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哲学世界观的品格与命运_哲学论文

论哲学世界观的品格与命运_哲学论文

论哲学世界观的品格与命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观论文,品格论文,哲学论文,命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哲学是世界观,是人对所观的世界的诸种看法、态度、思想之总和,哲学的世界观实质上是借助于主体对世界的根本看法以表达人自身本质的理论表现方式,因而它是在思想的范围内将思想对象化以映现人的能力的特殊方式。

哲学是世界观,不是关于整个世界的知识,而是提供如何看待、分析、评价关于世界知识总体的角度、框架与视野,它涉及的不是在世界之内某些对象之间的关系问题,而是涉猎人之主体与整个世界的根本关系问题,它力求在思维与存在的普遍理论层次上使之思想对象化以改造客观的现实,同时又使外在的世界具有主体的特征。

哲学是世界观,不是建筑在本体论上,也不是凭借于形而上学的前提确立的,本体论(ontology)世界观是以预设的“本体”即世界(world)为前提,这种世界观是以预设的东西为对象;形而上学(metaphysics)的世界观是以抽象的本质为基础的。

哲学是世界观,是人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它有别于宗教、科学、艺术或其它把握世界的方式,这种“差异”(difference)不是说作为世界观的哲学与其它方式平起平坐,而是要“观”其它把握世界的方式。哲学要“观”神学的世界、道德的世界、科学的世界、审美的世界,“观”其之后仍要综合,将不同的世界“统一”起来,才能使其承受世界观的角色,行使世界观的功能。

哲学是世界观,此处所言的“世界”不是一个同一的世界、无差别的世界,世界观是从属于人的,是由人推之出来的“世界”。从人的观点去看世界,就有了不同的世界观,有了不同的“观”世界的方式。哲学世界观的分裂与冲突恰是人的分裂与冲突,哲学的世界观实际上是提供人看世界的不同图景。

哲学是世界观,不是对抽象的世界所“观”,而是对具体的世界所“观”。二者的区别与分野恰是现代哲学与传统哲学的区别。传统哲学的世界观是抽象的,它是同对人的抽象认识相吻合的,一旦将人还之于具体性,世界观的图景就会面目全非,而后者是同对人的具体理解相适应的。

如此看来,哲学仍然是世界观,不是抽象的,亘古不变的,包罗万象的世界观,不是用外在的、假想的,思辨的,设定的世界作为所“观”的对象或客体(object),哲学的世界观是人借助于自身的眼光,从人的自身生存活动中去寻求人的活动的价值与意义的根据的理论尝试,是从普遍理论层次上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深悟反思。

2. 世界观不是本体论。哲学的本体论是哲学的一种思维模式,它的关键词是“本”。何谓本体论,恐怕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本身来看,哲学常被等同为形而上学,世界观也常被类比为本体论。在西方哲学中,本体论被界说为是关于存在(Being)的学问,科学被认为是关于存在者(Beings)的技术或学术。本体论有学后之问的性质。亚里士多德称之为“追根究底”。本体论所探究的存在是面对存在的总体。本体论的ontology的词根onto源于希腊文ǒu,相当于英文的Being的含意,或译为“有”,或译为“存在”,沃尔夫对其定义是“本体论是论述各种关于“存在”(ǒu)的抽象的哲学范畴。”

世界观之所以不是本体论,缘由在于本体论是以先验论定的对象为前提,它的视角是以外在的对象作为关注的目光。世界观则是以人的视角去观察对象,它强调于人与世界的矛盾关系,突出了二者的联系与区别的特征。

然而世界观只有本体论的若干性质,世界观的世界不是局部的世界、部分的世界,而是总体的存在的世界,这一点同总体的存在所类同。世界观是“观”世界,这里就存在着一个如何“观”的观之主体问题,这里的“本”依然有学问的功能,而不是学术的工艺学问题。所谓世界观的“本”表明世界观是人理解世界的根本方式,世界观是人确定生活价值和意义所稳固的生存依据。这样来看,世界观就不是远离人的现实的本体论,而是基于人的活动之上的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

哲学的世界观不是抽象意义的形而上学。世界观面对的是同一世界,表达的却是人关于世界的看法。这种看法的表达因人而转移,从而反映了人理解、把握世界的不同背景、不同框架、不同角度。从形而上学的词意追溯,meta的前辍有着不同含义。meta在其之后表明世界观的科学世界,meta在其之前表明了世界观的宗教世界或艺术世界。前者是对象化的世界,凭借的方法是非对象化的思维方式。同一世界被分割、被多样化,不是世界观的悲哀,恰是世界观的规定使然。

