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局势中的几个战略问题_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论文

南亚局势中的几个战略问题_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论文

南亚形势中的几个战略性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南亚论文,几个论文,性问题论文,形势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20世纪中叶以前,南亚的大部分地区长期遭受西方殖民主义的统治。在南亚国家获得独立后的50多年里,它们为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20世纪结束新世纪到来的时候,南亚地区形势中有几个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和普遍关注。第一,印度和巴基斯坦在1998年进行核试验后,都声称自己拥有了核武器,并正在发展各种类型的导弹,这对南亚地区安全形势产生了新的重大影响。第二,印巴之间的克什米尔争端是南亚地区的领土、民族、宗教等方面的矛盾与冲突的集中反映,这一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过去是,现在和将来仍然是两国关系紧张和地区冲突的根源,特别是在今天两国核对峙的情况下,这一问题更加使国际社会感到严重关切。第三,印度作为南亚最大的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大国,它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有了长足的发展与提高。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产业更令世界刮目相看。一些主要大国提高了对印度的重视程度,纷纷调整对南亚的政策,不同程度地加强与印度的关系。

本文就围绕这几个问题来展望新世纪的南亚形势。

一、南亚核扩散对地区安全的影响

1998年5月,印度和巴基斯坦先后进行了多次核试验, 其后各自公开宣布自己是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这一事态恰巧发生在世界进入新千年的前夕,它不仅给防止南亚核扩散的努力以致命的打击,也是对全球核裁军进程的巨大冲击。它对南亚地区和平与安全有着长远的重大影响。

在印巴核试后,国际上对核武器因素在南亚地区安全中的影响有着不同的看法和估计。一些专家学者认为,由于印巴双方都掌握了核武器,改变了印巴之间常规军力不平衡状态,造成了一种新的核恐怖平衡,因为一旦印巴发生核战争,结果将是两败俱毁。 在印巴核试一年之后,1999年5月,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的亚洲问题专家西格尔撰文说, 南亚并未出现“令人恐惧的后果”,相反比过去更稳定了。他认为印巴之间存在着一种“成熟的关系”。未料,紧接着就发生了印巴在克什米尔卡吉尔地区的大规模武装冲突。可见,印巴关系还远未那么“成熟”。

如果说,一年前比较乐观的估计相对占多数的话,那么现在更多的是担忧。《波士顿环球报》记者发自巴基斯坦的一篇文章说,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两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爆发一场全面战争,可是印度和巴基斯坦——53年前经过流血冲突才实现分治的两个宿敌,现在又成了两个世界上最新的核国家——似乎从未像现在这样更接近灾难的边缘。文章引用《今日印度》杂志副总编拉杰·钱加帕的话说,印巴之间“下一场战争将会是一场核战争”。

当然,印巴两国领导人多次讲过,南亚不会发生核战争。战略专家们认为,迄今为止印巴双方没有充分的对核危机的谈判经验,没有足够的避免核风险的信任措施,也没有控制紧张局势升级的有效机制。因此,如果印巴之间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或者全面战争,动用核武器的风险不能完全排除。美国总统克林顿2000年3 月访印时在印议会发表的讲话中发出了警告:“在核对峙的情况下,没有比认为没有危险更危险的了”。克林顿还说过,南亚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据美国报纸披露,克林顿在出访南亚前得到的情报部门的评估报告认为印巴之间发生核战争的危险大大增加了。

国际社会对防止南亚核扩散做了许多工作,尽管未收到预期效果,但仍在继续努力,推动印巴两国履行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1172号决议,促使两国无条件加入《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和《核不扩散条约》,放弃核武器计划。但是外因只能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关键是印巴两国的态度。

印巴两国的核理论和核计划的目标各不相同。比较突出的有两点。第一,印度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巴基斯坦则对此未作响应。巴不放弃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抉择权,其战略考虑认为这样可以遏制印度对巴发动大规模的常规战争。巴提出与印谈判达成“南亚核节制机制”,印表示拒绝。第二,印度要建立最低限度和可靠的核威慑力量。何谓“最低限度”和“可靠的”核威慑力量?迄无明确现成的答案。1999年8月,印度公布的国家安全顾问委员会起草的印度核理论报告草案中提出要建立海、陆、空三位一体的核部队。分析家们认为这是颇具雄心的核计划。巴基斯坦的态度是“反应性”的:印度进行核试验,巴也进行核试验;印度暂停核试,巴也没有再试;印度若再试,巴也要试。在对待《全面禁止核试条约》问题上,巴也多次表示,只要印度签字,巴也签字。

