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化痰法在胃癌的癌前病变治疗中的应用论文_陈丽,王秀芹

莱芜市莱城区苗山中心卫生院 山东莱芜 271100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化痰法在胃癌的癌前病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期间消化内科收治的11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癌前病变的患者,根据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58例患者。对照组患者服用胃复春片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服用养正散结汤进行记录。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记录、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87.9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4.14%),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医化痰法在胃癌的癌前病变治疗中疗效显著,利于患者康复,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应用推广。

关键词:中医化痰法胃癌的癌前病变养正散结汤消痰散结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肿瘤的发生率日渐升高,其中胃癌在我国各种恶性肿瘤中居首位,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据研究调查显示,胃癌在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中排第四位[1]。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包括伴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和异型增生(Dysplasia,Dys),是胃癌的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of gastric cancer,PLGC)。而对PLGC的研究是胃癌二级预防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主要观察分析了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期间消化内科收治的116例CAG合并癌前病变的患者,其疗效结果较好,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根据文献标准[2,3],选取本院消化内科于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期间收治的11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伴肠上皮化生和(或)异型增生的患者。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患者58例,其中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在20-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9±10.5)岁;病程在0.5-19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0.6±6.1)年;其中伴Dys的患者有18例,伴IM的患者有25例,幽门螺杆菌(Hp)感染患者有15例。对照组患者58例,其中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在21-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6±10.3)岁,病程在0.5-19.5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0.2±7.5)年;其中伴Dys的患者19例,伴IM的患者有25例,Hp感染患者有14例。所有患者均同意参与治疗,且无其他严重并发疾病。两组病人在治疗前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即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治疗组患者服用我院自制养正散结汤(养正散结汤包括:胆南星、百合、佛手、生甘草、莪术、太子参、山慈菇等)。每日服用一剂,水煎后分两次温服,十二周为一个疗程。同时保证患者在治疗期间不服用其他一切可能会影响本次试验的药物。

1.2.2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服用胃复春片,每次口服四片,每日三次,十二周为一个疗程。同样保证患者在治疗期间不服用其他一切可能会影响本次试验的药物。

1.3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标准参照文献[2,3]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结果

消化内科于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期间收治的11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伴肠上皮化生和(或)异型增生的患者分别经过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明显。其中治疗组患者的显效率为39.65%、有效率48.2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显效率34.48%和有效率39.65%。治疗组的无效率12.0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无效率25.86%,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详细结果如表1所示:

3.讨论

痰证理论是中医经典理论之一,早有学者提出胃癌痰证学说。胃癌作为一种痰结,可分为三大要素:痰核、痰络、痰浊。不论胃癌患者的证型如何,其根本的病因、病机仍为痰浊污染[4]。因此,确立“消痰散结”可以作为胃癌治疗的方法,而服用养正散结汤可以以证立法、消痰散结。以方测证是中医诊疗法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并且早有研究证明消痰方剂对脂肪肝、高脂血症等疾病的治疗有效[5],揭示了病证与痰的相关性,为明确某种疾病可能的病因机制提供了依据。早在明代王伦《明医杂著》、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痰饮》”及清代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中提及:“人之一身,气血清顺,则津液流通,何痰之有。惟夫气血浊逆,则津液不清,熏蒸成聚而变为痰焉。”等。可见痰是胃癌发生的根本病因。胃癌作为一种痰结,可分为三大要素:痰核、痰络、痰浊。服用养正散结汤可以以证立法、消痰散结,进一步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甚至促进胃癌细胞凋亡。本文资料研究显示,养正散结汤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病情,利于胃癌的癌前病变的治疗,11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伴肠上皮化生和(或)异型增生的患者分别经过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明显: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7.93%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74.14%,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可以认为中医化痰法在胃癌的癌前病变治疗中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工作中运用。

参考文献:

[1]李益农,萧树东,张锦坤.慢性胃炎的诊治问题[J].中华内科杂志,1983,22:261.

[2]周建中,陈泽民,危北海.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318.

[3]全国胃癌防治研究协作组病理组.胃及十二指肠黏膜活检病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29.

[4]施俊,秦志丰,王晓伟,等.消痰散结中医治疗方案用于胃癌术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10):14-17.

[5]辛爱洁.中医“痰浊”与高甘油三酯血症相关性的探讨[J].光明中医.2010;25(9):1695-1696.

论文作者:陈丽,王秀芹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9

标签:;  ;  ;  ;  ;  ;  ;  ;  

中医化痰法在胃癌的癌前病变治疗中的应用论文_陈丽,王秀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