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现有人才是缓解西部人才匮乏矛盾的现实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才论文,匮乏论文,用好论文,矛盾论文,现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新的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的大背景下,人才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关键。首创人力资本新理念并由此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学者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以及贫富差距的决定因素。从长远看,制约西部大开发的最大障碍不是缺乏资金和项目,而是缺乏知识和人才。人才是首要的资源,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谁将取得西部大开发的主动权。以上权威观点,对人才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性已经阐述得十分透彻。当前,无论是政府决策部门、科学研究单位,还是企业、事业等生产经营单位,大都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但采取什么样的人才战略,才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现实选择呢?解决人才匮乏问题的可行途径又是什么呢?笔者谈一些看法。
一、西部地区目前人才资源的状况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一个大战略、大手笔,需要大量不同层次的各类专业人才。从西部大开发事业的总体和对人才的需求上讲,人才匮乏的矛盾十分突出。解决这一矛盾,许多地方习惯于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地人才,这无疑是必要的。西部真的人才很少吗?西部开发的主体是引进的人才吗?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回答,必须对西部人才资源的状况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由于本人掌握资料有限,仅结合陕西省的实际,作一些简单的分析。
建国以来,我国对西部地区进行了三次大的开发,即“一五”、“二五”、“三线”时期,国家投资建设了一大批大中型项目,同时引进、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加上历年分配的大中专学生和从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专业技术人才,西部已经形成了一支数量可观的高层次人才群体和多层次的人才队伍。有关资料显示,西安、成都、兰州三大城市的科技人才密度仅次于北京,整个西部地区的科技人才比重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西部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还聚集着一批高科技高素质的人才。以陕西省为例,1998年底全省共有各类在岗科技人员85.1万人,其中高级科技人才(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5.34万人,占全省科技人员总量的6.3%;中级科技人才30.9万人,占36.3%; 具有初级职称的科技人员48.63万人,占57.1%。在全省高级人才中,有两院院士30 人,博士生导师701人;省管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68人, 省有突出贡献专家365人,中青年专家19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220人,入选国家跨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的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42人,入选省跨世纪“三五人才工程”的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3600多人。从陕西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看,都处于全国的前几位,但为什么陕西经济发展却严重滞后呢?从人才资源开发的角度来思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人才结构存在缺陷。 西部地区人才结构除具有我国人才队伍结构传统产业人才多,高新技术领域人才少;继承型人才多,创造型人才少;单功能人才多,多功能人才少;中初级人才多,高层次人才少;低学历人才多,高学历人才少;机关事业单位人才多,企业人才少;大中城市人才多,县乡和老少边穷地区人才少;从事第二产业的人才多,从事知识生产和传播的人才少;熟悉计划经济的人才多,熟悉市场经济的人才少等普遍性缺陷外,还具有西部地区人才结构的特殊性缺陷。一是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相对短缺。西部现有人才中,与大开发密切相关、迫切需求的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相对不足。二是人才地区、行业分布畸轻畸重。从区域分布看,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生产第一线的人才严重缺乏。从不同所有制人才分布状况看,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国务院和部委所属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国有大中型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科技人才十分稀缺。全民所有制单位人才总量与非国有性质单位的人才总量之比为9∶1。从人才的行业结构看,从事教学、行政和基础性科研的人才相对较多,而直接从事工农业生产、科技推广和应用性科技研究的人员比较匮乏。三是人才断档现象十分严重。由于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不合理和人才评价上的论资排辈等因素影响,在高学历、高层次人才中,已出现年龄结构的断档,即年龄偏大的高层次人才数量相对多,而中年高层次人才数量少,青年高层次人才大量流失。断档现象在不少行业表现十分突出,将使21世纪尖端人才面临无法接续的严酷现实,不仅会影响西部大开发的力度,而且会影响我国经济的腾飞。
