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仕振[1]2007年在《中英广告语言翻译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际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不同民族之间交往的日趋频繁,广告作为商品,服务等的信息载体,已成为不同人士扑捉各种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不仅如此,广告还渗透到政治、民族文化等非商业领域,成为对外宣传某种观念思想、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等的广阔平台。广告语言是广告信息的承载主体,因此广告语言的翻译不仅为商业活动提供了国际性的信息资讯,还同时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思想观念等的宣传,为世界各民族更快更好的相互理解搭建了友谊之桥。目前广告语言的翻译过于笼统,不能够针对不同的广告语言来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完全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的论调占据主流,不利于广告语言翻译的健康发展.本文比较有价值的发现和主要研究结论是:一:从中英广告语言特点分析入手,并根据广告语言侧重点的不同将其分为三大部分分别论述:品牌名(或商标词),广告标语、标题及广告正文(后两者统称为广告文案)。虽同属于广告语言,但各部分语言特点及功能均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二:品牌名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形象的转化。其原因有二:一是品牌名要对外保持其统一性,二则品牌名意义或内涵等的实现。另外,品牌名的再创造及其他非常规情况也是品牌名翻译过程中考虑的重要因素。三:广告标题及标语由于其特定的位置及特殊职能(如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等),侧重语言表达的艺术性,语言的艺术性越强,改动性就越大。因此,广告标题标语的翻译应以交际翻译为主。四:广告正文作为信息的承载主体,含有多种文体色彩,如实用文的简洁、通俗,文学语言的凝练,优美等。正文的翻译须从整体上予以掌握,注重主要信息的传达效果,不能一味的迎合目的语读者。正文翻译须采用交际和语义翻译相结合的方式。广告文案的翻译应以准确而有效的传达主要广告信息为根本原则。且不可一味迎合读者口味而夸大其辞。五:注意法律法规、宗教观等方面的差异,避免发生文化、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冲突。为传播特色民族文化或特色语言及出于特殊的翻译目的等而采取的非常规策略也是广告文案翻译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李泽丽[2]2008年在《不同翻译方法下的双语品牌名对品牌态度影响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商品出口或进入他国市场销售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同时在当地市场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商品名称。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外学者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逐渐将目光转向中英文品牌名的研究。但是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英文品牌名翻译成中文品牌名,翻译后的品牌名对品牌资产的影响上,而没有从中文品牌名翻译成英文品牌名的角度进行研究和探索。本文将从这一角度进行探索,并研究翻译后的英文品牌名与原始中文品牌名的组合对品牌态度产生的影响。本文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定性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回顾法和焦点小组法。文献回顾法,系统地回顾国内外品牌名翻译理论以及国外学者关于品牌名对品牌资产影响的研究;焦点小组法,主要是形成中文品牌名和翻译英文品牌名。定量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并通过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等,通过分析总结,得出本文的结论。