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引入及其本土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土化论文,经济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学是在16世纪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出现以后产生的一门新学科。但“经济学”一词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Xenophon,公元前431—354年),他著有《经济论》。e c o n om i c s 等词源为希腊文oikovouiko's,原义为家庭管理。因此17世纪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蒙克莱田把其著作命名为《政治经济学》,以示其研究范围已不再囿于家庭管理,此后“政治经济学”被广泛使用。
中国“经济”一词的出现比较早,例如《文中子·礼乐篇》中载;“薛公曰:乡人也,是其家传七世矣,皆有经济之道而位不达。”《晋书·殷浩传》中简文帝称赞殷浩“沉识淹长,思综通练,起而明之,足以经济”。意思均是指经世济民,即管理国家,造福百姓,类似于儒家的治国平天下。
近代西学东渐之后,日本学者借用汉文“经济”翻译economy, 并被日本学界认可。而在中国译名颇为庞杂,有富国学、理财学、生计学、计学、平准学等。例如1867年北京同文馆开设“富国第”课,由美国传教士丁韪良(W.A.P.Martin )任教习; 1880 年, 英国福塞特(H.Fawcett )的《政治经济学提要》(《A Manual
of
PoliticalEconomy》)中译本被定名为《富国第》出版;1902 年梁启超著《中国生计学沿革小史》。当时也有些人主张采用日译名“经济”,例如孙中山、朱执信等人。1905年起,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双方都引用日本经济书报上的材料,自然沿用经济一词,此后国内逐渐统一采用这一译法。
作为一门学科的引入,经济学的内涵是全新的。经济学并非是作为流行于一时的思潮被学术界引入介绍给国人了解而已。作为一门科学,经济学有它的特点,即它是与现实密切结合的,它研究现实经济活动并为现实服务,这也可以称为经济学的致用性。因此,外来的经济学科必然存在一个如何将它本土化的问题,而且应该说是自它引入中国时就摆在学术界面前。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的关系,中国自近代起一直处于战乱之中,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应当引起我们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同样也是引入的,它所产生的背景与条件显然与中国国情有差异。但长久以来,我们忽视了把它与中国经济实际相结合,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根本原则。
人类的经济活动与人类社会相始终,理性的经济主体势必会产生对经济活动的思考,经济思想因此而产生。文化的承继性使文明不断发展并达到更高的水平。古希腊罗马关于“自然法则”、个人财产权利、契权的见解不仅对西方的政治、法律有巨大影响,同时对西方经济学也有同样大的贡献。西方经济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对经济现象的分析日益精确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中国经济学应当从中吸取营养。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非常丰富,我们今天在致力于经济学本土化时有必要对其扬弃与借鉴。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偏重于价值判断,义利论正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儒家的重义轻利固然使中国传统思想中轻视经济,但主张人们追求“利”的活动符合一定的“义”,这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性使中国历史有了许多显著的特点,在经济方面亦然。而当今中国经济的现状与发展需要也要求能与之相适应并为之提供指导的理论。没有什么现成的理论可以照搬,致力于经济学的本土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建立一个全新的中国学派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