2、城乡人才分布“两极分化”。西部地区农村地域广阔, 生态环境治理、山川秀美工程建设、自然资源开发等工程实施主要在农村,但眼前最需要人才的广阔天地、穷乡僻壤却最缺少人才。由于城乡差别的存在,大中专毕业生无论城里的、农村的、城乡结合部的,都千方百计在城里高就;农村里一些有本事、有学问、有关系的都一个个离开了农村。一边是城里知识分子大材小用。硕士、博士下岗,高工、高讲再就业时吃“闭门羹”,另一边是农村初中生、小学生甚至文盲在农业战线充当主力军;一边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高中级人才无所事事,为工资福利而发愁,另一边是科技兴农口号喊得响,生产第一线却找不到科技推广人员,农民为没有适用科技而犯愁;一边是城里大讲知识更新,没文凭的搞学历教育,有文凭的搞达标上档,既有文凭、又有能力的忙着写论文晋升职称与职位,干一些不出生产力的虚事,另一边是农村不少孩子因家庭生活所迫而辍学,封建迷信盛行而没有足够的科学力量来抑制,许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实事缺少科技人才的组织和指导。城乡人才分布上的“两极分化”,在西部目前仍呈日趋严重之势。不消除这种“两极分化”现象,西部农村经济就不可能振兴,西部大开发就会成为一句时髦的口号。
3、人才使用环境恶化。 西部地区的许多地方人才在数量上不算少,但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却很低,除了人才结构上的缺陷外,主要问题是人才使用的环境不够宽松,缺乏人才施展才能的场所、机会和社会环境。一是学非所用。现在不少人才都从事着与自己所学专业没有联系的工作,学医学的杀猪宰羊,学农业的搞工业,学工程技术的搞法律,而学法律的却搞统计,如此等等,学非所用,用非所学,造成人才的极大浪费。二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有不少用人单位只是储备人才,既不给人才提供发挥才能的工作岗位、工作条件,也不给人才以创造性工作的机会。人才没有自己应干的事业,人不能尽其才,才不能尽其用,这是西部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三是生活待遇差。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工资水平普遍偏低。现在西部地区科技人员的收入已低于东南沿海地区4~10倍。 有的贫困县乡科技人员工资不但只能按比例发放,而且要拖欠2~4个月,医疗费、福利费、住房基金等应该享受的社会保障性福利更无从谈起。收入水平低,住房困难,交通不便,子女就业难,工作条件艰苦等,这是西部地区人才流失的根本原因。今年春节,宝鸡电视台播放了一个电视新闻节目,叫《宝鸡人在深圳》,介绍了原在宝鸡工作的几个科技人员在深圳创业的事迹,使人深受启发。为什么那些科技人员能在深圳干出那么大的事业?就是因为深圳有发挥他们才干的场所和机制。如果他们继续在宝鸡干,肯定会象原来那样默默无闻,因为西部缺乏他们创业的环境和条件。不改变西部地区的人才使用环境和机制,再高级的人才也只能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综上所述,西部确实有不少人才,但同时也缺人才。所以西部大开发,既要引进和培养大批人才,缓解人才匮乏的矛盾,更要发挥西部现有人才的聪明才智,使他们在西部大开发中建功立业。
二、西部地区现有人才是目前西部大开发的主体力量
从人才的角度来看,西部大开发的主体是谁?这是解决西部开发人才难点的根本问题。现实生活中,一些地区和单位很善于引进人才,但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人才却开发不够。似乎西部开发的主体应该是外来人才。这笔者认为,西部地区的现有人才是西部大开发的主体力量,吸引外来人才只是一种补充和强化。对于西部大开发的事业来说,首先应是留住用好现有人才,其次才是吸引外来人才。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是缓解西部地区人才匮乏矛盾的现实选择。
理由之一:现有人才群体具有熟悉社会环境、活动空间稳定、本土观念较强等特点,总体上具有发展本地经济、振兴家乡的强烈愿望和革命事业心。现有人才中或祖籍本土、或出生生长在本地、或毕业分配长期工作在本地,他们长期生活在西部,熟悉西部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与西部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西部大开发是他们建功立业的良好机遇。热爱家乡或建设第二故乡的乡土观念也是他们投身西部大开发的动力之一。外来人才虽可能有一定的专业绝活,但毕竟初来乍到,熟悉环境也有个过程,发挥才干也取决于自身努力和相应的人才环境。生活在条件优越地区的科技人员,有的愿意参与西部大开发,但不一定能适应西部地区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艰苦的生活环境。同外来人员相比,现有人才中虽然也有传统思想观念浓厚,知识比较陈旧,市场竞争观念不强等劣根性,但只要加强解放思想方面的教育,加强知识更新方面的再培训,加强市场竞争方面的技能锻炼,就一定能担当起西部大开发的重任。
理由之二:现有人才群体具有生活需求较低、投入成本小等自身优势,总体上具有艰苦创业、乐于奉献的优良作风。西部人才长期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生活的消费需求相对较低,国家投入的工资和社会保障等人力资源开发成本也相对较小。只要投入一定量的资金,就能启动一大批科技人员的消费需求,调动他们投身西部大开发的积极性。吸引外来人才,必须投入大量资金才行。在人才开发战略上,应该有个成本观念。设想如果给予外来人才以当地人才同样的科研和生活待遇,肯定吸引不来人才;如果给予外来人才更优惠的生活和科研待遇,则要付出更大的人才成本。如果只重视吸引人才,一味提高外来人才的待遇,势必拉大外来人才与现有人才的收入差距,这种不平等的人才待遇不但在科技人员内部形成新的矛盾,而且会抑制现有人才的积极性,使本已恶化的人才环境再度加剧,不仅不会促进西部大开发,反而会延误西部开发的大业。
理由之三:现有人才群体具有联合攻关快、便于管理等组织优势,总体上具有朴实和谐、合作共事、团结协作的传统美德。在西部地区的科技人才集中区,人才的专业门类比较齐全,而且不乏电子、通讯、计算机、生物工程、环保、航空航天、核物理等高新技术人才,他们曾联合攻关,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在西部大开发中,他们必然积极参与,在科研和生产第一线施展才华,建功立业。在人才的地域空间上,现有人才相距较近,业务交往较多,人缘地缘较好,加之国家级、部委级的重点实验室较多,联合攻关的条件很好。只要国家和有关部门加强组织和协作,西部开发就一定能出大成果。
三、实施“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政策留人”的人才战略