在发展核武器计划的同时,印巴两国还在加紧研制各种类型的导弹。例如,印度的“烈火”导弹,巴基斯坦的“高里”导弹,将来都可以作为核武器的运载工具。印巴两国都有出类拔萃的核、导弹科学家,即使在遭受各种制裁和禁运的条件下,他们也有能力继续开发和研制自己的核武器和导弹。1998年核试后,印巴科学家都宣布已经能够制造氢弹和中子弹。印度科学家还说,印完全有能力制造洲际导弹。看来,一场水涨船高的核、导弹军备竞赛将延至新世纪。这将耗去大量的本来可以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而且将给南亚次大陆的和平与安全更多的不稳定,甚至是危险的因素。

二、克什米尔争端仍然是印巴冲突的根源

20世纪世界经历了两次大战,一次冷战。印巴之间也发生了三次战争。冷战结束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世界大战打不起来,但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却有增无减。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1999年出版的年签,1998年全世界发生27起大规模武装冲突,其中绝大多数发生在一国内部,只有两起发生在国与国之间,其中之一就是印巴克什米尔冲突。1999年情况也是如此。那年夏季克什米尔格尔吉尔地区发生的武装冲突是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以来规模最大的武装冲突。因此,克什米尔成了国际社会关心和担心的焦点。国外媒体称克什米尔是亚洲安全中“潜在的出事地点”,“武装冲突的策源地”,“严重的危机区”等等。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地区热点已经降温的情况下,克什米尔仍然保持着十分紧张的局势。以往印巴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或战争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和谈和签订某种协议,以恢复南亚地区和平与稳定。而1999年的克什米尔武装冲突结束迄今已一年有余,但印巴两国仍未恢复和谈。巴方多次呼吁印度恢复和谈,但印方坚持巴方必须首先停止支持跨国恐怖主义活动。国际社会呼吁和敦促印巴恢复和谈,亦未奏效。

克什米尔问题是英国殖民主义者在南亚种下的祸根。印巴独立以来,发生三次战争,两次都是为了争夺克什米尔,第三次也有克什米尔争端的背景。印巴为了克什米尔对抗已达五十余年,它和中东的阿以冲突一样,也是一个跨世纪的地区冲突。展望前景,人们没有理由感到乐观。主要原因有:

(一)克什米尔争端与民族宗教矛盾交织在一起。次大陆印度教和穆斯林矛盾冲突已有很长的历史,印巴分治就是教派冲突的结果。印巴分治,克什米尔也一分为二。印度控制了大约五分之三的土地和五分之四的人口,巴控制了其余部分。克什米尔地区居民大多数是穆斯林,他们和印度教的矛盾和冲突并未因分治而结束,相反愈演愈烈。自1989年以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不断发生暴力事件。以伊斯兰宗教势力为背景的政治组织和武装组织大大小小有数十个,零星分散的暴力活动逐渐变为有组织的暴力活动。这些伊斯兰政党组织在克什米尔的前途问题上意见并不统一,有的主张完全独立,既不属印,也不属巴。有的主张脱离印度,与巴合并。11年里,各种暴力事件以及印政府军与穆斯林武装组织之间的战斗已经夺去了大约3万人的生命。 发展趋势是进一步恶化。2000年5月15日印度控克什米尔邦邦政府一名部长和其他4人被炸死在汽车里。8月1日又发生100余名印度教徒朝圣者惨遭屠杀的事件。对于克什米尔的暴力活动,印巴双方各执一词,互相指责。

(二)克什米尔问题历来是印巴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执政党和反对党都要利用克什米尔问题捞取政治资本,抨击对方。国外舆论认为,“克什米尔的战事的猛然再起也许主要是同印巴两国的国内政治有关,而不是同两国半个世纪以来在有争议的地区问题上的激烈争端有关。”

近几年来,印度政局动荡,政府更迭频繁。1999年9 月印度举行大选,时机正好在格尔吉尔冲突结束之后不久,各党派都利用克什米尔问题大做文章。执政党以自己对巴基斯坦的强硬态度争取民心,反对党则抓住一些把柄,抨击政府和军方情报失灵,未能及时发现巴武装人员渗入印控地区。最终,印国内因克什米尔冲突引发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浪潮为印度人民党为主的联合政府再次赢得执政机会助了一臂之力。

在巴基斯坦,克什米尔问题更是至关重要的核心问题。无论是谁执政,都必须表示支持“克什米尔人民争取自由的斗争”,同时强调在政治上和道义上的支持,但否认在军事上给予支持。如果执政者在克什米尔问题上表现软弱,甚至作出妥协让步,将导致群起而攻之,甚至导致政府垮台。1999年10月,巴发生军事政变,除了其他原因外,克什米尔冲突的的结局也是一个重要动因。目前,巴领导人穆沙拉夫面临两方面的压力,一方面是伊斯兰教势力警告他绝不能抛弃克什米尔的兄弟;另一方面,反对派要求“恢复民主”。