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①当原始命名方法是传统命名方法,强调英语,翻译方法为音意混译时,被试对此品牌名组合的评价比翻译方法是音译或意译时的评价高,但当翻译方法是音译时,被试对此品牌的品牌态度比较好。在强调中文时,也有相同结论,即是当原始命名方法是传统命名方法,强调中文,翻译方法为音意混译时,被试对此品牌名组合的评价比翻译方法是音译或意译时的评价高,但当翻译方法是音译时,被试对此品牌的品牌态度比较好。但是在品牌态度评价时,音译和音意混译之间并无显著差异。②当原始命名方法是洋化命名方法,强调英语,翻译方法为音意混译时,被试对此品牌名和品牌态度的评价比翻译方法是音译或意译时的评价高。在强调中文时,也有相同结论,即是当原始命名方法是洋化命名方法,强调中文,翻译方法为音意混译时,被试对此品牌名和品牌态度的评价比翻译方法是音译或意译时的评价高。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为文献回顾,主要包括对国内外对品牌名翻译及其与品牌资产关系的研究回顾。第三、四章为实证部分,主要包括研究设计、研究方法、数据分析、结果分析等。本文的独特之处在于,首次对中文品牌名翻译成英文品牌名及其与品牌态度的关系进行研究,特别是发现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形成的品牌名与品牌态度的关系。本文的不足之处,是样本相对比较集中,主要代表高学历人群和年轻人群,样本的英语水平差距也不够大。
谢芬[3]2000年在《英汉品牌名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品牌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品牌的一个基本作用就是要能够使消费者把一个企业的产品与另一个企业的同类型产品区别开来。如今,世界经济已进入品牌竞争时代,参与国际竞争除了产品的质量好以外,一个只有世界通行性的品牌名也很重要。 品牌名在语言形式上可分为一般词语和创造词语。所谓一般词语,指的是现实词汇中已有的,而创造词语则是现实词汇中没有,命名者杜撰出来的词语。任何语言都有其独特性及文化性,同样地,品牌名也携带着特定的文化信息。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品牌名进行对比,有利于我国的品牌名吸收英语品牌名的优点,使其具有世界性。 英汉品牌名的表现手法存在某些共同之处,例如:地名、山河名、人名、或者典故都可用作品牌名。品牌名比较简短,为了传递出尽可能多的商品信息,只能采用一些象征、联想的手法。但是由于文化心理、语言结构特点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汉语品牌名与英语品牌名有一些明显的差别。 英语词汇的构词方法灵活多样,总是有意无意遵循某种原则和规律。英语品牌多用拉丁语、希腊语词,还常常用变移拼写的方式构成名称。当代西方品牌命名的一个趋向是采用以读音取胜,注重读音而不注重含义,只要这个词发音响亮,易为广大消费者记住,就被认为是一个成功的品牌名。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品牌名是采用汉字或汉语拼音,这对国内市场是合适的,但是在国外却不是很合适。汉语以双音节词语为主,故我国品牌名称多用双音节形式,单音节和三音节、四音节的形式很少。而且多是词组或短语的形式,可分为联和式、偏正式、述宾式、主谓式和补充式五种形式。由于汉字是典型的表意文字,中国消费者已经养成了顾名思义的心理定势,品牌名无含义不便于记忆。即使国外无含义的品牌名翻译成为汉字以后,也变得有含义了。长期以来,我国品牌名称有一种自然主义的倾向,除了直接采用产地地名外,还有以产地的名胜古迹为名。有些字一旦成为热点,品牌名就失去了区别性。 西方人个性意识强烈,而且企业多是私营的,所以英语品牌名多用人名、姓氏。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学说为主导,历来注重亲睦和谐,强调“和为贵”,贬抑个人扬名。在品牌中以公司创造者或产品发明者姓名命名的数量较少,与这种传统观念不无关系。 在目前品牌竞争的时代,品牌名的选择非常重要。品牌命名的一般原则是:易读、易记,启发联想,适应性强。一个好的品牌,必须是“音”、“义”、“形”的完美统一体。难发音或音韵不好听的字,难写或难认的字,含义不佳的字,字形不美的字,都不能作为品牌名。品牌名有强烈的审美倾向,一个充满美感的名字可以激发消费者的积极情感和购买欲望。因此要选用含有褒义的词,能直接或间接传递商品信息的词,及消费者所熟悉的词。 品牌名的选择必须符合目标市场的文化特征,其中包括宗教信仰、风土人情、价值观念、传统习惯、禁忌等。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因此,产品要销往异国他乡,选择一个适宜的品牌名至关重要。还要充分考虑到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心理需求,其中有男女的差异,也有年龄的差别。 品牌名可以采用音译法、意译法、补偿式翻译法,只要能够引起消费者的有益联想、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就是成功的翻译。
