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人眼中的俄乌问题
朱 宁
2018年11月25日,乌克兰海军的3艘舰船别尔江斯克号、尼科·波尔号巡逻艇和亚纳·卡普号拖船从敖德萨出发,在经过刻赤海峡前往本国马里乌波尔港口的途中被俄罗斯边境巡逻船拦截并扣留。俄罗斯认为乌方军舰进入其领海,蓄意挑起冲突。乌克兰指责俄方的行为违反《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海洋公约》。乌总统波罗申科25日建议国家宣布为期60天的戒严状态,俄派出战机赴亚速海区域,并表示由于安全原因关闭刻赤海峡,两国关系急剧恶化。在此背景下,11月26日,俄智库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的3名专家安东·布列季欣、亚历山大·格鲁希与安德烈·科尔图诺夫,分别刊文分析了“亚速海事件”的爆发根源、影响,并预测了俄乌关系未来走向的可能模式,本文为3位专家观点的综合整编稿件。
亚速海事件产生的根源
俄罗斯民族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安东·布列季欣与俄罗斯国家人文大学副教授亚历山大·格鲁希认为,俄罗斯与乌克兰在亚速海水域发生的冲突折射出两国复杂的关系,这里既包括边界控制问题,也涉及亚速海的地位争端。自2014年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后,俄开始重新审视俄乌间的海上边界,这引发乌克兰的强烈不满。俄罗斯建设克里米亚大桥、乌克兰时常扣押俄罗斯的贸易和渔业船只以及顿巴斯地区持续不断的军事行动等因素,都要求尽快在国际关系框架下确立亚速海的地位。
苏联解体后俄乌在亚速海的争端始终未能得到解决。自苏联解体后,俄乌在亚速海和刻赤海峡的海上划界问题上出现争端。刻赤海峡长约41千米,宽为4~15千米,是连接黑海与亚速海的惟一通道,也是俄南下进入黑海和地中海的要道,战略地位突出。另外,刻赤海峡周边大量的油气资源也是俄乌争议的主要原因之一。1998年,俄乌签署协议承认亚速海为两国共同内水。此后,乌克兰又单方面在亚速海与刻赤海峡水域划出一条“国界守卫线”。俄乌就划分水域的界线问题产生分歧。2014年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后,俄乌之间包括刻赤海峡划界在内的尖锐问题出现了解决的契机,但乌克兰政府不承认克里米亚人民的选择,并极力建立新的“紧张策源地”。此后,亚速海西北区域仍然处于乌克兰的掌控之中。
4月16日上午,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主持召开水利抗震救灾暨防汛抗旱视频会议,传达贯彻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在青海地震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分析当前抗灾减灾形势,部署水利抗震救灾、西南抗旱和防汛备汛工作。陈雷强调,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把水利抗震救灾作为当务之急、重中之重,严密防范地震次生灾害,抓紧修复供水、水电设施,统筹做好抗旱防汛各项工作。
乌克兰有意加强亚速海区域的军事存在。自2016年俄罗斯启动横跨刻赤海峡的克里米亚大桥工程后,乌克兰国内出现要求加强亚速海区域军事存在的呼声。乌克兰国家安全和国防委员会秘书亚历山大·图尔奇诺夫认为,“克里米亚大桥对乌克兰形成一系列严重威胁和压力,俄罗斯可以通过这座桥将大量陆军部队迅速部署到克里米亚,并随后在乌克兰南部展开进攻行动”。2018年9月6日,乌克兰国家安全和防御委员会确定,要采取系列措施加强亚速海军事存在,随后宣布在别尔江斯克建立军事基地,并关闭乌方控制的亚速海水域用于射击训练。“乌克兰总统长驻克里米亚代表”伊泽特·格丹诺夫也表示,有必要禁止俄罗斯舰船在亚速海专属水区通行。
最终被俘获的乌克兰海军3艘舰船
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国军力部署示意图
调查的对象为杭州市内五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群体,五所高校分别浙江工业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数据收集时间为2018年9月9日至9月25日。调研过程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有效问卷336份,问卷有效率为96%。问卷收集到的信息包括大学生的基本信息、生活费的来源、对互联网借贷平台的认知、互联网借贷平台使用情况等一系列指标和信息。