从抽象意义说,世界观是以人之本体为根据,是以人对世界的认识为前提的。这里所言之的“世界”已非纯然的自在世界,它打上了自为的人的印迹,体现了二者的矛盾。在这一矛盾的过程中,有了人的自身生成,有了人对世界的理解。

哲学上本体论之“本”的解释有两个层次:其一是本体论之“本”,是本体论的研究对象;其二是语义学意义上的“本”。倘若对世界观加以词源学分析的话,哲学实质上是人的看的方式,是视觉能力在文化类型上的表现方式,柏拉图早就指出了这一点。哲学实质上是用心灵理智的眼睛去看去观,从动的东西后面去看出不动的东西。于是就在表象后面看出了idea理念,就有了eidos的原初含义。

哲学之所观不仅要看这、看那、要观今日,还要观未来,甚至不能“观”的对象也要“观”出个结果来。之所以如此,这同人的好奇、惊异、求知的本性紧密相关。于是“观”某些对象,“观”某些细节尚不能满足,“观”的理应是整个世界,就出现了“世界观”。

3. “世界观”是一个整体,是包含诸种要素的整体,正是将各种要素组合起来的整体,才能发挥其特有的价值和功能。

这些要素用中文表达的话,可以分为“世”“界”“观”,各个词都有其特定的涵意。

“观”是“看”(seeing)。“观”总要看出某种东西,使被看的东西以对象化的方式表达出来。例如从句子里看出语法,从神话中看出结构,从话语中看出人的本质。“看”是一种人的基本的主要的能力。“看”就是“观”。哲学家都是在“观”,以“观”出自己所要观的东西,“观”出哲学家本人所提供的世界图景。

古希腊哲学是视觉文化的范本,即“观”的产物。古希腊的关于what的提问方式就是要以“观”的对象为论证的结果。这样就产生了对象化的哲学体系。

“观”是人的能力,世界观是人的表达。世界是人观之人时的一面不可缺少的镜子。世界观是人以自身出发去观世界的理论结晶。所谓解释、理解、认识、反思、论证,都是“观”的方式,“观”表明哲学是从人出发去看世界的结果。

“世”实际上是指人之世,用中文表达其内蕴恐怕更为贴切。人从生到死称之“一生一世”,这样“世”就是人生活的境遇、背景、舞台。海德格尔所说的人是在世之中,被抛到这个世界,也有此层意思。既然如此,“世”之所在不是纯然地脱离人的主体的存在,不是自在的,而是与人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用马克思的话来说是为我们存在,“世”表明了人的为我关系。没有人的自然存在不是“为我存在”,也不能叫做“世”,“世”是人以整个外在对象为存在产生的,一切对象都是与人相关的,这就构成了“世”的规定。

“世”是人生存的背景,又是人创造的产物。因而人一方面要创造生活之“世”,又要解释生活之“世”。古代人与现代人的区别是“世”的不同,而“世”的变迁又印证着人对自身认识的深化。原来的孤立生存之“世”随着历史的推进,其限界逐渐被破除,就有了现代之“世”。而面对现代之“世”就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世”之“观”,有了时代精神的表现形式。“世”之不同“观”就大相径庭。这样就有了不同意义的哲学即不同价值的世界观。

“界”意味着任何“观”都不是一览无余,达到绝对明晰的程度,“观”的是“世”,而“世”是有“界”的,一生一世就为“界”,这就构成了暂时性意义上的“观”,企图超越界限而确立永恒之“世”的静止之“观”,充其量是一种一厢情愿的幻想。黑格尔哲学的命运表明了“界”的存在,“界”的制约。现代哲学都在“划界”。因为没有也不可能有绝对充实之界的永恒世界观体系。“界”的存在表明世界观尽管是人赖以慰藉的根基,但又具有历史过渡的特征。

“界”的存在既表明了人的特征又表明了人的能力。“界”使人之观点能在特定的条件下完成,又使得人之“观”不断超越既定的界的限制。“界”表明了人本身是矛盾性的存在,“世”也处在双重的矛盾关系之中,人与“世”的联系是在“界”的条件下展开的。

综上所述,世界观本身是“世”、“界”、“观”的统一体,“观”的“世”有“界”的制约,而对“世”的“观仍存留着一个“界”的问题,这样我们就容易理解释义、显现、延异等哲学方法的运用了。

4.世界观本身包含着内在矛盾,其根源是人的内在矛盾。

世界观的矛盾根源于人的矛盾,通过实践的双重化过程表现出来,这表现在人力图借助实践理解世界,使之对象主体化,同时又表现在人主体的对象化过程,这一矛盾表现为自为与自为存在的矛盾,自然与人化存在的矛盾,这一矛盾的推进就构成了世界观的发展逻辑。