顾彤宇[4]2005年在《双语消费者对双语品牌名的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双语消费市场的基本特征是:第一,消费者在母语(强势语言)环境中长大,并在此基础上学习了另一门语言(弱势语言);第二,通过媒体和商业渠道,这些双语消费者接触到包含了强势语言和弱势语言在内的双语营销刺激物。在亚太地区,香港和新加坡是典型的双语(汉语和英语)消费市场。而拥有13亿消费者的中国大陆,正逐渐显示双语消费市场的雏形。本论文试图研究在中国市场中的双语消费者如何评价双语品牌名。 论文第一章为引言,介绍本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理论框架,指出操汉语母语者主要依赖于视觉表示,而操英语母语者主要依赖于音韵表示。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品牌名与品牌资产的密切关系,说明本论文为何将消费者对品牌名的评价作为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切入点;第二部分为汉英语的语言学比较,指出英语是表音式语言,汉语是语标式语言;第三部分是品牌名翻译的相关理论,为解释消费者对双语品牌名的评价作准备。 由于本论文关心的是中国的双语消费者对以英语命名的国际品牌在中国进行名称本土化的评价,作为一个参照系统,在第三章中尝试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中国本土产品的品牌名称,以期对国际品牌名的汉化研究有所启迪。 第四章剖析了双语者的心理词典表征结构,揭示了弱势语言熟练度的重要作用,由此说明本研究在确定了人群相关特征的研究方向后,为何要从双语消费者的弱势语言熟练度着手。 第五、第六章阐述了对语言熟练度在评价双语品牌名中的作用的实验研究。研究虚构了4类产品、4个版本的共16个双语品牌名,设定原品牌名为英文,其中文翻译版本在声音和意义两个维度上与之联系或不联系。通过对160位受试者(分高英语熟练度和低英语熟练度两种)进
魏文科[5]2007年在《商品品牌英汉翻译对比及策略》文中指出在现代经济活动中,品牌战略对企业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而跨国经济贸易活动必然涉及到品牌的翻译问题。品牌的翻译既要保留原文的精华,又要符合消费者的商标心理,在翻译时需慎之又慎。
向琼[6]2006年在《品牌名称的偏离现象研究》文中指出品牌名称是品牌中可以用语言称呼或念出来的部分,是品牌的核心要素。品牌名在产生和使用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偏离现象,我们的目的就是,从语言学和修辞学的角度出发,把众多品牌名所采用的偏离技巧以及存在于商界中的自觉或不自觉的零度偏离意识,总结成规律转变成为一种自觉的方法论原则。零度偏离是修辞学中的一对基本概念。本文不仅把零度偏离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而且结合四个世界理论,系统地研究了品牌名的偏离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首先,从语言世界(语音、词汇、语法、语体)、非语言世界(物理、文化、心理)的角度静态地描述了品牌名的各种偏离现象。然后,从历时和共时角度分析了零度、正、负偏离之间的动态转化。论文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 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状况、研究方法及意义。 第二、三部分 主要是对四个世界中品牌名的偏离现象进行研究。 第四部分 研究零度、正、负偏离之间的相互转化。 第五部分 结语部分,主要是对本文的总结概括。
何爱平[7]2012年在《文化心理学视角下的品牌名翻译》文中研究说明尽管品牌名翻译在社会生活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但是,在中国翻译界,直到1994年左右这一领域才开始了比较重要的研究。中国学者们对于品牌名翻译的研究,一开始主要关注的是翻译的技巧与原则,后来随着翻译过程中涉及的文化因素以及由此引起的问题的不断出现,品牌名翻译研究的重心逐渐转向了此类翻译中所涉及到的文化因素,然而在这些研究中,大多数只是通过实例分析,指出文化差异性的存在,很少有人将这一翻译实践与相关的理论相结合。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次运用文化心理学中的主要观点来探讨和解释品牌名翻译中所涉及到的一些问题,从一个新的角度对之前此类研究中反复讨论的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等因素进行分析。