亚历山大·格鲁希认为,乌克兰与俄罗斯不会因此爆发大规模冲突,但乌克兰可能会继续进行挑拨活动,从而为执行战时状态提供借口。另外,乌克兰可能采取的措施包括驱逐俄罗斯的外交官或关闭俄乌间的国境。总的来看,俄方在此轮博弈中获得了战略性的优势,而乌方获得一定的政治和战术性利益,但却丧失了战略上的主动权。
亚速海事件对俄乌两国的影响
乌克兰政府提前为总统大选造势。亚历山大·格鲁希认为,乌克兰内部的政治因素是促成亚速海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2019年春,乌克兰将举行总统大选。根据2018年4月乌克兰国内民调显示,现任总统波罗申科的支持率位列全部总统候选人排名榜底。政府在加入欧洲大西洋框架、消除顿巴斯地区军事行动、国内经济政治转型、处理乌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都使波罗申科的支持率不断下降。乌克兰政府利用此次危机宣布进入战时状态,这一方面可以向民众展示维护国家利益的决心,有利于团结国内的反对派,另一方面可以借此限制自由集会、执行宵禁、管控大众媒体,这也有利于波罗申科开展竞选活动。
对俄罗斯而言,克里米亚及与之相关的问题是其与西方对抗的“红线”。俄总统普京在出席俄罗斯在黑海-亚速海地区的军事及外交存在问题会议时指出:“黑海地区对俄罗斯有着特殊的地缘政治意义,保障了俄罗斯直接通往全球的最重要的运输线路,那里还是保障俄罗斯西南战略方向安全的黑海舰队驻扎地。”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后,俄不惜承受西方国家的制裁,不断强化周边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基础设施建设,正是基于该地区对国家战略的重要意义。此次俄罗斯通过扣押乌方船只的举动,很好地宣示自己的“红线”意识,向北约和欧盟展示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决心,表明在克里米亚、亚速海水域和刻赤海峡问题上不会妥协。这有利于在双方的博弈过程中占据优势地位。
目前,俄乌关系看似脆弱,但却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明斯克协议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得到落实,顿巴斯地区仍然饱受战火,但乌克兰东部军事行动不存在明显升级的趋势。两国当前的相对稳定状态能维护多久、未来俄乌关系将走向何处值得深入剖析。对此,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智库理事会主任安德烈·科尔图诺夫将影响俄乌关系的变量界定为乌克兰的国力(强大-软弱)以及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紧张-缓和),并由此得出未来俄乌关系的四种基本态势。
乌克兰希望将西方力量引入亚速海争端。安东·布列季欣称,根据俄乌协议,刻赤海峡不得用于第三方国家通行。乌克兰为增加对抗俄罗斯的筹码,想要将国外(主要是北约国家)的军事力量引入亚速海区域。俄外长拉夫罗夫强调,北约国家的舰船须经俄方同意才能通过刻赤海峡,坚决反对乌方试图将两国内部分歧转化为国际争端的做法。乌克兰在亚速海争端中得到欧盟的支持,这不利于实现俄乌关系的重建。此次“扣船”事件后,欧洲议会通过了一项新的对俄决议。议员们认为,如果俄继续在紧邻乌克兰的亚速海采取危险行动并导致区域局势升级,欧洲议会就将加强对俄制裁的力度。由此可见,乌克兰蓄意挑起争端,实际上是为西方国家介入亚速海问题创造了契机,也为加大对俄制裁提供了新的借口。
未来俄乌关系发展的四种可能态势
对乌克兰而言,波罗申科在选举形势不乐观的情况下有机会实行战争状态,获得了一定的政治利益。但乌方实际并没能解决任何实质性问题。此外,乌克兰当局可借此增加明年的军事预算,这是其获得的战术利益。但从长远来看,乌克兰在战略上将处于被动。未来,乌国内大部分政治精英阶层将逐渐对战争状态不满,这会进一步恶化国家的政治进程。同时,俄乌紧张局势也会制约乌克兰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其尽早达到加入欧洲大西洋框架的标准。
俄乌关系维持现状,满足条件:一是软弱的乌克兰,二是俄与西方处于冲突状态。这种态势的前提是乌克兰在最近几年不能成功实行经济改革、扩大政权制度、提升国家治理和反腐效率。这意味着乌克兰垮台或转变为“失败国家”,西方将继续支持乌克兰政权,提供最低限度的经济和技术支援。但关于乌克兰加入欧盟和北约的问题将继续推迟,西方国家也不会对乌克兰进行大规模投资。这种情境下俄罗斯与西方的紧张关系会继续加剧。俄罗斯与北约的互动将局限在俄罗斯—北约委员会框架下的正式接触,明斯克协议将成为一纸空文,不会有任何重要的进展。俄乌关系继续保持敌对状态,但双方都不想升级冲突或者完全断开经贸合作关系与外交关系,都期待对方迟早会被迫做出重大让步。
