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结束后核军备控制领域的非政府组织分析_和平与发展论文

冷战结束后核军备控制领域的非政府组织分析_和平与发展论文

析冷战结束后核军控领域的非政府组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冷战论文,结束后论文,领域论文,组织论文,政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非政府组织在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以及各个领域中的声音越来越引人瞩目。国际社会对非政府组织的定义、对其作用的认识仍然处于进一步发展过程中。本文仅就核军控领域的非政府组织特别是其在冷战结束以后的发展做一些简明扼要的分析。

一 核军控领域非政府组织的界定及分类

非政府组织种类繁多,活动领域广泛,对其定义也很不统一。笔者认为,非政府组织是合法的、非政府的、非党派的、非营利的、针对某一特定社会问题的民间志愿性组织。据此界定,对核军控领域的非政府组织做一些分析,可以确定军工企业不能被视为非政府组织。因为,首先军工企业不属于“非赢利”的范畴。其次,即使是私人投资的军工企业,也与政府密切相关——接受政府的军事订购,不符合“非政府”的条件。而且,军工企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主张扩张军备,对军控的影响是消极的,这一点不言而喻。因此,作者不认同一些学者将军工企业也划入非政府组织范畴的观点。

至于思想库和智囊团,因为它们在长期的实践中与政府形成了密切的“官民关系”,享有不是官方的官方地位,因而既不符合“非政府”、也不符合“非党派”的性质,因此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非政府组织。但这一类团体确实对政府决策有很重要的影响,应该跟踪研究。

还有那些鼓吹扩军的所谓非政府组织也不在此列。考察各个领域非政府组织的产生,不难发现,非政府组织是对主流政治、社会主导意识的一种反思和制约,是自下而上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而出现的。而综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扩军备战是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思想,在这一领域活动的非政府组织主要是为了对这一思维方式进行修正并努力扭转。核军控领域的非政府组织主要是为了使人类免遭核浩劫,从防止核扩散、促进核裁军、减少核危险等各个方面进行活动的机构与团体。而那些鼓吹扩军备战的所谓非政府组织,与主流政治和主流意识步调一致,它们的观点和呼声原本可以通过已有的途径上传下达,根本用不着采取什么“非政府”的形式!

因此,核军控领域的非政府组织应该是不受政府或军工企业等利益集团资助的、非营利性的、致力于核军控核裁军目标的、相对独立地在核军控领域进行研究、咨询、游说、群众性活动的团体与机构。就此可以将核军控非政府组织按成员及性质分为以下几类。

1.由核科学家和专门研究人员组成的科学研究机构。如1966年7月1日正式成立的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SIPRI)、1945年成立的美国科学家协会(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FAS)等。这类组织长期致力于对核军控问题进行独立、专门的研究。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为各界提供可信的核军控信息、对公众进行核军控教育、对有关政策进行咨询、重视超前研究、不断提出核裁军新思想等方面。SIPRI自1967年以来,出版一年一度的关于国际军备、军售、军备转让、军备控制等内容丰富而全面的《世界军备和裁军》年鉴。该年鉴成为国际军备和裁军的大百科全书,是为国际社会所普遍认可的权威参考书,各国政府军事和军控职能部门及政府和非政府的专业研究人员都将该年鉴作为必备书。中国2000年开始翻译出版该年鉴。①除了年鉴以外,研究人员还出版大量的有针对性的专题研究成果。FAS在关于美国国家安全、国防信息、军控领域所进行的独立研究与分析方面享有很高的威信。

2.由政府官员、著名科学家、知名人士组成的组织。如成立于1957年的普格瓦什关于科学和世界事务会议(简称“普会”,Pugwash Conference on Science and World Affairs)、成立于1995年的堪培拉消除核武器委员会(简称堪培拉委员会,Canberra Commission on the Elimination of Nuclear Weapons)等。这类组织因有政府官员和知名人士参加,对舆论和决策的影响比较明显。“普会”以召开年会、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在冷战时期为沟通美苏双方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在教育公众、影响舆论、打破核裁军僵局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1995年荣获诺贝尔和平奖,冷战以后继续就核裁军问题而努力。

3.由某一职业或领域为主组成的职别组织。如律师反核国际协会(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Association] of Lawers Against Nuclear Arms IALANA华盛顿);工程师和科学家反扩散国际网络(The 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Engineers and Scientists Against Proliferation INESAP德国);为了社会责任的医生组织(Physicians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 PSR美国),医生防止核战争国际协会(International Physicians for the Prevention of Nuclear War IPPNW美国)等等。这些组织由各专门行业的专家组成,从行业角度反对核武器,无论宣传教育还是咨询游说都很有说服力。如PSR、IPPNW两个组织,从医学的角度,论证核试验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巨大危害,证明核战争将没有输赢。这些观点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对普通公众和决策者具有同样的影响力。