本文首先从宏观角度对品牌命名与翻译中所反映的文化心理因素进行分析,根据文化心理学研究者中可分论者的观点,从文化心理的相似性、差异性以及变异性出发,对品牌命名以及品牌翻译中体现出的文化心理因素进行探讨。其次,针对具体的品牌名的基本构成要素,即,“音”、“形”、“义”中所包含的文化心理内涵以及它们与品牌命名和翻译的关系展开论述。通过品牌命名和翻译的实例与文化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的综合分析,本文得出的结论是:品牌名翻译活动牵涉到了丰富的文化心理因素,而对于它们的处理方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品牌翻译的效果。所以,在品牌名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考虑到文化心理的相似性,差异性和变异性,并且兼顾品牌“音”,“形”,“义”层面的文化心理内涵,在与原语文化心理相吻合的基础上,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来再现原品牌名所包含的信息与意蕴,真正实现其开启市场,吸引消费者的功能。
黄秋尘[8]2014年在《肇庆市鼎湖区饮用水品牌广告语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肇庆鼎湖区水品牌的广告语存在内容雷同、定位不清、碎片化传播、内涵不足等问题。要想建立起清晰良好的品牌形象,肇庆鼎湖区饮用水企业需要深入挖掘品牌名的内涵,准确选用广告语,充分实现差异化,加强品牌内涵建设,并对品牌传播活动进行长期有序的支持。不同的水品牌应该创造出合理的品牌区隔,形成差异化的品牌集群。
张永平[9]2016年在《汽车领域命名实体识别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计算机的快速普及,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各式各样的信息呈爆炸式增长,如何从海量的数据中精准的抽取用户所需信息已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信息抽取的主要目的是将非结构化的自然语言文本转化成半结构化或者结构化数据,便于人们能够准确快速的获取信息。命名实体识别作为信息抽取的子任务,已经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其中专业领域命名实体识别又是其中的难点。针对汽车领域的命名实体,展开了如下研究工作:(1)提出一种基于叙词表的汽车领域本体构建方法。针对现有汽车领域叙词表老旧、不全面的特点,构建了一个基于互联网词汇的汽车领域叙词表,提出一种基于叙词表的汽车领域本体构建方法,并把构建好的本体作为特征进行汽车领域命名实体识别。实验表明,汽车领域本体可以作为特征运用到命名实体识别中。(2)提出一种基于本体特征的汽车领域命名实体识别方法。选择COAE历届会议提供的汽车类评价短语为实验语料,深入分析语料中汽车命名实体的特点,选择词、词性、指示词、情感倾向和领域本体为特征,利用条件随机场模型对语料中的品牌名、系列名和属性实体进行识别。对比实验表明,本体特征可以大幅提高汽车命名实体的识别率。(3)提出一种隐含汽车实体的识别方法。针对由未登录词组成的隐含汽车实体,通过分析语料中词的依存关系,制定了一个隐含实体的提取规则,基于该规则对隐含实体进行识别。实验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的识别出隐含实体,进一步提高了汽车领域命名实体识别的准确率。
张凌[10]2017年在《中外服装品牌翻译的文化差异对比研究》文中提出拟从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心态,消费心理等几个方面对中外服装品牌翻译的文化差异进行对比研究,指出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在翻译服装品牌时应该考虑中西文化差异,避免语言文化障碍和冲突。
参考文献:
[1]. 中英广告语言翻译探究[D]. 宋仕振. 河北大学. 2007
[2]. 不同翻译方法下的双语品牌名对品牌态度影响的初步研究[D]. 李泽丽.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3]. 英汉品牌名的对比研究[D]. 谢芬. 广西师范大学. 2000
[4]. 双语消费者对双语品牌名的评价[D]. 顾彤宇. 东华大学. 2005
[5]. 商品品牌英汉翻译对比及策略[J]. 魏文科. 内江科技. 2007
[6]. 品牌名称的偏离现象研究[D]. 向琼. 湖南师范大学. 2006
[7]. 文化心理学视角下的品牌名翻译[D]. 何爱平. 兰州大学. 2012
[8]. 肇庆市鼎湖区饮用水品牌广告语对比研究[J]. 黄秋尘. 肇庆学院学报. 2014
[9]. 汽车领域命名实体识别方法研究[D]. 张永平. 湖南工业大学. 2016
[10]. 中外服装品牌翻译的文化差异对比研究[J]. 张凌. 黑河学刊. 2017