1.22实验组 采用微信平台学习,每周周一晚9时整组织所有护理人员(值班人员除外)学习,值班人员值班结束后通过回顾记录来学习,学习内容包括新技术新项目、护理相关制度,三基知识、专科知识等,通过图片、文字或视频的方式进行信息传递,并采取头脑风暴法对问题进行实质性的讨论。同样记录次日提问知晓率、每季度理论考试及医院组织的三基考试成绩。
采用real-ti me PCR法检测小鼠肺组织中重要的促炎细胞因子TNF-α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LPS诱导的ALI小鼠肺内TNF-αmRNA含量显著增加(P<0.05),TPPU预处理可降低其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图2,P<0.05)。结果提示TPPU可减轻LPS诱导的ALI小鼠肺内炎症反应。
俄乌关系处于“冷战状态”,满足条件:一是强大的乌克兰,二是俄与西方处于冲突状态。第二种态势下,乌克兰成功完成了必要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改革,社会经济稳定与司法体系的独立性能够保障吸引可观的外部投资。国家政治和经济精英阶层发生重大变革,更加“欧洲化”。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在此态势下的发展与第一种相同,主要差别在于:如果说在第一种态势下乌克兰是西方的负担,在此态势下则是西方对抗俄罗斯的有力工具。乌克兰在“东-西”冲突中的角色可以和冷战时期的西德类比——乌克兰将成为西方设立在与东方对抗前线的重要堡垒。依托于成功的社会经济转型,乌克兰将更加坚定地要求尽快实现与北约和欧盟的一体化。在可预见的未来,乌克兰虽然不会得到北约或欧盟的成员资格,但与双方的合作将是全面的。这样,乌克兰将成为俄罗斯的现实威胁,两国关系间的鸿沟将进一步扩大。
未来俄乌关系何去何从,只有时间知道答案
乌克兰处于“巴尔干化”状态,满足条件:一是虚弱的乌克兰,二是俄与西方处于缓和状态。在这种态势下,乌克兰内部的发展类似于“维持现状”态势,但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出现实质性的改善。俄罗斯成功避免了美国和欧洲对其施加更严厉的制裁,预防了新一轮的欧洲军备竞赛。俄罗斯与北约尽管没有化敌为友,但也走出了尖锐对抗时期,俄罗斯—北约委员会全面恢复工作,采取了一些增加互信的具体措施。俄罗斯与欧盟逐渐恢复关系,其中包括在欧亚经济联盟框架下开展合作。俄将在一些可能被视为干涉欧洲内部事务的问题上表现出最大的谨慎,对“欧洲怀疑论”和右派民粹主义的支持将完全消失。俄罗斯成功将落实明斯克协议的责任转移给乌克兰,西方对乌克兰社会经济和行政改革进程感到不满。在这种态势下乌克兰不能收回顿巴斯,相反顿巴斯将成为其他地区扩大权力的样板。俄罗斯将有能力控制乌克兰国家经济和政治力量平衡。这种情形类似于18世纪俄罗斯帝国与处于衰落期的波兰立陶宛联邦的关系。
乌克兰成为“欧洲之桥”,满足条件:一是强大的乌克兰,二是俄与西方处于缓和状态。这种态势是最乐观的,不仅有机会避免其他态势的许多风险,而且可以逐步将乌克兰转换为俄罗斯与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甚至是文化的桥梁,这对于冲突各方都有利。为实现这一模式,俄罗斯需要承认这样的事实,俄与乌克兰尽管在历史和文化上很相近,但仍然是不同的国家,而乌克兰在可预见的未来也不会成为“失败国家”。没有理由预见即将开始的议会选举和2019年大选会对乌克兰的政治产生重大影响。俄应该与乌克兰建立类似于与波兰、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的关系。对乌克兰而言,重要的是承认地区、社会经济、民族宗教和文化语言的多元化。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冲突可能导致建立“政治民族”,但不能消除数百年来形成的多样性。这意味着,乌克兰国内现在激进的西方化、民族宗教和政治进程需要得到根本性的修正。
结 语
民族意识的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现阶段的冲突逻辑将对俄罗斯、乌克兰和西方的政治决定继续造成影响。但审视未来可以发现,对冲突双方而言,实现“欧洲之桥”不等同于承认在冲突中的失败,更不是无条件的投降。俄乌未来关系正常化的重要催化剂是重新建立欧洲安全体系。欧洲一体化与乌克兰问题的解决互为条件,而欧洲安全一体化尽管看似乌托邦,但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乌克兰加入北约问题,并避免将乌克兰作为俄罗斯与其他欧洲w国家的缓冲地区。由此,应将欧洲一体化与解决乌克兰问题视为并行的,而不是依次进行的过程。
摘编自知远战略与防务研究所
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葛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