克什米尔问题虽是一个难解的死结,但为了南亚的和平与稳定,为了印巴两国人民的利益,还是要想方设法去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到目前为止,印巴两国在如何解决克什米尔问题上的立场根本对立,分歧很难弥合。通向克什米尔的和平之路是一条荆棘丛生的道路。

这里还要说一下南亚另一个被民族、宗教冲突困扰的国家斯里兰卡。这个国家多数民族为僧伽罗族,约占全国人口75%,信佛教,泰米尔族占18%,信印度教,还有其他一些少数民族。民族矛盾最初由语言问题引起。50年代锡兰政府(以后更名为斯里兰卡)制定了僧伽罗语为惟一官方语言的法案,引起泰米尔族强烈不满,矛盾越来越尖锐,发展到80年代初,唇枪舌战演变为真刀真枪的战斗。泰米尔族原来只是要求民族自治,后来出现了要求独立的分离主义思潮,而且出现了分离主义的武装组织“泰米尔伊拉姆猛虎组织”,企图通过武装斗争在北部和东部泰米尔人聚居地区建立独立的“泰米尔国”。自1983年以来,内战打了十七年,造成了成千上万生灵涂炭,数十万泰米尔人沦为难民,经济发展受阻,军费开支猛增,人民生活在战争恐怖之中。

斯里兰卡历届政府都想通过和谈和镇压两手解决泰米尔猛虎组织的问题,至今未能奏效。近5年来, 执政的人民联盟政府酝酿修改宪法,通过权力下放, 给予泰米尔族更大的自治权,争取以和平方式结束内战。2000年初开始,人民联盟政府着手与主要的反对党统一国民党进行修宪谈判,经过4个多月的艰苦谈判,眼看就要达成一致, 统一国民党突然宣布退出谈判。由于修宪需要议会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政府不得不推迟原定于8月9日在议会进行对新宪法草案的表决。10月10日斯举行议会选举,结果是以现总统库马拉通加为首的人民联盟继续执政。新政府将按照其竞选纲领所说,寻求所有政党、宗教和社会团体的支持,组成国民政府,实行新宪法,和向泰米尔少数民族下放权力。与此同时,政府将继续对分离主义恐怖组织予以坚决打击,直至将其击败。这场旷日持久的内战何时才能结束,斯里兰卡人民和关心南亚和平与稳定的人们正翘首以待。

三、印度的大国战略和大国对南亚政策的调整

印度第一代领导人尼赫鲁在印独立前和独立初期就提出了印度必须成为“有声有色的大国”的战略目标。但是在当时,以及在后来很长的时间里,印度给人的印象往往是贫穷落后,甚至被有的漫画家描绘成一个端着讨饭碗向发达国家乞求经济援助和粮食援助的乞丐。经过50多年的努力,印度的形象有了根本的改变。香港《亚洲新闻》周刊这样写道:“忘掉你过去了解的印度吧,它已一去不复返了。将它看作一个复活的、充满自信、赶时髦的新国家,接受它所扮演的正在崛起的亚洲超级大国的角色吧。”这样描写未免有些溢美之词,但印度确实今非昔比,它已经奠定了实现大国目标的基础。

(一)印度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经过绿色革命实现了粮食自给,而且有少量出口。印度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米生产国和第二小麦生产国。它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科技方面,它已在和平利用原子能,航天技术(制造和发射人造卫星)等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据报道,印度已拟订了自己的登月计划。最值得一提的是信息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在1998年提出了“努力使印度成为世界级的信息技术强国”的口号。1999—2000年印度信息技术产业的产值已达57亿美元。印度政府的目标是十年后达800亿美元。因此有人说, 印度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是“软件导向型”。90年代初加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印度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过去5年中,其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达7%左右,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虽略有下降,但所受影响不大。估计这种发展速度将继续下去。印度国内和国外都有人估计,20年后,印度将成为世界第四经济大国。

当然,印度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最大的、也是最难解决的两个问题是人口压力和贫富悬殊。目前印度人口已达10亿,一般估计再过20年左右就将超过中国成为第一人口大国。印度的贫困人口占世界贫困人口的1/4,有将近一半的人每天生活费在1美元以下。 日本作家小田实在时隔40年之后重访印度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印度信息技术革命的背后是贫困”,参加信息革命的人不过占印度人口的2%—3%。

(二)军事实力有了很大的增长。据俄罗斯《独立军事评论》周刊(2000年第33期)报道,印度陆军以兵员、坦克和大炮数量,列世界第四,空军以作战飞机和装备论,也列第四位,海军在世界十强之内。该刊认为“印度已牢固地占据了该地区军事大国的地位”,“增强了印度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印度正在加速实施研制核武器和导弹计划也是为大国战略服务的。印度著名战略分析家、印度“核理论”的主要作者之一K ·苏布拉马尼亚姆直言不讳地说:如果印度打算扮演一个全球角色,就应该发展核武器和导弹,保持最低核威慑。

