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录片-BBC纪录片:高质量的成就市场_bbc纪录片论文

纪录中国——BBC纪录片:品质成就市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纪录片论文,中国论文,成就论文,纪录论文,品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BBC是英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其主要经营业务来自于电视频道、电视节目销售、家庭娱乐、儿童及新媒体和杂志出版等六个主要方面。其中纪录片是BBC主要输入、输出和交易的节目类型,甚至统领全球的纪录片方向、纪录片市场和纪录片交易。我们所熟知的“Wild”系列、以及“人类星球”“家园”等知名纪录片均出自BBC。BBC的纪录片是英国纪录片乃至世界纪录片的一座高峰,不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很难有其他电视台可以与其媲美。

      BBC纪录片的现代特征

      当今,全球电视节目市场上,BBC是纪录片领域的大腕级媒体,尤其在自然类和人文艺术类纪录片领域,其制作水准成为全球纪录片生产的标杆,追求极致完美的画面和深厚的人文关怀是其赢得全球影迷尊重的两大法宝。针对纪录片的生产,BBC提出“大片战略”:以大制作取得大回报。通俗地说,就是质量最优良,交易最赚钱。BBC的“大片战略”是全球化的,是持续性的,在世界纪录片市场具有引导性和示范性。这种“大片战略”体现出史诗性、大制作、专业化等特征。

      文化品格的选择。选题是纪录片等级的根本,没有关注的选题,就等于没有市场的交易。相对纪录片来说,文化品格是产生广泛受众和广泛影响的基础。在BBC看来,史诗性是文化品格的重要体现。所谓史诗性的标准就是公共服务所必需的部分。比如《文明》系列,探索了自古罗马帝国到工业革命时代的文化形态,囊括了一千多年的欧洲艺术发展历程。该片展示了上千件最经典、最具代表性的绘画、雕塑和建筑作品。在所谓史诗般的标准下,观众通过BBC纪录片能够看到一个丰富、全面、深入和富有历史蕴含的文化力作。有人评价,“一部BBC纪录片,就是一段文化史”。

      时空跨度的制作。纪录片是对时代和历史记忆的文化承载,时间的厚度、空间的广度成就纪录片的深度。《与恐龙同行》叙事跨度是2.5亿年前到6500万年前,《英国史》叙事跨度从铜器时代到当今,洋洋洒洒包容上下五千年。从制作的时间跨度来讲,《人类星球》耗时5年时间,我们所熟知的《Wild China》制作也历时3年。从空间跨度上,《文明》摄制组跨越13个国家,《生命的进化》拍摄跨越39个国家,《蓝色星球》空间跨度是从热带到极地、从岸边到深海。以中国为背景的所拍摄的《Wild China》,其摄制组走过中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拍摄了50多种国家级野生动植物和风景保护区,86种中国珍奇野生动植物,讲述了30多个民族的生活故事。

      高额投资。大片的显著标志就是大投入,尤其资金投入。没有资金投入,难以成就人才和技术的投入,也难以实现空间和时间的跨越。《蓝色星球》每集制作费在85万英镑,整个节目耗资700万英镑。《Wild China》的制作费大约是500多万英镑,这个费用还不包括中方费用和购置高科技摄录设备费用。

      注重专家阵容。BBC十分注重纪录片的专业性。这种专业性更多地来源于专业人士的参与,以确保拍摄内容的专业性和权威性。《蓝色星球》《行星地球》的科学顾问为世界知名自然史学家、生物学家大卫·爱登堡;《英国史》邀请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家西蒙·沙马担任编写和主持工作;英国著名妇产科医生罗伯特·温斯顿亲自编写和主持《人体漫游》……专家加盟纪录片,确保BBC纪录片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严谨的理性思辨。

      顶级的团队。主要指纪录片的制作和主创团队,BBC纪录片的主创人员分工非常专业、非常仔细,也非常敬业。BBC纪录片制作团队一般由制片人、撰稿人、摄像师、科学顾问、资源员、信息员、调查员等组成。在《Wild China》拍摄中,还出现了调研员的角色,导演提出感兴趣的选题后,调研员针对各个选题做可行性和拍摄信息的调研,以供导演参考。这一做法在中国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得到了借鉴和运用。BBC纪录片团队根据选题大小,人员规模不定,《行星地球》的摄制组超过130人。

      

      

