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语码转换_国际新闻论文

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语码转换_国际新闻论文

从功能语言学角度看语码转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言学论文,角度看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3)12-0006-05

1.引言:语码转换研究的简单回顾

语码转换作为语言接触的一种常见的现象,自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就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他们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这一语言现象,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在语码转换这一研究领域,语言学家们关注的焦点是会话语码转换,研究的路向主要有社会语言学、结构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等。社会语言学主要研究语码转换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其社会意义与社会动机,早期的研究可以追溯到J.Fishman从宏观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的关联性研究(correlational study)和J.Gumperz从微观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的相互作用研究(interational study)。后来很多学者都对这一研究路向做出了贡献(如Appel & Muysken 1987;Auer 1988;Myers-Scotton 1988,1993a,1997;Lesley & Li 1995)。其中Lesley & Li,Auer等人还尝试从会话分析(conversational analysis)的角度探讨语码转换问题。结构语言学讨论的焦点在于语码转换的语法限制,相关研究可参见Clyne(1987),Di Sciullo,Muysken和Singh(1986),Myers-Scotton(1993b)等人的论述。心理语言学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影响较大的是Clyne(1987;1991)的激发理论(triggering)和省力原则(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语言使用和功能分析方面的研究试图寻求一种能够包容语言、认知、社会和文化等因素在内的研究视角和模式,致力于这一方向研究的学者有黄国文(1995)和于国栋(2000)等。

在国外,书面语码转换的研究相对于会话语码转换来说所受的关注比较少,国内学者的研究则比较集中在书面语方面。比如,阳志清(1992)就以《傅雷家书》、《日出》等为语料,将语码转换看作是为了一定交际目的的一种言语行为来研究。黄国文(2001)和于国栋(2001)以报纸语料作为研究对象,从语言使用和功能分析的角度对这一现象做出了有益的探讨。其他的研究还可以参考Li(1994),申志奇、李悦娥(2001)等人的成果。

2.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域理论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是建立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域理论的基础上的。在Halliday的功能语法模式中,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上下文语境与三大纯理功能与语域这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有了明确的勾画。在Halliday的理论框架中,语域三要素,即语场、语旨和语式,分别是由三大纯理功能的经验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来体现的。相应地,三大纯理功能又是分别通过词汇语法层的及物性、语气和主位等模式分别加以体现的。(见Halliday & Hasan,1989:25-26;Eggins,1994:78)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各学者对于语域与语篇体裁的关系的看法不尽相同,我们在这里遵循的是J.R.Martin(1999)的模式,将语篇体裁看作是阶段性的、有目的的社会过程(staged purposeful social processes),是属于位于情景语境(语域)之上的更宽泛、更抽象的文化语境的内容。

本文将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域理论入手,以广州新闻报纸上的中英语码转换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对书面语码转换与语篇体裁(genre)的关系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从而验证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语码转换这一研究领域的可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3.语料情况

本文的语料均来自报纸文章。选择书面语码转换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因为这一方面的研究相对少见,而且媒体语言比对话要容易收集;另一方面又可以避免口头语料收集中经常会遇到的“观察者的矛盾”(observer's paradox)(见Bell,1991:3),也就是研究者的出现可能会对研究对象的行为造成影响和威胁。但是书面语料的不足之处在于很难从受众那里得到及时的反馈,使得印刷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交流处于一种单向交流(one-way communication)的状态。(见Bell,1991:87)

本文的语料选自2002年1月到2003年5月广州地区几份比较有影响的新闻报纸,它们分别是:《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和《信息时报》。由于这些报纸均为中文报纸,所以我们可以由此推断出在一般情况下,所收集语料的主体语言(matrix language)应为中文,嵌入语言(embedded language)应为英文。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我们还收集到一些以英文为主的广告。

为了对语料的情况有一个比较客观、全面的了解,我们对收集到的语料进行了初步的统计。需要说明的是,基于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在于探讨语码转换的出现与语篇体裁的关系,因此我们的统计是以标记(token),也就是按语码转换出现的总次数来计算的,而不是以出现的类型(type)进行统计的。另外,我们确定语码转换与词汇借用(lexical borrowing)之间的界限是以最新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2002)为参照标准的,只有(词典》收入的英文词项才被视为借词。此外还必须说明的一点是有关语篇体裁的分类问题。Allan Bell(1991:14)认为,新闻语篇的正文部分可以分为硬性新闻(hard news)、专栏文章(feature articles)和专题新闻(special-topic news)三类,其中专题新闻可以涉及体育、财经、艺术、电脑等范围,当然这一分类是适用于我们收集的中文报纸语料的。为了便于统计,我们将按照一般新闻报纸的版面设置把新闻语篇体裁分成国际新闻、国内新闻、体育新闻、娱乐新闻、科技新闻和其他新闻,前五项出现的频率相当稳定,而其他新闻则包括了一些人文地理、美容、房地产、财经、网络小品文等方面的内容。

