流域派、长江流域派、珠江流域派的分祛;有内家外家的分法。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调查统计认为目前全国凡历史清楚、脉络有序、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有129个以上[1]。”武术文化在形成与传播当中及其重视血缘、姻亲和宗族关系,这一特点反映了中华“根”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原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盛行尚武之风,又是古代行气术的重要发源地,为内外兼修、形神合一的中国武术准备了合适土壤[2]。”“在河南出土的汉画像石中,有不少有关古代中原武术的珍贵资料,如郑州出土的‘剑戟对刺图’,唐河出土的‘击剑图’,南阳出土的‘舞剑图’和‘空手夺枪图’等,反映出当时的武术已经出现了单练套路和对练套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3]。”如果说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那么中原武术文化可以说就是中国武术文化的源头,是中国功夫(Chinese kungfu )的“根”。

2.1 武术技艺发源之“根”

中原地区是“少林”、“太极”等拳种的发源地,登封少林寺天下闻名,温县陈家沟享誉海内外,影响深远。少林拳、太极拳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力波及世界各地,其中尤以少林武术与陈氏太极拳充分蕴含了中原武术的“根”文化特性。太极拳源于博爱千载寺,为唐村李氏和陈家沟陈氏所共创,自太极拳(5种步法和8种手法,又叫陈氏太极13式)创编以来,历经数百年的研练浸润,日臻成熟完美,形成了独立而完善的拳法体系,并逐步衍化出“杨、武、吴、孙等太极流派。太极拳发展传承至今,以其更高的文化境界、武技魅力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据世界的太极拳健康大会在2011公布的数据显示,成立有太极拳协会组织的国家有122个;有专门的太极拳队伍的国家有70多个;全球范围内常年开展太极拳这种运动的爱好者近亿人。太极拳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代表之一,东方文化智慧的结晶。

少林武术源于有着1500多年历史、文化博大精深的嵩山少林寺,作为佛门修行之地,寺内僧人大多来自民间,僧俗两界的武功精华交流融会,武技不断得到创新发展。“隋末,少林寺和尚昙宗、志坚等十三棍僧救唐王立下了汗马功劳,唐太宗李世民因此特别允许少林寺和尚练武[4]。”“至宋代,少林武术已自成体系,风格独绝,史称少林派,成为武林中最大的门派[5]”发端于北魏的少林武术文化,历经千年演变与传承,兼收并蓄,广泛吸收其他拳系的精华,形成博大精深的体系,被武林视为武学正宗。自1991年开始举办的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已经成为全球少林功夫习武者来此寻根、体验“中华国粹”博大精深的盛会。现在,少林寺、长城、兵马俑作为中国外交文化的三张名片,而“少林功夫”更是成为了华人在海外的代名词。

中原武术作为中原文化体系中的组成部分,是在中原地域特定的人文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和社会风俗作用大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构成了中原武术最为明显的文化特征:即中原武术文化的主体性、兼容性、辐射性和创新性特征[6]。”目前全国较为流行的129个武术拳种中在河南发源或流行就有40余种,另外还有一些只有拳术或器械内容的体系不够完整的拳种大约有85种。其中,尤以发源于河南的少林武术和陈氏太极拳最具代表性,无论海内外都可常常看到修习少林和太极的武术爱好者。

文化特质首先产生于一个地理文化中心,然后由这个中心向外扩散。中原地区在历史上曾长期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泱泱中华5000年文化,其中就有20多个朝代、200多位皇帝,3000年政治中心是在以河南为重心的中原地带,仅在洛阳建都的就有13个朝代。王广西先生认为,“自古中原多任侠之风,因地处兵家必争之地,中原尚武之风盛行”。“作为中原分支文化的中原武术文化不可避免的也受此影响,在广泛的文化交流中,即以恢弘的气度、开阔的胸怀,从四邻地区文化中吸取营养,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促进自身发展[7]”同时不断地向四周辐射,对周边地区产生深远影响。其意及“天下武术出少林”,这与中原武术强大的文化辐射力有直接关系。

2.2 武术文化的精神之“根”

某天早上我儿子(一岁半)想从床边爬上床,他自己尝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转头向我求助。我知道他向上爬的能力是具备了的,但需要一点辅助,他之前是抓着被子借力爬上去的,今天因为被子离得比较远他就忘记了这个辅助工具。我知道这个时候他需要我的帮助,于是我用语言“搭了脚手架”帮助他解决问题。