      BBC钟爱的人文和自然题材

      古典人文类纪录片。也许是英国的历史人文传统,BBC早期非常热衷于历史人文题材、古典题材的纪录片选题。比如访古探幽、挖掘人文历史等方面。在此领域,BBC产生了许多热播的纪录片。比如《被遗忘的战争》《古代埃及秘史》《古代启示录》《寻找神话和英雄》《工业奇迹》等。有人曾批判,BBC选择历史题材,是对现实社会的回避。持此观点的人,可能缺乏对BBC历史的了解,伴随着历史和科技的进步,BBC始终与时代保持同步,并以媒体的角色影响历史。《伟大的战争》是当时的BBC总管就鼓励BBC节目制作者抓住60年代的社会趋势和态度而制作的,这部纪录片唤起了当时刚从二战复苏过来的英国人一战的情怀。该片被称为BBC纪录片的开始,BBC由此开办了BBC2频道。《伟大的战争》一播出,引发了英国民众对历史纪录片的浓厚兴趣,为纪录片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开启了BBC纪录片生产的里程碑。关于BBC2的开办,还有一个趣闻。BBC2为欧洲第一个彩色电视频道,当时英国人认为彩色电视破坏经典的黑白电视。BBC高层认识到必须做一个高水平的彩电图像电视节目,才能扭转观众不习惯的局面。一个节目似乎显得单薄,于是BBC就策划了一个系列纪录片节目《文明》,主要讲述西方文化发展史,节目播出后在欧美国家引发了观看的热潮。《文明》不仅赢得了观众,同时也赢得了学者的好评。

      自然类纪录片。自然充满了神秘的色彩,BBC总是善于通过现代电视手段把内容呈现给电视观众。尤其随着拍摄技术的变革,BBC给全球观众提供了更多的视野和角度,去观察我们所生活的《家园》、所面对的《人类星球》、所仰望的《星际漫游》,包括“Wild”系列。BBC所提供的高清、微观、航拍和跟拍、隐蔽拍摄等等,都为我们提供了对大自然各种情景的真实体验。当然,BBC历史人文类的纪录片也被竞争对手评价为严肃、乏味。BBC也努力通过制作精良的自然、环保类题材的纪录片扭转这一形象。比如2001年BBC推出的自然类纪录片《蓝色星球》,在播出当日收视超过曼联队的比赛。自然类纪录片为何吸引眼球?市场给出了答案,自然题材尤其野生主题,可以穿越不同文化,尤其一些拟人化的手法,展示动物的“成人主题”,比如性、暴力、死亡等。这些被学术界成为“纪实娱乐化”。

      因为自然类尤其野生题材,BBC诞生了一个特殊的产业。这个产业围绕NHU(Nature History Unit)组织展开。NHU组织,其实是BBC下面一个专门从事生产自然历史纪录片(包括:野生动植物、天文、地理、人体、医学健康、科技等)的公司。这个机构是全球纪录片行业的先驱者,中国观众所熟知的《动物世界》很多内容多出自这家公司。从这家公司的产业构成可以窥探出BBC在纪录片方面的组织结构和组织方式。NHU位于英国小城布里斯托尔,因为BBC纪录片的全球影响,围绕NHU组织,在布里斯托尔城专门有做自然音乐的、卖自然声音素材的、做电脑特技的、摄影器材租赁的、提供特种拍摄服务的、甚至养动物的等等。后来,布里斯托尔又每两年举办一届Wild Screen电影节(自然银幕电影节),进行优秀影片的评选、研讨、培训、节目交易、节目定购、器材展览等;Wild Screen是现在最大的自然电影节,有自然影片的奥斯卡之称。所以,由于BBC NHU的存在,布里斯托尔就逐渐成为了全世界野生动物电影工业(wildlife film-making industry)的中心。

      另外BBC艺术类、生命科学类和宗教类纪录片也比较知名。

      艺术类纪录片。艺术照亮生活,艺术与人的生活品质和追求紧密相连。BBC的确带着欧洲文化的血统,它的受众也许更加英伦。在BBC众多的纪录片当中,艺术人文类也占据较大比重。比如《艺术的力量》《西洋艺术史》《德国艺术》《英国雕塑的黄金时代》《摄影艺术百年史》《艺术创造世界》《失落的文明》等等都是影响巨大、畅销全球的艺术人文类纪录片。尤其《艺术的力量》介绍了一大批中世纪欧洲伟大的艺术家。

      生命科学类纪录片。在BBC纪录片当中,并不排斥科技,尤其生命科学类的题材。正如跟国家地理一样,BBC也不会放弃自然环保和地理题材。BBC有关生命科学类的纪录片在全球纪录片市场也有相当的影响。比如《人体漫游》《五官奥妙》《人类心智》《两性奥秘》等等。在《蓝色星球》中,摄像机长时间流连于水母的舞蹈,没有任何解说词,没有任何生活习性的介绍,让观众纯粹欣赏一个生命体的灵动。

      宗教文化类纪录片。作为宗教国家,宗教文化在英国是既有传统。因此,在纪录片领域,也少不了宗教题材。比如《圣经解码》《诺亚方舟》《上帝之子》等等。

      BBC纪录片的国际化

      BBC纪录片的国际化体现在两个方面:团队合作的国际化和市场的国际化。尤其是团队合作的国际化更明显。BBC的视野很开阔,选题具有纵深感和文化属性,制作追求完美,在团队合作和组织方式上,追求高大上。

      制作团队的国际化。《微观世界》是法国著名导演雅克·贝松费时15年的倾心之作,耗时2年摄制器材设计,3年实际拍摄。饱满均衡的画面,生动有趣的小生灵,雅克·贝松用世界通用的电视语言,展示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微观世界。将其收为囊中,足见BBC的眼光和对世界资源的聚合能力。《英国史》邀请哥伦比亚大学史学家西蒙·沙马撰稿并主持,《人类的攀登》邀请美国数学家雅·布洛诺夫斯基协助拍摄。2009年中央台播出的《西藏一年》就是旅英导演孙书云通过预售方式获得BBC的资金支持,国际化的运作使得她获得充足经费,进行高水平调研和拍摄,同时确保了后期西方主流媒体播出。