4.群众性组织与和平运动。群众性组织有两层涵义:一是主要由普通群众组成,利用专业性非政府组织的研究成果进行游行、示威等活动,以期对政府施加直接压力的组织。二是面向广大群众,致力于联系、宣传、教育、发动群众,开展反对核武器、要求核裁军的组织。群众性组织有强大的宣传、舆论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前述专业性研究组织和职别组织有与群众性组织相联合的趋势。如2000年消除核武器条约运动(Abolition Treaty 2000 Campaign,Abolition 2000),是冷战结束以后规模最大的一个国际性核裁军群众组织,主要以网络为主展开宣传教育活动。②

5.妇女组织。如成立于1915年的妇女争取和平与自由国际联盟(Women's International League for Peace and Freedom WILPF,日内瓦),长期坚持和平与核裁军活动。此外,还有宗教团体。

二 冷战结束以后核军控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有所下降

核军控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影响公众舆论;监督政府行为;补充官方交流之不足;提出独立的核军控信息与核裁军建议,推动核军控进程;以独立的科学研究成果,直接影响决策者的核军控思维。

冷战时期核军控非政府组织具有特殊的地位,在沟通东西方、影响国际舆论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致使美苏在展开军备竞赛的同时,不得不考虑非政府组织的存在和舆论压力,都注意抓“和平”的旗帜。冷战结束后,由于东西方意识形态对峙的缓和,使核军控非政府组织的活动更加频繁,领域也更为广泛,但在影响决策方面的力度有所下降,③这是由冷战结束以后的国际形势所决定的。

首先,核军控非政府组织在客观上失去了冷战时期充当美苏之间沟通渠道的重要地位。冷战时期,美苏关系在官方层面陷入隔绝对峙时,像“普会”这样的非政府组织可以邀请双方专家、学者甚至政府官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其年会和研讨会,并逐渐打开坚冰。而冷战结束以后,虽然非政府组织也在沟通各方、民间外交方面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但比冷战时期明显降低了。

其次,美国一超地位决定着国际核军控的动向,使核军控进程缺少对等力量的牵制,从而使非政府组织影响军控决策的空间也大大缩小了。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来,美苏都将维持双方的战略平衡和战略稳定性作为指导军备竞赛和军备控制的游戏规则。同时,为了战胜敌手,双方不管运用什么手段,都注重维护自己的国际声誉和形象,这样就给了“第三者”以活动的空间:核军控非政府组织可以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在美苏之间进行斡旋、沟通,发动群众性反核和平运动对美苏施加政治压力。而冷战结束以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同时还维持着冷战时期的军事政治同盟。在这种形势下,即使是主权国家,都难以对美国构成制衡,更何况非政府组织!从根本上讲,真正的非政府组织应该是民间力量的代表。而作为民间力量,其存在和发展都要受到权威政治的制约。一个宽松的环境有利于非政府组织发挥作用;一个严酷的环境不仅不利于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甚至连生存都是问题。国内政治是这样,国际政治也是如此。今天的国际政治,是美国主导的国际政治。无论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还是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美国都起着主导作用或力图发挥主导作用。表面上看,美国非常提倡多元化,甚至施压让别国在国内实行多元化;但在国际政治中美国最不讲多元化,完全是想用自己的模式统一世界。在这种形势下,别的政治力量包括非政府组织都很难实现自己的意愿。

再次,宣传教育的影响也不如冷战时期明显。冷战时期,世界笼罩在美苏爆发核大战的阴影之下,普通老百姓因为害怕核战争而关心并易于接受核军控非政府组织的反核宣传和教育,“核冬天”理论一度深入人心。冷战结束以后,世界战争爆发的可能性大大减小,核战争基本上被视为不可能的事情,核军控与核裁军也因此不再是国际社会的首要问题,普通公众对核武器的关心与担心都相对减弱,更加关心与切身利益有关的具体现实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新闻媒体也减少了对包括核军控问题在内的国际报道。据统计,在美国,1972年包括军控在内的国际报道大约占到一般报纸新闻内容的10%,而现在已经缩减到不足2%。新闻杂志关于国际报道也出现类似的趋势。从1985年到1995年的10年间,《时代周刊》将国际报道从占其内容的24%减少到14%,《新闻周刊》将国际新闻从22%减少到12%,《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则从20%降到了14%。网络电视新闻的情况也不差上下。10年前,美国三家网络电视的新闻节目中有40%是国际报道,现在已经降到12%以下。④加之90年代各国政府普遍关注本国经济的发展,公众受政府、新闻媒介的引导更加关注就业、教育、环境、吸毒贩毒、恐怖活动等问题。在核裁军客观上陷入停滞、核战争又不是现实威胁的情况下,核军控非政府组织的宣传与教育也就渐渐陷入了低潮。