(三)积极开展外交活动,近年来尤其注重大国外交。2000年是印度大国外交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印与一些主要大国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各种类型伙伴关系。为今后进一步发展与大国关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3月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印度, 两国领导人签署了一项联合声明《印美关系:21世纪展望》,双方同意建立一种“持久的、政治上有建设性、经济上有效益的”新型伙伴关系。今后,两国领导人将定期举行会晤;印度外长和美国国务卿每年将举行关于两国关系的外交对话;两国商业部长将进行双边贸易对话;印外长和美副国务卿之间将继续进行安全对话;两国将建立双边“金融和经济论坛”和“科技论坛”;两国将加强在反恐怖方面的合作等等。一下子建立起10多项对话机制和合作机制。克林顿访印期间印美双方签订了总价值达44.33亿美元的贸易、投资和信贷协定。9月中,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问美国, 在同一年里实现了两国领导人互访。印总理对印美关系的改善表示满意,他说:“这是印美关系充满新希望和新机遇的时代”。

2000年8月,日本首相森喜郎访问印度, 在与印总理瓦杰帕伊举行会谈后宣布日印已成为“全球合作伙伴”。两国将定期就经济、地区和国际问题举行双边对话,双方特别强调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合作。有报道说,日印还将进行防务和安全方面的合作。国外媒体注意到,在美国的带头下,日本在南亚核扩散问题上的立场有了变化,“成功地将核扩散问题从外交前线推到后方。”

同年10月初,俄罗斯总统普京访问了印度,双方签署了《战略伙伴关系宣言》。普京在出访前说,俄印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是两国国家利益,不等于建立某种军事联盟或军事集团。俄印合作不针对任何第三国。普京还进一步说,如今俄不把美国视为敌人,也不视为对手,美国已成为俄罗斯的伙伴。《印度时报》(2000年10月3日)也说,印度外交必须保持独立自主,不应为了平衡美国压力而寻求俄罗斯的友谊。俄罗斯也不只是为了对付美国才同印建立友谊。

在世纪之交,中印关系也取得了可喜的发展。在庆祝中印建交五十周年之际,印度总统纳拉亚南访问了中国,进一步推动了两国关系发展的势头。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新的世纪里,中印两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必将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中印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将共同努力,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作出自己的贡献。

另外,印度已明确宣布要争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讲话,希望早日扩大和改革安理会,并说:“按照客观标准,我们自己有资格承担常任理事国的责任。”

冷战结束以来,主要大国提高了对印度的重视程度。布热津斯基在其《大棋局》一书中把印度和法国、德国、俄罗斯、中国一起并列为欧亚大陆五大地缘战略国家,说应该重视印度增进地区力量平衡的作用。基辛格认为:21世纪的国际体系,将至少包括六个主要强大力量,即美国、欧盟、中国、日本、俄罗斯,也许还有印度。他们重视印度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是经济利益的驱动。印度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其中有2亿多人的中产阶级,经济规模大,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是西方看好的十大新兴市场之一,是发达国家贸易和投资的潜力巨大的市场。印度具有大批懂英语的科技人才特别是信息技术人员,是西方国家竞相争取的对象。第二是战略上的考虑。西方认为印度是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与西方有共同的价值观。小布什在1999年11月的一次讲话中说,在下一世纪中,民主的印度将成为一支世界力量,必须更加注意印度。西方还认为可以利用印度来防范和遏制中国。美国《洛杉矶时报》(2000年9月20日)说,美国已经开始打印度牌,以印制华,维持亚洲力量均势。《日本经济新闻》(2000年8月17日)报道说, 森喜郎首相出访南亚“也有牵制中国的意图”,还说日本政府内部越来越多的人想把加强日、印关系作为对华关系的一张牌。《远东经济评论》(2000年9月7日)的专栏作家秦家聪则认为:尽管有“战略因素”,但安全问题不大可能占主导地位,主要还是经济、信息技术。基于这一背景,西方大国调整了对南亚政策,从过去对印度和巴基斯坦相对平衡的政策,转为重印轻巴的政策。当然,是轻巴还不是“弃巴”。例如克林顿在对印度访问了五天之后还是到巴基斯坦停留了几个小时。日本首相森喜郎在出访南亚之前对记者发表讲话强调印巴两国“都是世界上发挥很大作用的国家。我们将基于这一点,加强与印巴两国的关系”。美国等西方国家“重印轻巴”政策能否取得预期效果,效果孰好孰坏,需要等今后的实践来证明。

标签:;  ;  ;  ;  ;  

南亚局势中的几个战略问题_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