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学当中预设与生成是一个共同的结构体,预设属于生成的基本前提,而生成则是预设价值的有效体现,预设是保障生成效益的关键,但是有效的生成又必须依靠严谨的预设才能得以实现。在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有相互融合的特点,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对此,为了更好的提高初中语文教育质量,本文详细分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初中语文;预设与生成;融合方法
一、引言
众所周知,学生都具备一定的个体特性,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具备不同的发展特性,哪怕是同年龄段的学生也存在不同的个性。国外教育者提出了关于人的人际关系、语言、音乐等多项能力概念,在后续不断的完善后该概念被定义成为多元智力理论,这一种理论中个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对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多元化能力,让学生的成长可以实现多元化。
二、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以及学生的基础能力,预设并生成相应的教学资源,从而激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热情以及兴趣。
首先,需要保障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对于教学内容进行分析,需要将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进度等实行全面的分析,并将整个过程中以动态性、针对性的方式进行生成和优化,确保教学内容与目标符合学生实际。预设的教学目标只是一个起点,是推动课堂顺利开展的工具,并不是必须实现的目标,所以教学目标应当有一定的变化区间。例如,在《孔乙己》的教学中,预设的目标可以是“以孔乙己的案例证明科举制度的优劣势”,并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讨论,例如讨论课文结束语中“他大约的确死了”中的“死因”。之后让学生开放思路,围绕课题进行讨论,在套路过程中并不一定要列举出科举制度的优劣势问题,而是需要让学生具备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的意识以及能力。其次,目标设计需要有层次性。对于教师而言,需要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对教育的目标实行科学制定,实现“跳一跳可以达到”的目标。例如,在《赵普》这一课程的教育中,因为学生是时候崔接触人物传记的文章,所以理解难度较高。对此,便可以将教学目标落在段落与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以及人物形象、事件发展等方面的理解上。
二、教学方法的预设与生成
教师可以按照课堂活动的具体状况,对课堂中的内容实行科学的安排与规划,灵活的应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目标,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初中语文教育属于语言类课堂教学,其中语言能力是教育关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般而言,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在创作时作者都希望给予浓厚的情感,尤其是在古典文学作品中,作者习惯采用凝练的文字方式展现自身的情感与意境,并实现耐人品味的目的。对此,便可以在课堂当中预设情感感染教学,并在预设中渗透文化内容。
例如,在《木兰诗》的教学中,传统课堂教学便是让学生对古诗进行字面翻译并进行背诵,这一种教学方式不仅在趣味性方面存在缺陷,同时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只能停留在字面上。对此,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对学生写作特点的培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适当的进行创新、改变甚至是创作。例如,在《木兰诗》中,每一段都刻画了相应的场景,同时采取了排比、对偶以及夸张等写作方式。对此,在教师完成知识点讲解之后,便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应用《木兰诗》中的写作方式进行仿写。在这一环节中,成绩较好的学生可能会非常活跃,但是成绩较差的学生可能无从下笔。对此,教师便可以进行引导,如提出相应的仿写案例“郎朗复郎朗,清晨读课本。不闻窗外事,专心研课文”。之后,让学生根据相应的思维方式进行仿写,对于学生而言,并不是一定要达到写作方式、结构等都相同的要求,要求应当适当降低。借助这一种方式实现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培养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课堂中实行行动态预设和生成
为了更好地强化教学过程中学习内容的动态化预设与生成,提升教学效率并达到教学目标。对于教师而言,在教学当中可以应用多种可能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效果,并提高教学信息的及时捕捉效益。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动态预设和生成主要是体现在质疑、反馈方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能力与思维,对于文章中所呈现出的和自身看法、理解违背的内容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在提出质疑之后,教师可从客观的角度帮助学生思考和分析,进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从而与学生一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中,学生可能会提出关于“于勒不思进取,致使自己被嫌弃属于咎由自取”。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一种质疑,教师可以丰富学生对于文章背景的理解,描述或讲解作者所处的生存环境,以深化课文内容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理解深度,借助推理和整理资源的方法让学生感受作者,从而感受社会背景与制度之下人际之间的金钱关系的本质。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育中,预设与生成有非常显著的应用价值,但是教师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着手,对教学内容与目标进行全面且有效的分析,同时制定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借助强化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交流,通过引入情境的方式突出教学效益,运用行之有效的预设和生成,从深层次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认知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效果,推动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效率得到全面性的改进。
参考文献:
[1]计从斌,马睿东.浅析有机合成反应中的“官能团极性反转”现象[J].化学教学,2015(4).
[2]张 旭.体育教学课堂中文学作品艺术性语言的运用探讨[J].语文建设,2016(10x).
[3]秦灵玲.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高职英语教学——评《英语教学论》[J].当代教育科学,2016(22).
[4]余祖良.顺学而导:让课堂生成价值最大化——以《致橡树》教学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2016(1).
(作者单位:浙江省苍南县桥墩镇第一中学 325806)
论文作者:赖地秋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12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5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这一论文; 教学内容论文; 目标论文; 教学目标论文; 课堂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12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