三 冷战结束后核军控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演变

20世纪90年代核军控非政府组织的活动与影响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与国际军控形势相吻合,即以1996年《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CTBT)为界,前期非政府组织活跃,提出各种核裁军方案。如堪培拉委员会、“普会”、牛津小组(Oxford Research Group)⑤、2000年无核世界等,都提出自己的核裁军建议,基本上都坚持全面彻底的核裁军,不同点只是在核裁军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上有所差异。这与冷战后人们对国际裁军特别是核裁军寄予厚望有关,也与冷战对峙结束后国际形势整体上趋于缓和、美俄等核大国的态度密切相关。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世界大战远离了现实生活,但局部战争、地区冲突频仍)及人们对这种发展的认识的加深,国际军控形势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特别是美国对军控的指导思想发生了一些根本的变化:由积极推动国际双边、多边军控转向一味限制别人、发展自己、谋求自身绝对安全,甚至不惜破坏现有军控条约(如ABM),从而违反了军控应该有利于“增进各国的普遍安全”及“军控与裁军条约的缔约国必须切实遵守条约”的原则。⑥在这种形势下,核军控非政府组织发挥作用、影响决策的空间变小,转而探讨一些复杂的国际环境问题,就实现核裁军长期目标的具体步骤进行探讨。目前核军控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处于低潮时期,其近期作用很难体现,但长期影响将逐步渗透、反映出来。

核军控非政府组织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演变的动因与冷战时期相似。一般而言,当军备控制和裁军失败以后,或者军备控制取得一定的成果以后,军控非政府组织与和平运动就会出现暂时低落的现象;而当新一轮军备竞赛开始时,非政府组织积极活动,为阻止新的军备竞赛奔走呼号,呈高涨形势。反核和平运动与组织还随着国际或国内形势的变化而将视线转往别处。如20世纪40、50年代美苏进行大规模大气层核试验时期,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期间,还有80年代初美国里根政府“重整军备”、北约双重决议时期,都是非政府组织反对美苏核军备竞赛活动空前强烈的三个高潮时期。表现为:新组织的大量成立与发展、反核和平运动规模的空前庞大、对美苏决策的牵制作用和影响明显上升。而在《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签署以后的60年代,美苏签署《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核武器条约》和《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以后的70年代初期,非政府组织满足于核军控取得的部分成就,转而关注其他问题,如越南战争和环境问题,反核运动走向低潮。当80年代初期大规模反核群众运动没有阻止北约在欧洲部署中导,致使军控非政府组织以及和平运动长达几年的努力遭到严重挫折时,反核非政府组织及和平运动也陷入低潮。

同样,军控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取得的接二连三的进展,特别是1995年《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的无限期延长和1996年CTBT的最终达成,都使核军控非政府组织长期坚持的目标部分地得到了实现。而1998年印度、巴基斯坦的核试验,又是对核军控非政府组织的沉重打击:一方面打乱了非政府组织对有核国家施加压力、加紧裁减核武器的步伐,另一方面使其劝说无核国家不发展核武器的计划受挫。这正反两方面的因素使非政府组织一时陷入茫然失措的境地。美国在核裁军立场上的态度也使一些非政府组织感到失望。可以预见,如果新的核军备竞赛再次发生,非政府组织与和平运动还会再次兴起。

四 核军控非政府组织需要注意的问题

与其他领域的非政府组织相比,核军控非政府组织更易受主权政治的影响,其中立性与客观性越来越受到主权政治的侵蚀。这是核军控非政府组织继续发展需要注意的一个大问题。如果只是作为政府政治的延伸,其代表性和存在的基础将发生动摇。目前核军控非政府组织有很大一部分是美国国内的,或者以美国为基地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其中有一部分长期受美国主流政治的影响,再加上美国政府的主动引导,使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作为美国力量的补充和延伸,自觉或不自觉地从美国的利益和立场出发考虑核军控问题,这在客观上不利于核军控事业。

进入21世纪,非政府组织需要从新的角度探索新的途径来调动更广泛的力量,对核军控进程施加影响。比如更多地从经济的角度、环境的角度、文化的角度分析批判现行的核军备政策,将军控与普通人的生活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便于对决策者施加压力,同时可以扩大核军控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空间。

核军控非政府组织既要保持独立性,又要尽可能有所作为,的确并非易事。但可以肯定,没有纯粹的“非政府”组织。从这个意义上讲,核军控非政府组织只要尽量保持与政府的一定距离,能够独立地在核军控领域进行一些活动,发出与政府政治不同的声音,就体现了自己的价值,发挥了自己的作用。鉴于核军控领域非政府组织的性质与特点,在实践中,必须充分注意各类非政府组织的背景,并加以区别对待。

----------------------------------------

注释:

①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SIPRI年鉴1999——军备·裁军和国际安全》,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5月版。

②Abolition 2000,A Globle Network to Eliminate Nuclear Weapons.URL

//www.abolition2000.org/index.html>.

③需要指出的是,到目前为止,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和影响都无法量化,对其分析评价只能是定性的。

④[美国]《波士顿环球报》11月15日报道。

⑤英国的一个核军控非政府组织,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成立之初,主要对美、苏、英、法、中等五个核武器国家设计、制造和发展核武器的决策过程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并将研究结果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公诸于众,以便让这些国家的公众充分了解本国的核武器政策和核武器发展计划,在此基础上,参与各国内核武器政策的辩论。即期望通过发动有核国家的公众力量,让公众舆论对核武器国家的核政策产生影响。进入90年代,该小组的重点转向无核世界。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2000年——军控与裁军的基本原则》,URL.

----------------------------------------

标签:;  ;  ;  

冷战结束后核军备控制领域的非政府组织分析_和平与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