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综述_心理学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综述_心理学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论文,心理学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528(2007)11-0070-08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既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又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学科。诞生十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初步建立了学科体系,基础理论不断深化,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年轻的边缘学科,各项研究刚刚起步,尚有许多不成熟和存在争议的问题,还面临着许多研究难题。因此,认真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现状,全面梳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分歧,深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难点问题,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成果

近年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结合更加紧密,从心理学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现象、心理问题和心理规律的探讨更加深入,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进程。概括起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必要性的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背景下创建的,其直接目的是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诞生之初至今,许多学者都系统论证了创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针对人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只有遵循人的心理规律才能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因此,思想政治

教育学必须借鉴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其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从人的心理、意识、思想的内在联系入手,论证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的科学性。这种观点认为,人的心理、意识、思想具有相通性,它们都是人的精神现象,都是人脑的机能,都以客观现实为源泉和内容,以实践活动为场所。其中,心理是基础,在心理的基础之上发展为意识,再在意识的基础之上,经过理性思维上升为思想。由于人的意识和思想具有一致性,不可截然分开,习惯于统称为思想意识。由此可见,心理是思想意识形成的基础,同时又渗透在思想意识当中。思想意识是心理的高级形式,是在心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思想意识的发展变化受心理的影响和制约,心理活动的方向和内容又受思想意识的支配,心理和思想意识密不可分,相互作用。因此,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人们的政治态度、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问题,就必然涉及人的心理层面,需要探讨影响人们政治思想品德背后的心理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心理学为基础和依据,把心理学的成果融合、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原则方法之中,只有这样,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于科学的基础之上。

第二,从方法论的角度,论证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建立的合理性。这种观点认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视角一般侧重于教育者和教育内容,而对教育对象和教育过程研究不够。这使得教育对象的主体性难以确立,教育对象只能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灌输的内容,难以将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意识。在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日益强化,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得到认同的今天,需要加强对教育对象的本体研究,特别是心理研究。而心理学对教育对象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心理学的实验方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手段,可以借鉴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能够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视角,更加全面、系统地研究教育对象,从教育对象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入手,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实际,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第三,从现实需要入手,论证思想政治教育学借鉴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必要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党的中心任务的确定调整工作重点。在革命和战争年代,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此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是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随着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也要随之调整。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时期,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人们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各种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价值取向有融合有斗争,有吸纳有排斥,有渗透有抵御,人们产生了更多的精神困惑、思想冲突和心理问题,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形势更复杂、任务更繁重、工作更艰巨。面对新形势新情况,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及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就必须借鉴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解决教育对象的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入手,挖掘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培养他们的自律意识,提高道德选择能力,以及增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适应社会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人们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困惑,依照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就会失去其生命力。

2.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基本范畴、内容体系、学科特点、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理论基础,等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以往的研究对以上问题都进行了探讨,并且对其中大部分问题基本形成了共识,如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特点、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方面学界的意见比较一致。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为例,学界一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如姜相志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1](P11)郭崇岳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们心理活动规律及如何遵循人们心理活动规律去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科学。[21(P3)胡凯、荣复康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以人们的思想行为形成和发展的心理规律以及依据这种心理规律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3](P7)以上表述虽然不完全一致,但没有原则上的分歧。

3.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心理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觉悟,将社会的政治规范、思想规范和道德规范等社会意识传递给教育对象,转化为教育对象的思想意识和相应的行为习惯。在这一过程中,教育对象的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心理倾向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对教育对象的心理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对象的心理研究集中体现在对教育对象的个体心理研究和群体心理研究两个方面。

教育对象的个体心理研究包括对教育对象个体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教育对象的学习心理、接受心理、个性心理及其差异等方面的研究。对教育对象个体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的研究,是教育对象个体心理研究的基础。这部分研究着重探讨了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外因素,如遗传因素、思维发展、语言发展以及环境因素等,揭示了个体心理发展与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育对象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社会规范和接受社会意识、形成个体意识的过程。因此,研究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学习心理和接受心理,是教育对象个体心理研究的主体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学习心理包括学习的心理过程、学习的心理依据、学习的心理机制等。此部分研究借鉴了西方的学习理论、学习动机理论、道德教育理论等内容,研究了理解、迁移、强化、模仿等心理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具体运用,把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的具体方法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如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倡导的课堂道德讨论法、公正团体法,价值澄清理论提出的价值观地理、群体谈话等方法,目的在于激发教育对象的学习动机,引导教育对象通过参与活动积极思考、探索,获得思想和认识上的提高。[4](P156-205)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接受心理研究了接受的心理过程,提出认知过程是接受的先导系统、情感过程是接受的调控系统、意志过程是接受的保证系统,并系统研究了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绪、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对接受的影响,同时研究了教育对象的需要、动机、兴趣、观念系统对接受过程的影响,以及教育对象的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对接受的影响。探讨了教育对象自我防御心理机制的作用特点、作用方式、作用机理等,目的是避免教育对象心理阻抗的产生和逆反心理的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传递更加符合教育对象的接受心理。[5](P138-163)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差异心理重点研究教育对象在智力因素方面和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的心理差异,旨在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6](P169-171)