2.3 武术门派传承之”根”

“贵州大学当时有两个优势学科,一个是计算机软件,另一个是农药学。按当时政策,可以倾斜照顾一个学科,另一个需参加正常评审。后来,贵州大学的农药学先通过评审,并将消息通知了计算机学科评议组。我作为评议组秘书,并没有急于转达这个消息,从而使得计算机软件学科也顺利通过评审。”

武术的宗派与门派之分通过影视、小说以及民间武术的影响在人们的认知中已经成为中华武术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也是中国武术区别于其他国家武术的重要特点。中华武术在起源与发展过程当中出于自身传承和发展的需要逐渐形成了严格、规范的宗派,几乎所有门派都会穷根溯源、追述师祖。在冷兵器时代,强身习武是历代许多百姓无可奈何的选择,乃至在一个较小地域内形成民风,在一个家族形成家风,世代传承不替,甚至可以沿袭上百年乃至数百年之久。以民风而论,河南的开封、登封、周口、淮阳、沈丘等地习武之风相沿已久,门派众多,高手辈出;以家风而论,诸如河南的河内唐村李氏、温县陈家沟陈氏、洛阳塔湾马氏、汜水苌村苌氏等等,均为世代习武,相沿成风,形成了名闻遐迩的武林世家,成为中原武术的代表人物或代表群体,并在推动中原武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鉴于中原武术对中华武术在历史与当代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人们往往将中原武术视作中华武术的“根”。

2.4 武术乡土文化认同之“根”

“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这种共识与认可是人类对自然认知的升华,并形成支配人类行为的思维准则与价值取向[8]。”文化认同的主体特征和表现即为乡土情怀,人们在乡土情怀中获得了归属感和认同感,这种浓郁的情感会持久地支配每个民族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中原武术文化蕴含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有着精神凝聚、动力激励和思想整合的重要功能。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基础,它是维系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前提。“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日益增强和突出,港澳台和海外华侨华人对祖籍国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然逐步增强[9]”这就迫切要求我们抓住中原武术文化所表现出的浓浓乡土情怀,以推进中华文化认同为着力点,凝聚和团结广大中华儿女投身于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的大业中来。

3 中原武术”根”文化自信建设

中原武术文化资源在国内外各种媒体中成为宣传中原文化的一个名片,一方面说明了信息化社会对文化资源资本化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原武术文化资源在当代中原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中原武术文化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河南、乃至中国在世界上的一个文化符号。发掘中原武术“根”文化,以中原武术在海内外的影响力为着力点,从增强海内外华人凝聚力的高度认识中原武术“根”文化的意义,充分发挥中原武术“根”文化优势和纽带作用,使华夏文明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重塑中华文化自信。

上述问题也引来了北江沿线的地方政府、航运企业、船舶经营者的高度关注,人大和政协代表十分重视,广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391号、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20180418号提案均建议设立北江通航管理机构,统一船闸运营以提高通航效率。清远、韶关市政府和省直有关单位均表示赞同北江船闸实行统一管理,下一步将结合机构改革,探索优化北江流域船闸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

[1] 李义杰. 媒介与文化资本基于中国武术文化资源资本转换的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2012

[2] 胡玉玺.中原武术文化研究述评[J].学术交流,2013(1):158-161

[3] 陆草. 论中原武术文化[J]. 中州学刊,2007,157(1):154-160

[4] 张磊.当代中国佛教的世俗化发展—以嵩山少林寺为例[D]. 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1

[5] 朱新义.嵩山魂—写在嵩山历史建筑群申遗之际[J].少林与太极,2009(6):4-7

[6] 张玉景.河南武术文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9(2):24-25

[7] 韩雪.中州武术文化研究[J].体育科学,2006(8):86-95

[8] 郑晓云.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9] 赵秀忠,赵恒.中华文化认同与海内外同胞同根文化[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39(4):81-85

基金项目: 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资助(14YJ890008);2、河南省软科学项目(162400410404);3、河南省高校重点科研项目(15B890003)。

标签:;  ;  ;  ;  ;  ;  ;  ;  ;  

从“根”文化角度塑造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自信-以中原武术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