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成果转化论文,风险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问题是长期以来困扰科技管理部门、科研单位、高等学校、产业部门的一大难题,且这种风险随着科技成果技术含量的增加而相应增加,即所谓高技术、高投入、高效益、高风险。因此,深入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问题,正确认识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问题,超前化解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问题,对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增加科技进步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 科技成果产生的阶段性
科技成果是随科学研究的进程而产生的,在不同的科学研究阶段,所产生的科技成果其成熟度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越是趋于工业化的科技成果,其成熟度就越高,转化为生产力的风险也越小;但越趋于工业化的科技成果,所需要的资金投入也越大。因此,弄清科技成果产生的阶段性有利于化解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纵观科学研究规律,科技成果的产生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1)构思阶段:主要是对现有文献资料(或已有的工艺、设备)进行调研,运用已有的知识、技术提出新的思路、方法、技术路线或设计方案;
(2)实验室研究阶段:主要是按照新的构思进行实验或进行新配方、新工艺探索,或进行样品、样机研制;
(3)中试放大阶段:主要是根据实验室研究的结果成10倍、100倍地放大,进行工艺完善、设备定型、流程规范、产品质量标准制定等,并将中试产品投放市场,接受市场或有关部门检验;
(4)工业化试验阶段:就是在中试基础上按照工业化生产和市场的要求,设计出最佳的效益规模,并进行工业化试生产,完成产品质量、环境污染、劳动保护、能源与原材料消耗等方面的控制、监测、保障体系,同时将产品大规模地投向市场,并核算其经济效益。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应将第三、第四阶段的科技成果推向技术市场,企业也应向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引进第三、第四阶段的科技成果,这样才能将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
2 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性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风险性因素可以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来自技术持有方的风险性。作为技术持有方的高等学校、科研单位由于受多方面原因的限制,可能在下列几方面存在着风险性因素。
1)技术不成熟或不配套。一般来说,未经过中试放大试验的科技成果,其成熟度和配套性均较差,这类成果如果直接进行转化,其风险性亦较大。
2)经济性较差。技术成熟是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的因素之一,但如果经济指标不合理,生产成本较高,其成果转化的意义就不大。所谓经济指标合理,就是科技成果转化后的生产成本较低,其附加值较高,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3)市场预测不充分。任何一项新技术、新产品最终都要接受市场检验。在我国政策、法规、社会公德允许范围内,能为市场所接受的项目,不论其技术含量高低,都是值得推广的项目。但是由于科技人员在选题立项后进行研究开发需要一个过程,在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时又需要一个过程,当这两个过程完成后再将产品投放市场时,原来预测的市场行情可能会发生很大变化。对于这种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科技人员难以作出准确的预测。
4)不能集中全力进行成果转化。由于高校教师既有科研任务,又有教学任务,还要指导研究生,工作负担十分繁重,因此在进行某项成果转化时可能受其他工作的牵扯不能集中全力投入到该成果的转化工作中。
2.2 来自接产方的风险性。作为接产方的企业自身也存在着若干方面的风险性因素。
1)决策存在盲目性。由于我国目前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变革时期,不少企业为了适应这场变革,就到处寻求新项目。当看到技术含量高、市场需要量大、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就抓住不放,不管自己是否有技术力量,是否有场地设备,是否有原材料来源,是否有资金,都会很快下决心“上”,其结果是尽管项目很成熟,但由于接产方不具备接产条件而使项目失败。
2)论证缺乏科学性。科技成果转化的可行性论证不仅要对技术本身从技术、市场、经济诸方面进行全方位论证,而且还要对企业接产某项技术的可行性进行论证。现实情况是企业对技术持有方提供的可行性报告要求详而又详,细而又细,而对自身能否接受某项技术则不去论证。这种单方面的可行性论证给企业接产新项目带来了不可预测的风险。
3)管理不能规范化。众所周知,好项目+好管理才能有好效益,然而,很多企业没有进行规范化管理致使很多好项目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益,有的甚至还出现了富了和尚穷了庙的现象。由于管理不善给科技成果转化带来的风险已屡见不鲜。
2.3 来自社会的风险性。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性因素除来自技术持有方和接产方以外,还有来自社会方面的风险性因素。
1)国家产业政策调整。作为一个国家,对优先发展的产业和限制发展的产业主要是通过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有的科技成果在转化的过程中就可能受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而被调控掉。
2)国家的经济形势变化。国家经济形势发生变化的最敏感反应是金融政策。许多科技成果转化时所需的大量银行贷款就是受国家银根紧缩政策的影响而受挫。
3)市场变化。市场竞争带来的市场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种动态的市场变化给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增添了难度。有的项目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其市场行情看好,但当产品投放市场后很可能变成滞销品;而有的项目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其市场行情并不太好,但当产品投放市场后很可能变成畅销的抢手货。这种市场变化,应该说是市场经济的一种正常现象。