统计结果显示句内转换的现象占了97.7%,而句际转换只有2.3%。在句内转换的所有个案中,名词词组所占比例相当之高,其次是介词短语(系统功能语言学对“短语”和“词组”有严格区分,见Halliday,1994:215)、动词词组和形容词词组。各词项的比例请参阅下面表1:

词项  名词词组  介词短语  动词词组 形容词词组 副词词组

比例 93.9% 3.4%

1.5%

0.9%

0.3%

表1:各词项的比例

这一结果与Li研究香港传媒报纸的词类统计结果基本相似(见Li 1994:34),唯一的不同在于介词短语在我们的语料中出现得较多。这一结果与我们的标记统计有关,是由于介词versus的缩略形式vs.在体育版面的标题中出现多次造成的。在名词词组中,专有名词占了总数的90.5%,而其中缩略语则占了总数的40.1%。

从语码转换在各语篇体裁的分布情况来看(为了统计方便起见,这里只考虑句内转换的情况),语码转换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科技新闻和娱乐新闻语篇,出现最少的是国内新闻版面,其次是体育新闻和国际新闻,后三项所占比例相加的总和只有科技新闻的1/2。语码转换在各语篇体裁分布的情况见表2:

语篇体裁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体育新闻 娱乐新闻 科技新闻 其他新闻

比例7.9% 3.2%

6.6% 30.5% 37.9%13.9%

表2:语码转换在各语篇体裁中的比例

在各语篇体裁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项当然是名词词组,其中专有名词和缩略语占了绝对优势,这两类名词词组在各语篇体裁的分布情况可见表3: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体育新闻 娱乐新闻 科技新闻 其他新闻

专有名词 69.5%

 63.2%

 93.6%

91.7%

 99%

 78%

缩略语

52.5%

 57.9%

 82.3%

8% 57%

 41%

表3:专有名词和缩略语在各语篇体裁中的比例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新闻中的转换几乎全为专有名词,而娱乐新闻虽然专有名词的转换比例很高,但是缩略语的转换比例却特别低。

4.讨论:语码转换与语篇体裁的关系

从以上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语码转换在新闻报纸各语篇体裁的出现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在较为正式的语篇体裁中,如国际新闻和国内新闻版面,语码转换比较少见;而在语体风格没有那么严肃的语篇中,如娱乐新闻和科技新闻版面,语码转换出现的机率就相对大得多。从这里可以看出语码转换的出现是与语言的正式程度有关的,语码转换现象一般出现在非正式的语境。Li(1994:29)在其对香港印刷媒体语码转换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单语语言准则(monolingual norms)在比较正式的体裁,如硬性新闻和社论中是占主导地位的,这与我们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只不过对于广州这样一个非双语社区来说,语码转换的出现率远不及其在香港印刷媒体的高,转换的形式也没有香港多样化。

可是,虽然我们可以观察到语码转换出现的规律与语言正式程度有关,但如何能够比较合理而且系统地诠释隐藏在这一规则背后的动因呢?如果仔细观察一下上面的几个表格,我们还可能会有以下的疑问:为什么同属语体风格不太严格的新闻报道之列,体育新闻的语码转换出现比率远没有娱乐新闻高?为什么国际新闻的语码转换出现机率要高于国内新闻?为了给上述问题提供一个比较满意的答案,我们将援引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域理论对各语篇体裁的语码转换现象进行语域分析,以找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所在。

4.1 娱乐、科技语篇vs.新闻语篇

让我们先分析一下首要的问题:为何娱乐、科技新闻的语码转换出现频率远远高于国际、国内新闻?从语场的角度来说,国际和国内新闻一般报道的是与时事有关的话题,也就是一些为人们所广泛关注的或是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由于此类话题涉及的多是有关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比较严肃的内容,因此语言方面也相应要求比较严谨和正式,语码转换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在正式程度最高的政治新闻中,即使出现也大多只是在社会文化方面的新闻中,如代表一些国际性机构及其重要负责人的名称。而相比之下,娱乐新闻和科技新闻所涉及的话题相对没有那么严肃,所以语言的形式也比较随意,因此娱乐新闻中出现了很多与外国歌星、影星、影片、歌曲、流行杂志等的名称有关的语码转换现象,而科技新闻则主要以科技专业术语的转换为主。