群体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或多个群体之中。群体作为整个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思想和心理活动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心理方面的相互影响;二是整个群体心理对个体的影响。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群体心理研究主要围绕着以上两个方面进行。

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心理方面的相互影响即人际互动问题,主要研究了人际互动的心理依据,从同化融合说、去个性化说、社会比较说等几个方面解释了产生人际互动的心理原因,具体分析了暗示、模仿、感染等心理过程对于人际互动产生的影响,探讨了人际互动的行为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正确运用人际互动理论,引导教育对象的积极行为提供了指导。[4](126-150)

群体心理对个体的影响集中研究了群体的心理功能、群体凝聚力和群体压力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以及群体动力形成的基本理论与具体方法。群体可以使其成员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力量感、荣誉感,使成员受到尊重,满足成员的多种心理需求。正因为如此,个体对群体具有极强的依赖性,群体心理和群体行为对个体具有很强的影响作用,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心理背景和心理环境。[7](P147-152)

群体凝聚力是群体内成员之间及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和向心力。群体凝聚力强、士气高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该部分研究分析了影响群体凝聚力产生的因素,探讨了提高群体凝聚力的具体途径。[8](P188-189)

群体压力是由群体舆论、风气和规范等形成的一股影响其成员行为的心理压力。在群体压力下个体的行为表现为产生社会标准化倾向和从众行为倾向。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群体压力改变个体行为,统一认识,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注意克服消极的群体压力,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或反面意见,以准确了解群众的真实思想,制造积极的群体压力,使群体行为向着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方向发展。[8](185-186)

4.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研究

教育对象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过程就是自身知、情、意、行的辩证发展过程。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贯穿始终。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心理活动的规律,运用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规律。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中心内容。

第一,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递过程的心理分析。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递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情境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递方式都会影响教育对象的心理过程,最终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有的学者把社会心理学的认知说服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传播学家霍夫兰德1959年提出)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专业性、可靠性和吸引力方面,从教育对象原有的态度强度、心理免疫和人格特征方面,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递的差异性、情绪性、组织性方面,以及从如何强化教育情境方面分析心理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影响,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4](P269-278)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机制和心理功能。机制一词,源于希腊文,意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后来扩展及有机体,指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作用。在社会科学领域,机制用以表示一个复杂社会系统的复杂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尤其是精微的相互作用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机制研究着重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激励的心理机制、态度转变的心理机制、自我教育的心理机制等。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具有政治功能,为人们提供政治方向和精神动力,而且具有多方面的心理功能,如激励功能、态度转变功能、情绪调节功能、心理保健功能等。探讨上述功能及其实现途径,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更好地实现上述功能。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效应。心理效应指大多数人在相同的情景之下或对某种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效应,或大或小地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认识和利用心理效应,并通过心理效应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心理效应包括识人中的心理效应,即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彼此相互认识、相互了解时经常发生的心理效应,如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定势效应、光环效应、体貌效应、名片效应等;育人中的心理效应,如自己人效应、异性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跨门槛效应、齐加尼克效应等;用人中的心理效应,如多米诺骨牌效应、犯错误效应、共生效应、组合效应等。正确运用以上效应,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提高教育效果,使教育对象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6](P238-252)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学原则与方法。心理是思想的基础,人的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思想的形成过程始终与人的心理过程,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与人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发生着内在联系。因此,探究教育对象的思想规律,必须遵循心理学的原则。适应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学原则主要有心理引导原则、心理相容原则、心理共振原则、心理互换原则和因人施教原则。在已有成果中对以上心理原则的作用、实施方法、实现条件等进行了较为具体的阐述。[9](P270-286)

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学方法有心理诱导法、心理刺激法、心理平衡法、心理威慑法等。