除上述社会因素给科技成果转化带来的风险外,还有自然灾害、战争、外交等不可预测因素带来的风险。
3 化解科技成果转化风险的可能性
尽管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是多方面的,但是如果运作得当,其风险则是有可能化解的。
3.1增强风险意识,从本质上克制风险
在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主要是由国家、地方或主管部门投资,相应受国家、地方或主管部门的法规和政策保护,尽管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但在客观上减少了风险,或者风险的主体由投资的国家、地方或主管部门承担了,企业法人并没有风险责任。但当计划经济体制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后的企业,就必须作为独立的经济法人参与市场,参与竞争,独立承担经济、民事责任,承担各种风险。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具备强烈的风险意识:一是正确估计我国企业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做好迎接风险挑战的思想准备,并敢于冒风险;二是认清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本质,明确风险也有积极意义,并勇于冒风险;三是正确理解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和效益的辩证关系,明确风险既与损失成正相关,同时也与效益成正相关,超前做好风险转化的各项预防准备,善于冒风险。只有具备这样的心理素质,企业才能从本质上克制风险,化风险为动力,变风险为机遇,转风险为效益。
3.2 注重双向论证,从基础上避免风险
在以往的可行性论证中,一般只局限在接产方对技术持有方的技术进行单向的可行性论证,而技术持有方对接产方能否接产某项技术的可行性则未进行或未很好进行论证。这种单向的可行性论证潜在着很多非技术性风险。为此,笔者认为在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时,必须进行双向可行性论证,即:接产方对技术持有方的技术进行可行性论证,技术持有方对接产方的软硬件接产条件也进行可行性论证,从基础工作开始避免风险的产生。这种双向论证过程,实际上是双方相互进行了解、考察、选择的过程。经过双向论证和双向选择后确定的合作关系,一般来说,其合作动因端正,合作基础牢固,合作目标明确,可以成为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患难朋友。
3.3 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从宏观上驾驭风险
科技成果从转化到产品进入市场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时都可能发生客观变化,风险会接踵而至。对发展变化中的风险因素作及时反馈,并采取相应对策可以从宏观上把握风险、防止风险和减少风险。关键是要建立一个科学的快速反应机制。这个机制包括:
①信息反馈系统。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跟踪国内外科技发展态势和市场变化趋势,及时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特别要注意收集与本企业的产品和发展相关的信息。建立信息反馈系统的关键性要素是:通信现代化,传真网络化,检索电脑化,人才专业化。
②技术分析系统。以技术信息分析为主体,实行集体会诊。经科学预测和全面分析后,拿出结论性建议,供企业决策人参考。
③决策执行系统。这一系统主要是对决策指定或调整变化的指令迅速贯彻落实到应执行和调整的环节,并负责落实效果。
3.4 规范管理程序,从主观上减少风险
管理是科学,管理出效益。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从一开始就严格规范管理程序,避免项目选择的盲目性,可行性论证的失实性,立项决策的草率性,项目实施的混乱性,尽可能从主观上减少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
1)量力而行找项目。企业在寻求新的科技成果时,一定要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找项目。如当企业的资金、设备、交通、能源、技术力量、原材料供应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或经过努力其承受能力仍不能达到某成果转化所要求的条件时,企业应主动放弃该项目,否则将给企业带来无穷的后患。
2)实事求是谈项目。所谓实事求是谈项目主要要求技术持有方要向接产方从技术、经济、市场等不同方面如实介绍其可行性,指出所谈项目的成熟性、先进性、独占性、普及性、延伸性、效益性,并向企业提供不带任何水份的可行性报告。
3)全面分析定项目。企业对技术持有方提供的可行性报告要结合本企业实际进行全面分析,必要时还要请有关专家咨询,并进行市场调查,以证实可行性报告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准确性。企业经过全面分析后最后确定项目时要四忌:一忌项目不成熟、不配套;二忌项目所需条件本企业不能满足;三忌项目缺乏实质性技术;四忌项目实施方案过多,技术经济指标不确定。
4)精心组织上项目。项目一旦确定后,接产方要在技术持有方的配合下精心组织项目的实施,严格按技术要求定购、安装、调试设备,采购原材料、装修车间或厂房、配备技术人员、培训生产与管理人员,按照工艺要求组织生产,明确岗位责任,力争在试生产期间就达到合同规定的技术指标。
5)尊重科学管理项目。项目的试生产成功并不等于就有了经济效益,还必须对实施的项目进行科学管理,始终保证整个生产过程都按科技人员规定的工艺流程进行,使生产规模尽快达产,尽可能降低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性开支,在保证产品质量稳定的基础上尽可能再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功后企业能否真正得到效益关键在于科学管理。
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着一定风险,这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一种正常现象,并不象洪水猛兽那样可怕。没有任何风险的科技成果转化几乎不存在。只要技术持有方和接产方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共同研究、正确认识、及时解决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问题,科技成果转化率一定会提高,科技进步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一定会增加,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也一定会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