中央领导最近提出的“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政策留人”的观点,我认为是西部大开发的一个人才战略,完全符合西部人才状况的实际,与为西部大开发聚集高素质人才首先是留住用好现有人才,其次才是吸引外来人才的观点是一致的。西部地区如何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其主要措施应当是:
1、制定优惠政策,加大人才激励力度。 首先要用好中央给予西部的人才政策,改善现有科技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提高工资收入水平和生活福利待遇。国家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缩小东西部科技人才的收入差距,改变东西部人员工资倒挂的现象。在西部地区地方财政吃紧的情况下,可采取对西部地区实行地区津贴,提高工资发放标准的办法,稳定西部人才队伍。由政府出资,对在西部工作的高层次人才给予不同档次的工作经费补贴,并免征个人收入所得税。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应当像奖励得世界金牌的体育运动员、给予影视明星和歌星高额出场费那样进行奖励;对破世界科技纪录的科技巨星,他们的成果一旦转化为生产力,就应该使他们一举成为百万、千万富翁,要奖得使人眼红,激励科技人才争先恐后地去争创一流。在西部,收入最高的应当是科技实业家,而不应当是文艺演艺界的明星。
2、创造条件,大胆使用,为各类人才提供用武之地。 利益驱动诱导和提高收入待遇,这种政策留人的方法,固然对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有重大作用。但真正的人才更看重事业的长足发展,所以事业留人更高一层。因为越是高层次的人才,越看重事业、成就和发展前景。要给人才提供好的项目、好的产业、好的岗位、好的社会环境,才能使其施展才华、大展宏图。用好现有人才首先要解决用非所学、学非所用的问题,要根据人才所学的专业、爱好、特长,尽量给他们安排与其专业相适应、有联系的工作岗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业务专长,尽量不要跳跃行业进行安置。要加快现有科研、行政、企事业单位人员的流转和退休、退职速度,鼓励低学历、假学历人员提前离退,为年轻科技人才腾出更多的工作岗位。为了鼓励科技人才创业,西部各省区应大胆设立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和中小企业担保基金,支持高精尖人才领办企业和带头创业。对省、市评选的各类拔尖人才,有创办实体愿望和条件的,政府应当提供一定额度的财政和信贷资金,帮助其创办独立的经营实体,使他们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感情留人”也是用好现有科技人才的重要环节。各级领导要善于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要与各类人才交朋友,了解人才的长处和短处,了解人才的性格爱好,根据人才的特点,大胆、放手使用,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做到知人善任,合理使用。各级政府要为人才提供充分的条件,放手让他们施展自己的才能,使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长。
3、加强人才的再培养,加快现有人才的知识更新。 调整现有人才的结构,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必须加大人才再培养的力度。要充分利用各类大专院校和国家科研机构,定期组织科技人才进修和培训,帮助其更新观念和知识,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工程工艺和管理经验等。要定期组织科技人才出国出省区考察与交流,提供更多的知识更新机会。要废除中高级技术职称、职务的终身制,建立科技职称的定期检验制度,对长期没有从事专业的或在5年内没有新的科技成果的, 应当取消其职称资格,从制度上促使人才进行知识更新和科技创新。
4、采取开放的政策,打破人才单位所有制, 建立新的人才管理机制。人才的单位和部门所有制是禁锢科技人才的思想和科研创造能力的最大体制障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从干部体制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入手,突出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引进和完善人才分配使用上的市场机制,打破人才单位和部门所有制,建立以自由宽松、允许流动为特征的人才管理新机制。应鼓励和允许人才兼职、多职、停薪留职或到人才交流中心挂职领办、创办企业,允许以技术入股、管理入股的形式参与乡镇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经营管理,参与分配,多劳多得,高智高酬。打破人才流动中不同所有制单位、干部、工人身份的限制,消除人才在不同地区、部门、行业和岗位之间的流动障碍。落实个人择业自主权和单位用人自主权,确保个人依法辞职和单位依法辞退人员的权利,使人才和用人单位真正进入市场,消除某些高收入行业的世袭制和家族经营现象,使各类人才在市场中平等竞争,真正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市场主体。
5、促进人才向农村流动,改善人才的区域和行业结构。 专门人才向农村流动,是西部大开发人才战略的重中之重。人才向农村流动,难度最大。农村条件艰苦,收入水平低,按照人们的利益驱动和心理习惯是一种逆向流动,所要采取的政策力度要更大一点,而且必须多部门配合,多项措施配套。国家要鼓励高等院校特别是地方高校设置农村需要的专业,采取灵活学制,放宽招生和入学年龄限制,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可以招进学校学习,也可以利用农村当地设施合作办学,多渠道、多规格、多模式地为农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适用人才。要建立健全农村科技人才的工资、医疗、养老等收入及社会保障制度,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安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创业。要制定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和专门人才到农村去创业的政策,实行国家公务员定期轮流支援农村的制度,建设各类人才流向农村的“绿色通道”。可以说,西部农村经济的繁荣之时,就是西部大开发的辉煌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