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雯倩
(西平县中医院外三科;河南驻马店463900)
【摘要】目的:探究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40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临床研究的前瞻性原则,采用双盲随机法,将之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对比两组护理工作情况。结果 观察组护理不当、患者投诉比率及风险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0%,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加强风险管理,可有效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及满意度,值得推广及使用。
【关键词】风险管理;血液透析;护理管理;应用效果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2-0206-02
血液透析是一种临床常用的肾替代治疗手段,能够帮助尿毒症患者净化血液,延长其存活时间,作为一种维持性治疗手段,其疗程漫长,高昂的医疗费用以及长时间的治疗,会逐渐击溃患者的心理防线,影响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继而增大血液透析护理管理难度,导致风险事件发生几率增加[1]。血液透析属于风险事件发生较大的治疗方式,对于护理人员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发生穿刺点出血、血肿、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高,为了保证其治疗效果,需加强风险管理[2]。此次试验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加强风险管理,获得满意管理效果,现将试验结果作如下报告:
1.资料及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40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临床研究的前瞻性原则,采用双盲随机法,将之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患者基本资料为:①对照组,男性12例、女性8例;最小、最大年龄分别为23岁、76岁,中位数年龄(46.3±2.1)岁;最短、最长血液透析时间分别为5个月、5年,平均疗程为(2.80±1.13)年;②观察组,男性11例、女性9例;最小、最大年龄分别为21岁、73岁,中位数年龄(46.1±2.3)岁;最短、最长血液透析时间分别为6个月、5年,平均疗程为(2.75±1.05)年。从性别及年龄分布、疗程等基本资料上看,对照组和观察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此次试验经医院所属医学道德伦理委员会审批并在其监理下进行,患者知悉实验内容后自愿参加,将认知及语言功能障碍患者排除在外[3]。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严格按照血液透析流程实施相应护理措施,包括健康宣教、心理护理干预、环境护理干预、饮食护理干预等,提升患者心理、生理舒适度,引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保障治疗效果。
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分析血液透析护理工作中常见风险,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方案,加以贯彻落实。具体流程如下:①风险管理方案的制定。血液透析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高,且患者在长期治疗过程中会逐步丧失信心,治疗依从性较低,针对这一状况,管理人员应组织血液透析护理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总结其中常见风险要素,依据血液透析护理标准,制定风险管理方案;②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加强在岗人员尤其是低年资护士的基础护理培训,确保护理人员能够掌握基本的血液透析护理技术,熟悉护理工作流程,提升其责任意识及风险防范意识,严格遵医嘱用药,执行无菌制度,同时,由高年资护士进行护理技术指导,提升护理人员的静脉穿刺技术,把握“快、准、狠”的穿刺准则,尽量提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③制定护理风险预案。制定各项风险事件的应对方案,提升护理人员的意外事故应变能力,提升其法律意识,一旦发生风险事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并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获得其理解与信任,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④加强血液透析过程的风险管理。血液透析前告知患者准备事宜及注意事项,治疗前不得食用油腻刺激的食物,治疗后不得剧烈运动,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膳食方案,以防营养供应不足,对于体质较弱的老年患者,在进行治疗前,应做好静脉补液的准备,提供营养支持,以防治疗期间血压骤升引起心跳骤停、休克等风险时间。同时,加强并发症防护,治疗前对透析机的相关导管进行消毒,治疗后在动静脉导管中依次注入20ml的生理盐水和2.0ml的肝素,进行封管处理,以免血栓形成,加强穿刺点红肿、感染以及导管渗漏等风险事件的监测及防范。
1.3判定标准
护理管理期间,加强护理风险监管,记录两组护理不当、患者投诉、风险事件发生的例数,计算百分比[4]。让患者填写“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根据护理工作实施情况评价其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
此次试验所记录的基础数据,处理软件为SPSS24.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的表示方式为百分率(%),组间对比方式为χ2检验,若计算得到P<0.05的结果,表示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价值。
2.结果
2.1两组护理工作指标比较
观察组护理不当、患者投诉比率及风险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0%,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n(%)]
3.讨论
由于血液透析治疗方案的特殊性,并发症发生率高,治疗期间的风险比较大,再加护理人员业务水平不过关,缺乏有效的护患沟通等缘故,护理风险将进一步提升[5-6]。为了降低护理风险,提升血液透析护理服务品质,必须深入分析风险发生的原因,然后再提出对症防范措施,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方案,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护理操作规范性、责任意识、心理素质、沟通技巧、法律意识及应变能力,减少风险事件发生,降低风险后果。此外,国内有研究者表明,风险管理方案的实施,能够降低血液透析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并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水平;本次得出了与之较为相似的研究成果[7-8]。
此次试验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结果显示:观察组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在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高达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各项数据充分表明,风险管理护理方案的实施有效性高,且具备可行性。
综上所述: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加强风险管理,可有效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及满意度;因此,值得推广及使用。
参考文献:
[1]刘旭光.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19):115-119.
[2]董中琪.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62):12200-12201.
[3]崔红丽,王锋利.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7):232-233.
[4]崔晓洁,李静.简述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29):160-162.
[5]袁红芝,贾维力,马琳,张月婧如.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01):145.
[6]郑慧琳,张弘,陈永梅,黄英,宋芳.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吉林医学,2015,36(18):4156-4157.
[7]林秀梅.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4):263-264.
[8]刘明利.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9):119-121.
论文作者:黄雯倩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1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
标签:血液论文; 风险管理论文; 患者论文; 风险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两组论文; 满意度论文; 《医师在线》2019年1月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