第五,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规律。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最终指向,也是学界普遍关注的课题。胡凯、荣复康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对此作了详细的探讨。他们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满着一系列的心理矛盾,有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心理矛盾;教育者及教育对象自身的心理矛盾;教育者、教育对象与教育介体和教育环境之间的心理矛盾,等等。比如,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心理矛盾表现为教育对象由于自身思想政治品德与教育者和社会要求之间的差异而导致的认知冲突、情感冲突、行为冲突等;教育者自身的心理矛盾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要求与自身主体性之间的心理矛盾,如认知上是否完全认同社会主导价值观,情感上是否对促使教育对象转化充满热情,能否完全从心理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者这一社会角色,能否将认知自觉地外化为自己的教育言行,等等;教育对象与教育过程中其他要素的心理矛盾包括教育对象与教育对象、教育对象与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教育对象与教育环境之间的心理矛盾。由于教育对象在接受教育之前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特质。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已有的思想方法、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心理定势必然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影响,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环境产生心理矛盾。当心理矛盾协调发展时教育对象就会产生接受心理,反之将产生不接受心理,怀疑甚至抵制思想政治教育。这些矛盾在深层次上体现在认识、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因素中,在浅层次上体现为人们某种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上述心理矛盾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主导的施教系统与受教育者主体的接受心理之间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基本心理矛盾。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主导的施教系统是推动基本心理矛盾发展的主要方面,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是该基本心理矛盾发展不可忽视的次要方面,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基本心理矛盾的解决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心理规律的揭示过程。

心理规律是指人们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及其表现出的确定不移的发展趋势。它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心理规律即心理的根本规律、总规律;第二层次(中观规律)表现为两个系列,一是心理与身体活动、客观现实、实践活动的关系等外部关系的规律,一是心理的内部关系的规律;第三层次(微观规律)是以上规律在各种具体心理现象中的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基本心理规律可表述为: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主导的施教系统必须适合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的规律。这一规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教育者的施教必须适应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会产生效果;另一方面,教育者施教又不能仅仅是被动地适应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还应当主动超越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即主动调节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使其接受教育,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规律的进一步阐释和揭示将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重要任务。[10]

5.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心理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家庭、学校、社区、单位及社交范围等社会小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都会产生影响: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民族、不同阶级等社会大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影响;甚至地理条件、气候、季节、生态等自然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有些是间接的,即环境通过影响人的心理,进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些是直接的,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氛围直接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对环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心理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氛围如何通过影响人的心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达成。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心理氛围。从社会心理氛围的角度,民众心理、民族心理、社会舆论都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人们的社会心理特征,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符合民众的心理需要,顺乎民心,合乎民意。当然,思想政治教育对民众心理的依赖并不是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影响民众心理。通过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广泛的舆论宣传,可以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产生健康、正确的民众心理,从而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群体心理氛围。群体心理是指普遍存在于群体成员头脑中,并反映群体社会关系的共同心理特征与心理倾向。群体心理一旦形成,就会形成一定的群体心理氛围,使全体成员产生认同感和心理连动性,影响群体成员的心理和行为。因此,群体心理氛围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重要因素。群体心理氛围的研究主要围绕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对个体心理的影响来展开,探讨如何发挥群体氛围的积极作用,充分运用群体凝聚力和群体压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如何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避免其消极作用,利用非正式群体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该部分研究与教育对象的群体心理研究有交叉之处。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人际心理氛围。思想政治教育的人际心理氛围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人际交往、人际互动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人际关系的特点、影响因素、类型等,系统研究了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递的各种因素,介绍了人际吸引理论,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如何运用人际吸引理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和思路。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心理氛围。组织心理氛围研究了组织文化、组织形象、组织变革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要和组织文化建设紧密结合,通过培育组织精神、建设组织文化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进组织文化建设,为组织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群体环境和心理氛围,从而推动组织文化的建设。

6.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递者,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成败的决定因素。社会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信息直接传播者所处的立场、传播的目的指向及传播者本人的威信、吸引力、同受众的相似性程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他所提供的信息的说服效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应当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还应当具备健康的心理品质,较强的工作能力和人格魅力。思想政治教育者拥有良好的心理品质,不仅能够积极地影响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认知、决策、实施中的心理过程,而且能够对教育对象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心理活动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定位。角色指由人们所处的特定的社会地位、身份所决定的一整套的规范系列和行为模式。思想政治教育者是社会主流意识的传播者,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多方面的,是学者和专家、精神食粮的营养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还是社会道德规范的楷模。这些角色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成为教育对象政治生活的引路人、精神生活的指导者、心理问题的咨询师、人格成长的示范者。这种角色定位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具备的心理品质。优良的心理品质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基础素养,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品质包括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两个方面。智力品质包括良好的认知能力,如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较强的分析研究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一定的创造力,等等。非智力品质包括广泛的兴趣,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顽强的意志力,具有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等,以及良好的性格,较强的表达能力、决策能力、交往能力、应变能力,等等。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品质的改善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品质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后天培养、塑造的结果。可以说,先天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良好心理品质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学习和实践是其心理品质改善和提高的决定因素,而自我修养是心理品质改善和提高的根本途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学习、自省、实践、修养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质。