从语旨的角度来看,由于国际和国内新闻所涉及的多为社会政治文化方面的话题,因此它们的受众范围非常广泛,读者群体的数量也很庞大,来自不同社会阶层拥有不同学历的不同年龄群体都可能成为这些时事新闻的目标受众,所以这些版面的语言必须符合不同文化层次和社会地位的读者的阅读水平,显得既庄重简练又明白易懂,如果不时地出现个别中英夹杂的句子,就会给部分读者造成阅读困难。即使英文转换部分标注了中文,也难免会造成一种心理上的隔阂。再者,如果在政治性很强的报道中插入英文词项,可能会给读者造成一种不够严肃庄重的印象,认为不单有损中文的官方语言地位,而且会破坏中文的语言纯洁性,由此形成一种抵触的情绪。当然,在政治报道中维护官方语言的尊严和纯洁也涉及到国家语言政策中有关语言规范化、标准化的问题。而对于娱乐新闻来说,它主要针对的是对影视娱乐感兴趣的年轻人。这些人一般喜欢追时尚赶潮流,英文在他们看来是一种有品位合时尚的象征,所以他们不会抗拒中英语码转换,而且还可能很欣赏这种有点新潮和异国情调的语言风格。关于科技新闻,它的目标受众主要是一些高新科技方面的行内人士和业余爱好者,此类读者一般都能够通晓IT行业通行的一些“技术行话”(technical jargon)。很多时候,IT界的一些专业术语都是直接从外国引进的英文单词,由于这一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所以很多新词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翻译,因此英文作为一种“权宜之计”被应用到日常的交流中,起到了“填补空缺”(gap-filling)的作用。科技新闻既然是以IT人士为主要目标受众,大量英文行内术语的使用也就不足为奇了。而且英文语码在科技语篇的出现还表达了一种“辨别”(discriminating)的功能(见黄国文,2001:292),也就是Gumperz(1982)所说的“界定受话人”(addressee specification)的功能,即只有具备这种IT知识的集团内部成员才是发话的对象。

比较娱乐新闻和科技新闻的语码转换,我们可以认识到前者的转换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选择型转换”(optional switching),因为很多娱乐新闻的语码转换都是以Peter Newmark所说的“翻译对子”(translation couplet)的形式出现的,即英文之后附有中文解释,或中文之后标明英文原文,这种做法其实是违背Clyne(1991)所说的省力原则,即经济原则(principle of economy)的。在这里,语码转换的使用不是出于省时省力,而是为了迎合受众的口味特别营造的一种新潮洋化的文体效果。但是科技新闻就不同,这一语篇体裁的转换大多属于“必要型转换”(obligatory switching),因为很多术语都找不到对应的中文,或者翻译成中文非常繁琐冗长,加上基于这一版块的文章主要的功能是提供信息,因此一般采取英文缩略语的形式是最方便最合适的。试比较下面的例1和例2。

例1(娱乐语篇):本报讯 根据美国唱片工会最新发表的年度专辑销售总成绩,在新人里,最近获奖无数的艾莉西娅·凯斯(Alicia Keys)成绩最是闪亮,首张专辑《未成年之歌(Songs In A Minor)》,累计销量已经突破400万张。

——《Alicia是新人之王》(《南方都市报》2002.2.7 C45)

例2(科技语篇):……过去在欧洲有一种接近I-mode的服务——“WAP”服务。不过,由于未能完善基于数据包收费的机制等原因,未能获得普及。从2001年开始提供的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服务使基于数据包的收费成为可能,因此目前的状况正得到改善。……

——《I-mode落户欧洲日本厂家虎视眈眈》

(《南方都市报》2002.3.19 C59)

其实,如果从Myers-Scotton(1988)的标记模式理论(Markedness Model)来看这两种语篇体裁的话,我们可以发现娱乐语篇和科技语篇在标记连续体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前者的标记性要比后者的高。标记模式理论认为,所有的语码选择与会话双方之间一定的权利和义务是联系在一起的。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头脑中都会有一个社会准则的预设机制,该机制让谈话双方意识到交谈中所选语码的标记性和可能带来的后果,也就是说,社会准则决定了语码选择的标记程度:能被准则预测到的是无标记的选择,反之则是有标记的。根据这一规则,我们可以看出科技新闻的语码转换的可预见性高于娱乐新闻,因为科技新闻中的很多选择都是必要型转换,也就是没有选择的选择,而娱乐新闻一般都是选择型的,语码选择的自由度要比科技新闻大,因此标记性也自然高于科技新闻。

