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妇科 广西柳州 545001
【摘 要】本文总结了产后出血的护理对策,包括全面重视积极预防;子宫收缩乏力的护理;胎盘因素的处理;软产道损伤的护理;高危因素的护理;凝血功能障碍的护理及加强产后观察。认为积极有效的护理可以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提高妇产科护理质量。
【关键词】产后出血;预防;护理
胎儿娩出24h内失血量超过500ml者或产后2h失血量达400ml者称产后出血。产后出血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是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居产妇死亡原因首位,其发生率占分娩总数的2%-3%,80%以上发生在产后2h以内[1]。产后出血的预后随失血量、失血速度及产妇体质不同而异。短时间内大量失血可迅速发生失血性休克,严重者危及产妇生命,休克时间过长,可引起脑垂体缺血坏死,继发严重的腺体功能减退—席汉氏综合征。因此,在产前、产时和产后采取各种积极的预防措施和对产后出血的及时处理,是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提高妇产科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
1临床资料
抽取本科室2016-2018年分娩产妇发生产后出血24例,发生率1.05%。产妇年龄15-45岁,其中初产妇10例,经产妇14例。有人工流产史20例,占83%。
2产后出血的定义
胎儿娩出后24h内阴道出血量超过500ml者称为产后出血。病因可分为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裂伤、胎盘因素、凝血功能障碍,主要临床表现阴道大出血,产后24h内出血量超过500ml,继发失血性休克[2]。根据不同失血原因,提供相关止血措施有效止血,同时补充血容量,若出现休克,在止血的同时积极治疗休克并控制感染。严密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宫缩、阴道流血。做好产妇及家属的心理护理[3]。
3产后出血的病因
3.1子宫收缩乏力(最常见,占产后出血总数的70%-80%)
3.1.1局部因素
(1)子宫过度膨胀,如双胎妊娠、巨大胎儿,羊水过多,使子宫肌纤维过度伸展。(2)子宫肌纤维发育不良,如子宫畸形或合并子宫肌瘤等,可影响子宫肌正常收缩。(3)子宫肌水肿及渗血,如妊高征、严重贫血、子宫胎盘卒中。(4)前置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血窦不易关闭等,均可发生子宫收缩乏力,引起产后出血。
3.1.2全身性因素
产妇精神过度紧张,临产后过多使用镇定剂、麻醉剂;产程过长或难产,产妇体力衰竭;合并急慢性全身性疾病等。
3.2胎盘因素
胎盘剥离后滞留:由于子宫收缩乏力、膀胱膨胀等因素影响,胎盘从宫壁全部剥离后未能排出而滞留在宫腔内,影响子宫收缩。
胎盘粘连或植入:因胎盘部分剥离导致子宫收缩不良,已剥离面血窦开放发生致命性出血。
胎盘部分残留:当胎盘小叶、副胎盘或部分胎膜残留于宫腔,影响子宫收缩而出血。
3.3软产道裂伤
子宫收缩力过强,产程进展过快,胎儿过大,接产时未保护好会阴或阴道手术助产操作不当等,均可引起会阴、阴道、宫颈裂伤,严重裂伤可达到阴道穹隆、子宫下段,甚至盆壁,形成腹膜后血肿或阔韧带内血肿[4]。
3.4凝血功能障碍
较少见。包括妊娠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以及妊娠并发症导致凝血功能障碍两类情况。前者如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重症肝炎等在孕前已存在,为妊娠禁忌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后者常因重度妊高症、重型胎盘早剥、羊水栓塞、死胎滞留过久等影响凝血功能,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凝血功能障碍所致的产后出血常为难以控制的大量出血。
4产后出血护理体会
产后出血的发病率占分娩总数的20%-30%,由于产后出血病情急,处理不当,耽误抢救时间,最容易导致失血性休克而死亡[5]。因此提高护理人员的助产技术对预防产后出血、保证产妇的生命安全是非常重要的。现将本人对产后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浅谈如下:
4.1组织管理
4.1.1建立完善的孕产妇抢救组织
我科亦组成了抢救小组,成员由科主任、妇产科医生、护士长、护理技术骨干组成。每当有产妇需抢救,抢救小组成员可马上召集到位。
4.1.2加强人员培训:对本科室医护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掌握孕产妇危、急、重症的抢救、监测、护理。特别加强了护理人员的急救技术训练,要求全体护理人员熟悉掌握各种妇产科危重病人抢救预案,掌握各种急救设备、仪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4.1.3加强各种急救物品、设备、药品的管理,做到定位、定量放置,完好率100%,有专人负责,有检查登记,用后及时补充、维修。
4.2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监测
加强孕期保健,全面了解孕妇健康情况[6]。
4.3护理措施
4.3.1提供安静清洁温暖的病房,护理人员应协助医生争分夺秒抢救产妇的生命安全,密切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并做好记录。
4.3.2护士迅速建立2条静脉通道,积极应用晶体液和胶体液,调整到正确的输液速度,同时抽血配血型,做输血准备。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并给予吸氧。
4.3.3对产妇做好心理疏导,发生产后出血的产妇往往表现出恐慌和紧张,会加重病情的发展甚至出现休克。医护人员应积极鼓励产妇,提高产妇的信心,消除其恐惧情绪[7]。
4.3.4进行预防感染的护理,保持病房清洁干燥,室内定期消毒通风。经常更换产妇垫,预防细菌的滋生。保持会阴部的清洁和干燥,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抗生素。临产后的产妇,鼓励少量多餐,多饮水,保证热量的供应。
5结论
经护理后产后出血的情况变化:(24例)全部患者出血量有减少,恢复到正常水平;23例患者痊愈,1例患者好转(其中1例发生失血性休克,经子宫全切术后好转),无一例死亡。说明进行积极的有针对性的护理对产后出血的治疗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张云.57例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护理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1):155-156.
[2]周立娟,路淑媛,左娅.产后出血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2):37-38.
[3]张伟杰,罗卫林.产后出血的原因及预防[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4):94-95.
[4]杨霞.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分析[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6,10(4):218-218.
[5]邱凤.产后出血的护理措施及预防[J].养生保健指南,2016(42):61.
[6]刘英.产后出血60例的预防及护理[J].医学信息,2015(25):179-179.
[7]张碧慧.产后出血的预防与护理干预对策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20):2851-2852.
论文作者:伍萍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2月下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4
标签:产后论文; 产妇论文; 子宫论文; 胎盘论文; 凝血论文; 阴道论文; 乏力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2月下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