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产业关税税率结构的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税率论文,关税论文,结构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加入WTO后应该着重抓好的四项工作是:1.掌握和熟悉WTO各项规则,特别是涉及法律法规、经济政策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内容。2.清理和修改不符合WTO规则的涉外法律法规,维护国家法律的一致性和贸易政策的统一性。3.进一步完善关税体系及税目、税率结构和关税配额管理办法。4.按照WTO规则,改进和完善政策法规发布制度,增强执法透明度。
中国将按照双边市场准入谈判的承诺,逐步调整关税率,到2005年中国的关税平均水平将降到9%左右。在关税平均水平一定的条件下,关税税率结构的不同,带来对本国民族产业的有效保护程度的不同。本文从分析关税税率结构研究的现状出发,提出使关联产业关税税率结构优化的方法。
一、关税税率结构研究的现状
目前,关税税率结构的研究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对关税有效保护率的理论进行分析和改进,对其应用的现实意义进行分析;二是用历史资料计算各种产品或行业的关税有效保护率,指出当前关税税率结构存在的某些问题。
关税有效保护率理论的结论是:针对进口投入品加工成品的国内加工工业,要提高其保护程度有两条途径:既可以提高成品的名义关税税率,也可降低投入品的名义关税税率。因此,如果着眼于对某一产业有效保护率的测算并为推进贸易自由化进程提供依据,这种模型就是一个合适的工具。但在现实中,产业与产业之间有着关联性,一个产业的最终产品可能是另一个产业的上游产品或者下游产品,如果提高成品的名义关税税率会使其下游企业的保护程度降低,甚至出现负保护;如果降低投入品的名义关税税率会使其上游企业的保护程度降低,甚至出现负保护。因此把着眼点转移到生产过程的多元阶段和各个环节,那么产业的关联性要求我们不能只看到一个产业的关税优化问题,还要联系到与之相关的行业,使一国关税保护结构基本符合名义关税税率的升级原理,形成从上游产品到下游产品的名义关税率逐渐提高的梯形关税结构。
对中国历次关税调整后的关税有效保护率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发现当前关税结构存在的缺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对产业结构和关税结构的调整指出正确的方向。例如,文献[5]指出:从1997年以后,机械工业、化学工业、建筑业的有效保护率达到平均20%,均高于各自的名义保护率,单从各自的行业来看,关税还是起到了行业的保护作用。但是,在为数不多的有效保护率为负的行业中,可以发现采掘业是其中之一,而它的投入品正是以上3个行业的产品,采掘业的名义保护率远远低于以上3个行业的名义保护率。这可以说明,上游行业的有效保护率是以下游行业的有效保护率下降为代价的。从另一方面来看,作为造纸、金属制品业的上游产业,采掘业使它们的有效保护率为12%~18%,其他非金属制品业的保护率更高,达到了26.9%,高出制造业中间投入品平均保护水平的一半。这应该归功于采掘业的低保护率。
二、关联产业关税税率结构的设计
上述研究都是基于关税有效保护率理论,其核心是产品的关税名义保护率应该随着产品的加工程度的上升而上升,使得各个产业的关税有效保护率大大高于其名义关税保护率,这种升级式的关税结构可以有效地提高保护率,而且起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但是,如何具体构建这样的关税税率结构呢?作者认为,应该遵循国家产业政策,以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为依据来确定各产业合理的关税有效保护率,以实现平均关税税率最低为目标来构建从上游产品到下游产品名义关税税率逐步提高的梯形关税结构。
本文用实例来说明这种梯形关税结构的构建方法:
假设A产品是B产品的投入品,投入产出系数为0.6;B产品是C产品的投入品,投入产出系数为0.3;C产品是D产品的投入品,投入产出系数为0.5。
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设定B产品的关税有效保护率为10%,C产品的关税有效保护率为15%,D产品的关税有效保护率为60%。另一个政策目标是要求算术平均名义关税税率尽可能低。试确定从A产品到D产品名义关税税率逐步提高的梯形关税税率结构。
假设产品A、B、C、D的名义关税税率分别为t[,0]、t[,1]、t[,2]、t[,3];设定产品A的名义关税税率t[,0]=1%,产品B、C、D的关税有效保护率分别为e[,1]、e[,2]、e[,3],产品A、B、C的投入产出系数分别为a[,0]、a[,1]、a[,2],建立线性规划模型
条件(1)—(3)说明关税有效保护率要符合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关税有效保护率应大于设定的目标。约束条件(4)—(6)说明从A产品到D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要符合逐步提高的梯形关税税率结构。目标函数说明在符合上述政策目标要求的条件下,算术平均关税税率要达到最低。
求解上述线性规划模型,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关联产业关税税率结构分析表
产品 A B C D
名义关税税率 t0
t1 t2t3
0.01 0.046 0.1188 0.3594
投入产出系数 a0
a1 a2
0.60.3
0.5
关税有效保护率 e1 e2e3
0.1
0.150.6
名义关税税率级差 t1-t0 t2-t1 t3-t2
0.0360.0728 0.2406
平均名义关税税率 0.13355
上述结果说明,在当前政策目标下,构建的梯形关税税率结构只能使平均名义关税税率最低达到13.36%,不可能达到10%,否则会产生政策矛盾。降低算术平均关税税率有三条途径:一是降低最终产品D的关税有效保护率;二是降低产品A的名义关税率;三是降低中游产品B或/和产品C的关税有效保护率。
如果将产品D的关税有效保护率降低到35%,则可以使得平均关税税率降低到10.23%,梯形关税税率结构如表2所示。
表2关联产业关税税率结构分析表
产品
A
B C D
名义关税税率
t0 t1t2t3
0.010.0460.1188 0.2344
投入产出系数
a0 a1a2
0.6 0.3
0.5
关税有效保护率 e1e2e3
0.1 0.15
0.35
名义关税税率级差 t1-t0 t2-t1 t3-t2
0.0360.0728 0.1156
平均名义关税税率 0.1023
如果进一步将产品A的关税名义关税税率降低到0.2%,则可以使得平均关税税率进一步降低到9.86%,梯形关税税率结构如表3所示。
表3关联产业关税税率结构分析表
产品AB C D
名义关税税率t0
t1
t2t3
0.002
0.0412
0.117360.23368
投入产出系数a0
a1
a2
0.6 0.3 0.5
关税有效保护率e1
e2e3
0.1 0.15
0.35
名义关税税率级差
t1-t0t2-t1 t3-t2
0.0392
0.076160.11632
平均名义关税税率 0.09856
如果再将产品B和产品C的关税有效保护率分别降低到8%和11%,则可以使得平均关税税率再次降低到8.52%,梯形关税税率结构如表4所示。
表4关联产业关税税率结构分析表
产品AB CD
名义关税税率t0
t1t2 t3
0.0020.0332
0.086960.21848
投入产出系数a0
a1a2
0.6
0.3
0.5
关税有效保护率e1e2 e3
0.08 0.11
0.35
名义关税税率级差
t1-t0 t2-t1 t3-t2
0.0312
0.053760.13152
平均名义关税税率 0.08516
三、结论
关税有效保护理论只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大体结构框架,而具体到上中下游产品的关税水平究竟应定在什么档次,各级之间的税率差如何等问题,关税有效保护理论无法提供具体方法。
我们将关税有效保护理论和线性规划理论结合起来应用,可以根据政策目标的要求,具体合理地搭配税率,使关税税率结构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政策一致,同时降低整体关税水平以顺应世界贸易组织要求进行的关税减让。
应用计算机软件可以非常方便地模拟在各种不同的政策目标条件下关税结构的变化,使关税结构的制定体现一定的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