从语式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先区分两个概念:媒介(medium)和渠道(channel)。在Hasan(见Halliday & Hasan,1989:58-59)看来,媒介指的是措辞的结构模式,有口语(spoken)和书面语(written)之分;而渠道指的是受话者通过何种形式接触发话者的信息,有声音(phonic)和文字(graphic)之分。媒介和渠道都从属于语篇中语场和语旨的选择。基于我们选择的语料是书面语码转换,因此决定了所有语料的渠道都是书写形式的,但是在媒介方面可能有所不同。有的语篇倾向于口语体,有的则倾向于书面语体,有的语篇可能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所以我们应当把媒介看成一个连续体(continuum),它的两极分别为口语体和书面语体。国际新闻和国内新闻由于涉及的社会政治文化话题比较严肃,因此一般采取书面语体,语码转换现象出现得少;而娱乐新闻和科技新闻报道的内容没有前二者那么严肃,因此语体的选择是介于正式和非正式之间的,语码转换的出现就相对比较自由。当然,我们以上所说的只是一般的规则,每个规则都会有例外。在收集的语料中,我们发现了一篇刊登在《南方都市报》、《广州新闻·对话》版面的访谈录(2002.4.18 A09),其中不时地出现中英句内转换和句际转换的情况。其实仔细分析一下该篇的语域三要素,就不难发现语码转换频频出现的原因。该语篇所谈及的内容,即语场是“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的失败和成功之路;语旨是记者通过文字向读者再现他采访李阳的全过程,李阳的个人风格是很喜欢转换语码,而记者采访的时候为了顺应被采访者的语言风格,也频频转换语码;语式是以书面的形式记录对话,媒介和渠道两者之间存在不一致性(incongrueney),媒介是口语体,而渠道是文字的形式。一般在国内新闻版面出现口语体是很少见的,这篇文章的特殊语式为语码转换的出现创造了基本条件。由此可见,语式也是制约语码转换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

4.2 体育语篇vs.娱乐语篇

前面提到,在语料分析中我们发现体育语篇的语码转换出现比率远远低于娱乐语篇,其实这一现象也是可以通过语域分析来获得答案的。在语域三要素中,语旨是决定这一现象产生的最关键的因素。由于体育爱好者的数量十分可观,而且这一群体在年龄、性别、社会地位、文化水平等方面均可能存在差异,所以体育新闻报道不可能像娱乐新闻那样,在提到外国球星和体育赛事的时候经常转换成英文;如果那样的话,可能会将不懂英文的人排除在外,从而失去一部分读者。另一方面,体育报道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客观地传递最新的体育快讯,不在于追踪时尚和潮流,所以体育语篇中出现的英文单词最多也就是NBA,CBA,AC米兰和vs.。Bell(1991:105)曾经提出“受众设计”(audience design)这样一个概念,指的是说话者必须根据听众来设计说话的内容,说话者的言语策略首先必须采取“回应式”(responsive),其次偶尔也可以采取“主动式”(initiative)。其实“受众设计”与语域理论的语旨要素是紧密联系的,二者讨论的都是有关交际者之间的角色关系的问题。因此,“受众设计”也可以用来解释语码转换在体育版面的出现率远远小于娱乐版面的原因。对于以读者为导向的报刊媒体来说,为了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它们必须十分清楚哪一种语篇体裁在语言和风格等方面具体针对的是哪一类型的读者,然后根据不同的读者群体的不同需求制定出不同的“受众设计”方案。

4.3 国际新闻vs.国内新闻语篇

关于国际新闻的语码转换机率高于国内新闻的问题,通过语域分析可以知道,由于这两种体裁在语旨和语式方面大致相同,我们可以断定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语场。仔细分析一下国际新闻中的转换,就可以发现转换大都是发生在涉及外国科技领域的语篇及其他一些牵涉到外国文化和商务的语篇中的。

4.4 个案分析

以上的分析表明,语码转换在各个语篇的出现不是任意的,而是受语域因素制约的。上文谈到的都是对语码转换和语篇体裁关系的一些宏观的说明和解释,下面让我们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一下语码转换在具体的情景语境中与语域三要素的关系。在语料收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语篇标志语(discourse marker)的语码转换,如but,by the way等等,这类词语在功能语言学中充当的是连接状语(conjunctive adjunct)和语气状语(mood adjunct)的角色,前者表达的是语篇意义,后者表达的是人际意义。根据观察,这些语篇标志语的转换也不是随意的,它们只出现在正式程度较低、比较口语化的语篇中。请看下例刊登在娱乐版面的电视评介:

例3(娱乐语篇):哎,起这样的标题实属无奈,谁叫我是看了配了音的《美丽人生》呢!……By the way,这些配音什么时候才可以有质的飞跃?