世界观扮演者独特的角色,即通过其所确立的理论体系为人类活动的最高或最终的根据、标准和尺度,提供人行动意义的“安身立命之本”,而这种确立本身就包含着矛盾。世界观要超出“界”外,以静止不变的“观”作为某种终极的解释,而这一解释又时常受到历史发展的挑战,从而表现为世界观解释的理论层次的升迁,这一跳跃恰表明了人的自身矛盾的深化,而人的矛盾→实践的矛盾→理解世界的方式的矛盾→世界观的矛盾,就构成了辩证法的矛盾展开过程。

如前所述,“观”“世”“界”自身就存在着矛盾,这一矛盾的外化表现为世界观本应建立在思维与存在的相互统一的前提上,而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是矛盾的过程。世界观要探讨人及其思维与世界的矛盾,以提供世界观层次的理论支持,而人在实践中要不断实现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就必须对这一理论支撑点提出批判。

这一矛盾的展开与批判就表现为世界观不仅有着本体论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应借助于认识论丰富本体论的内容,这一世界观的矛盾就必然地表现在必然与自然,自然存在与人化存在,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矛盾。这一矛盾的深化就能在理论的根本前提上实现重大的层次跃迁,就可以看到世界观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到语言学,直到现在的价值学的发展,而其中核心正是人的主体属性的不同层次的升迁。各个阶段的背后正是人在起着作用。

既然世界观的矛盾是人的矛盾,那么人的矛盾只有通过人的活动方式加以解决,造成这一矛盾正是人的感性活动,人以实践的方式改造外在的生活之“世”,而又使生活之“世”更适宜于人的发展需要,人分化着世界,又统一着世界,人一方面面对着必然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体现着自由的本性。人在设定自己行动基础的同时,又在超越着自己设定的基础。这些矛盾的性质都统一于人的活动方式即实践活动基础之上。

世界的一切秘密都在人,世界观的矛盾也是如此。

5. 世界观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价值。

世界观提供人类活动的终极根据。人的活动总需要有最后的思想“防线”,这一“防线”是由世界观这一独特角色担当的,宗教与哲学的功能大体上是相当的,这就是提供对人的某种“终极关怀”。所谓终极关怀,主要提供处世的态度、处世的方法,而不是使自身处在现象或表象的漂流之中而丢掉自己。因而对人而言,最当紧的就是确立自己生活的终极根据。唯世界观才有如此的价值。

世界观也可提供确定人生的意义。就人生本身来看,人生本无意义,从生到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人又有其独特的能力,非要追问自己的意义。追问,寻求就要确立自己的评价体系,建构自己追究意义的框架,这就是人都有世界观的主要缘由。确定了世界观,也就有了首尾相贯的存在方式,有了人生的统一的确定的意义。

世界观其实就是自己人生的“态度”。人都在漂泊之中,因而总想归属到自己的根,真实的根是在人的心中。所谓身外之物,都有无根的特征,只有从人出发在人之中才能建立自己的根。世界观是人生之根。

所谓根就是自己的家。人本无家,无缘无故地走到了眼前的这个世界,人总想使自己有个靠山,有个家,这样要建立自己的家。伽达默尔说,现代人都有思乡病,也就是归属家园感,有了自己“观”世界的角度,有了“观”后对世界的理解,也就有了家。

此刻世界观的“家”就是精神的家园。人所生活的世界既不象莱布尼茨所言是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也不象叔本华所称是可能世界中最坏的世界。有鲜花,也有野草,有阳光灿烂,也有乌云密布。正因为如此人都有慰藉自身心灵的方式,这就是在流动不居的现实面前找到一方净土,回到自己苦苦寻求的精神家园。

世界观正是人的精神家园。

6. 几句简短的结论概述如下:

1.哲学是理论系统化的世界观,反之,世界观也有可能是非理论化的人生哲学。就个人而言,都拥有某种世界观,人都有平等的权利。

2.世界观并非是科学观、艺术观、历史观或其它,但世界观又包含着对科学的评判,对艺术的鉴赏,对历史的裁决……,世界观或许总要“自命不凡”地将真、善、美三者统一到一体。是世界观的品格抑或是世界观的命运?

3.世界观提供关于世界的图景,而这图景又是千变万化的。其缘由在于人将这个世界多重化、多样化。其实宗教的世界、科学的世界、美学的世界、伦理的世界等等,它们本来就是一个同一的世界。

4.世界观提供家园,它或许不那么温馨,或许又那么冷酷,但它至少是稳固的。

标签:;  ;  ;  ;  ;  

论哲学世界观的品格与命运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