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海绵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论文_密旭波

浅谈海绵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论文_密旭波

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浙江宁波 315000

摘要:由于现代城市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用地出现不透水现象,而城市排水系统又不能满足大量的雨水排出,导致雨水囤积,造成城市内涝现象的产生。海绵城市的提出主要就是为了解决城市的内涝灾害,通过城市规划提高城市排水能力,提高城市抵抗洪涝灾害的能力。本文主要阐述了海绵城市的概念,遵循原则以及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具体问题。

关键词:海绵城市;规划;建设

引言

经济会带动技术的发展,也会加快城市的建设,但其形成的反效果是形成资源问题、生态问题,其因为城市内部规划与要求不符,让城市形成了大面积内涝。由此,如何优化城市规划,提高城市规划的水平,是人们需考虑的问题,因此,建设海绵城市,已经成为城市规划的主要途径之一。

1 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即指城市的雨水处理系统有良好的“弹性”,下雨的时候将雨水进行吸纳、储藏、渗透和净化,在城市需要水的时候将储存起来的经过处理的雨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可以像海绵一样适应环境变化和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要按照绿色、低碳、循环的理念建设有更良好的水循环的和更优美的城市景观的城市。

2 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的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要遵循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安全为重和统筹建设几方面的原则。规划引领即要满足各相关专业规划,城市各阶层的规划以及后续的海绵城市建设程序中,充分发挥规划的控制作用和引领作用。生态优先是要将自然条件与人工建设的设施相结合,保护和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以及对环境影响小的人工措施,最大程度的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自然积存、渗透和净化,提高城市中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和保证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

3 海绵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3.1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其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低影响雨水系统的开发,这就要求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要在总体规划上采用具有创新性的理念。比如,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加强与雨水相关的渗水系统、滞水系统、蓄水系统的建设,以及具有净水、排水等功能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用地建设,并将用地的实际功能有效地结合起来,对其进行合理的布局。同时,将低影响开发中的各主要指标,用于对土地规划、地块开发等进行指导,从而提高海绵城市的雨水处理能力,强化其排水防涝功能。

3.2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目标

在对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进行构建时,要重点考虑一下几方面的因素:第一,径流总量的控制;第二,径流的峰值;第三,径流污染;第四,雨水的资源化利用。通常情况下,绿地的年径流总量外排率要控制在15%-20%之间。国外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通过实践发现,将年径流总量控制在80%-85%是最理想的。而开发建设前的径流排放量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土表的类型、土壤的性质、植被覆盖率、开发轻度、低影响开发设施等。有的城市雨水比较多,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应强化雨水的下渗减排,并将其直接集蓄起来加以利用,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技术做支撑。同时具体的利用比例,还需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结合起来确定,以确保利用比例的合理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3完成城市建设规划的法规

从当下海绵城市建设的角度分析,虽然该理念已经在很多城市推广,但对应的法律政策!制度并不完善,缺少强制性,因此,为加快海绵城市的建设,让其在城市规划中实际落实,地方政府需颁布强制性的文件,用法律推动城市建设,深化海绵城市对城市规划的影响,规范制度与法规,即政府给出强制性的内容后,是让开发商作出正确的决定,并约束各规划公司的行为,让其在最初的设计阶段加入海绵城市的理念,并把这一理念贯穿始终,切实保证理念与城市规划融合。另对于强制性内容的选择,是城市的管理条例与制度,如果开放商或负责建设规划的公司违背制度或法规,必须按照法律的内容严格处罚,同时,也要在内容中加入激励的内容,用精神或经济的方式,鼓励开放商、设计公司等城市主体,提高其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积极性,真正从思维上认可,确保海绵城市真正落实。

3.4修复城市原有的生态海绵体

天然海绵体的作用是调节城市生态,具体体现是调节城市内河水的径流量与水位,净化日常产生的污水,缓解城市的旱涝,所以修复生态海绵体,是完成海绵城市规划的重要环节。通常情况下,如果对地表水流的径流量有较大影响的生态环境,都需用保护措施保护,包括森林、湿地等,这些区域经过修复后,可储存大量的水分,抑制水土流失,调节湖泊、河流的水量,而修复工作进行中需注意的是,把每个生态区域划分成多个类别,包括禁止建设的区域、草地区等,了解每个斑块的特征,并用相应的方式保护,用这一方式提升城市对水资源的调蓄能力。此外,修复生态斑块的同时,也可以在原有斑块的周围设计一些自然斑块,让两者相互配合,调节城市的生态。另为扩大生态海绵体影响的范围,可用生态长廊把城市内各个位置的生态海绵体整合,即确定各生态海绵体的位置后,在最佳的位置设计并建设生态廊道,让各部分融合,形成一定的生态规模。

3.5 人工建设生态海绵体

规划公司对设计的重视度不足,使部分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却少天然的海绵体。对于这些区域,城市管理者可建设人工海绵体,具体方式是综合分析区域的整体情况,在区域中选择最佳的位置建设人工海绵体,其选择位置的要求是,可以融入生态廊道,调节整个区域的排水与蓄水。即可在区域内建设人工园林,增加绿地覆盖的范围,加强对城市污染的把控,同时,也可以改变原有的水系统,建设一个较大范围的水域,让水域自我调节,另进行各区域的生态规划建设时,需确定最佳的工业区、居民区的位置,改变原有的建设模式,用下沉绿地加快雨水的下沉,预防城市内涝。

3.6 技术支撑

在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选择上,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适时出台相应的规划、设计导则及规程等,引导海绵城市建设。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对海绵城市的理解还不成熟,认为海绵城市建设就是大量修建蓄水设施,对海绵城市具体技术措施的应用认识不足,在规划建设阶段往往忽视了对原有地理地貌以及河道水系等资源的有效利用。最终出现了雨水利用技术选择不合理、部分现有设施利用不合理和新建设施利用率低等现象。对此,各地因应出台相应文件指导海绵城市设计、施工和运营。

结束语

海绵城市是城市规划建设的新方向,同时它也是全新的改革,解决城市建设的各项问题,即它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调节城市河流的径流量,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城市环境的建设。所以,建设海绵城市,是为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加快城市化的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明.风景园林规划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7(18):138-139.

[2] 张相忠,王晋,王琳.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探索——以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核心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7,24(06):161-164.

[3] 徐浩.以海绵城市为导向的街区城市设计策略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7.

[4] 孙立,靳林强.城乡规划层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路径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S1):101-104.

[5] 米文敏.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7.

论文作者:密旭波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4

标签:;  ;  ;  ;  ;  ;  ;  ;  

浅谈海绵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论文_密旭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