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分歧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还处在起步阶段,其理论构建还不够完善,尚存在一些有分歧和争议的问题。

争议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心理学的学科界定

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产生以前,已有了德育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心理学两个分支学科。德育心理学是研究德育与人的心理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它把育德过程中存在的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当作研究对象,目的是根据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规律实施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心理学则是运用心理学或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来研究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如学生在接受社会规范知识时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积极性的调动及其规律,学生社会规范基础知识学习的心智技能形成规律,社会规范基础知识学习的迁移规律,社会规范学习的心理活动过程,等等。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心理学的学科边界难以划分,很难成为独立的分支学科。

也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心理学之间有联系,也有差异,它们有各自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是三个相互关联但又相互独立的学科。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心理特点和心理规律,它包含德育心理学的内容。而德育心理学强调的是纯德育的观念,即在育德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特点和心理规律,其内涵比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要小得多,只涉及道德教育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心理学只是研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育对象接受社会规范教育时涉及的心理问题,研究如何运用心理学理论和规律使教育对象更好地接受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如果从学科内涵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心理学的内涵最小,德育心理学的内涵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内涵最为宽泛,三者有交叉,但不能完全涵盖和互相取代。

争议二:应如何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学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主张以心理学的框架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从人的心理现象出发,按照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发展,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心理、情感心理、意志心理以及个性心理、群体心理、交往心理等(参见童彭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另一种观点则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为纲,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涉及的主要因素如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环境、社会要求的角度,分析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递和信息接受的所有心理因素,包括对教育对象的心理研究、对教育过程的心理研究、对教育环境的心理研究,以及对教育者自身的心理研究(参见杨芷英、王希永:《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以上两种观点研究的视角有所不同。第一种是站在心理学的视角上,把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纳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当作心理学的特殊研究对象,研究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特别关注教育对象)的某些特殊心理现象,如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挫折和逆反心理、嫉妒和攀比心理、表扬和批评心理等,偏重于个体的心理学研究;第二种是站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视角上,借鉴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规律。以上两种研究视角由于缺乏整合,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两张皮”(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各说各)的状况,无法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化为教育对象的内在品质并转化为现实行动的学科目标。

争议三:应如何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

在学界,绝大多数学者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要特别研究如何根据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来解决人的政治立场、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的转变和提高问题。有的学者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因素,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概括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心理状况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心理研究四大领域。[11]这种观点试图更全面地从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的心理层面去把握此学科的研究范畴。因此除了研究“教育者和教育对象自变量”以外,还研究教育过程和教育环境,诸如家庭气氛、社会舆论、群体心理和公众心理等协变量群体和社会心理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影响。也有些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边界过于广泛,在实际研究中就会造成研究“泛化”的现象,即模糊与相关分支学科的界限,比如与社会心理学的界限,这样等于取消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因为当一切都是你的领域时就等于一切都不是你的领域,这是学科建立的大忌。因此,一种研究领域扩展得太宽的学科是不可能深入的学科,而不能深入的学科是不能自成体系并形成独立学科价值的,这实际上就取消了学科地位和存在的价值。

其实,学科的发展过程就是不同观点的讨论、争鸣、碰撞及深化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上述方面的争议会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完善。

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难点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要在目前研究的基础上,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1.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的研究目前尚不成熟,争论较多。比如,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归属问题、基本范畴问题、内容体系问题、理论构建问题都存在较大的争议,缺乏权威性的论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心理学、与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心理学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梳理、澄清。因此,构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是该研究的重中之重。

2.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与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德育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借鉴与整合工作

人的心理和思想的相通性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结合奠定了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但如何将两者进行整合,在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德育心理学等学科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独立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仍是研究中的难点问题。同时,在实际研究中,如何把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法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也是现实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能否把心理学的认知实验研究转化为“政治意识转化过程的实验研究”,以运用科学的工具方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科学化,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法(如辩证法、文献法),这一切都需要在实践中探索,难以在短期内取得成果。

3.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心理规律的研究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种心理矛盾错综复杂,既有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心理矛盾,也有教育者、教育对象与教育环境和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同时还有教育者自身、教育对象自身以及教育者同教育者、教育对象同教育对象之间的心理矛盾。这些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变得异常复杂。因此,在梳理、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种心理矛盾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心理规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未来研究的难点问题。

4.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实证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应该面向社会,面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出现

的各种现实问题。如在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分配方式、多种社会组织、多种生活方式并存的社会格局下,在世界多元文化、发达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对我国现存意识形态的挑战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面临着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多样性和自身一元主导性要求的矛盾。这种社会现实既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提供了很多现实课题,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带来了很多难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超越,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标签:;  ;  ;  ;  ;  ;  ;  ;  ;  ;  ;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综述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