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 310000
【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对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83例产后DVT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结果:观察组下肢疼痛、肿胀等临床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2.38%、对照组为 14.63%(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 97.62%、对照组为 82.93%(P<0.05)。结论:对产后DVT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可缓解其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 优质护理;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产妇产后较严重并发症,其发生率为0.5%~1.31%[1]。其发生原因与孕产妇妊娠末期增大的子宫给产妇下肢造成的负荷增加,使其下肢静脉血流滞缓,加之长期卧床休息引起的下肢肌肉松弛,使局部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有关。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容易引起急性肺栓塞[2],可危及产妇生命安全。对产后DVT在积极抗凝和溶栓治疗的同时,应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以提高治疗效果。我院将优质护理纳入对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中,本文对其效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择我院从2016年3月~2019年1月收治的83例产后DVT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41例。观察组42例中,年龄26~42岁,平均(33.68±3.73)岁,剖宫产33例,顺产9例;对照组41例中,年龄25~43岁,平均(33.91±3.62)岁,剖宫产34例,顺产7例。两组患者年龄、分娩方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1)健康教育:通过视频、面对面讲解等提高患者对DVT诱因、临床症状、治疗、预防措施、注意事项等的认识,以提高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2)心理护理:DVT发生后,患者肢体疼痛加之产后体质较弱,容易出现恐惧、紧张等负性心理及不良情绪[3]。护理人员应及时了解和评估其心理状态,鼓励其倾诉心声,通过诱导、引导、鼓励等心理学技术进行心理疏导,以稳定其情绪。(3)患肢护理:密切监测患者患肢疼痛、肿胀等情况,给予硫酸镁湿敷,2次/d;协助其患肢抬高20°,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对病情较轻未实施溶栓治疗者,可指导其适宜的床上活动。(4)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制定个性化的食谱,多进食高维生素、高纤维的食物,减少高脂肪及汤类食物,预防便秘;控制产后体质量,以预防下肢水肿。(5)运动护理:患者治疗后,应协助其早期运动训练,如膝踝关节伸缩、足趾背背伸屈缩运动等,20min/次;采用拿、捏、推等方式对患者下肢、受压部位肌肉进行按摩。(6)疼痛护理: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疼痛较轻者给予转移注意力等方式、疼痛较剧者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等方式控制疼痛。(7)并发症护理:定时进行凝血酶原监测,禁止对下肢静脉输液、抽血,以减少机械损伤;加强对下肢临床症状的监测,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8)溶栓护理: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尽量减少穿刺,提高穿刺成功率,注射拔针后应按压超过5min;定时监测血气分析指标;密切观察患者出血情况;治疗期间绝对卧床;做好保暖措施。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临床症状(疼痛、下肢肿胀、浅表静脉曲张、肌张力增高、皮肤异常)进行评分,无症状、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记为0分、1分、2分、3分。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输入SPSS17.0软件包,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两组护理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住院时间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临床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见表1。
2.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为 2.38%(1/42),为皮下淤血;对照组为 14.63%(6/41),2例为皮下淤血,3例为牙龈出血,1例为肺栓塞。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P<0.05)。
2.3两组护理满意率比较 护理满意率,观察组为 97.62%(41/42);对照组为 82.93%(34/4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4,P<0.05)
3讨论
产妇妊娠晚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产时体液消耗多血液浓缩、分娩或剖宫手术对血管壁损伤、产后活动少血流迟缓等因素容易影响其抗凝血酶活力、血小板功能等,导致DVT形成。此外,妊娠期高血压、肥胖等因素也是DVT形成的高危因素[4]。DVT的产生不仅导致疼痛、下肢肿胀等症状,还可增加肺栓塞发生率,导致猝死等不良预后。因此,应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预防DVT发生。
优质护理从DVT患者心理、健康教育、疼痛护理、运动、饮食、患肢护理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护理,使患者在心理、躯体、社会等各方面均得到优质服务,以提高对疾病的正确认识,提高舒适度,消除应激心理,增加治疗依从性,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在护理过程中,特别注重早期功能锻炼,指导患者进行适宜的运动,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促进其康复。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贯穿整个护理过程,在疾病不同阶段实施相对应的健康教育方案,指导患者规避风险因素,稳定情绪,预防复发,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接受治疗和护理。
本组资料中,观察组护理后临床症状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与资料报道相似[1.5]。提示优质护理对缓解DVT产妇临床症状,改善其负性情绪,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疗效果优势明显。因此,对DVT产妇,优质护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张琴.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干预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7,11(11):1-4.
[2]涂美金.临床护理在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6,2(1):96-97.
[3]谢常山,张敏,夏文俊.探究循证护理在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的临床实用价值[J].贵州医药,2017,41(4): 430-431.
[4]高萍,刘娣鸿,邱成艳.优质护理用于预防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J].血栓与止血学, 2018,24(1):117-119.
[5]曾江艳,朱小丹.优质护理对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效果[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28(18):181-183.
论文作者:刘慧1, 沈杭平2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4
标签:下肢论文; 产后论文; 患者论文; 静脉论文; 对照组论文; 并发症论文; 疼痛论文; 《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