      合作机构的国际化。开展国际合作是BBC一贯的战略,早在1979年,BBC就开始联合NHU、华纳兄弟、德国瑞纳,莫瑞兹出品《生命的进化》。《Wild China》是BBC自然历史制作小组和中央电视台影视制作主力中视传媒合作制作,这是BBC和中国电视台的首次合作。这一合作的直接成果就是后来《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

      销售传播的国际化。全球市场是BBC的重要发展战略,纪录片市场的全球化,带给BBC的直接效益还不是具体的片酬收益,而是培养了一个庞大的纪录片消费市场,甚至推动了全球纪录片产业的发展。1979年,BBC生产的《生命的进化》被销售到全球100多个国家,观众规模超过5亿人。《Wild China》在中国播映前,也已经销售到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有一点特别鼓励纪录片制作人的积极性,那就是纪录片销售收入的10%—15%为制片人的利润。

      资金来源的国际化。BBC纪录片的资金来源于政府、商业收入和各种资助。一是收视费来源。英国是一个数字化国家,数字电视用户普及率达93%。且BBC可以向收视家庭收取收视费,这个费用的一定比例用于节目生产和制作。2011年,英国收视费标准为每年145.5英镑,高清用户、高清录像用户费用会更高。二是海外商业收入。BBC的商业机构为BBC环球服务中心(BBC Worldwide),承担着电视节目出口的重任。BBC销售收入的一部分会返回BBC从事新节目生产制作。比如2010/2011年度,BBC Worldwide取得了总销售额11.577亿英镑,总盈利1.602亿的成绩。而其返回BBC的资金达1.819亿英镑,并被投入BBC新节目制作。另外BBC的资金还来源NGO(非政府)组织、慈善组织和大学、科研机构的资助和具体项目的合作方投资。比如《Wild China》在具体的合作中,中视传媒除了资金投入,还投入了大量的设备和人力。

      BBC纪录片带来的启示

      BBC纪录片是全球的标杆,值得中国电视人去研究和学习。学习和借鉴应该是多方向的。大体可以概括出四个领域。

      第一,对纪录片的认识。尽管我们接触纪录片很多年,也看过大量BBC纪录片,但是从国内拍摄的纪录片来看,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对纪录片本质的认识。有很多纪录片还停留在新闻片、专题片、资料片等层面,真正探究历史、探究人文、探究科技、探究自然等题材的纪录片少之又少。我们的纪录片缺乏对“未知”的探索,这是国内纪录片无法产生影响和吸引力的关键,这是对纪录片功能性认识的缺失。另外,我们对纪录片纪实性认识不足,误把自我认识当成纪实,误把镜头记录当作纪实,误把表象元素当成纪实,误把价值观当成纪实。要靠纪录片打开一个真实的世界,我们还需要相当长的路要走。

      第二,专业化程度。纪录片最大的魅力在于真实,专业和文化品格。国内很多纪录片拍摄草率,叙事单一、画面零碎,缺乏整体感、协调感和美感,声画元素缺乏个性和艺术性,从视觉上缺乏吸引力和震撼力。从编辑节奏上显得缓慢、沉闷,过分使用解说词,而疏于画面表达。内容上专业性也缺乏推敲和考究,经不起时间、历史和权威的检验。技术上不能提供精美画面和舒适的观赏体验。对拍摄、录音、剪辑、包装等缺乏艺术追求。

      第三,全球化的视野。纪录片一要面对历史,二要面对全球,不能老在自己的圈子里面转,走不出去,自然缺乏市场,缺乏普世影响力。BBC的题材,哪怕是很微观的局部,也能看到世界性的表达。纪录片要面对的是国际化的市场,而不是小区域的受众。衡量纪录片价值不是在各种评奖会上,也不是在电视频道里,而是在国际纪录片交易市场上。没有作品的输出,哪会有文化的输出。

      第四,鼓励成长的机制。对纪录片的支持也是多方面的,国家的支持、社会的支持和文化的支持,也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在国家层面,要有确保纪录片健康成长的机制,要有对纪录片创作人才的保护机制,要有对国际化纪录片的扶持机制。社会层面要给纪录片创作更多的舞台和便利,文化层面要能够包容各种类型纪录片的存在。市场层面,应该对纪录片的生产、交易和播出给予更大的空间。

      目前国内在纪录片政策方面,已经做出一些努力,比如纪录片播出平台、交易平台的搭建,纪录片人才的培养等等,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纪录片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它应该成为一种文化时尚和品格追求。随着中国文化逐步走向更大世界舞台的脚步,纪录片也应该贡献自己的力量,与时代同步,与世界同步、与我们所共同追求的优秀文化同步。

标签:;  ;  

中国纪录片-BBC纪录片:高质量的成就市场_bbc纪录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