——《〈美丽人生〉不美丽》(《南方都市报》2002.5.6.B32)

限于篇幅整个语篇无法完全给出,但是从所引用的语篇开始句和结束句的“配了音的《美丽人生》”、“这些配音”等在经验功能中充当参与者角色的词语,我们可以知道该语篇的语场主要涉及的是一部电视剧的配音质量问题;而从表达人际功能的语气状语“by the way”,态度性词语“无奈”可以看出该篇的语旨是作者在向读者倾诉心中的不满。按照Poynton(见Eggins,1994:64-65)对语旨的划分方法,语旨是由权力(power)、接触(contact)和感情投入(affective involvement)三个连续体构成的。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从人际功能的角度可以看出作者旨在构建一个类似朋友之间对话的能够拉近与读者之间距离的语篇,表达一种朋辈之间权力平等、接触较频繁和情感介入程度较高这样的一种关系,从而寻求一种认同感和情感上的共鸣。担任人际主位的语篇标志语“by the way”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上述的这种感情色彩,而且连同“哎”等叹词一起标示了该文的媒介是比较口语化的。由此可见,语码转换的出现是语域三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反之,它的出现也更加深了该语篇的口语体色彩和非正式程度。

4.5 投射与语码转换

在分析语料的过程中,还有另一个有趣的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那就是国内新闻语篇和体育语篇中的被投射小句(projected clause)出现的语码转换现象,请参见例4和例5。

例4(新闻语篇):本报讯 记者傅汉荣报道:广东22位亲自参与救治非典患者而受感染、目前已经康复出院的医务工作者,日前自发向已经康复的全体非典病友发出倡议……倡议书说:我们是不幸的,在SARS病毒猖狂进攻下,我们倒下了;我们又是幸运的……——《抗非典,热血沸腾无私奉献!》

(《羊城晚报》2003.5.16头版)

例5(体育语篇):……第一盘小威抓住姐姐的正手失误一次重击后形成5比4的破发局面,只见小威紧握拳头,尖叫一声“Come on”为自己叫好。

——《打败姐姐 小威成就三连冠》

(《南方都市报》2002.9.9 A18)

需要说明的是,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投射”(projection)指的是在一个小句复合体中,被投射句所讲述的内容已在别的地方出现过。按Halliday(1994:250)的话来说,“投射指的是—种逻辑语义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一个小句的功能不是对(非语言的)经验的直接表述,而是对(语言的)表述的表述”。通俗地说,传统语法中的直接引语属于投射中的原话引述(quote),间接引语则属于间接引述(report)。由此可见,运用投射关系的一个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表明该句不是作者原创的,而是对别人的语言表述的表述,作者为了准确直观地反映客观现象才将其融入现时的报道之中。

从上文的语域分析可以知道,语码转换一般情况下较少出现在新闻和体育语篇中。作者在这两类语篇中运用投射转换的目的在于增加文章的真实性和生动性,另外一方面也可以降低该语码转换的标记程度。比如例4是摘自广州市抗击非典型肺炎期间在头版登载的一篇报道。我们知道,头版的新闻一般涉及的题材都很严肃,因此语码转换是十分罕见的,但是该篇报道中却多次出现“SARS”这个代表非典型肺炎的英文缩略语。细心观察可以发现,该报道只在表示投射关系的一些小句中,即引用一封医务工作者的倡议书的原文时才出现“SARS”字样,其他时候提到非典型肺炎时均采用“非典”这个中文缩略语。其实,语码转换在这里出现的标记性由于它存在投射关系而大大降低,而且还由此显示了新闻报道客观真实的一面。

5.结语

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域理论入手,选取广州中文报纸中的书面语码转换语料为研究对象,对书面语码转换与语篇体裁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本文的目的在于将语码转换研究纳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之中,从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来诠释这一复杂的语言现象,并从中验证功能语言学在这一领域的可应用性。通过语域分析可以知道,语码转换的出现是受语域要素制约的,而且它在大多数情况下只出现在正式程度相对不高的语篇体裁中,例如语码转换在娱乐和科技语篇中的出现机率要大大高于新闻语篇。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我们可以根据这一规律,通过分析某一具体语篇的语域特征,预测出该语篇出现语码转换的可能性。

收稿日期:2003-08-21(修改稿)

标签:;  ;  ;  ;  

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语码转换_国际新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